当前位置: > 知识>正文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精选16篇)10-16-75

2024-10-28 21:04:14 互联网 知识

这里是高考家长帮精心整编的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精选16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的相关知识。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范文 1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这个转轨的过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都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加入到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先进的教学思想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广,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论文和科研报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主要形式。广大教师无论参加何种规模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最后都要以论文、实验报告等形式把成果发表出来,让同行评判、分享、借鉴。因此,了解撰写教育论文、教育科研报告的一般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论文(或称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和描述学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说,论文既是科研人员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一、论文种类和作用

从论文的内容形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否定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些旧观点,提出新见解。例如,指出应试教育的缺点;提倡素质教育,论述它的优点及重要意义。又如,批评传统教学方法的满堂灌、机械训练等不足之处,倡导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集各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三,在某一学科领域中,经过自己悉心研究、观察和实践,有所发现和创造,陈述新见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分析学生在掌握几何概念过程中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探讨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提出改进几何教学的建议。

论文的应用很广泛,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论文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论文往往影响人们的思想,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化基础。

第二,论文是以文字为媒介表述研究成果的形式。作者经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综合、理论论证等,得出一个结论或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便解决一个实际或理论问题。而这些必须要以文字为媒介把研究成果固定、表述出来,让读者评判、借鉴或运用之解决问题。

第三,论文是测量作者研究能力的手段。论文的水平能反应作者的知识理论水平、思想方法、研究能力、文字能力等。

第四,论文是培养研究人才的重要途径。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作者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的途径。

二、选择论文的课题

(一)选择课题(简称选题)的含义

从教育科研所探讨的问题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课题。

第一类是基础理论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如:“教育应当具有什么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

第二类是应用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怎样教育的问题。如:“教学什么样的内容”、“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采用什么的教法”等。

这两类研究课题都非常重要,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是,作为小学教师和教研人员,我们一般应当把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应用性研究的课题上。

从课题选择本身的含义来看有两种。

第一种是广义的含义。研究课题的选择,即选择、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例如,是选择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课题,还是选择应用性方面的课题。

第二种是狭义的含义。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内,确定论文的中心论题。也就是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范围内,确定研究什么问题。

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第二种含义。

(二)选题的最佳考虑

现实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论文研究的课题。有些问题的指向非常广泛,带有很大的普遍性,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对于普通的研究者来说,限于自身的素养和客观的研究条件,并无能力来承担。有的又太过具体,缺乏普遍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兼顾各种条件,发现那些既是必要,有新意,又有可能研究的问题。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2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opic selec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search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first step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subject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existing phenomen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opic selection in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s analyzed, and topic selection principle in the proc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topic selection was proposed, to carry out selection in premise of grasping necessary topic selection method and clearing purpose.

关键词: 现象;过程思考;选题方法

Key words: phenomenon;process thinking;topic selec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61-03

0 引言

选题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起点,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选择课题是科研的战略起点。问题总是摆在科研活动的前方,等待人们去发现,找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这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1]在科研活动中,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内容的选择都取决于科研选题的确定。同时,科研选题还对研究方法和途径的选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科研领域,提出一个研究价值较高的科研选题比解决一个现实问题的难度要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就意味着在科研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找不到研究方向无从下手,不知如何选题,选题无疑是最大的难点。因此,探讨高职科研选题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 高职院校科研选题存在的某些现象

高职教师开展科研最主要的问题是难以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高职科研选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1 选题盲目缺乏详细的调研论证 高职院校教师要保证一项科研课题能够顺利、高质量地完成,“通常必须具备下列两个条件:第一,在客观上具有必要的研究资料、科技信息、研究技术、理论准备、研究经费等作支撑;第二,在主观上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学术理论、研究能力以及对课题的兴趣作支撑。”[2]但有些教师科研选题不从实际出发,对应用型的研究选题缺乏详细的调研论证和周密的考虑,明显是准备不足,出现了“赶班车”现象。这必然造成研究局限于表面文章、局限在理论的层次的论述,很难深入到实际的应用之中,无法与现实的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相结合,从而导致研究水平不高,意义不大,其成果效益低下。

1.2 所选题目问题宽泛 有的选题缺乏针对性,贪大、贪多,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研究对象范围太大,研究难以把握。如“中国高职教育研究”、“中国素质教育研究”等都超出教师研究条件和能力。主题太大,无从下手,取得的成果也难以被社会所采用。因此,在选题时要结合实际研究条件,把握好题目的范围,题目太大容易造成泛泛而论,应该尽量将研究的重心集中在某一清晰、具体且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问题上。“要兼顾‘大’课题与‘小’课题,研究‘大’课题的条件暂不具备时,先瞄准一些‘小’课题,积蓄力量,为将来研究‘大’题奠定基础。”[3]

1.3 所选题目问题狭窄 有的选题虽然是根据自己研究条件、研究能力范围所选择和确定的,但由于经验不足和视野限制,所选择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只是个别现象或在教学中想实现的某个简单期望。这类选题问题太小,研究意义不大,可以作经验感想之谈,而不适合作为科研课题。高职院校的老师在进行科研选题时,要善于抓住行业特点和当前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挖掘应用性强、富有特色的一些科研选题,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1.4 选题缺少学科间的交叉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往往更注重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独立研究,对交叉课题的研究较少,造成选题单一。例如:有的教师将研究领域集中在了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尽管其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但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知识的欠缺,使其很难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作为研究的课题。这种学科研究领域的“独角戏”现象,使得教师们缺乏研究相对复杂课题的能力,不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

1.5 选题缺乏创新 由于受到自身信息搜集能力或者是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高职院校的老师缺乏对某一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了解,容易造成选题重复、老套,以致出现了模仿,没有创新,所研究的成果也没有新的突破,存在“炒冷饭”现象,从而造成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2 高职科研选题的过程思考

2.1 确定科研选题的目的 高职科研选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能够反映高职教育实际需求和办学特色的某一问题领域进行研究,来促进高职教育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明晰目的的前提下进行选题,选题时要注意将选题的难度、意义与学校科研的实际条件结合起来,在促进学校科研水平提高的同时,带动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2.2 选题的前瞻性和新颖性 前瞻性指的是选题要充分反映某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趋势,“高屋建瓴”地对专业研究起到引领作用。同时,独创性和预见力也是优秀选题所必不可少的。它要能反映高职教育的新理念、新途径,并且能够对对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能够充分吸收和借鉴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新教育理念和手段,提出对高职教育筹划、改革的深度思考。新颖性也叫创新性,是指选题要有新意,研究视角要独特,能够让人耳目一新,涉及内容不仅要丰富充实,而且要有自己的独创之处,尽量提供别人尚未提及、没有研究过的新的观点和信息。科研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正如李政道所说“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才能创造新天地。”只有将研究的触角真正深入到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才有可能获得具有前瞻性和新颖性的选题,最终才有可能收获丰硕的研究成果。

2.3 选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实用性指的是科研选题及其研究成果可不可以为当前的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或者是否能形成一定的社会效果,为解决教育或实践中的难题提供方法和出路。高职院校科研选题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科技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产品为龙头,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为国民经济服务,为学院的快速发展服务。去关注那些在生产、生活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与此同时,在进行科研选题时还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利用本地优势,将科研工作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深入企事业单位和新农村建设之中,选择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将科研选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只有将科研选题工作与当前教育现实、社会现实以及生产实际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保证最终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可以被社会所接纳和吸收,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行性是指教师在科研课题的选定中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使课题研究可以顺利完成并具备取得预期成果的现实条件。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该课题的必备条件,从自身的主观条件出发,如依据自身知识结构、理论修养、研究能力、研究兴趣等来选题;与此同时,选题还要将一些客观限制因素考虑进来,如研究资料是否充分、研究设备能不能满足要求、研究经费能否可以支撑、研究同伴的配合情况、研究时间长短等。在选题的过程中还要权衡自己的条件来寻找结合点,充分利用已经具备的有利条件,并且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研究创造条件,从而保证课题研究中可以顺利进行。

2.4 选题的特色性和效益性 特色性是指选题要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目标指导下,突出其自身的行业教育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科研选题时,要从当前高职教育的问题入手,这些问题既有理论的、也有实践方面的,还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问题。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去研究、解决。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高职教师既是教师同时又是工程师,这就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及科技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产业结构特点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效益性是指选题要在满足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需要的同时,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科研选题要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是通过研究工作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实际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二是通过研究工作可以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在具体的课题选择中,尽量选取成本低、效率高、实用性强的问题来进行研究。

3 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方法

高职院校教师选题时除了要考虑以上几个因素外,还要结合科研选题的方法来进行选题。下面介绍几种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方法。

3.1 从现实生活中选题 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选题内容极为广泛,大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小至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有其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是,要想发掘出某一领域具有深度和长远意义课题,就必须经过广泛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以及详细的调差研究才会发现。同时不要忘了,选题从现实中来,最终也要回到现实中去,所以在确定研究课题时要从社会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问题入手。

3.2 从理论研究中选题 作为人对客观世界进行不断认识的产物,理论的真理性是相对的。随着实践的向前发展,以往的理论很可能与现实出现矛盾和冲突。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科研道路上要避免被以往理论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要时刻抱着怀疑精神去探索和发现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会渐渐发现一些理论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矛盾,即使是那些“盖棺定论”的观点,也可能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又有新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新的问题不断涌现,这些新的问题正是科研课题的好素材。这种选题策略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前人的研究方式、研究模式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得出更多更深层次的成果。也可以独辟蹊径,从另外的视角来研究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探索新的结论。

3.3 从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选题 高职学院教师科研选题应着眼于教育理论、教育视点、教育实践。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不仅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也要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论上的总结,这就是研究对教学的反哺。现有的职教理论、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学习理论,都是前人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我们科研选题的基础和出发点,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源。教学实践也需要教师将自身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选题, “这些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教学、学生考核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科或专业或课程建设等。”[4]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4 从学科交叉、渗透中选题 随着科学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学科交叉的领域往往容易被研究者所忽视,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一交叉“地带”,如比较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存在着大量可供选择、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课题。

3.5 从科研管理和规划中选题 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家到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研管理机构以及各种学术团体都会适时一些“课题指南”或参考题目。如国家、部省市的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年度课题等。这些课题都经过了权威专家的调查论证,是当前一段时间甚至是未来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为科研选题提供了指导和参考。研究者依据这些课题的指导,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课题加以具体化,以保证其可行性。如“校企的深度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

3.6 从教育信息和科研查询中选择课题 在选题时若不清楚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就必须要对课题进行论证、查新。“论证要进行自我研究,查阅资料,进行必要的调研、考察,充分掌握、了解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5]也可请同行专家论证,请教选题的研究价值、社会意义和现状与未来。最后再确定申报课题。也可通过《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等进行查新,了解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专家们的研究情况。同时,查新证明在专家评审过程中是强有力的佐证,有利于课题的批准立项。

科研选题的程序一般来说有以下三个程序:①文献调研、实地考察。②提出选题。③论证和确定课题。

总之,高职科研选题是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开始,一个好的开始对整个课题的研究实施和最终成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以上概括的各种方法仅是选题中可供参考的若干方向线索,并不能包罗所有研究方向和课题。对于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值得研究的课题层出不穷。科研选题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颇具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应该遵循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努力掌握科研选题的方法,做好充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课题,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取得预期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乔海霞.论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与基本路径[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2):62.

[2]毛建梁。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四个着眼点”[J].科技管理研究,2011,(22):100-102.

[3]闫玉喜。试论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原则及途径[J].辽宁高职学报,2011,(4):16-20.

[4]姚利民,刘玉玲等。高校教师教学研究选题之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2,(2):76.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范文 3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对策;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72-03

我国自1991年正式设立专业学位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迅速,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教育部2009年《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提出了具体工作意见,改变了原有专业学位教育以非全日制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的格局。目前,我国已设置工商管理硕士、建筑学、工程硕士等39种专业学位[1],累计招生达到100余万人,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专业学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未来。为了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必须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现状,积累经验,发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有针对性地改革制度,采取措施。因此,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能够为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设计了工程硕士导师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两种。工程硕士导师问卷共10个问题,分为选择题和主观题,内容包括导师的基本情况、教学方法、学位论文形式、考核方式、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问卷共30个问题,分为选择题和主观题,内容包括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基本情况、培养情况、满意度等几个方面。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汇总表

回收的141份全日制工程硕士调查问卷,涉及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技术、材料工程、软件工程、环境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光学工程12个工程领域,各领域被调查人数如表2所示。

表2 全日制工程硕士各领域调查问卷回收情况汇总表

问卷分析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选择题主要采取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各选项的频数和频率并进行比较;对于问答题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建议和问题。本文将导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结合在一起综合分析,有选择地删减部分问题,并将问卷的一些选项进行合并和归类。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情况

在基本情况方面,主要了解工程硕士入学考试的总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8.8%的工程硕士认为自己在选择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综合素质”,23%的工程硕士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80.3%的工程硕士认为,他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特色“非常了解”或“基本了解”;67.4%的工程硕士认为,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的选拔方式、考核内容“非常突出”或“比较突出”专业学位人才选拔的特点。可见,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报考前对专业学位的类型和培养目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其培养目标的实现。调查结果显示,58.8%的工程硕士认为所学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很适应”或“基本适应”,也有41.2%的工程硕士认为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不太适应”或“不适应”,如表3所示。在课程教授方式上,对于“你所学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主要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可多选)”的答题中,73%的工程硕士选择“课堂讲授”,42.6%的工程硕士选择“案例教学”,46.8%的工程硕士选择“实验、实践”;在同一问题调查教师时,80.6%的教师选择“课堂讲授”,55.6%的教师选择“案例教学”,52.8%的教师选择“实验、实践”。由此可见,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授课方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在对教师的“您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上课和给学术型研究生上课有何不同(多选)”的问题时,33.3%的教师选择“没有不同”,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表4所示。在“你认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应亟待加强的课程”选项中,59.6%的工程硕士和38.9%的教师选择“加强实践类课程”,31%的教师选择“增加专业基础课”,超过20%的工程硕士选择“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可见,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的合理性比较一般,应进一步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并增加人文社科知识,构建具有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

表3 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情况

表4 教师给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研究生上课的不同

(三)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它贯穿着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两个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1]。在“学校、学院以及导师方面是否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问题中,58.9%的工程硕士选择“否”,这直接反映出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环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选择有实践机会的41.1%的工程硕士中,只有57.7%的工程硕士选择提供的实践时间为“2个月以上”。在“你认为实习或实践对你哪些方面提升比较明显”时,“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工作的适应”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排在前三位。通过调查发现,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既有导师对实践环节重要性认识不够的原因,也存在缺乏能够有效实习实践机会的企业的原因。

(四)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研究生导师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双导师制。让有深厚理论基础、较丰富指导经验的校方导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丰富基础理论及一定指导能力的各行业部门的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共同承担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关于导师的调查中,所有全日制工程硕士都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符合双导师制的要求。在对指导效果的调查中,有76.6%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回答“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几乎没有指导”,这直接反映出目前企业导师形同虚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又一重要环节,学位论文的质量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硕士培养的整体质量。但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应该有别于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在“你的学位论文或者你了解到的本领域毕业生学位论文的形式”的问题中,选择“科研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设计方案”的分别占53.2%、17.7%、15.6%、13.5%,这也与工程硕士教指委要求的“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指导意见相一致。因全日制工程硕士还没有毕业生,因此,没有设置学位论文质量的题目。

(六)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满意度

这部分主要调查研究生对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指导教师以及实践环节的满意程度。在这四个方面,分别有85.1%、78.7%、92.2%、54.4%的工程硕士选择“满意”或者“基本满意”。“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方式枯燥化,导师的指导不多以及实践对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等。可见,虽然大部分全日制工程硕士对工程硕士教育满意度比较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三、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能否快速高效发展,主要取决于广大研究生导师和各级管理干部对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态度,取决于广大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在“您对自己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满意”的问答中,32.2%的导师回答“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只有导师的观念中形成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共识,才能从源头上消除专业学位低于学术型学位的偏见。因此,必须通过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导师培训会、导师以及研究生座谈会、管理干部培训会等各种渠道和方式,以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深刻阐释和宣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意义,使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自觉运用新的评价标准来看待和衡量新型培养模式。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也要转变思想观念,走出工程硕士学位含金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认识误区,要看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与市场结合紧密、职业性强、应用性强[2]。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导师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要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目前,学校导师虽然已经分类建设,但专业学位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缺乏,校外导师理论基础薄弱,缺少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不能完全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已提出“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思路:把学校的教师培养成工程师,把校外的工程师培养成教师。此外,对于校外导师要在工作时间上有保障,对导师的职责包括授课、讲座、论文指导、教育实践指导、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加以明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监督。

(三)加强课程建设,重视课程教学

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性不足、实践性不强、课程量不够、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差别不大等问题。通过第五次全校性教育教学大讨论,在广泛征求企业专家、导师、工程硕士研究生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关于修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提出“工程导向,双师指导,模块设计,强化实践,提高素养”的修订原则。从各学院提交的培养方案分析,新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能够有机结合,能够充分结合行业需求,反映工程前沿;在工程概论和技术前沿方面设置2学分32学时,聘请企业专家开设课程;设立综合素养模块,课程包括工程伦理案例分析、西格玛管理、统计分析方法、生产作业管理、财务报表及其分析、知识产权与法规等,使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领域知识以及相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提高人文知识素养,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此外,工程硕士还应该加强专用教材和案例库建设,在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课程建设立项中给予政策倾斜。

(四)重视实践教学,广泛建立产学研基地

在新修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3年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训练累计应不少于1年,2年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训练累计应不少于0.5年。”通过本次调研可以看出,实践环节仍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薄弱环节。目前,学校已经建立18个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合作企业达到70余家,但远不能满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今后,一方面,要通过挖潜和扩容等方式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努力为全日制工程硕士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产学研基地的管理制度,与合作企业共同加强对产学研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校外产学研基地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积极地位[3]。

(五)加强管理,完善教育规章制度

要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必须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重视过程管理,实施动态控制,使管理者重视培养质量的意义,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工程人才。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的大政方针与宏观管理层面上,要遵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的领导,日常管理则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执行。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又是相对独立、具有“独特个性”的专业学位体系,因此,我国设立了专门的教育管理组织――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工程硕士政策咨询和质量监督。教育指导委员会还组织了若干专家研究组,以及40个领域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协作组,因此,集中了一批专家、学者,这样在一定制度的保证下,集成了更强的综合管理能力[4]。学校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组织方面已经设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门管理机构,由研究生院负责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制定、组织实施与学位授予工作。但学院相关领域并没有专人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包括工程硕士的学生事务等日常工作都与学术型研究生一起由研究生秘书统一管理。此外,在学校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应设置专门的模块,对专业学位教育进行信息化管理,这样既提高了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也可通过统计信息及时了解学校工程硕士教育的现状,作为决策依据。此外,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培养、学位方面的规则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Z].教发[2009]6号。

[2]潘建波,李安萍,郭登峰。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遇、挑战、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范文 4

【关键词】中老年教师研修方式调查对策

一、调查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方式和模式的改革也到了关键期。温州市瓯海区中小学的中老年教师(35周岁以上)约占35%左右,在学校担任重要角色。虽然他们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他们在思想上面临新理念的冲击,在实践中遇到许多新的困惑和困难。同年轻教师相比,他们更加需要通过研修培训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增强教学理论水平,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温州市瓯海区还是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大部分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根据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农村骨干教师的领雁工程和温州市教师素质年――中老年教师基本功升级活动等项相关要求,瓯海区非常关注中老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在2007年9月,组建了瓯海区首届中老年骨干教师培训班。

优质教育需要优质教师,需要优质培训,培训中最不容忍“豆腐查工程”。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优化已有的教育资源,探索有效的研修培训方式,我们对温州市瓯海区中老年教师(35周岁以上)研修方式进行调查。调查表参考浙江省首期教研员培训中的一张模板,请教专家进行修正设计而成。我们随机抽查了初中和小学各五所学校,其中省示范小学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和村小各二所,市示范初中一所,街道初中一所,农村初中二所,民办初中一所。共发放150张调查表,回收131张,有效131张,其中小学教师61人(男16人、女45人),初中教师70人(男44人、女45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供研修活动组织者参考。

二、结果与分析

1.有效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

表1表明:有效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的选择排序是经验案例类占61.8%、现场分析类58.8%、同行座谈类57.3%、专题报告类18.3%和研修作业类12.2%,男女中老年教师的选项差异相近。说明中老年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研修三种形式的校本研修中,认为有效的研修是同伴互助形式,如经验案例类、现场分析类和同行座谈类。同伴之间经历相近,经验相仿,能易于沟通、易引起共鸣和深度交流,效果自然较好。

专题报告类的研修方式是专家引领形式,部分的专家精于理论、疏于实践,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效果大大折扣。专题报告类往往出现专家滔滔不觉、口若悬河的高深理论引领,听者一头雾水、一脸茫然而不知所措,“供”和“需”没能较好协调成一致,思维的“交叉点”不多,思维交流碰撞的“火花”也就不多,研修的效果可想而知。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是一种自主研修形式,需要较好的毅力和时间,中老年教师一般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又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琐事限制,研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毅力大大受影响,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的研修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表1有效促进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2.专题报告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2表明:中老年教师在专题报告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53.4%选择专业授课,如针对学科专业的培训授课等等;有45.8%选择专家对话,如针对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与专家直面对话;有35.9%选择专题讲座,如专家的新课程理论、通识、教学方法等专题讲座;有30.5%选择专题论坛,如结合专题进行阐述交流碰撞等。说明中老年教师离开校园较久,学科专业知识比较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需要与专家交流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寻求解决的办法。

表2专题报告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3.经验案例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3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经验案例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4.1%选择经验交流,如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等;有46.6%选择课例研究,如对教学实践中典型的课例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有42.8%选择案例研究,如对教学实践中经典的案例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有40.5%选择教学设计,如对精心预设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和研讨等;男女选择的顺序差异相同。说明中老年教师还是习惯于一般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主题不明确,目的性不强,针对性不够;没有重视把教学中的经典课例和案例进行交流和研讨,忽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忽视对教学预设的交流。以上现象要充分引起组织中老年教师研修活动者的重视。

表3经验案例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4.现场分析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4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现场分析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9.5%选择听评说课,如现场听课、评课、说课,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共识,写出心得等;有46.6%选择课例剖析,如现场对课堂教学进行课堂实录,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交流、改进等;有42%选择实践考察,如外出观摩学习,撰写学习体会等;有29.8选择生成智慧,如现场对预设与生成的现象进行分析、交流、讨论等。听评说课研修方式的选择远远高于其它选项,说明还是习惯于同学科之间、比较传统的交流方式。生产智慧研讨的研修方式选择只有29.8%,要引起组织研修活动者的思考。可能中老年教师对研修方式选择和认可也是比较传统的,对教学实践中预设和生成发生冲突、思考解决冲突的办法而现场生产智慧或教学机智的有效教学方法不够重视。

表4现场分析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5.同行座谈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5表明:中老年教师在同行座谈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48.1选择案例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的案例相互交流等;有45.8%选择主题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中遇见共性的小话题(主题)进行交流等;课题研讨,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的研究进行相互交流讨论或合作研究等;只有19.9%选择论文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的论文相互交流、答辩等。说明中老年教师在与同行座谈交流时,认为经历相近的案例、问题相似的主题的交流座谈是比较有效的。课题研究的认可度也较高,可能认为课题研究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研究的周期较长,能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论文交流的选择很低,可能是中老年教师认为论文都是在评比和职称晋升时应付一下,对教学科研的作用不大。

表5同行座谈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6.研修作业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6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研修作业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3.4%选择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如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积极撰写教学反思等;有42.8%选择课题研究,如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遇见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等;有30.5%选择论文撰写,如总结提炼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教育教学论文成果等;有27.5%选择课件研制,如探索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方法等。说明中老年教师对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改进教学行为方法的研修方式积极认可,这是值得欣慰和肯定的。对于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选择,同上面的选项类似。选择课件研制的比例最低,说明中老年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部分学校和教师过分追求利用大量的课件来代替板书,费力费时,又不能达到高效,要引起思考。

表6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7.中老年教师对研修活动的其它要求和建议

通过提建议和要求的形式表明,有51.7%中老年教师建议要提供更多外出学习机会和多参加研修活动,有20.7%中老年教师建议学校要建立有效激励评价制度。34.5%中老年教师提议,研修活动要有效性和针对性。有20%多的中老年教师建议组织研修活动时要多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多加强理论结合实践,多加强专业引领,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搭建平台让中老年教师展示教学经验和特色等。

三、建议与对策

1.要建立中老年教师研修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建立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制度。中老年教师是学校一支特殊群体,也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对中老年教师的研修活动要一视同仁,要形成“合力”。如在经费上要有保障,在外出学习培训上要同待,在在职继续教育评价上要加强等。

2.要创设适合中老年教师的研修方式

适合才会有效。中老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宝贵财富。中老年教师认为有效的研修方式是教学经验和经典案例分享,同行之间座谈交流,现场问题的交流研讨。研修活动组织者在组织各种研修活动时,一定要考虑以上的因素。同时,针对中老年教师的特点,也要在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论、新的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给予专业引领,帮助中老年教师更新观念、吸取新营养。要注重中老年教师观念转变,要注重教学行为跟进。

3.要给中老年教师研修的时间和空间

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比较特殊。要处理好“工学矛盾”,最好在一周的时间内安排半天时间作为专门的“校本研修日”,让中老年教师们有时间参加各级研修活动,提高他们参加研修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的研修活动更具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

[3]朱万银。学校体育校本研究方法论析(上)[J].中国学校体育,2007,(3).

[4]朱万银。学校体育校本研究方法论析(下)[J].中国学校体育,2007.(4).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5

为此,我们在上海市第六十中学的高一年级中开展了校园网在研究型课程中应用的研究,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

利用因特网的开放性特征,我们在校园网中建立了“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建立在WindowsNTserver4.0+IIS3.0+ASP+Access数据库的构架上,通过两根ISDN的4B通道与因特网联接,具有维护方便,程序设计简单等特点,在当前校园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足以满足中学校园网的信息访问需求。“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由以下十个栏目组成:

“研究方向”:是由学校教师提供的课题研究方向;

“课程概述”:是对研究方向的大致介绍;

“学习资源”:是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

“学生研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

“网上交流”:架起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l“课程管理”:学生自己申报和管理自己的研究课题;

“提交作业”:学生通过网络上交作业,并与其它同学共享成果;

“成果评价”:教师和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角;

“网上练习”:学生可以自我测试一下自己的有关知识水平;

“在线帮助”:指导学生了解研究型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这些栏目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在实施研究型课程过程中,对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主要阶段(即研究课题的确定阶段、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研究课题的评价阶段等)的学习要求。

一、学生研究课题的自主确定

研究型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地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然而对于广大高中学生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从来就没有类似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经历,没有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地运用校园网和Internet上的资源,正确使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贯彻以下四方面的原则。

1、研究方向的开放性

研究方向的开放性是指,学生在众多研究方向中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而研究方向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

如果我们事先准备好若干个研究课题让学生进行选择,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的确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工作,但这种方法没有让学生自主地确定课题而仅仅是选择课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确定课题的经历。然而,由于高中学的生活、工作经验毕竟不多,让高中学生一开始就自己去发现问题,难度较大,实施困难,可能有少部分尖子学生能够做到,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进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中,可能一上来就碰到了困难,他们无法自己确定一个研究课题,那下面的研究就更无从着手了。“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是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而“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我们向学生提供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成为可能。我们采取两种途径向学生提供课题研究方向。第一种途径是,学校直接提供一些课题研究方向;第二种途径是,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发现问题,从而自己确定研究方向。

我们组织全校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特长和兴趣爱好,提出了三十多个课题研究方向,涉及学校的各个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综合,教师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并不涉及具体的研究课题,只是给出了各个研究方向的内容综述,介绍一些有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当前研究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同时给出一些参考书目和相关的因特网址。我们将有关这些课题研究方向的综述、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制作成动态网页放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研究。除了学校老师提供的这些课题研究方向以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自己提出一些研究方向,并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资料,包括内容简介、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学生研究”中,供其他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其他同学也可以在学生自己提出的研究方向中确定课题。

2、信息交流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的开放性是指,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对象、通畅的交流渠道、及时的信息反馈。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所有学生提供了诸多课题研究方向供学生参考,由学生自主地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展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必然会产生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疑问需要解答。对同一班级而言,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研究方向的问题。对同一研究方向而言,对其开展研究的学生则来自不同的班级。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学生之间以及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班级学生之间、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研究型课程对信息交流的开放性要求。“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实时讨论交流,更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BBS技术,按照课题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梢越约涸谌范ㄑ芯靠翁夤讨杏龅降奈侍馍洗紹BS的相应栏目下请求帮助,学生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该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BBS对有兴趣从事该研究方向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BBS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讨论后,指导教师可以将与自己指导的研究方向有关的讨论内容整理以后,加入研究方向的“课程概述”中;也可以把与学生和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得到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加入研究方向的“学习资源”中。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师生就能随时随地针对研究方向进行交流讨论,较好地解决了“生——生”、“师——生”和“师——师”之间在开展研究性课题过程中的交流障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了解课题研究方向的有关知识,从而为他们最终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打好扎实的基础。3、研究资料的开放性研究资料的开放性是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提供有关的研究资料。

开展课题研究的资料主要来自教师提供的研究方向概述、参考书目以及相关因特网址等。学生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方向后,可以通过“课题概述”阅读这些研究方向的“综述”,大致了解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学习资源”由校园网访问研究方向提供的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因特网址,从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同时在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中查阅有关的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地找到有关的参考书目,“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提供了本校图书馆的书目查询功能,并且设置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地区图书馆的链接,学生可以在这些大型的图书馆的网站中进行书目和全文查询。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找到相关的网上资源,“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还提供了一些具备全文检索功能的搜索引擎的链接。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课题才能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也才能顺利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可以由学生自己寻查,也可以由其他同学提供。教师将找到的可能对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文字资料或相关的网址以及心得体会等信息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提问:回答”BBS,供其他同学共享参考。学生在这个资料收集、共享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接受信息的被动地位,学生成为信息的主人,真正地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研究课题的开放性

研究课题的开放性是指,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课题,并且通过交流、共享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通过与指导教师、同学的讨论交流,学生对研究方向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中发现了问题,并初步确定自己能够研究的课题。

学生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课题管理”栏目,随时将自己初定的研究课题按“不同的研究方向”上报。也可以随时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查询、了解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能够相互启发,有利于在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开展协作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也可以在最终确定课题之前,及时地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总之,师生运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所要求的学生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的“研究方向”、“信息交流”、“研究资料”和“研究课题”的开放性原则,学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的资料,同时为以后完成课题的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学生研究课题的互动研究

一般来说,当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开题”、“研究”、“答辨”。在这三个阶段中,需要分别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答辩报告”。

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将从事相似课题研究的学生组织成课题小组,在课题小组中开展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而学生更多的时间则可以继续利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资源进行交流讨论、查找资料。如果学生对课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可以在BBS上求助,指导教师和同学可以予以帮助,自己也可以上网查询。

指导教师如果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练习”中建立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库,供有关学生测试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每一位同学的研究课题设置了一个专用的“课题档案”,每位学生都要将自己撰写的三份报告上传到自己课题的专用“课题档案”中,研究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在每位学生的“课题档案”中查阅学生的三份报告并在报告后面附上意见或建议,其它同学可以相互查阅、彼此共享他们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发表意见,帮助其他同学完善各自的报告。每位学生通过各自的“课题档案”可以及时了解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所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学生在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吸收后,可以对报告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对于报告内容中指导教师和同学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澄清和说明。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评价

对高中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评价,必须把握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原则。

1、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是一种形似“研究”,而实质上仍是“学习”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更多地是强调研究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研究阶段”、“开题阶段”、“研究阶段”、“结题阶段”和“答辩阶段”。

预研究阶段是指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学习过程,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并与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沟通以后,自己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预研究阶段的主要评价依据是学生查阅资料的数量、质疑和答疑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态度。

开题阶段是指学生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形成一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中应该包括课题的由来、研究计划和方案等。开题阶段的评价主要是评价课题计划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研究阶段是指根据课题方案实施具体研究的活动,包括资料整理、科学实验、社会调查、数据处理等。研究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检查,重点评价学生是否严格按照课题方案完成了研究工作,如有变化要说明理由。

结题阶段是指将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成研究报告、论文或活动方案设计的活动。结题阶段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新颖性、应用性和清晰性等。

答辩阶段是指在课题研究结题后,在课题小组范围内开展的答辩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等活动。答辩阶段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内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能正确回答有关专家的质询,并且要评价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时的态度和质量。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成果评价”栏目中,可以对每位学生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按照上述五个阶段的评价原则分别进行评价,当然最终还有一个综合这五个阶段评价以后得到的总体评价。

2、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的人员除了指导教师以外,还包括学生本人、同课题组的同学、其他教师和其他同学。全面性评价还体现在评价的范围涉及校内和社会两部分,除了组织校内教师和同学参与评价外,还可以请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教师和同学通过“成果评价”对每位学生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评价,课题研究者本人可以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了解教师和同学对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也要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作出自我评价。

四、有关安全问题

在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安全问题。由于校园网的开放属性,如果不注意安全,就会在校园网上引起混乱,造成损失。

我们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采用分级权限,学生只能查阅“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资源,只有经过身份识别后,才能上传资料、信息,因为是用于学习目的,一般不存在隐私问题,所以不允许匿名信息。

要在校园网中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防范计算机病毒对服务器上重要数据的破坏,在校园网与因特网之间架设“防火墙”,防止校外的黑客对校园网的恶意攻击。同时,及时备份“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重要数据,以防意外。加强对所有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做到安全、高效、守法地使用校园网和因特网,同时,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网设备,保证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

五、几点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学生研究课题,如:

《宋朝社会背景与陆游爱国情结》、

《辜鸿铭与现代教育》、

《学生课余生活调查》、

《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中英风俗习惯差异的文化背景》、

《浅析数与形的结合在解题中的作用》、

《立体问题平面化在立体模型制作上的应用》、

《硬件测试—光驱的测评》、

《汽车和酸雨——减少汽车排污,提高降水PH值》等

每位学生都完成了一个课题的研究,学校汇编了一本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课题论文集,有关教师的经验论文在上海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市大会上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些研究课题的研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3、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支撑、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兴起,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根据研究型课程和因特网的特点,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的管理,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进行课题研究的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4、校园网和研究型课程都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技术,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的研究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还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来自传统的教育思想的阻力还相当大,在教学中时常会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不适应研究型课程的开放性,总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统一学生的想法,不能摆正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中的地位。

其次,教师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部分教师尚不能熟练地输入汉字和进行网络浏览,影响了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水平,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能力。

再次,由于技术的限制,许多有利于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手段尚不能使用,如:动态影像的实时传送;许多基于网络的因特网服务功能(ASP)还处于起步阶段,难于对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实质帮助,如:现在尚未有一家ASP能提供基于WEB的中外大百科全书的全文检索、查阅功能;一般中学中,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还不能实现“虚拟现实”技术,那就对学生研究一些近、现代物理化学等方面的课题产生极大的制约,如:不可能研究原子核方面的课题;由于要考虑网络的安全问题,就要用“防火墙”将校园网与因特网隔离,这样,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就很难得到社会上专家的及时指导,交流的范围只能局限于校园内,虽然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得到专家的帮助,但不管怎么说,校园网与因特网交流限制,使课题研究的开放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最后,由于经验不足,在进行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如指导教师的安排、场地和时间的调配、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等,特别对一些学生自己确定研究方向的课题较难把握,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完善。

[关键词]校园网,研究型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网络应用,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摘要]

研究型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网与研究型课程的结合,将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实践性、合作性原则,较好地完成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任务。

通过在校园网中建立“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这一专门为研究型课程学习服务的网站,能够完成从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确定课题、实施研究、成果评价等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基本过程,并且能培养学生运用因特网收集资料、合作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6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选择的主要原则

1、需要性原则。指中小学教育教研课题应该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学选题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研究课题选择的最重要的源泉。作为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优先选择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最迫切、最亟待解决、最关键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的理论价值同样是重要的。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落后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建设的需要。教育改革时间中,有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亟待我们去研究、探索,给予理论上的回答。我们除了对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优先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外,还要对某些具有超前性的、预见性的、有应用前景的理论性课题进行研究。总之,需要和价值是一对孪生儿,根据需要性原则选定的课题应该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2、新颖性原则。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新颖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①时代感。能够反映和体现所处时代跳动的脉搏的,诸如:“现代小学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②内容新。要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鲜经验中选题;还要从教育领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设计、新方案中选题;还可以从不同观点的争议中,不同学派的对立中、原有理论和新的实践的尖锐矛盾中选题;还可以从教育科学的知识空白中选题。③角度新。对于比较热门的选题,要从新的角度去挖掘新意。例如:“学习兴趣的培养”,已经成为很多研究者的选题,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作为选题。目前很多研究人员在研究“儿童性格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新的角度,提出“独生子女任性的对策”作为选题。

3、可行性原则。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应当具有开展研究的可行性。即必须考虑课题经过一段艰苦的研究以后应当是可以实现的或有可能被解决。选题是否可行,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研究者个人具体情况。比如:知识基础、专业特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科研的科研经验、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时间。广博的知识是我们选题的基础,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者除了具备专业和将要选择的课题范围的知识外,还应当具备邻近学科的相关知识。一方面要掌握前人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掌握与选题有关的知识空白情况。青年教师和初次参加教科研的同志,不宜将课题选得太宽、太大和太复杂。②课题组成员的结构。最好按照“志同道合”的原则组织课题组。重大的教科选题,应该由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和有权之士共同攻关,选题才有可行的组织保证。③教育情报资料的充实。要占领本选题资料的最高点。④是否抓住了时机。⑤还要考虑花费在教科研的时间因素。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范文 7

关键词: 研究课题 研究方向 选择方式论证角度

一、引言

什么是研究课题?

课题通常可以理解为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作为研究课题。作为研究课题的问题必须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属于教育科学领域的问题,而且它们的解决能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2)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假如你谈的是个别现象,就不能作为研究课题。比如,“如何培养李四同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所反映的是具体的、个别的现象,因此就不能作为研究课题。(3)必须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如果研究范围太大,任务不明确,就不宜作为研究课题。像“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等。(4)必须有可解决性。提出的问题通过一定时间的研究可以加以解决。像“如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虽然有普遍意义,但是无论怎么研究也不可能解决。由此可见,所谓研究课题,是指在教育科学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二、选择研究课题的前提和注意事项

(一)前提

广义而言,研究课题的选择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具体研究课题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研究方向,就是研究者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从事研究活动的工作方向。它规定了研究者在一个时期内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研究者在一个时期内有相对稳定的方向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使研究工作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并可以成为选择具体研究课题的线索和范围。所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抉择。

(二)注意事项

1.要认真选题。

这基于两个理由:一是选题是开展教育科研的第一步。课题选择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二是选题是科研工作最复杂的工作之一,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轻率。因此,每一个研究者务必要充分认识选择课题的重要性,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选题。

2.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课题。

对于有教学经历的研究者来说,选题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熟悉教育的实际。假如你曾是一位中学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最了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如果你能从教育实践中选题,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就有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3.切忌为赶时髦而一味求新。

新颖性是选题的一条原则,但必须明确,为赶时髦而一味求新的现象是对“新颖性”的曲解。事实上,只要研究者能用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对一些旧课题还可以进行再研究,并且有可能得出新的结论。这与新颖性并不矛盾。一味地求新,往往会抛弃重要问题。

4.课题操作时间要适中。

研究时间一般要控制在半年到一年之内。这样研究者兴趣会比较浓厚,注意力会比较集中,研究成果的产生速度会比较快。如果研究时间比较长,比如5至10年,就很可能使研究者感到枯燥乏味,筋疲力尽。但是,如果研究时间太短了,比如2-3个月,则常常无法完成研究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价值,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三、选择研究课题的方式

选择研究课题,常被人们理解为这样一种模式:你提供若干个题目,我从中选择一个。这种“点菜式”的选题由于简便而被一些人推崇。但是,其局限性是所选的课题往往不适合自己。因为每一个人的教育实践不完全相同,他们所深入思考的问题角度也可能不同,所以这种“点菜式”的选题不是我们倡导的选题方式。

我们所倡导的选题方式包括纵向选题和横向选题。

(一)纵向选题

它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步骤:

1.确定研究范围。

课题主要来自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的范围很广。如果盲目地从中选题,无异于大海捞针。因此,选题的第一步是确定研究范围。比如,可以把后进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教育评价等确定为自己的研究范围。

在确定研究范围的时候,不宜一味地求“大”,尤其是对于那些初次进行研究的人员,更应从“小”处着手。当你真正开始研究时,就会觉得“小”题不小。比如,“如何有效地记忆英语单词”是一个不大的研究范围,但是也包括许多不同的研究问题,比如“不同记忆方式的记忆效果”、“不同学习对象的记忆差异”、“重复的频率对记忆效果的影响”等等。如果能对这些问题中的某一个进行彻底的研究,就已经很不容易了。那么,研究者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范围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激发你产生强烈的动机,它会鼓励你一直走下去,并最终促成你的成功。如果你没有兴趣,就会变得厌烦和懒惰,你会觉得自己简直是在浪费时间,研究往往收获不大甚至会中途夭折。

2.提出问题。

确定了研究范围就等于确定了研究的方向。“游击式”研究方式是不可取的,那只会导致我们对每一个课题的研究都是浅尝辄止,根本不利于我们治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每一个研究人员要尽早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在研究方向的指引下,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

能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说明你已经思考了,你正在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那么研究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前提是要立足于该研究领域的最前沿。这就需要研究者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这些结论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存在着何种程度的的分歧;还有哪些方面人们没有研究或研究得不够深入;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做重复研究,因为你对某个结论产生了质疑等等。总之,要想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离开大量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是绝对不行的。

(二)横向选题

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在教育科学实践、现实生活中选题。

来自教育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研究课题大多属于应用性研究,这种研究课题一旦获得成功,就能直接为教育实践和现实生活服务,从而体现这种研究的潜在价值。

2.在理论领域选择课题。

首先,研究者为证实他人或自己的某一理论观点而选择相应的课题。其次,根据不同理论观点的分歧选择课题。第三,通过对现有理论、观点进行质疑而提出研究问题。

3.在研究过程中选择课题。

首先,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特别是研究者的深入思考,常常会涌现出与当时的研究课题相关的许多新课题。这些研究既符合自己的兴趣,也是当前科学理论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有时我们会出乎意料地发现与研究问题无关新的现象。通常,这些偶然的发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4.根据科学的新发展选择课题。

研究者或者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和研究技术的新进展选择研究课题,或者在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空白区选择课题。

四、论证课题

纵向之中包含着横向,因为确定研究方向之后,研究者可以同时提出若干个适合自己的课题;横向中也明显包含有纵向的成分。不论是纵向选出的课题,还是横向选出的课题,究竟是否可以用来研究还有待于进行多角度的论证:

1.问题是否适宜作为研究课题?即:是否具有研究课题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

2.问题是否有研究价值?这要考虑两个方面:(1)问题的需要性,也就是说研究者应该选择在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毫无疑问,这样的课题一旦研究成功,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的发展。比如,“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在素质教育中有效地实施语法教学”。(2)问题的新颖性,即所选的研究课题是别人以前没有没有研究过的;或者虽然有人研究过,但你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开展研究的;或者是有人提出过,但是悬而未决。教育科研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前人没有完全认识到的科学规律,发现新的规律是教育科研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只有选定有一定新颖性的研究课题,才有可能凸显出这项研究的价值。

3.问题是否可行?研究者必须首先考虑自己完成这个研究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充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能力,即研究者在完成某一课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这纯属于主观条件。(2)研究时间,即进行课题研究所必需的时间能否得到保证。(3)资料的收集。研究者仅仅凭借自己的经历是绝对不能进行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必须收集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和保存。(4)资金。资料收集过程及资料处理所需的费用必须得到保证。后3项属于客观条件。

如果以上四个问题都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就说明这个问题是适自己的好课题。

五、结语

选择研究课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切忌人云亦云。它不仅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而且是一个殚精竭虑的思维过程,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轻浮。导师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同事之间的合作有时也不可避免,有时家人和朋友的建议对课题的选择也大有裨益。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8

为加快我区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根据我区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创建现代化学校为目标,围绕新课程实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研究,积极开展学术研讨,充分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引领作用,促进我区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二、组织建设

设立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公室(简称区教科规划办),由分管教科研的副局长领导,区教科所负责日常事务。区教科规划办承担本区范围内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划、管理、培训、成果评比和推广等职责。

学校建立教育科学研究室(简称学校教科室),由校长或分管教科研副校长领导。学校教科室设立教科室主任一名,有条件的配一名副主任协助主任开展工作。校教科室负责制订校教科研工作计划及管理制度,检查、督促和指导本校各级各类课题,保证研究工作正常进行。

三、队伍建设

根据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建立一支不同层次的教育科研队伍。

1.基层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师、教育行政干部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广泛、积极选择课题开展研究。

要十分重视新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教龄在五年内的青年教师要求做到:

一年内:选择一到两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承担区级以上课题研究的、经学校教学部门确认的中老年教师作为导师,全程参与其开展的研究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每学期上一节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研讨课,学年结束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加上级师训部门组织的教育科研普及培训,逐步熟悉并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及方法,认真完成师训部门布置的有关作业。

三年内:在导师的指导下,承担校级以上大课题中的子课题或独立开展自己的研究课题,基本做到课题选择对路,研究方案可行,过程管理规范,成果结题详实。初步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善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积极撰写科研论文,并达到一定水准。每学期上一节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研讨课,每学年完成一篇以上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

五年内:能紧密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选择适合自身研究的课题独立展开研究,做到选题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研究方案切实可行,研究方法正确科学,过程管理规范扎实,科研成果在区级及以上获奖或发表。初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逐步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2.基层教育科学研究骨干队伍。各校(园)分管领导、教科室主任及教科研优秀成果获得者,是组织、带领基层教科研活动的骨干力量。每位同志要积极申报、承担、参与区级重点课题及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率先示范,做出榜样,推动学校(园)教科研工作。

3.区级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教研员、名校长、名教师(特级教师、区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是指导、引领全区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核心力量,是承担各级重点课题研究的主力军。要求每位同志每二到三年完成一项区级以上重点课题或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每五年至少有一项成果在市级以上获奖。

四、课题管理

1.课题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原则。区教科规划办和区教科所负责对区级及以上课题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课题指南,受理区级以上课题申请,组织立项论证,对课题研究进行过程管理和指导,对课题成果组织评奖等。学校教科室负责对校级以上课题的日常管理和指导,保证课题研究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

2.课题申报实行限时申报,一般每学年一次。申报以校(园)、街道(乡、镇)中心学校和社会力量举办学校为单位,根据实用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等原则选择课题,按要求填写《申报表》,并附课题研究方案。申报数额应按区教科规划办下达的指标,在规定日期内,择优上报。

3.课题立项后,课题负责人应按照研究方案认真开展研究,强化过程管理,注重研究计划的反馈和调整,及时积累研究材料,定期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按时保质完成研究任务。

五、评比制度

2.区教科规划办每两年组织一次区教科研优秀成果评审。优秀成果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分别给予1000元、600元、200元奖金,并授予证书。

3.积极参加上级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争取获奖。对获奖的优秀成果,区教育局发文公布,并给予与上级等额的奖金。

4.课题承担人获得教科研优秀成果奖,应记入本人考绩档案,作为评聘职称,评优、晋级增薪的一项重要依据。对弄虚作假或者剽窃他人成果获奖的,由授奖单位予以撤消,收回证书和奖金,并予以批评教育。

5.区教科规划办每两年组织一次区级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并进行表彰奖励。区级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是推荐参评市、省级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候选人对象。

六、成果推广

1.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推广教科研成果,使教科研成果得到广泛应用,要把推广教科研成果当作改革教育教学工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2.设置优秀成果推广奖,建立优秀成果推广奖评审制度。优秀成果推广奖与教科研优秀成果奖具有同等价值。优秀成果推广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与省市级评选衔接、逐级推荐。

七、档案管理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9

关键词:化学教研;选题策略;校本研修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4-0022-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围绕主题开展行动研究”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校本教研方式[1-5], 它融学习、思考和实践于一体,使教师在“做中学”的研究活动中增长专业智慧、提高专业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研修载体。要使这一载体充分发挥作用,笔者认为,正确合理地选题立项、实施操作和管理评价是关键,而审慎选择有研究价值、适切可行的研究主题,更是提高校本教研质效的首要因素。目前针对校本教研选题的研究不多,本文结合笔者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探讨教研主题的甄选策略。

校本教研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推动学校和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师研修活动。它的主阵地在学校,研究的主体是校内教师,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校为本”是它的基本特征。因此,主题的选择应该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本校的校情、学情和师情。

1 选题基点

选题的基点是校情。所谓校情,这里主要指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课程建设特色和相应的资源环境等。一般来说,学校的发展目标、课程建设特色等都是经过反复斟酌、仔细权衡的。因此,从学校发展需要的角度选择化学学科教研主题,其突破点明晰,针对性强,能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依托学校的资源条件设计研究主题,能为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1.1 从学校的发展目标中寻找教研主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自1999年即确立了学校的发展理念是“选择教育”。其抓手之一是通过套餐式走班制的运作方式实现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选择教育”实施之初,教师们通过培训,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有了充分认识,对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运作有了基本了解,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怎样开发出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较为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怎样配套整合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并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处于动态中的化学走班教学怎样进行管理、对教与学的质量又如何进行监控和评价,等等。我们从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提炼筛选,先后确定了《化学拓展型课程建设》、《化学研究型课程指导》、《高中化学套餐式课程配置》,《化学走班教学管理方法》、《化学走班教学质量评价》《化学走班教学实践与反思》等作为教研主题。围绕“选择教育”展开的主题研究,不仅较好地破解了我们工作的难点,而且由于选题契合学校的发展目标,还为学校在操作层面贯彻和完善理念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

1.2 在学校的课程建设特色中开发教研主题

近年来我校逐渐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程建设特色。我们从一开始关注信息技术进入化学课堂,继而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更好地为化学教学服务,再深入思考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服务,我们的教研足迹始终紧随着学校课程建设的攻坚项目,结合学科特点,确立了《信息技术在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元素化学探究教学》、《以化学与能源为载体研究信息技术与研究型课程的整合》、《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等作为教研主题。组内有多名教师因此先后参加了学校和区教育局组织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全市展示研讨课和论坛、以及全国性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示。其中《信息技术在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元素化学探究教学》,成为市级课题中的一部分。这些主题的开发,其价值不在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多么熟练,而在于教师对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的思考已从怎么做深入到了为什么这么做和这么做的效果如何,这一转变对教师自我提升理解课改理念和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能力大有裨益。当然,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

2 选题焦点

无论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还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其最终指向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中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计划实施的受体和教学成效的映射体。因此,学情是校本教研的焦点,只有生发于学情的选题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2.1从课改与学情的融合中设计教研主题

2002年,我们组成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化学新教材第一批试点,当时教学中遇到了不少新问题。如:试点初期,如何在缺少参考资料和同行借鉴等不利情况下,通过我们的教学,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要求。我们在对遇到的具体问题归纳梳理后,发现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让课改精神与我校的学情“落花入泥了无痕”般地充分融合,为此确立了系列教研主题。在认真研读《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标准》基础上,结合我校“选择教育”的办学理念,我们将课标具体化和校本化,制定了《晋元高级中学化学教学目标实施细则》。细则既尊重课标要求又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强化了教学要求的适切性。我们以《如何用好化学新教材》作为教研主题,对教材编排结构、知识内容和阅读反馈资料等相关板块二度开发,使之更符合我校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基础。为了使化学教育有助于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题,从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元素化学、化学实验以及化学计算等板块中研究培养的切入点和实施方法,发表于《化学教学》上的“在化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便是关于这一主题的教研成果。又如围绕“化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注重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培养”,我们开展了化学教育中渗透“两纲教育”的教研,形成了如“化学学科有效实施德育探索(教育发展研究2006/5)”等以论文和教学设计为形式的成果。围绕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开展主题教研,使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能力在精研课堂教学的实战中得到了磨练。

2.2 从课堂教学实践中生成教研主题

课堂是学生、教师、环境互相作用的微型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和教师都有着自己鲜明而独特的思想情感,他们多彩而灵动的交流使教学充满了趣味和变数,生成出许多引人深研的问题。如高三的技能训练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基于“如何既保证教学质量又避免大运动量的训练,把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的思考,遴选出“高三化学习题研究”的教研主题,从例题的选取、习题的编制、习题的讲评、讲评后的巩固几个方面开展教研,教师间互研互习,有效地促进了高三化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如这两年我校加试化学的学生人数逐年提高,化学高考成绩也大幅提升;在各类化学竞赛中获得省市级以上奖项的学生人数也显著增加。

3 选题支点

研修的主体是教师, 特别是在某些不可重复的特定教育情境下,教师是最适宜的观察者和研究者[6]。 只有充分认可并发挥教师原有特长能力,激发教师内在情感需求,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主动的研修热情,教研主题的开展才有支撑点。因此,师情是选题的支点。

3.1 针对教师关注的热点立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适用于教师的研修活动。例如我们在确定 “高三化学习题研究”作为研修主题之前,广泛地征求了组内教师的意见,结果得到了组内教师高度的认同,大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所以这个主题的教研开展得很顺利,研究质量并未因工作量大而降低。又如老师们对“在化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成果来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兴趣,根据教学实际,我们从“帮助高一新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化学资优生的培养”、“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参与度”、“化学教学中探究教学的设计与指导策略”等方面开展教研,取得了不错的研修效果。

3.2 依据教师的特长能力定题

许多好的选题,因为脱离教师的实际能力而浮于表面。考虑到我们都是一线教师,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和经验,所以我们选题的视线,集中于如何运用专家的理论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在具体确定教研主题时,我们同样先掂量教研组和教师个体的能力后再做定夺。例如对于高三教学,我们有很多感兴趣又需要教研的主题,“提高高三化学专题复习效率”便是其中之一。但仔细考虑后我们还是感到难以高质量地独立完成,好在我区在叶佩玉老师带领下,将化学教研活动课程化,组织了“高三化学专题复习讲座”,我们组扬己所长,精心准备并主讲了十讲中的五讲。我们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区内教师一起分享我们的教学心得,更高兴的是通过这次讲座,使一些平时无意识的、散碎的教学智慧得到了总结和提炼。实践证明,量力而行的教研更富成效。

可见,发自于教师个人经验和兴趣的教研,才有源源不竭的驱动力。当然,充分考虑教师的志向和能力,并非将教研囿于教师原有的学识水平内,而是尽可能满足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需求。

4 选题原则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教研主题的选择需要贯彻以下几条原则。

4.1 先进性和实效性结合

即选定的教研主题既要关注国家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又需针对学校的发展要求;既要汲取专家学者的理论精华,又能切实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系列教研主题就是基于这一原则产生的。

4.2 阶段性和延续性结合

即所选主题的切入点要小,基本上能在一个学期初步完成,但要有拓展的余地,有可循序渐进研究的深度。如我们对“选择教育”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就是在边实践边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前后经历六年,逐步趋于成熟。

4.3 共性和个性结合

就是既考虑全组教师的共性要求,又关注教师的个体发展,教师在教研中“有武需用,有武可用”,这样的选题有利于放大教师的教学智慧。

综上所述,立足“三情”,重视“三结合”的教研主题甄选策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能较好地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善亮,徐雪梅。“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J].教育科学研究。2003.1

[2]张学忠,李森。校本教研:特点、内容、与方式 [J].当代教育科学。2003.15

[3]明庆华,程思辉。简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究 [J].课程・教材・教法。2003.12

[4]王彦波,孙德芳。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视野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2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10

关键词:研究课题 选择

随着新课程战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生物科技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灵活的实施方式、密切联系生产实践的特点,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创造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不断地为生物科技注入新的活动内容和研究方法,更增添了它的活力。

开展科技活动的实践使我认识到,怎样选题,能否找到最佳的研究课题是科技活动成败的关键。下面从4个方面谈谈科技活动的选题问题。

一、课题的类型

生物科技活动的研究课题按活动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见下表)。

由上表可见,不同类型课题的活动具有不同的活动特点和具体要求,在进行选题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考虑。

二、课题的来源

研究课题的获得途径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他人提供或从其他材料获得的。常见的课题来源有以下几种:

1. 日常生活的体验

感之深则思之亦深。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亲身感受所以往往容易产生思维的火花。例如,获徐州市优秀项目一等奖的《警惕‘慢性杀手’――涂改液》一题的选定,就是由于在本人使用涂改液的过程中,闻到的刺激性气味和大量使用时的不适感受,从而产生了要探究的“涂改液成分”的设想,并确定了此课题。

2.教材的延伸

课本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的特点,许多与实际密切联系的问题只能一带而过,而这些内容在实践中往往应用广泛,如果进一步引申,使之具休化,则可成为―个个研究课题。例如,在苔藓植物一节中讲到:苔藓植物由于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特别敏感,可用于监测大气污染。如将之稍做改进,即可成为一个很好的选题。在讲述了心脏的特性和功能后,在此基础上经过扩展深化,我校生物课外小组进行了《青蛙心博曲线观察和描记》的实验,还有植物叶形调查和图谱绘制,香烟浸出液对植物种子萌发影响等,这些课题虽然不一定有重大的科研价值,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绝大数学生在农村的情况调查设计农业生态,根据学生所学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合理巧接食物链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次利用,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和比较,哪一个方案好,优点是什么?

3. 各种信息资料

在日常信息媒体中常出现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各种信息,有些即可转变为活动课题。例如报道臭氧层破坏、酸雨等。有些偶然获得的信息往往也可启发思维,获得课题。有学生曾大胆提出:红树林可否移植到淡水中。另外,一些专业资料上有些优课题,也可直接为生物科技活动所用。

对已形成的研究论文和课题的分析是获得选题信息的又一重要途径。不少生物科技研究论文中导出一些有待进一步讨论、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而有些项目则在论文中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的建议,这些都可为选择课题提供参考。

4. 专家指导

这是一种通过科研论文科研机构或大学专家教授的帮助进行选题的方式。专家由于长期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对该领域的前沿或发展状况比较熟悉,因此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为了帮助青少年开展好生物科技活动,中国科协青少年部门专门委托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等的关单位,组织了一批资深专家作为指导小组,并推荐了一批优秀研究课题,以供借鉴利用。

5. 科技实践是最丰富的来源

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在科技活动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和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会不断拓展视野,积累经验,同时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开展的实践活动越多,接触到的领域越宽,课题的来源也就越丰富。我要求学生在进行科技活动中注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做好记录,每阶级活动结束将平时积累的问题总结归纳。通过这种方式我获得了不少有意义的课题素材。

三、选题的原则

1. 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一个研究课题能否成为课题的根本条件。科技活动是科学、严谨、实事求事的活动,首先,要求研究课题的本身是科学的,否则所实施的活动和得到的结果都将失去依托。生物学研究是生命活动及其规范的严密过程,因此研究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研究方案能使研究的问题得到解决,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使科学研究中途夭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文献,使学生设计出最佳方案。其次,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尝试,并密切注意学生的操作活动,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处理,为学生铺设符合认知探索过程的思维坡度。再次,教育学生严肃认真,不能弄虚作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例如,在实施“植物组织培养”这一课题时,首先要配制MS培养基母液,其中微量元素、植物激素等用量非常少,这就要求称量、溶解、定容时都非常精确,绝不能马虎。制作培养基时,不能漏任何一种成分,接种外植体时一定做到无菌操作,这一步是整个实验成败的关键。对组织培养中的每个具体实验都要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当实验结果得出后,要求学生尊重事实,尊重实验数据,学会认真分析实验结果,指导学生从具体、个别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原理。如果没有达到预期与预期结果不符,要找出原因。例如,从“非洲紫罗兰叶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这一实验过程中总结出植物形成管苗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通过生物科技活动,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了独立搞科研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

2. 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活动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开展科技活动不仅在于拓展学生知识、激发其兴趣,而且更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我们希望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迸发创造的火花,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当然这种创造首先要从选题开始,一个创造性的研究课题必然要求创造性的实施活动。通过专题讲座获得生物技术新成果的知识后,我们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所要参加的课题。生物科技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因此在选择活动课题时的原则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知识水平,课题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自选课题是一种有利于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探究式学习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创新意识。自2001年5月起,我们就在初中和高中分别确定了“植物无土栽培”和“植物组织培养”的活动课题。这2个课题均属现代生物高新技术。因此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例如,对于“植物组织培养”这一课题,教师讲到培养基的成分中需要能源物质及外植体接种后在培养阶段又需要阳光,个别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而是提出了有见解性的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时需要阳光,说明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新陈代谢是自养型;而在培养基中又需要加入蔗糖(能源),又是异养型生物的特征。那组织培养的植物到底是自养型还是异养型?光的作用是什么?”我们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下列实验:一组在培养基中加30%蔗糖,另一组不加蔗糖,接种后,每组不规则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在光下和暗中培养。1个月后,观察植物生长、分化情况结果如下表:

可见,培养基中加入蔗糖,在光照条件下外植体正常生长,分化,在暗中外植体只生长(形成细胞团)而不分化;不加蔗糖的培养基中外植体无论在光下或暗中都不生长。因此,得出如下结论:组织培养时外植体的生长是需要加能源的,属异养型生物;光的作用不是进行光合作用,而只影响外植体分化。这样,不仅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可行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选择的研究课题要具有可操作性,要能够付诸实施。例如《机动车的热污染》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我们一直想对之进行研究,但由于缺少测量仪器,所以只好放弃;而《多指遗传的调查》、《色盲遗传调查》等则方便易行。

实现可行性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研究课题要“小而巧”。小,是指课题不涉及多大范围,不涉及过多相关知识,完成活动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实验过程。巧,是指能选择一个恰当的突破口,小中见大、小而不浅。这是中学生物科技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中学生特定的年龄特点、知识特点和能力特点的要求。例如,酸雨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但这一题目涉及范围很广不易实施,以《模拟酸雨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为题,既抓住了植物生长发育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关键时期,又缩小了研究范围,增加了可行性。课题虽小,但含义深刻。

其次,选题要符合实际,要看自己的知识水平能不能达到,设备条件能不能满足,材料有无来源,有没有可依靠的帮助,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总之,要因地、因人、因时制宜。

4. 联系实际原则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课题才是有价值的课题。所以选题要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实际。《模拟酸雨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课题的选择正是由于存在当今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酸雨频频出现的实际情况。《警惕‘慢性杀手’――涂改液》一文的课题,也是关系到净化青少年学生学习用品的实际情况。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社会上曾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如“臭氧层的破坏”、“汽车尾气的危害”、“淡水湖泊水域污染”等,对热点问题的研究往往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收到最大的社会效果。所以选题时要注意结合当前热点。

5. 新颖性原则

传统的课题由于已有可预见的结果,纯粹重复研究往往意义不大,比较新颖的课题往往能剑走偏锋,出奇制胜。

上述原则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的,还有些是相互交叉的,因此在选择研究课题时既要综合考虑,又要具体分析。

四、选题的过程

课题的选择往往是长期酝酿的过程,从发现问题到课题的最终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在头脑中反复思考、反复论证,进行鉴别筛选。选题的一般过程可概括为以下步骤:

(1)各种有关信息的汇集;(2)从中挑选某一研究问题;(3)收集所有与这一问题有关的材料;(4)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组合;(5)尝试采用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6)寻求到可行的解决方法;(7)对研究课题进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8)确定研究课题。

在具体选题过程中,有些步骤有时需要重复、循环、再组合,有些选好的课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正方法和对课题“微调”。选题过程中要避免急功近利,避免脱离实际,草率行事,要注意以信息论、控制论、方法论为指导。平时注意以满腔热忱接纳信息,交换角度去观察问题,随时捕捉和记录头脑中的新思想、新方法,要建立选题意识。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11

[关键词]互联网;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协助学习

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正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促使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和结构发生改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八次提及互联网并提出“互联网+”这个概念,使得“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同时给每个人带来了机遇、希望和挑战。那么,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互联网+”的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模式的不断变化和教育评价日益多元。总之,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互联网时代的洗礼。[1]大学物理作为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那么,大学物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面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并迎接挑战?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为教学提供优越的环境和有力的保障,实现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以解决工程应用实际问题为主的个性化探究性课题[3],达到物理知识学了能用、学了知用、学了会用、学了敢用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模式设计为以学生小组协助学习为主体,教师全程指导为主导,以解决探究性课题中的问题为切入口[4],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到结题报告全过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教学评价设计为全过程跟踪考察,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结合[5],实现教学评价从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从教师一言堂向多元化转变。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

一、教学网站的建设与利用

为了开展大学物理课程探究式教学,构建课程探究式教学体系,架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建设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网站,申请到二级域名的网址即,如图2。教学网站要具备满足学生获取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知识、获得探究式研究课题、提交探究式课题研究报告和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四大功能,学生学习小组的个性化研究和师生的在线交流与指导是教学网站的特色。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小组由5位学生组成,推选组长1名,负责全组同学在课题研究中的任务分工,确定探究式研究课题,落实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和研究进度。学生之间既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更有学生之间的协助学习[6],为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团结一致,克服各种困难。每个学习小组根据成员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确定拟开展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必须是独立的和唯一的,保证每个学习小组的课题都不相同。研究课题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明确的物理思想,是某一物理理论或物理原理的具体应用。二是要解决工程实际或日程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包括使用的实验仪器,具体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表述和讨论。学习小组利用网站获取研究课题并分析其可行性,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明确研究课题的名称,研究涉及的物理知识或基本原理,研究要达到的目标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实施研究步骤和使用到的物理仪器,以及明确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开展研究的时间表。研究时间控制在一个学期中间的6周,其中开题报告用时1周,研究过程用时4周,结题报告和成果交流展示用时1周。学习小组在网站上提交开题报告供指导教师评阅,指导教师及时和学习小组成员交流沟通,修改完善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站向指导教师提出,指导教师给出参考的解决方案,启发和帮助学生。其间学习小组根据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站提交中期检查报告,指导教师根据中期检查报告中的问题,督促和指导学生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课题研究基本完成,学习小组要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做的实验和获取的数据,得到的结果或结论,进行讨论和总结,撰写成结题报告,通过网站提交,供指导教师及同班同学浏览和评阅。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在结题报告中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做出自我评价,写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班级的学生通过网站浏览其他学习小组的结题报告,为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做准备。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召开课题研究总结交流会,每个学习小组制作课件,展示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二、探究式课题研究与题库建设

探究式课题的确立是有效实施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正是围绕探究式研究课题展开。经过应试教育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要独立地找到探究式研究课题的确有点强人所难,因此探究式研究课题的题库建设必不可少。题库设计和精选了30道物理原理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探究式课题,其中有8道例题,22道习题,涉及力学、光学、电磁学和综合物理知识的应用。题库中部分探究式研究课题的标题如表1所示。表1所列出的研究课题指向性非常明确,可操作性很强,都是常见的工业日用品,探究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及其应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容易接受,也容易受到启发。探究式研究课题的题库作用有两个:一是为学习小组提供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模板,向学生展示什么样的课题具有探究性。二是当学习小组找不到合适的探究式课题时,可在题库中选择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探究式研究课题的选择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要求学习小组的研究课题必须是物理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还要有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数据,其实际意义在于:一是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物理理论和物理实验是紧密结合的,构成了物理学的二元结构。三是结论的达成要以实验数据为基础,才具有说服力。学习小组经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的过程训练,大致了解了做科学研究的流程。通过探究式研究课题,学习小组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有了基本的理解。特别是发现问题,对科学研究来说是起点,也是学习小组成员的弱点,通过学习和指导,学习小组找到的探究式研究课题列表如表2。其中大部分都是学习小组通过网络学习和讨论得到的研究课题。从表2所列的研究课题来看,有的还略显稚嫩,但学习小组的探究式课题研究是对科学研究的仿真与模拟,过程训练的价值大于研究结果。因此对学习小组研究过程的规范是指导教师关注的重点,科学性和真实性是学习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探究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习小组的协助学习非常重要也极其有益,学习小组中的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向组员展示自己的特长,于是,善于理论分析的学生做研究课题的理论部分,善于实验操作的学生做课题研究的实验部分,善于文字表达的学生撰写报告,善于数据处理的学生做数据分析,善于语言表达的学生做交流报告,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是学习小组协助学习的主题。

三、教师全过程指导与多元评价

[5][6]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小组自主学习为主体,指导教师全过程指导为主导。学习小组的组成,研究课题的选择,课题研究的进度,研究报告的写作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对于习惯于教师包办和安排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说,开始有些不适应甚至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这个完全可以理解。此时,学习小组的协助学习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有较强独立学习能力和较好学习自觉性的学生起到了带头作用,带领学习小组一步步往前走,慢慢适应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对于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也得到一次学会学习的锻炼机会。当然,在强调学习小组自主协助学习的同时,指导教师的全过程跟踪指导必不可少。指导教师要注意转换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研究的参与者,在学习小组感到茫然而失去方向时,指导教师是指引者:在学习小组遇到困难而灰心丧气时,指导教师是激励者;在学习小组工作顺利而信心满满时,指导教师是陪伴者;在学习小组为取得成果而欢欣鼓舞时,指导教师是欣赏者。在学习小组的整个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始终是监督者,对学习小组研究问题的科学性、实验设计和数据采集的真实性进行全程监督。教学网站的在线功能,为指导教师和学习小组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和保障。教学评价规则是教与学的指挥棒,大学物理探究式课题研究教学评价主要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对学习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测评,重点关注研究过程。课题研究后期,指导教师要组织召开班级大学物理探究式课题研究交流总结会,每个学习小组派两位代表发言,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和介绍研究成果,发言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其他学习小组和指导教师就课题研究的内容提问,一般提出问题的数量控制在3个以内,学习小组在思考和商量后回答。课题研究流程见图3.根据学习小组提交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以及在交流总结会上通过制作的课件展示研究成果,班级的其他学习小组对其做出评价,填写“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评价表(学生用)”,指导教师也要对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做出评价并填写“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评价表(教师用)”,加上学习小组在结题报告中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自我评价,形成自评加互评加师评的多元评价结果。

四、结语

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交流平台和在线功能,以研究课题为核心内容组织和实施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用物理知识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以学习小组自主开展课题研究的协助学习模式,加上指导教师的全过程指导与监控,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仿真和模拟训练,实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以知识、能力和情感为考核对象构建的三维评价体系,从学习小组自身、学习小组之间和指导教师多角度对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使得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评价更关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学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和合理。

[参考文献]

[1]张大良。着力推动高校加快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6(7):6-11.

[2]李宏荣,王小力,田蓬勃,等。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8):19-21.

[3]潘长宁,何军,周昕。新形势下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探讨[J].大学教育,2016(8):130-131.

[4]冯露,亢一澜,王志勇,等。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76-180.

[5]卞宝安,吴亚敏,王义翔,等。探究式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5(5):102-103.

[6]张萍,涂清云,齐薇,等。基于同伴教学法的多元化评价模式研究———以大学物理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9):60-62.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12

一、课题的选择。

1、课题的选择应具体、实在,研究范围宜小一些,适合教师个人开展研究。教师课题与教师自己的工作实际联系要紧密,要关注对教育教学细小环节的研究。

2、加强选题对教育教学实践指导的针对性,选择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又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研究。

3、充分考虑选题的主客观条件,注意选择自己有较多经验积累,或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成果而研究尚不深入的问题进行研究。

4.课题名称的表述准确,注意使用科学概念和规范用语,不要使用夸张等修辞手法。

5.课题选题要有创新意识,突出具体研究内容的特点,可以是将一种理论、一个观点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可以借鉴他人的成果, 结合自己的教学加以改进;也可以运用新的方法、新的视角,去探索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二、重视研究的过程。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13

一般来说,一项新的、正式的科研课题的确定大多要经过以下几个基本过程:a.提出科研课题;b.对课题进行初步论证;c.将课题具体化;d. 撰写选题报告;e.征求意见,反复修订。

1.选题的策略

(1)从教育实际工作需要中选题

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根据社会需要,看清时代的潮流,选择当前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是课题选择的重要策略之一。

(2)从教育文献中选择题目

查阅和评价已有研究文献,是选择课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最常用的方法、策略之一。查阅与评价研究文献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明确哪些问题已经被研究,进展状况如何,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已有研究的完成质量,如果发现已有研究质量不高,这就说明该问题值得研究者做进一步的研究。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注意研究资料中被忽视的“空白点”;注意发现研究结果中相互矛盾的地方;注意发现已有研究在方法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3)选择教育科学研究题目要注意可行性

研究者要根据自身具备的主观条件和从事研究所具备的各种客观条件来选择研究课题和课题的深度。主观条件指研究者为完成课题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研究能力和工作经验,以及对有关研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程度。它反映了研究者承担课题的可能性和完成课题的水平。客观条件指完成某课题所必须具备的设备、仪器、工具以及必要的人力、物力、图书资料等。对于任何一位研究者,选题必须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这样才有可能完成它。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课题按研究深度的高低是分层次的,选题时必须考虑课题的研究深度。按照研究深度,研究课题可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

①描述性课题是指对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的课题,它主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如教师生活状况调查、学生看电视情况调查等都是描述性的研究课题;

②因果性课题是指揭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课题,它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如寻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就属于因果性课题;

③预测性课题是指在弄清了教育现象的现状及其因果联系的基础上,对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预测的课题,它主要回答“将来怎样”的问题,如探讨下个世纪中国教育状况,就属于预测课题。

在上述三类课题中,描述性课题是最基本的研究课题,难度小,层次低;因果性课题层次较高,难度较大;而预测性课题则是最高层次的研究课题,难度很大。研究者对课题的层次性、难易性在课题选择过程中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4)从自己所学的专业、所担任课程范围内选择教育研究题目

专业基础知识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选定教育研究题目,只有紧密地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搞好教育科学研究。而有人因临时的兴趣,选择脱离自己专业的研究题目;有人偶然得到其他专业的资料,轻易决定选择脱离自己专业的研究题目,结果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分析肤浅,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2.目前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教育科学研究选题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题目往往偏大

初做教育科学研究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不考虑各方面研究的条件,选择的研究题目往往偏大,结果不是不能完成任务,就是只能得到一些肤浅的材料,得不到可靠的、经过深入研究与分析的科学结论。

(2)对应用性选题重视不够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性的选题中,理论性课题所占比例较大,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课题所占比例较小;二是在应用性课题中,忽视了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综合探讨,而是分散、孤立地探讨了一些相互关联的细小问题。这种局面与社会需要相距较远,选题的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很小。

(3)研究选题的系统性、连续性、积累性差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许多研究者在选题时不注意查阅研究文献,不了解他人研究结果和有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对已有研究成果缺乏深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二是许多研究者研究方向不明确,选题前后无关联,不能使自己的研究课题把握住问题发展的脉络而层层深入,而是在一些毫不相关的课题上按自己兴趣随意选择。

(4)描述性课题多,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少

目前在教育科研中,描述学生学习现状、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方面的课题比较多,对各种变量、因素之间关系的探讨大多停留在相关分析的层次上,而对学生发展规律、影响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在因素、学生学习成绩的预测等研究少,即缺乏因果性、预测性的研究课题,使教育科研难以发挥其解释与预测功能,妨碍了其研究水平的提高。

(5)研究课题的理论水平低

许多研究课题未能同有关教育理论联系起来,研究问题较表浅,就事论事,缺乏理论深度。因此,目前大量研究未能在有关教育理论方面有所建树;很多研究结果也未能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加以分析、概括。

(6)单一性课题多,综合性课题少

目前,研究课题大多从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人手,缺少多角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科研合作大多局限在同一领域的研究者之间,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之间、同一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之间缺少必要的合作,未能对一些较大课题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7)对研究方法、方法学方面的课题重视不够

在目前众多的教育学科研究课题中,有关研究方法、方法学方面的课题极少。由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水平,因而目前国外对方法学的研究十分重视,不少学者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3.撰写课题论证报告

研究课题基本选定后,研究者一般需要对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认真地论证。做好研究课题的论证工作,对撰写好课题申请报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书面形式的课题论证有助于进一步详细阐述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具体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从而使整个研究课题具体化、系统化、完善化。它将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行动纲领,对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起重要指导作用。

(2)进行课题论证,撰写课题论证报告,是争取科研项目立项并取得资助的需要。根据研究者的课题论证报告,学校、基金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了解研究课题的价值,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客观依据,决定是否对项目进行资助。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14

[关键词] 现代远程教育 研究性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也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肯定,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尤其近年来,随着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研究性学习模式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为研究性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极大丰富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质

研究性学习,它无论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还是一种学习方式,都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我们认为,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质是:以现代远程教育为背景下构建的新型动态开放的交互式学习平台上,学生在教师的协助和指导下,从实际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2 现代远程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特征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模式,它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2.1 开放性。现代远程教育以开放的互联网为基础。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经验和需要,通过互联网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进行研究课题的选题、设计和实践应用,学生之间也可以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和经验,随时寻求教师或其他学生的帮助。

2.2 交互性。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利用Web网页技术、E-mail、BBS、在线交谈工具(QQ, MSN)等方式来进行信息的搜集、共享、沟通和反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向指导教师咨询,也可以向其他教师和学生寻求帮助,最大程度发挥资源和经验的效用,弥补传统研究性学习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2.3 自主性。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兴趣、经验,从学习、生活出发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自主对课题进行探究,最终形成研究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从而实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

2.4 丰富性。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引擎和丰富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库、网上图书馆、期刊网以及形式多样的电子杂志和新闻媒体,可以很好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一大特征和优势。

2.5 跨时空性。网络为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提供了跨时空的交流平台,借助电子布告栏、聊天室、论坛、讨论群以及其他交流工具,可以真正实现教与学在时空上的“零距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地点,按照适合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这种非实时的方式十分切合成人学生的实际。而教师也可以在约定的时间上网进行指导和讲解,这些都构成了一个跨时空的学习平台,极大方便了学生和教师。

3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3.1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具体程序

3.1.1 提出研究课题阶段。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体验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工具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并协助学生对搜集查阅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小组讨论,最终形成研究课题,并借助网络平台上传研究方案。

3.1.2 自主探索课题阶段。要求学生围绕研究课题,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资源,针对确立的研究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围绕课题进行信息的分析处理。教师在该阶段主要起一定的监督作用,适时地跟踪学生学习过程,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并给予鼓励。

3.1.3 协作学习阶段。学生在自主探索课题的基础上,借助远程教育网络支持系统和工具,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沟通,以加深对研究课题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

3.1.4 成果展示交流阶段。要求学生提交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制作结题报告,进行结题答辩,推广研究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最终给出反馈意见。

3.2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要素分析

3.2.1 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客体。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生活实践,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选择并提出研究课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课题基本信息、课题组成人员、开题报告、简要地对研究课题进行说明和计划、研究方案、研究日志、结题报告、课题研究成果等有关研究课题的内容。

3.2.2 学生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享有高度自主权。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不同阶段,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①在提出研究课题阶段,学生是问题情境的体验者、问题的提出者和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者。②在自主探索课题阶段,学生是问题的探究者和解决者,自主地探索研究课题。③在协作学习阶段,学生是问题的探究者和协作者。学生利用互联网等媒介相互分工协作,共享资源,并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围绕共同的课题目标进行研究性学习。④在成果展示交流阶段,学生是探究者和评价者,将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3.2.3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和监督者。①在提出研究课题阶段,教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者,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验问题情境,并对学生研究性课题的选择进行指导。②在自主探索课题阶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监督者和协助者,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资源的利用进行指导监督,并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③在协作学习阶段,教师是学习的组织指导者,发起讨论并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相互协作讨论课题。④在成果展示交流阶段,教师是学习的评价者、总结者,引导学生充分展示研究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3.2.4 网络支持系统

网络支持系统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支持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信息资源库、写作交流平台和工具,为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管理,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空间等,在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3.3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指导策略

尽管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指导教师的作用依然十分重要。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需要采用相应不同的教学指导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具体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

3.3.1 网络视频讲座:教师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热点或者与学生生活学习有关的热点录制专题讲座,并以网络视频的方式呈现给远程学习中的学生,为学生创设体验问题的情境。

3.3.2 BBS或QQ群讨论:可贯穿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各个阶段。教师可以在BBS讨论区或QQ群上发起讨论话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方向和范围,组织学生相互沟通协作,组织学生对课题成果自评和互评。

3.3.3 开题答辩论证:在提出研究课题阶段,教师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指导学生进行开题辅导和论证,就研究课题的社会价值、调查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3.4 结题答辩论证:在成果展示交流阶段,可利用网络平台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开展虚拟答辩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反思,促进知识的迁移。

3.4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评价

评价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做到:

3.4.1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为辅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评价,应当重过程、重体验、重实践。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其评价对象也有所侧重。在提出研究课题阶段,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开题报告、设计方案等,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课题阶段,评价的重点在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研究活动等,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协作学习阶段,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在成果展示交流阶段,评价的重点在于课题研究成果中的创造性成分,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的体验和反思。

3.4.2 以自评为主,自评和互评相结合,评价与指导相结合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同时辅以教师和专家的评价。通过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反思。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研究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以及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和欣赏他人的过程,

3.4.3 评价方法多样化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应当多样化,以定性评价为主,结合定量评价。具体方法包括档案袋评价法、实际操作评价法、答辩会评价法、网络讨论法、展示交流法、作品选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选择。

研究性学习模式是现代远程教育中值得深入探讨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对其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评价上,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诸如过度依赖网络之类的不良倾向,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让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发挥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Bruce Joyce Marsha Weil,Wmily Calhoun. Models of Teaching[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2] 施良方。课程理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35.

[3] 王文宏,王凤蕊。网上研究性学习过程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10): 56-60.

[4] 徐红彩,冯秀琪。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7): 30-32.

[5] 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 教育探索, 2003, (8): 22-25.

[6] 张新明,余继飞。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3): 20-23.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15

一、选题的标准

(一)选题具有价值性

选题具有价值性,指的是选择的研究问题要面向教育实践的需要,面向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对研究问题的价值定位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判断。理论意义也称学术价值,强调研究的问题要根据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建树,或有重要的补充和完善。实践意义也称应用价值,强调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或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教育发展研究的最终目的。中小学教师的课题选题应始终围绕学校和教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最佳结合,以实现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

(二)选题具有科学性

选题具有科学性,表现为首先要有一定的实践基础,研究问题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必须具有可靠的事实依据和很强的针对性。其次,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将对选题起到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作用。选题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制约着选题的全过程,影响着选题的方向和水平。没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依据,会导致选定的课题起点低,盲目性大。

(三)选题具有创新性

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选题具有创新性,是指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能有所创新和突破,有新意和时代感。选择前人没有研究过或研究较少的课题是创新,选择教育领域中新出现的问题是创新,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对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样也可以取得创新性的成果。因此,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所研究的课题在当前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和已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选取新的研究视角,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创新研究设计,以做出创造性的突破。

(四)选题具有可行性

选题具有可行性,指的是研究的问题具有现实可能性,即研究者具备进行研究的条件。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择自己可以胜任的研究问题进行研究。主观条件涉及教师自身的素质,包括知识结构和理论修养、研究能力和研究经验、个人爱好和研究兴趣等。客观条件涉及研究的物资条件,包括现有的研究资料、研究经费和时间、物质条件、被试来源以及有关部门和个人的支持与配合等。选题是课题研究的起点,能否选择好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并权衡好主客观条件的适切性,决定了课题研究成效的大小。因此,教师在选题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尽可能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课题。

二、选题的途径

(一)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题

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来源,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选题应该聚焦课堂教学、聚焦学生发展、聚焦自身发展。

1.聚焦课堂教学来选题。

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如,如何分析和使用教材,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师和学生如何进行互动等,这些问题都值得不断的探讨。需要注意的是,选题虽从问题中来,但问题并不等于选题,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进而形成选题。如,有的教师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查找相关文献资料,访谈其他教师,提出了“小学语文教材中图文配合的研究”。这一选题的提出是建立在教师对此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的。

2.聚焦学生发展来选题。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主体,教育要取得成效,离不开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对学生的研究既包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方面,也包括身体素质、心理发展方面,还有品德发展、习惯养成等。如,“初中数学学业落后学生转化研究”“小学起始阶段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研究”“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等,这些课题都是围绕学生来选题的。

3.聚焦教师发展来选题。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者,是学生品德的塑造者,是学生学习社会交往的引导者。无论是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专业人”,还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教师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的需要,有情感发展的需要,有社会交往的需要。因此,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教师自身发展进行研究,如“教师教研组文化研究”“初任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研究”“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个案研究”等。

(二)从教育改革热点中选题

教育是社会关心而又有争议的焦点话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新办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和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如,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校园足球建设等。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学校教育必须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由此也会带来新的研究热点,如分层教学、走班制、选课制、减负增效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在专业研究者引领下选题

科学的选题不仅需要教师自己的不断思考和探索,更离不开专业的引领和指导。教育科学研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很多教师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但理论素养相对薄弱,平时又更多忙于日常教学或管理事务,如果能与专业研究者合作,经常与专家和同行进行交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进而找到科学、可行的选题。如,某校规模大,办学条件好,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想通过课题研究充分了解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水平层次、不同专业学科教师的不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灵活、多样、有效的切实帮助,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高。通过和专业研究者的合作、交流,几经讨论修改,最终确立了课题“‘三级人才链’培养方式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四)根据课题指南选题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科学研究领导机构以及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从科研发展的需要出发,会定期不定期地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提出具体的科研目标和任务以及可供选择的研究课题。从规划中选题容易受到重视,还有可能获得有关部门的资助,这有助于教师们进行课题的研究。此外,还可以从教育类重点刊物和报纸的“年度重点选题”中选题。教师们要从自身专业特长、爱好兴趣、研究性能力出发,选择实践性强,能深入研究的课题,找到自我研究与指南要求的结合点。

(五)从校本研究中选题

从集体研究项目中也可以衍生出问题,当前各学校都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很多课题都采用集体攻关的形式,教师可以在校本研究中选择问题。如,某校教师在学校研究课题“‘三级人才链’培养方式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的带动下,分别申请了“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需求研究”“师徒帮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子课题进行研究,既方便了教师的研究,也丰富了学校大课题的研究内容。

三、选题名称的表述

选择了研究问题后,还需要进一步确定课题名称,即研究问题必须转化为课题表述形式。在进行课题表述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大而空,宜小而实

在进行课题表述时,切忌大而空的表述。如“初中课堂合作学习研究”,合作学习包括合作学习的形式、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很多方面,这样的课题名称太过笼统,而且给人感觉偏重理论研究,可操作性不强。相比较而言,“适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内容研究”,这样的课题名称,研究范围小了,但可操作性强了,有利于教师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二)忌模糊含混,宜清晰准确

课题名称如果概念模糊,表达含混不清,会导致因研究重点不明确而无从下手。如,“初中课堂有效问题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名称会让人产生误解。什么是有效问题?是教师的课堂提问还是教材和学习资料中的问题?是关于教师的问题设计还是学生的提问?所以,课题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范围、研究的内容乃至研究的方法应尽量在课题设计中明确体现出来,如“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的叙事研究”,这个课题名称对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具体的表述,是“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运用的研究方法是“叙事研究”。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范文 16

一、科研是教育教学深层次的美丽

朱永新教授在《享受教育》中说道:“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什么?我认为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专业化、科学化快速成长的第一动力,是教师从依靠延长劳动时间或加大劳动强度来提高教学质量走向科学、高效的教学的最好途径,也是学校竞争独具魅力的新型广告。作为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的战略,变“上级领导看好我搞科研”的殊荣为“我创造条件申请搞科研”的执着,不要把科研视为贴金纸、学校门楣上美丽的光环,而是要动真格,扎实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用长远的战略眼光,使科研服务于教学育人。作为教师,既要认识到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从知识型向科研型转变,要积极探索适应新世纪知识体系和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思路,对科研课题要讲求循序渐进,不要做急于求成的表面文章,更不能报投机心理,认为哪个课题易出成果,就置正在试验的课题不顾而中途跳题。科研是教育教学深层次的美丽,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达到这种极致,否则科研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科研需要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教育科研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实行教学科研一体化,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育科研,人是关键。要选事业心强、德才兼备,具有奉献精神、开拓意识强的中青年教师担任科研领导工作,组成科研队伍,那种看草料定里程的千里马对科研工作是没有促进作用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让他们成为科研燎原的星星之火,然后带动一班人,形成燎原之势。任何一所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条件不如人意的学校,都有一、两位相比较之下喜欢写写、能写写的教师。这些人正是可以燎原的“火星”,正是形成学校科研队伍的“起点”人物。学校领导要肯定他们,鼓励他们,并号召全体教师向他们学习。同时,要重视教研组长人选的落实与教研组长科研能力的提高,依靠他们开展好学校的科研工作,使他们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带头人。还可以建立竞争机制,每一科研课题至少由三人组成,实行谁有突破谁上的原则。这样不但增强了教育科研意识,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而且从教育实验的具体实践和丰硕成果中,激发了事业心和进取心。

三、选好课题是教育科研的起点和难点

课题,是科研的基础,科研的基石。课题的选择,直接关系科研的命运。教育研究课题的选定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问题。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并且是关键性的一步。研究课题的选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对教育教学领域内的进展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只有全局在胸,才能种好一颗科研的种子。第二,选择的科研课题要有价值性。选定的课题不仅对本学科研究领域具有好的内部价值,即理论上要有新突破,实践上要对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相关的其他领域,有较高的外部价值。要看所选定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同时,也要看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能否验证、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课题要有前卫性和创新性,要关注教育热点问题,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两三个带有方向性的课题。如我校结合教育发展趋势,先后选择了《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学案导学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研究》两个科研课题。第四,要小题大做。学校作为子课题组,最好选择具体的,教师个人就应选择更具体些、小一些的题目,这样才能游刃有余,有所突破。

四、构建科研体系,形成科研网络

学校科研不是一个孤立的实验室式的实验,而是与教育教学、学生、家长等多方面联系的神经中枢,要构建严密科学的体系,健全机制,形成科研网络。在校内,要组织好“一个网络”,即建立由“校长——科研处——兼职教研员——备课组长——学生课代表”组成的学科教研网络;校外,要构建社区科研网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科研是全新之路,更要加强横向联系。近年来,我们既与同课题的是一级学校建立“联研学校”,又与教研室、教育学会诚握科研之手,开展“名师评课”、“科研成果会”等科研活动。

课题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