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已解决

戏曲传承的句子?

来自网友在路上 1080提问 提问时间:2025-04-15 23:28:29

最佳答案 问答题库0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一、戏曲传承的句子?

  1、悲欢离合靠它演绎,欢喜悲戚是戏剧;眼前戏,腔缓急,一折演得淋漓。世界戏剧日,勿忘那一幕幕经典的演绎,让我们把中华戏剧传递下去!

  2、生旦净末丑,锣鼓声相递;又见彩绣鲜衣,京腔忙唱起。一出欢喜,一出悲戚,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世界戏剧日,让我们细细品味戏剧里无穷的魅力!世界戏剧日标语

  3、戏剧舞台真精彩,爱恨情仇在其间。喜怒哀乐真情感,人间百态演不完。音乐优美调悦耳,脸谱变化有内涵。世界戏剧日,爱戏剧,扬国粹,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

  4、一尺水袖甩出嗔怒哀怨;一根藤条转眼万里回还;一张桌子拜祭世间冷暖,一个大幕掩映天上人间。戏剧迷离奇幻,也是心灵的翻版。世界戏剧日,愿戏剧无限美好,祝生活华彩万般。

  5、台上一身功,台下十年功。台上台下一个人,戏内戏外不轻松。要想取得成功,必定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世界戏剧日,提醒你工作努力,生活才能获得幸福!

  6、唱念做打姿态美,生旦净末角色全。中华大地戏剧丰,各种腔调多精彩。演绎生活百种态,台上台下一片天。世界戏剧日到了,愿祖国戏剧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二、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它流经的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黄河文化已经传承了数千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河文化的内涵。黄河文化是一种以黄河为轴心的文化形态,它融合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兼容并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黄河文化包含了许多方面,比如文学、艺术、科学、历史等等。这些方面在黄河文化中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接下来,让我们来传承黄河文化。传承黄河文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来参与。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建立文化场所等方式来传承黄河文化。这些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黄河文化,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最后,让我们来讲述好黄河故事。讲好黄河故事需要我们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事实来呈现黄河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可以通过讲述黄河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等方面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黄河。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方式来呈现黄河的故事。这些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和认识黄河,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在传承黄河文化和讲好黄河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我们要明确认识到黄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同时,我们也要明确认识到传承黄河文化和讲好黄河故事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其次,我们要注重创新和发展。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讲述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黄河。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推动黄河文化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让黄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最后,我们要注重实践和落实。我们要将传承黄河文化和讲好黄河故事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实践和落实,不断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总之,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通过传承、弘扬和创新的方式,让黄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谢谢大家!

三、讲好乡村故事传承非遗文化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听众们,大家好!

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乡村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在传承非遗文化方面的努力和贡献。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山村里,这里的人们一直以来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气息。在这个小山村里,有一位名叫张大爷的老人,他是一位非常有文化底蕴的人,尤其是对于传统的非遗文化,他更是非常熟悉和热爱。

张大爷经常会组织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比如说民间舞蹈、传统音乐等等,他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他还将自己所掌握的非遗技艺传授给了许多年轻人,让这些技艺得以传承下去。

在张大爷的努力下,这个小山村里的非遗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许多人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也开始积极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来,这个小山村也因此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告诉大家,非遗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代表着我们的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了解、学习和传承这些文化,让它们得以传承下去,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我想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承非遗文化的志愿者,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心,就可以为传承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这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谢谢大家!

四、传承戏曲国粹的句子?

"戏曲国粹,如同一颗闪耀的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传统。它是一座桥梁,将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连接在一起。戏曲的表演艺术,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表演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传承戏曲国粹,意味着传承中华民族的根脉,传递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它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自豪的象征。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戏曲国粹传承下去,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关于戏曲传承的题目?

有豫剧山东帮子有花鼓戏黄梅戏等

六、如何加强戏曲传承发展?

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多姿多彩,戏曲种类十分丰富:京剧、豫剧、曲剧、评剧、川剧、吕剧、蒲剧、越剧、黄梅戏、秦腔、柳琴戏……等等。每种传统戏曲都曾有过辉煌的时期,辉煌时期在剧场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露天演出时经常出现人山人海的场面,受欢迎成度不亚于现在的明星演唱会。

说实话,传统戏曲的现状真的令人堪忧!

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冲击是致命的,是无法阻挡的。如何使传统戏曲文化立于不败之地,更好的传承下去是当今戏曲界的首要问题,也是任务。

不断创新,是保持戏曲文化生命力的关键,创新要从多方位考虑,决不能脱离群众,多出大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作品。

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离不开老艺术家“传帮带”,也离不开青少年“承前启后”,戏曲 人才的培养是决定戏曲文化能否传承的重要因素,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从娃娃抓起,发现人才,积极培养,使戏曲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给大衣哥拍视频都能养活一大群拍抖音视频的粉丝,所以不要小看新媒体的力量,戏曲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戏曲文化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戏曲,会唱戏曲,喜欢戏曲。

七、怎样让戏曲传承下去?

传统戏曲如何融入当代

改制的本质,是打碎现有的铁饭碗体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要想在戏曲表演的行业内成为名角、红角,没有本事是不行的;想在行业内站住脚,并得到不菲的报酬,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没有自己“绝活”,也是不行的。

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另一种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让传统的戏曲融入当代的意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造。

客观地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局限性。保守派不了解戏曲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变化:元杂剧不同于宋杂剧,南戏不同于元杂剧,就连今日之京剧也是既不同于 “同光十三绝”时期的京剧,也不同于四大名旦时期的京剧。他们更不了解当下的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如农民,也不同于30年前的农民。激进派多是接受过高等教育之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话剧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戏曲。他们在戏曲振兴工作上所做的努力,有的出于自身专业的需要,有的则出于对民族戏剧艺术的情感,而对底层社会的生活状况以及草根阶层的审美要求则了解甚少。

就目前情况来看,最好的态度是允许戏曲艺术形态多元化。现在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传统的农业文化、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都有很多信奉的人群。就拿过去统领一切的农业文化来说,虽然退出了主宰的地位,但是并没有消亡,也不可能消亡。因为它是构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成员的灵魂之中,成了我们性格、品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算是知识分子阶层,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中有的认为,西方的文学艺术比起本国的文学艺术要胜出几筹;也有的对西方文化不以为然,认为世界的动荡以及目前社会的种种弊端,都是西方文化造成的;还有的则主张,中西方文化都各有优长,也各有缺陷,因此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内涵。其实,正确的态度应是:让戏曲园地百花齐放,既允许表现传统文化的戏曲样式存在,也要吸收现当代艺术元素的多重舞台表现形态,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和审美要求;既要让戏曲重新回到市场,又不能完全撒手不管。

自上世纪50年代戏改之后,大部分戏曲班社转制成国营剧团,其一切开支基本上都由政府承担,使得戏曲的演出与市场完全脱节。戏改的好处是提升了艺人的社会地位,他们不再因生存的压力做迎合低级趣味的表演,而是一心一意地在 “艺术”上下功夫。因此,戏改之后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戏曲舞台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和优秀的演员。

然而,戏改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明显,主要表现为:戏曲舞台 “随大流”现象较严重,戏曲剧目及演员缺乏创新的动力。由于剧团属于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拨款,不管演出收入如何,演员的工资待遇基本不变。多演与少演一个样,演得好与演得不好,与收入的关系也不大。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剧团和演员在市场上搏击的能力不强,遭遇挫折的承受能力也较弱。

中外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但凡脱离了市场的艺术,都是没有前途的;而历来得到长足发展的艺术,全是由市场推动的。市场兴隆,收益较高,自然地会吸引许多有才干的人投身于艺术行业,形成竞争的态势,从而促进艺术形式的进步。现在由各级政府财政拨款的戏曲,经济好的地区,拨款多一些,经济不好的地区,只是按照演员档案工资的50%、 60%来发放。使得演员的收入远低于同一地区收入的平均水平。这样,自然就吸引不到一流的人才,甚至连二三流的人才也吸引不来。要知道,从事戏曲艺术是需要一定天赋的,如果没有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吸引到一流的人才,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又从何谈起?

现在有不少人主张,让戏曲真正重新回到市场,也许目前许多棘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排演什么新剧目,根据观众的审美要求来决定;是 “大制作”还是 “小制作”,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安排;是演 “老骨子戏”,还是排演现代戏,是完全按照传统的演法,还是加入一些现代的艺术元素,让市场来决定。还有一个关系到戏曲兴衰成败的问题,即演职人员的艺术修养,也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改制的本质,是打碎现有的铁饭碗体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要想在戏曲表演的行业内成为名角、红角,没有本事是不行的;想在行业内站住脚,并得到不菲的报酬,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没有自己的 “绝活”,也是不行的。到那时,不需要人监督、教育,演员就会自觉地 “曲不离口”,编剧、导演、作曲、舞美,也都会潜心钻研自己的业务,各显其神通。待到戏曲的艺术水平提高了,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竞争力加强了,看戏曲又成了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自然地,就会吸引许多天赋突出之人跻入这个行业,出现当代的 “老生三杰”、 “四大名旦”,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然而,就目前戏曲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的文化环境而言,完全将之放到市场中去,让它自己 “找食”,将会承受极大的风险:要么早早地结束它本已十分脆弱的生命,要么以降低艺术质量甚至消解其艺术特征为代价变成粗俗的表演形式。若要保持戏曲这一民族艺术的审美属性,不断地提高其艺术质量,并让它与时俱进,以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决不能将它往市场上一推了事,而应该在经济上以更大的力度进行扶持,在方向上以更科学的态度予以引导。

扶持的原则应是资助剧目而不养人。对那些已经赢得了老百姓口碑的剧目,或直接投入资金,让剧团不断地打磨,使之精益求精,尽可能地使内容与形式结合得更加完美;或通过贴补票价的方式予以支持,观众越多,演出场次越多,剧团的收入越高。至于新剧目的先期投入,可以通过向文化发展基金会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来解决。对于剧团的扶持资金,其来源要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若要戏曲持续地发展,应该制定这样的地方性法规:按照一定的比例,每年从地方财政收入中切出一块,建立文化发展基金,而戏曲作为民族传统的艺术,应是文化发展基金重要的资助对象。

现代戏曲发展的新方向

戏曲的形成和每一次发展都是融合众多表演技艺精华的结果,要使戏曲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必须使之以一种融合当今众多表演技艺的 “新杂剧”的艺术形式出现。

在我国表演艺术的历史上,有过“百戏”、 “杂剧”的名称。所谓 “百戏”、 “杂剧”,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舞台演出的单位时间内,呈现出歌唱、舞蹈、小戏、杂耍、武打、杂技等各种表演艺术。戏曲在宋代形成之后,许多类型仍然以 “杂剧”名之,如宋杂剧、元杂剧、永嘉杂剧、南杂剧等,它们虽然是纯粹的戏剧,但是,它们的表现手法依然是 “杂”的,有歌唱,有舞蹈,有说白,有武术,有杂技等等。观众可以在戏曲中,听到悦耳的歌声、诙谐滑稽的笑话、声情并茂的说白,看到让人欣怡的舞蹈身段、高难度的武打杂技和神似于生活动作的表演,只不过是将多种表演形式高度地融合在一起罢了。

明代中叶之后,戏曲进入鼎盛时期。但是,依然没有离开 “杂”的运动方向,只是 “杂”的内容层次和融杂的手段更高了而已。如 “水磨调”的昆曲是魏良辅在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基础上,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新的唱腔。今日称之为国剧的京剧,亦是综合彼时许多声腔音乐和多种表演技艺的结果。就音乐来讲,它有吹腔、高拨子、二黄、昆腔、腔、汉调和其他一些杂曲的成分;其表演从行当到 “四功五法”以及戏装脸谱,无不是从昆曲与许多剧种那里吸收、消化、整合、改造而来的。

由此可见,戏曲的形成和每一次发展都是融合众多表演技艺精华的结果,可以说,这是戏曲发展的重要规律。过去的戏曲是如此,现在和未来的戏曲,一定还会如此。要使戏曲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必须使之以一种融合当今众多表演技艺的 “新杂剧”的艺术形式出现。不过,在融合众多表演技艺的过程中,应有下列的做法,否则, “新杂剧”很难保持住戏曲的特性。

一是要像魏良辅创立 “水磨调”那样,对众声腔潜心研究,将每一种声腔中最悦耳、最有当代气息、最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元素抽绎出来,进行融合、锻造,形成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声腔,以达到不论东西南北、男女老幼,人们都由衷地喜爱它们的效果。它们不仅可以是舞台上的剧曲,亦可以成为百姓日常唱的清曲。这个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极其困难的。因为现存的声腔剧种不再是一二十个,而是两三百个。要熟悉每一个声腔,至少是大部分声腔,绝非易事。然而,要创制出一种能让东西南北的人都欣赏的成体系的声腔,除此之外,别无捷径可走。现在中青年观众之所以不太喜爱戏曲,很大的原因是戏曲音乐过于陈旧、旋律简单,而且还有很大的地域性。创建新的声腔音乐,不能仅仅局限于戏曲剧种的音乐,亦可以吸收流行音乐、外国古典音乐中适合于剧情、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分。但是,主体音乐一定要是民族的、传统的、戏曲的,否则,戏曲音乐特有的韵味就减淡了。

二是在表演上要将戏曲的表现方式,与诸如话剧、电影这样的体验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必须承认, 100多年来的所谓 “新式教育”,实际上多半是西方文化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让中国经过学校培育的人都对西方文化比较熟悉。于是,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西方的审美标准来衡量文艺质量的高低,戏曲审美亦概莫能外。今日如此,未来还会是这样。

戏曲的表演程式是昔日艺人们对某一类型之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行动与情感所创造的艺术符号, “起霸”显示着将军的威武风采, “甩发”表现的是人物受冤含屈后的愤怒, “捋须”则表示主人公在沉思。这些符号和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行动与情感表现有着很大的距离,但它们具有共性,而且美观,在之后无数次再现这些符号之后,这些符号便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赞赏,成了戏曲表演的特色。然而,客观地说,其表演动作机械、重复,由于演员没有进入人物的内心之中,甚至有些演员对于人物形象根本就没有什么认识,只是按照代代相传的一套动作来演,至于为什么用此动作而不用彼动作则从未去想过。这样,就很难将所演人物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更难将观众的情感带入到戏剧的情境之中。

而话剧、电影等表演形式则不同,它们要求演员潜心体验所演人物的心理,深入地研究人物行动与情感表现的逻辑依据,在理智的控制之下,将自己和人物合二为一,让观众出现这样的幻觉:面前不是舞台,而是故事发生的真实的场景;面前不是演员,而就是故事中真实的人物。但是,如果戏曲的表演抛弃了程式,完全像话剧那样,又不免陷入人们一再批评的 “话剧+唱”的表现形态,远离了戏曲的特性了。正确的做法是:表现与体验、理智与情感、神似与形似有机地结合,以前者为主,让后者为前者服务。具体地说,将体验到的人物情感,通过相应的程式性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与情感的表现虽然还是夸张的、变形的、唯美的,但是,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情感都有人物心理的依据。

当然,可以和戏曲表演方式相结合的,还有音乐剧、芭蕾舞剧、歌剧、现代杂技、现代魔术、现代武术等等,只要有助于戏曲表演艺术发展的一切表演技艺,在保持戏曲特性的前提下,都可以汇入。

三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融合成一体。昆曲衰落之前,人们观赏一部戏,不仅看它的形式,也看它的内容。“元曲四大家”所创作的杂剧剧目、南戏的《荆刘拜杀》和 《琵琶记》、录入《六十种曲》的明代传奇剧目,以及明末苏州派剧作家的作品,清代的 《长生殿》、《桃花扇》等,之所以能在问世时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一直活在舞台上,主要还是以思想内容取胜。所以,那时叫 “看戏”。昆曲衰败之后,高质量的剧本几乎不再产生,经常演出的大都是上述的老戏,而且仅是其中的折子,观众们看多了后,对它们的内容可谓烂熟于心,剧目的思想对其心灵也不再有什么触动,于是,注意力完全投注在形式上,尤其是在演员的歌唱上。自此之后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看戏改称为 “听戏”,在审美接受上,耳朵的功能大于眼睛的功能。此后,新编的剧目层出不穷,而且都是按照 “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的标准编写出来的,加之受话剧等外来的戏剧形式的影响,演员将内心的体验呈现在面部表情与动作上,观众也以观赏话剧、电影等样式来观赏戏曲,于是,又用 “看戏”指称了。可以这样说,今日所编写的剧目,如果在思想内容上没有什么新意,一定是不会成功的。

八、关于戏曲传承的文案?

“戏里红脸的是忠臣,白脸的是奸佞,谁是谁非一目了然。政局远比京戏复杂,历史成王败寇,没有人知道数十载后战士的墓碑会被人祭扫还是唾骂,但是无论成败,有信仰的人值得尊敬。” -- 君子在野 《戏装山河》

挥散了缠绵,模糊了双眼,凭栏听谁诉当年,旧巷青砖留不住从前。

九、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和国粹艺术。

十、戏曲故事?

富家小姐薛湘灵与贫女赵守贞同日出嫁,因为路遇大雨,两家花轿都来到春秋亭避雨。赵守贞见薛家的嫁妆丰盛,又见自己妆奁全无,不禁痛哭起来。

薛湘灵得知原由后,慷慨地将自己的嫁妆——装满珠宝的锁麟囊相赠,并隐瞒了自己的姓名。

六年后,薛湘灵带着儿子回娘家,不想黄河泛滥,与家人失散。此时的薛湘灵无依无靠,只好到富豪卢家为仆。不想,在卢家楼上,竟然发现当年送人的锁麟囊,不禁感慨万分。

卢夫人赵守贞见状询问,方知这就是当年送锁麟囊的恩人。于是,卢夫人和薛湘灵结为姐妹,帮助薛湘灵一家团圆。

99%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