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知识>正文

七年级下《在沙漠中心》教案优秀9篇10-9-61

2024-11-02 14:49:03 互联网 知识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美丽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七年级下《在沙漠中心》教案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沙漠中心教案范文 篇一

那么,如何做好“本色语文”教学设计呢?我就以薛法根老师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教学案例,谈谈我对“本色语文”教学设计的几点建议:

一、素材取舍上应该摒弃浮华的渲染,追求文字的真境

本色语文追求本真素材,对课堂教学素材的取舍要求极其严格。教师必须努力研读文本,最好从文本中萃取的文字素材为课堂所用。薛法根老师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中,没有使用华美的视频、激昂的音乐等课件去渲染课堂,而是引导学生悟词、品句,在语言文字间穿行,品悟人物的情感魅力和精神品质。实实在在地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真情魅力。例如,在课始阶段为了让学生感受沙漠的环境恶劣,薛法根老师是这样匠心独运的。

(薛老师出示一组词语:茫茫的大沙漠、陷进沙子里、松散的沙子、无边无际的大沙漠、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

师问: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些词语的意思来?

(学生自由地朗读,薛老师指名读词。)

师追问其他学生:你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1:听了他的朗读,我好像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沙漠。

生2:听了他的朗读,我感到沙漠很可怕。

师引导语:读词语或者词组,就是要将词语或词组的意思表现出来。

(薛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很投入地跟读。)

师追问:谁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词语中都有一个“沙”字。

生2:都是描写沙漠的。

师追问:在你的印象中,沙漠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1:我知道沙漠里都是沙子,没有水。

生2:沙漠是无边无际的,人在沙漠里很容易迷路。

生3:我知道沙漠里白天的温度很高,有时要达到60多度。晚上温度又很低,有时会达到零下十几度。

……

师引导语:沙漠环境那么恶劣,那谁能生活在恶劣的沙漠里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为了让学生形成对沙漠正确、全面的认识,也为学习文章做好铺垫,薛老师舍弃了“茫茫的沙海,尘土飞扬”的课件,而选用了极为普通的一组词语作为学习的出发点。这样取舍素材,似乎让课堂少了许多的华彩,不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仔细想想,用华美的视频、激昂的音乐等课件撑起的课堂是真实的语文课堂吗?学生在那样的课堂上并不是在学语文,而是化成了影院的看客吧。课堂成了画面、音乐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浮华的渲染给学生带来的只是另类的说教。只有精练出课文中原汁原味的词语,通过教师精当的示范、指导,引领学生揣摩、朗读,把沙漠环境恶劣的印象通过词语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这才是真实的本色语文。

二、环节设计上应该剔除形式上的新奇,紧扣文本脉络

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设计中,薛老师没有刻意追求阅读形式上的时髦,采用许多人认为比较时尚的阅读形式。如:跳读法(即先抓学生最感兴趣的段落,然后学全篇,因这种方法被灌注是尊重学生的美名,故许多人乐此不彼)、倒读法(先抓事情结果,再依果寻源,倒着习文。这种方法被标榜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受追捧)等。而是采用似乎是“因循守旧”的顺读法,引导学生阅文读句。是不是薛老师的环节设计落伍呢?

其实不然,小学教材所选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写景、叙事或说明,作者在布局谋篇上可谓颇具匠心。采用顺读法,寻着作者情感的脉络,一路走来,一路品悟,生本交融,同构共生。这种读书方法表面看似因循守旧,实则是引领学生依文寻情,渐入佳境。读文章好似品茶,只有一口一口细读慢品,才能与作品情感渐渐融合,产生共鸣,最终心灵得以熏陶洗礼。而跳读法容易把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破坏美文意境。倒读法虽依果寻源、易于激趣,但这种先果后因的读法,有时也会让学生索然无味。阅读美文就如欣赏一场精彩的电影,试想知道结果的电影,你还想看吗?

所以,本色语文的环节设计,不要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而应该紧扣文本脉络,依文寻情,遵循文本自身的意蕴。

三、学法选用上应该摆脱热闹的喧嚣,悉存沉静的思考

现在的许多语文课堂,学习形式是花样百出――表演、辩论、歌唱等等,无所不用其极。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气氛是异常活跃。但是,学生在疲于应付中缺失了“静思默想”的时间,浮华的背后是一无所有。薛老师的课堂摆脱了热闹非凡的小组讨论,少用了浅尝辄止的合作学习,悉心留存的是学生个体对文本的阅读与思考。许多时间,薛老师只寥寥数语,引发学生紧抓词句进行深思,扣住空白进行想象,在这样看似“死气沉沉”的“静思默想”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课尾时薛老师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巧用迁移,拓展阅读,进行一个说话练习,彰显语文的人文魅力。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天然合一,达到大道无痕的境界。

教师提出要求:小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还有很多。请阅读《沙漠之舟》,边读边画出骆驼有哪些值得自豪的地方。

(全班学生安静而专注地阅读短文。)

教师引导语:请同学们现在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选择短文中的内容,自由地说说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薛老师看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生1: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

生2:我感到自豪的是骆驼不畏风沙、善走沙漠,被世界公认为沙漠之舟。

……

薛老师引导语:骆驼有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现在请你写几句赞美自己的话,要用上“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哦。

生1:我感到自豪的是我的绘画很出色,曾经在好几个比赛中得过一等奖。

生2: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会弹钢琴,已经考到了五级。

在沙漠中心教案 篇二

一 例题展示

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沙湖位于银川市的北面,西依贺兰山,当地盛行东北风,其北面是大片灌溉农业区,而且面积还在不断扩大。沙湖原本是一片湿地,20世纪50年代,一场罕见的暴雨侵袭了贺兰山脉,暴雨引发的山洪顺着山势呼啸而下,倾泄入贺兰山脚下的一处低洼地,雨过天晴,一汪湖泊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沙湖位于宁夏平原的沉降中心,至今地势仍然在不断下沉。(1)分析银川附近耕作区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2)分析说明宁夏沙湖的成因。今年来,宁夏沙湖周围的一些湖泊均已干涸,而沙湖能在一片沙漠广布区历经几十年仍没有消亡,且面积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试分析其原因。

正确答案:(1)该地位于宁夏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云量少,光照充足;黄河流经,灌溉便利。(2)成因:地势低洼,山洪冲蚀积水而成。

原因:(1)地面沉降,利于地下水汇集。(2)北面是大片灌溉农业区,给沙湖补给水源。(3)贺兰山阻挡了西北风携带的风沙蔓延。(4)当地盛行东北风,使沙湖南边的沙漠不断南移,沙湖面积逐渐扩大。

学生答案:

第一位:(1)自然条件:该地位于宁夏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靠近黄河,有利于灌溉且水源充足;位于贺兰山东侧,位于迎风坡一侧,降水较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2)成因:山洪发生,大量的雨水倾泻进湿地,形成湖泊;位于断层带上,地下水丰富,两边张开,形成断层湖。

原因:(1)位于黄河沿岸,可引进黄河水。(2)位于山前迎风坡,降水较丰富。(3)贺兰山上冰雪融水的补给。(4)位于断层带上地下水的补给。

第二位:(1)自然条件:位于宁夏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临近黄河,便于引水灌溉,位于贺兰山迎风坡,降雨丰富,水源充足;冬季北方冷空气受山脉阻挡,温度较高。(2)成因:暴雨引发山洪,流过了宁夏平原的地势低洼的沉降中心,从而形成沙湖。

原因:(1)纬度较高,温度低,蒸发弱。(2)宁夏平原引水灌溉耕地,地下水位较高,补给沙湖。(3)位于贺兰山迎风坡山麓,有丰富的降雨补给。

二 解题思路分析

从取学生答案可看出学生认为银川附近耕作区和宁夏沙湖都位于贺兰山迎风坡一侧,有丰富的降雨补给而正确答案却没有这一点。这引发了笔者对贺兰山地理意义的进一步思考。

第一,贺兰山和宁夏平原都位于西北内陆,距海遥远,夏季处于东南夏季风的末端,带来的水汽也较少;冬季距西北冬季风的发源地较近,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大,寒冷干燥。故属于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二,由于贺兰山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且山体较高,根据垂直地带性规律,贺兰山东侧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本来较少的水汽会在贺兰山东坡形成降水,导致贺兰山西部更加干旱,形成沙漠景观,即图中贺兰山西部的滕格里沙漠。贺兰山起到了阻止夏季风的北进,加剧贺兰山西部干旱的作用。因此,西北地区的内蒙古草原地区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分界线在贺兰山一带,相当于200mm年降水量线,也是我国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但对于宁夏平原来说降水整体还是较少,不会因处于贺兰山的东坡而降水增多。图中沙湖南部的沙漠就是例证。同时,即使处于贺兰山东坡,迎风坡降水多少也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不同的,一般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所以出现贺兰山上的年平均降水可达400mm,而贺兰山东侧银川平原的降水仅达202mm。因此,题中银川附近耕作区发展农业和沙湖面积扩大不能说是受处于贺兰山迎风坡降水多的影响。

第三,贺兰山对于冬季风的影响。就宁夏平原来说,贺兰山在它的西面,对寒冷干燥的西北季风起到屏障作用,阻挡了滕格里沙漠的东进和侵袭,减少了风沙危害,有利于宁夏平原灌溉农业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题中银川附近耕作区发展农业和沙湖面积扩大是受惠于贺兰山阻挡了西北季风。

第四,学生出错原因。对山地迎风坡降水多的垂直地带性理解不到位,迎风坡降水多是指坡上降水多,而不是山麓和迎风坡方向都降水多,以至于和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的大规律经度地带性相混淆,从而出错。

在沙漠中心教案 篇三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

导。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以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地理(蒙文版)

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节课为例,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选用的案例

阿拉善,不能承受之重

鲁超国

“海绿洲清泉,天鹅留恋金色圣殿,苍茫大地是家园,心中思念直到永远。啊,我的阿拉善,苍茫大地阿拉善……”一首在阿拉善老少皆能吟唱的《苍天般的阿拉善》,绿洲、清泉、天鹅……这一切曾是如此的真实。然而,现在,当沙尘暴肆虐的时候,大家才会想起阿拉善。1993年,一场特大沙尘暴之后,让阿拉善成了“沙尘暴”的代名词。今年3月19~21日,一次强沙尘天气先后影响了山东等21个省份,大家又把责怪和猜疑的目光投向了阿拉善,这里集结了不少前来“探源”的记者。已近4月,风起,扬沙,乌兰布和沙漠天地一色。牧民巴特尔往灶下添几把“扎格”,在蒙语中,“扎格”即梭梭。梭梭林带具有降低风速、阻截流沙等生态作用,以2~3倍于地面身长的根系牢牢抓着年轻的沙漠。统辖着蒙古族精神的信仰从萨满教而来,它们的自然神论体系中有一种生态伦理,即生命无时无处不在。砍树?树神会动怒;挖土?土地神会动怒;倾倒污水?水神会动怒。以前,牧民樵采扎格时,会如神示般地想起一道律令――非枯死勿捡。但戒律显然没有被一直恪守,“大集体以后就直接砍活的绿色的树和灌木了。谁都可以砍,而且集体的事情,又不细心,所以很浪费。”牧民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整个阿拉善渐渐褪去它的绿色,20世纪50年代,1700万亩梭梭林在阿拉善境内生长旺盛,2001年,覆盖率在30%以上的梭梭林下降到578.7万亩,还有870万亩沦为覆盖率不足30%的稀疏残林。草场也渐渐被沙漠吞噬,沙漠化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50%左右增加到90年代末的79%。看上去,这似乎只是自然界生物变化的一组数字,但在这些数字变迁的背后,隐藏着人类的急功近利。人类抱着“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乐观精神,显示着“人定胜天”的力量。大集体时期,当地政府在“牧民不吃亏心粮”的政策号召下,让牧民在草场上开荒种地,寻求粮食自给。“阿拉善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和戈壁,生态环境艰苦且脆弱。”专家说,当地面那薄薄的一点保护层被从地面剥离后,风一吹,尘沙开始肆虐。阿拉善盟农牧局局长戈明认为,草原并不仅是因为承载不了过多的羊、骆驼、牛等牲畜而发生退化,更主要的是难以承载过多的人口。无尽的索取超出了自然的承受限度,她采取自己的方式想把贪婪的人类驱赶出这片天地。很多牧民迁出草原,成为“生态难民”。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志愿者丁平君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大而完整的生态系统,海洋、森林、湿地、草原、荒漠,各有各的生态特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当许多人提出要大规模地在沙漠上植树造林的时候,不知道你是否考虑过,在一个年均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甚至4000多毫米的荒漠化地区,植树不过是在做“扬汤止沸”的无用功。在自然界,什么适合生长,什么不适合生长,有她自己的一套选择规律。蓝天下,辽阔的草原、健壮的马匹、肥硕的羊群、醇美的奶茶、自由而单纯的牧人,这是草原牧民最向往的生活了。而如今对很多牧民来说,这一切似乎只能是一个念想了。

(资料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http://.cn/display.asp?id=504658)

二、教学引入

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四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已被人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为了开展研究,以阿拉善环境变迁为案例展开探究。在阅读过程中,用笔把你认为是重点的部分用笔画出来,分析当地发生了什么?

自然景观的变化:“绿洲、清泉、天鹅”到“风气,扬沙,沙尘暴”

人的变化:“生态伦理”到“人定胜天”

教师:本案例中提到的都是有关荒漠化的问题,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呢?

学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阿拉善。

三、案例探究

(一)荒漠化的含义

问题: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与沙漠化有什么关系?请阅读课本第24页内容试说出荒漠化的含义。

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土地生产力下降和退化现象,土地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教师补充:同学们说得对,土地荒漠化的表现还有石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我国的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

问题:为什么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最为严重?这与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否有关系?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形成因素

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4页图2.1和第17页图2.2,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填写下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展示探究结果。

问题:阅读课本第25-27页“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和“商都县人口与荒漠化土地增长图”,分组讨论荒漠化形成的因素。

要求:(1)以5~6人为一组,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表观点。

(2)教师归纳: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阿拉善荒漠化的案例结合以上的活动,要完整地分析西

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必须从自然和人为活动两方面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来说,其地理位置(深居内陆)、地形条件(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决定了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形成;降水量少且变率大,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岩石风化作用强烈,河流数量和水量少,植被稀疏,荒漠类型多、面积广,利于风沙活动。同时人口的过渡增长导致的过渡农垦、过度放牧、过渡樵采和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也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

案例分析:学生再次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阿拉善地区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你认为荒漠化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让学生继续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再归纳)

学生回答:(1)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破坏。人类已经不是大自然的守护者,而是急功近利的破坏者,人类为了“不吃亏心粮”,大面积开荒种地,同时解决生计和生活能源问题樵采梭梭林。

(2)荒漠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因为同样的自然环境,人口少、自然神论统治的年代,阿拉善保持着“绿洲、清泉、天鹅……”的美景,人地一片祥和的景象。

小结:荒漠化的形成有其自然因素,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荒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但是,产生荒漠化问题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人类本身,我们只有全面地认识荒漠化的形成因素,才能更好地防治荒漠化,以阻止荒漠化。

(三)荒漠化的危害

案例中写到,无尽地索取超出了自然的承受限度,它采取自己的方式想把贪婪的人类赶出这片天地。很多牧民迁出草原,成为

“生态难民”。其实,产生“生态难民”的根源在于荒漠化,是典型的沙进人退,可见荒漠化的危害之大。

课件展示:两幅荒漠化危害的图片。

问题:你能从图片中发现荒漠化的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沙漠侵吞村庄、发生强沙尘暴等。

教师归纳: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造成大面积的农田、牧场消失,农业产量下降,粮食

短缺。

流动沙丘掩埋村庄、道路、水库、水利设施、交通线路等,造成无可估量的巨大经济损失。

荒漠化给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

问题:荒漠化日益扩大,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案例中写到:植树不过是在做“扬汤止沸”的无用功。蓝天下,辽阔的草原、健壮的马匹、肥硕的羊群、醇美的奶茶、自由而单纯的牧人,这是草原牧民最向往的生活了。而如今对很多牧民来说,这一切似乎只能是一个念想了。真的是这样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案例中还提到,在自然界中,什么适合生长,什么不适合生长,有它自己的一套选择规律。这就是说,只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干旱地区适合生长的植被,结合生物和工程措施是可以预防并防止荒漠化问题。

(四)荒漠化的治理

问题:由于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加强人与自然的协调性,这是做好荒

漠化防治的核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36页内容“防治荒漠化的策略和措施”,分组讨论后发表你的观点并提出具体的治理

措施。

各组发表本组观点和解决方案,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相互补充,然后共同归纳。

治理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具体措施:

(1)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可采取工程措施,比如,图中所示生态建设:网格状沙障;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使用土地,退耕还林还草;

(3)生态移民;

(4)合理用水,统一调配和流水;

(5)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种树种草,恢复植被;

(6)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7)政策支持,发展沙漠绿色产业,帮助百姓脱贫致富;

(8)开展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

小结:在我国荒漠化问题严重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荒漠化带来的危害性,明确和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从我做起,积极宣传,为治理荒漠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后分析

本课使用的案例贯穿课堂始终,通过设置合适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具体的案例过程中掌握学习的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提高了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组织教学是有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陆静。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地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在沙漠中心教案范文 篇四

美国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誓词(Student Pugwash USA)

为何CEO

怎么面对全球化的大浪来袭而不被淘汰,显然已经是很多人的焦虑来源了。针对这种焦虑,各形各色的因应全球化“指南”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显学,题目叫“迈向卓越”或“菁英必读”的书籍和杂志永远被摆在机场书店进门最显目的展示台上,告诉你如何往上爬,变成跨国企业的高级经理人CEO。

我讶异的是,为什么全球化的挑战是以这种面貌出现呢?这里有两个明显问题:第一,何以你只看见强者却看不见弱者?跨国企业的发展固然促进全球经济和信息的快速流动,但是它同时蕴含着阴暗面――譬如全球经济游戏规则的不公平,譬如强势经济带给弱势经济的文化倾斜,譬如儿童劳工的人权和大企业对落后地区的剥削等等。为何“指南”只教你如何加入全球化的“强者”队伍,却不教你如何关注全球化的弱者,为他们说话,为他们行动;为何不教你如何加入先觉者的行列,检验全球化的竞争规则,批判全球化的恶质发展?

问题之二是,何以你只看见“竞争”却不看见“合作”?我们都知道,在一条逐渐下沉的豪华轮船上去抢它电影院里最好的位子没有意义,那么在全球暖化、海面上升的地球村里,缺乏宏观与深忱思维的竞争又有什么意义?全球化真正的议题是人类如何透过合作来保障地球环境的永续可能,透过协商来解决超越国界的贫穷、疾病、战争、人权等等问题,怎么到了我们的书店里,全球化的教战“指南”却只剩下如何在全球化的新游戏规则里竞争得利,抢先挣钱?

全球公民意识

培养“全球公民意识”是一门新兴的学问,很多先进国已经注意到全球公民教育的重要。一个典型的澳洲全球公民教育网页,探讨的议题包括儿童权益、沙漠化、教育、和平促进、环境永续、脱离贫穷、艾滋病、水资源、人权等等。

点进“沙漠化”一栏,首先学的是关于“沙漠化”的常识:

1. 全球三分之一的土地属于不可耕的沙漠地。每年有六百万公顷可耕地因为沙漠化和土质恶化而成为不可耕的荒地。

2. 全球一百一十个国家受到沙漠化影响。两亿五千万人直接或间接受害于沙漠化,其中大部分是贫穷地区的人民。

3. 百分之二十七的中国国土已经沙漠化,并且每年有两千四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沙漠。约四亿人口居住在这些不可耕地上,沙漠化带给中国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六十五亿美元。全球每年的经济损失大约四百二十亿美元。(联合国资料)

如果学生挑选内蒙古作为研究课题,教学手册建议老师将学生分组,以六个不同角色和立场来进行研究和辩论:蒙古牧民,中国官员,国际环保组织,志愿者,旅游业者,观光客。牧民对沙漠的历史情感、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以及他的经济需求,与政府官员从国家治理出发的认知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国际环保组织所注重的环境层面,很可能和当地推动沙漠观光旅游的业者利益有直接冲突。观光客在享受越野车横扫沙漠的同时,又必须要有什么样的常识和价值观,才不会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知“共犯”?要解决内蒙古沙漠化的急速扩大问题,这六个认知不同、立场矛盾的团体需要如何处理彼此的矛盾,才可能找到真正可执行的解决方案?

认识问题之后,是行动。网页接着告诉学生,在防治沙漠化方面澳洲政府已经有了什么具体作为,联合国以及各国政府又做了什么。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能做什么。

加拿大一个典型的教学网,议题之一是艾滋病的问题。第一步,是知识的建立。

知识,可以是数字和地名的背诵,也可以是复杂思辨的挑战。关于艾滋病的解说,内容竟是这样的:

自从一种抗艾滋的新药(ARV)问世之后,北美洲的艾滋病患者就得到某个程度的重生──他们虽得病,还可以正常生活。但是药价昂贵,一个人一年至少一万美金,是病人更多的南方国家所负担不起的。巴西政府因此研究ARV的成分而发展出制药方法,在一九九七年开始生产,药价只需三百美元。巴西打算将这低价的药外销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使穷人也能得到治疗。但是这个做法却违背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原则。原生产药厂也强调,如果研发新药的知识产权不被维护,将来就不会有人愿意投资于新药的研发,对医药学的发展将是严重的打击。

学生们必须研究和辩论的是:穷人的治疗权和研发的知识产权都是极其重要的原则,但是两者相冲时,怎么办?WTO如何解决这样的两难?专家们对WTO这样的组织又有些什么样的批评?

国际乐施会的公民教育网页非常注重个人行为对于全球环境影响,学生认识到的数字是这样的:

假定你一天喝两杯咖啡,那么你一年就喝掉三十四加仑的咖啡粉,它来自十八磅的咖啡豆。假定这些咖啡豆产自哥伦比亚,就意味着你一个人一年要用掉十二株咖啡树。要栽培这十二株咖啡树,农人需要用十一磅的化肥。你的一天两杯咖啡等于一年有四十三磅的咖啡残渣流入并且污染哥伦比亚的河川。

原来全球化一点儿也不抽象,它就和每一个人在每日生活里所做的大大小小的决定有关。全球的未来,就是每一个个人的责任。学生认识到,自己买来穿在脚上的名牌跑鞋可能是富国的厂商剥削贫国横夺暴利的成品;超市架子上某个进口米特别便宜,可能是以本国农民的生计为代价;美化自己房间所用的原木建材可能直接促成原始森林的大片砍伐和水土的流失;在餐厅里点选特殊的美食可能使世界的物种减少。

这样的课程,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而非大学生,显然公民教育得从小学着手。先进国家的公民教育,早已不再是传统的“爱国教育”,“爱国”已不足以保存自己;从前所标榜的道德标准──不外乎忠诚礼义勇敢负责等等,也早已转换为对于地球和全球社区的关怀和行动。

大学生的基本配备

美国学生组织Student Pugwash USA所拟的大学生誓词是这样的:

我承诺将致力于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其科技的应用必须以社会责任为念。我拒绝将我的所学用在对人类或其环境有害的任何方面。我的事业追求务必以道德为优先考虑。此后个人生涯将压力备至,然而我签此誓言以表达我的认知:每一个个人承担起他的责任是迈向世界和平的第一步。

这样宣誓的大学生显然已经认识到,努力打拼变成一个公司总经理不是惟一的人生目标,如何让地球永续,让世界公平,是一个更值得追求的志业。

所以,对于“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基本配备”这样的大哉问,我的不怎么“时髦”的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思辨的能力。孔子的“慎思明辨”永远不过时。马丁路德金加以诠释:“教育的目的无他,就是教会一个人如何评估事证,如何判断虚实,如何厘清真假,如何分辨事实和虚构。”社会愈开放,价值就愈多元,黑与白之间就愈多层次复杂的灰色,如何判定是非真假成为全民课题。如果人民没有思辨的能力,徒有民主制度是没有用的。

第二,知识的建立。当我看见澳洲的小学生在学习内蒙古的沙漠化问题,德国的初中生在探讨南亚海啸所引发的贫富不均问题,加拿大的高中生在辩论欧盟和美国农业补助政策对加勒比海贫国的伤害,英国的社区学校在讨论全球暖化的因应对策,心中不免惊骇:中国的学生在学什么?

萧伯纳曾经极其讽刺地说,大学生在毕业的那一天起,就要努力去忘掉学校教过他的东西,才能真正面对社会。我也想说,在一个讯息封闭、心态内视的社会里,大学生必须自力救济,怀疑所有领导人和教育官员的论述和话语,建立自己的知识库,越过目光短浅的政府,越过低智能的媒体,自立与全球的知识网接轨,才能真正地面对二十一世纪。

第三,行动的能力。在整个华人世界里,素质最高、行动力最强的公民群体其实就在台湾。街头的动员示威、行政手段的抗议、压力团体的运作、国会程序的翻案、媒体的调查揭弊、司法途径的争取、社运团体的串连等等,台湾人远远走在先锋,但是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公民社会正在兴起。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可以以极大的格局走在社会大众的前面,带头关心全球议题,开创社会风气。

第四,品格的培养。不知道是什么促使马丁路德金在一九四八年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一个人深刻的思考,并且善于思辨。但是如果教育停止在这里,那么教出来的很可能是一个危害社会的人。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通常就是最擅思辨但是毫无品格的那个人……我们必须深深记住:头脑聪明是不够的,头脑聪明加上品格,才是真正教育的目的。

他是在说希特勒吗?他是在说我们所目睹的那些强权者吗?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得到一流的专业训练,却不知同情心、正义感、廉耻为何物,如果他善于思辨却无法判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分际,如果“道德”在他的价值观里没有一个基础地位,我们只不过在培养将来很有能力危害社会的人罢了。

核心价值的永恒

四零年代的大学生教七零年代的大学生:思想的锻炼、道德的勇气、知识的责任、社会的承担。七零年代的大学生教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思辨的能力,知识的建立,行动的参与,品格的培养。两相对照,我所说的,有哪一件,不是罗家伦和萨特说过的呢?

也就是说,六十年来,人类社会的变化何其之大,而核心价值的变化又何其之小。罗家伦和萨特所处的都是尸横遍野的血腥时代,他们思虑的是,要怎样才能避免文明的腐蚀或毁灭。今天的世界,表面上科技猛进,物质发达,但是当年最关键的问题──怎样才能避免文明的腐蚀或毁灭,今天却因为科技发达和全球化而更为致命,更为迫切。

今天海峡两岸掌权的都是七零年代的大学生。掌权者愈是在乎权力,胸襟和眼界就愈是偏狭。

在沙漠中心教案 篇五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国培计划”的实施,美术教育也素质教育和个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向不被重视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由此迸发出勃勃生机,越来越多的美术专业毕业生相继被分配到偏远村镇,包括沙漠地区。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如果一味地谈论农村美术教育观念和设备的滞后,以及管理层和家长的不重视,或把全部的责任归咎于应试教育,实为不妥。因此,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基层的美术教师则更应该转变观念,停止抱怨,利用学校有限的多媒体设备和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上好每一堂美术课,让生长在沙漠地区的孩子切实地感受到美无处不在,摒弃对沙漠的恐惧,而去热爱它、美化它,将美术教育真正普及、落实到教学中。目前中、小学美术课涉及的艺术门类众多,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民艺、卡通等,几乎涵盖了美术所有领域,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就是缺乏教育资源。笔者认为美术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沙漠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

第一,沙漠地区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由于独特的生存背景和长期以来与沙漠化的斗争,他们天生就具有坚强的品质。缺少大片绿色和纵横河流的地域环境也使他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力和好奇心也更为强烈,常会为一块绿地和一方浓荫而流连忘返。他们也会因为自然界的小小变化而惊奇不已,这既是闭塞环境下知识缺乏的一种体现,也是天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明证。如果美术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因为条件的简陋而放弃对孩子探究美、发现美的培养,也就不会让孩子们一味地照书临摹和描红,最后以评价他们画得“像不像”或“谁画得最像”草草了事。

第二,沙漠地区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不论彩陶图案、汉唐遗址、魏晋墓室、寺庙塔楼,还是跨时代的石窟艺术等,都是这里的中国古代美术遗存。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画家西行”到80年代的“敦煌热”、“西北风”,中国绝大多数知名的美术家都曾穿梭往返于此地,在这儿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画作,而此地也成就了大批的美术家,如张大千、潘洁兹、韩乐然、常书鸿、吕斯百、吴作人、关山月……生活在这里的中、小学生,随处都能见到丰富的人文景观,但这也是他们最容易忽略的。为了让他们以美的眼光去看待和表现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讲解图片和画作复印品,让学生课后去实地观察,使学生知道身边就有伟大的文化遗存,从热爱它们、保护它们开始,启发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它们,把自己的想法展现出来。

第三,沙漠地区有着多民族文化风情,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美术。河西走廊一带世居的少数民族就有藏族、哈萨克族、回族、裕固族、蒙古族、土族等诸多民族,这些民族各自保留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民族民间美术,包括建筑、服饰、礼仪、歌舞等。美术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从身边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中发现美,比如各民族服饰,藏族的酥油花,回族的砖雕,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的毡房、刺绣,还有各民族传统节日中展现出的民族风情等,引导他们从中发现画家最喜欢的色彩美、结构美、造型美、意境美等,还要让学生懂得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包容,进而用画笔表现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民族、民间美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①因此,沙漠地区的美术教师要热爱民族民间美术,学会随时收集素材,把丰富的民间艺术带进课,同时,还要排除偏见,把各民族优秀的民间艺人请进课堂,使美术课真正达到培养美、发现美、展示美的效果。

第四,沙漠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很多动物都是绝佳的入画素材。河西走廊广袤多姿的地域风貌集合了西部的诸多特色,如黄土高原、沙漠绿洲、戈壁森林,以及骆驼、毛驴、骏马等都是很好的入画素材,丰富的地域特色能让画家产生新奇感和创作冲动。植根于这块土地上的美术教师更应该首先尝试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河西走廊的博大与狂野,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环境所具有的美,启发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家乡,勇于发现家乡的美,并通过不同的绘画方式展现身边的景观,才能让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在沙漠中心教案 篇六

黄沙古渡生态旅游区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规划面积为32.3km2,规划范围内汇集了黄河、大漠、湿地、湖泊、田园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堪称西北景观的微缩版。

旅游区自200年开工建设以来,投资1760万元,生态治理达3000多亩,种植各种树木40余万棵,修建封育禁牧围栏7km,修筑203省道通往黄沙古渡景区道路3.5km,修通景区内各种交通道路22公里,开凿供景区生活、绿化用水井2眼;建设高压输电线路1.1km,埋设低压输电线路2km;修建景区接待用房2000㎡,建黄河防洪码头3座。挖掘了景区历史文化项目和娱乐设施建设,恢复黄沙古渡遗址,月牙湖遗址,望娘亭,望娘树、昭君手植树,建成了黄河奇石馆、观日台、游客接待中心等各项游乐接待设施18处。购进了供游客玩乐的沙漠冲浪车3辆、沙漠越野自驾车12辆、沙漠卡丁车2辆、沙漠悍马自驾车1辆、快艇3艘、黄河漂流羊皮筏子4付、黄河水上漂流艇2付、骆驼10峰、马4匹以及滑沙、滑草、滑道、射箭、斗牛等娱乐项目。还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开设了餐饮、住宿、购物为一体的农家乐,兴建了户外拓展运动中心、儿童游乐园。

自200年5月1日开业以来,接待游人3.9万,成功举办了“五一”大漠黄河健身周、首届宁夏“七夕情人花棒节”、国际汽车摩托车沙漠场地征战达喀尔拉力选拔赛等活动,有效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扩大了宣传面。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记者、各位朋友的关心与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宁夏黄沙古渡生态建设有限公司的全体员工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沙漠中心教案 篇七

3天时间,张春贤一行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行程1500多公里,先后来到库尔勒市、若羌县、轮台县和二师。

兵团要保持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血脉

二师三十一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的交汇处,两大沙漠之间的最窄处不足5公里,是我国主要的沙尘暴发源地之一。从2000年开始,三十一团在沙漠边缘实施防风固沙生态保护工程。经过十几年不间断的努力,在两大沙漠之间建起了生态林、防风林、道路林、田间林和营区林5道生态林屏障。张春贤一行来到位于三十一团团部北边的生态防护林,这里是抵挡库木塔格沙漠的第一道屏障,长11公里、宽200米,运用高新节水滴灌技术,种植了胡杨、沙棘、沙枣、红柳等190多万株生态林木。正是因为有了这片防护林,逼退了两大沙漠向前合并120米。

“你们是生态卫士、有功之臣,谢谢大家,向你们致敬!”张春贤看望慰问了常年坚守在这里的护林员们,并给予高度评价。他们当中很多人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几年,守护着沙漠边的这片宝贵的绿色。

二师三十六团同样也是地处沙漠边缘。从2006年起,三十六团在荒漠戈壁上建起了3.5万亩生态经济林,其中有3.15万亩红枣园和0.35万亩标准化防风林。团场职工陈其明在生态经济林里承包了103亩地种植枣树,他说,这片生态经济林不仅让团场抵御了风沙的侵袭,变得干净美丽,更让大家拓宽了增收渠道,仅这一项陈其明每年就能增收20万元左右,真正兼顾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近年来,三十六团全面推进团场城镇化建设,许多职工从连队搬到了团部城镇居住。在康馨社区,张春贤与社区居民们一起围坐在凉亭里攀谈起来,详细询问大家从连队搬到城镇后的居住情况和生活情况。

今年74岁的军垦老干部王明真邀请张春贤来到自己家中。王明真回忆说,1966年随部队来到新疆时,住的是地窝子,后来住进了土坯房,再后来是红砖房,而现在大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团场职工的日子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幸福。一转眼,王明真和他的老战友们来新疆已经快50年了,大家正在策划着要聚一聚。

张春贤说,老一辈兵团人扎根新疆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发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作用,谱写了屯垦戍边、荒原变绿洲的人间奇迹。我们要带着感情照顾好军垦老干部,把他们的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张春贤说,兵团有着兵的基因、红色血脉,要保持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血脉,继续发扬新疆精神、兵团精神,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当好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不断开创兵团事业新局面。

不断完善内涵用好“五把钥匙”

维护社会稳定和“去极端化”工作也是此次考察的重点。

25日上午,张春贤一行来到了轮台县铁热克巴扎乡。去年9月21 日,这里曾发生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件。案件发生后,当地党委痛定思痛,把“主动进攻”作为稳定工作主基调,开展了全面摸排工作,做到“一人一册、一户一档”。同时,坚持依法打击和教育疏导两手抓、两手硬,将法规政策宣讲、案例警示教育送到田间地头,入户一对一进行宣讲。

在与铁热克巴扎乡干部群众座谈时,67岁的村民肉孜汗・努尔声泪俱下,她的儿子和儿媳参与了去年“9・21”活动。肉孜汗・努尔说,如果早些发现孩子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制止他们,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了,是宗教极端思想害了他们!

座谈中,张春贤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深入探讨宗教极端思想的根源、危害,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大家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

在“去极端化”的过程中,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五把钥匙”既是思想武器,又是工作方法。轮台县将“五把钥匙”细化为5个方面的具体工作,通过开展“十大主题活动”、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免费为村民提供婚庆服务、设立“爱国宗教人士之家”、县级领导住村蹲点排查等办法,将“五把钥匙”逐个细化,真正落到实处。

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库尔勒市英下乡其兰巴格社区,出租房屋多、流动人口比重大,以前小区环境脏、乱、差,治安状况也引起很多住户不满。为了改善这一情况,社区、警务室、“访惠聚”工作组“三位一体”开展工作。如今小区不但进行了环境绿化、道路硬化、夜晚亮化,修建了停车场、自行车棚,还安装了内部门禁系统,打造“防、查、控”一体化智能小区,做到流动人口“及时登记、动态掌握”,社区治安状况明显改善,居民的满意程度也大大提高。

张春贤说,巴州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主动进攻,根据当地实际细化举措,延伸落实各项维稳措施,有创新意识、有干劲,已经见到了成效。希望巴州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围绕总目标、查找薄弱点、案件汲教训、工作抓落实,确保巴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结束了白天的考察后,张春贤把每天晚上的时间也都利用起来召开座谈会,一直工作到凌晨。

23日晚,张春贤在若羌县与当地县乡村社区干部、“四老”人员、宗教人士、教师和医生代表一起座谈。24日晚,张春贤在库尔勒市,又与当地干部、宗教人士、教师代表等进行座谈。通过两个座谈会,详细了解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教育青少年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意见建议,如何发挥宗教人士作用推进“去极端化”工作。

大家在发言中,都谈到了“五把钥匙”在“去极端化”中的重要作用。张春贤说,思想的问题用思想的方法去解决,文化的问题用文化的方式去解决,习俗的问题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宗教的问题按照宗教的规律去做好工作,的问题用法治和严打的方式去解决,这“五把钥匙”是根据党中央的要求、结合新疆实际提出的,是解决问题的钥匙。要继续理解好、落实好“五把钥匙”,不断探索、充实、完善其内涵,真正用“五把钥匙”的方法把“去极端化”工作落到实处。

做具有新疆特色的好干部

此行,张春贤还考察了若羌县物流园规划情况和米兰古城遗址保护情况。

考察中,张春贤说,巴州自古是“丝绸之路”的通衢,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交汇、多元文化融合之地,经历了几千年历史风雨洗礼。以古鉴今,巴州各族人民要有历史责任感,发扬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优良传统,巴州各族人民要争做现代新疆人。

在沙漠中心教案 篇八

在首页,我看到这样一段话:“我多么清醒。在雪中,在祁连山上,多少往事,多少梦想。一匹狼,它是它自己的英雄。”这话说得多好啊――一匹狼,它是它自己的英雄。可这样的英雄,却少之又少。不知为什么,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眼前竟浮现出了一匹狼,在沙漠里,在孤独的夜色中,对着月光,声音凄厉绵长。我想,杨献平先生或许就是那匹狼,一匹在沙漠中行走的狼,双眼泛光,执著而坚定。在额济纳,在巴丹吉林沙漠,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他对人、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他写苍天般的额济纳,写西门外,写巴丹吉林,写花朵上的沙尘暴,写流沙上的城堡,还有他的古日乃,他的蒙根沁乐,无不倾注着一腔热血,和内心深处的爱。说实话,对于沙漠我是陌生的,直到我读完《沙漠之书》,才对沙漠有了重新的认识。我本以为沙漠寸草不生,人烟稀少。可是我错了,在沙漠还有绿洲存在,有胡杨、沙葱、苁蓉和锁阳,有马匹、羊只、骆驼、野鸡和野兔,还有果园和田地,还有一群可爱可敬的人。当然,还有扬起的沙尘、连绵不断的风、一望无际的戈壁。我记得十多年前,我曾到沙坡头坐过羊皮筏子。在羊皮筏子上看对岸的黄沙,心里空荡荡一片,好像自己随时要被那沙子淹没掉一样,眼里满是茫然。几个调皮的同学在沙子上相互追逐玩耍,扬起的沙子不时落在我身上,瞬间又消失在漫漫黄沙之中。我分不清哪一粒是经过我身体的沙子,好像都是,又都不是,每一粒都熠熠生辉,让我遗忘了自己。那时,我才明白生命是多么渺小,人只不过是一粒微尘,随时会消失在茫茫沙海。

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过沙漠。前年去新疆的列车上,透过车窗,我又一次看到了茫茫戈壁和大片的盐碱地。我不忍让眼神过多地停留在车窗外,因为戈壁给我的感觉是荒凉的、孤独的,甚至是可怕的,那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寸草不生,地面上干裂成块,褶皱连连。我想,要是这么多的戈壁都变成绿洲那该多好!可这一切只能是妄想。但在额济纳,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有那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地在沙漠里栽种着各自人生的新绿,并守护着一方家园。树,是沙漠新鲜的血液。沙漠有了新鲜的血液,有大片大片的树种在沙漠上,那沙漠何愁不会成为绿洲?在《沙漠之书》中先生写道:“在沙漠,种活一棵树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比所有的梦想都要高贵,但是每年都有一些树死去――胡杨、沙枣、红柳、杨树、柳树,在我身边,或者远处,它们的死是倔强和悲壮的,总是让人心疼。”

还是有人不停地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种植胡杨树,虽然它们很少成活,但它们是一种希望、一种寄托。我读着《沙漠之书》,不由肃然起敬,为那片沙漠里坚强生活的人们。我的眼里润湿一片,我又该怎样守护我的家园?我默默地思索着……在《苍天般的额济纳》中杨献平先生写道:“这么多年来,我已成为沙漠的一部分,就像一个移动的、用风作为呼吸的沙丘,在苍天般的额济纳。”是的,他已融入了沙漠,他的身上已打上了沙漠的烙印,有着沙漠的个性与气质,就像那沙丘,在沙漠中无论怎样移动,但轮廓清楚,线条分明。《花朵上的沙尘暴》中,他说:“有很多次,我在正午的沙丘上看到奔跑迅速的腹背苍灰、下腹洁白的蜥蜴,从一株骆驼草到另一株骆驼草,捕捉黑色的甲虫或者落地的飞蛾。”一个思想者的身影跃然纸上,就像沙漠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我不知道一个人在沙漠会怎样生活,但先生带给我的是一个灵动的沙漠,可爱、可亲,甚至有点顽劣与调皮。对于这样的沙漠,我十分向往。我想象着自己站在金黄的沙子上,看起伏的沙丘,或者蹲着身子寻找一个个黑色的甲虫,然后在夕阳中让自己的身影融入黄沙。这样的场景多美,我要感谢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可爱的沙漠。我暗中思量在不远的将来,我定当走上与它相同的沙漠,去看一看。他还说:“多少年来,在放牧与被放牧,在羊只和骆驼的吃和走之间,我渐渐变老,季节一层一层的,像我的皮肤。身边的胡杨叶子落了又长,长了又落,其间的颜色变换年年如此,但年年令我感觉新鲜。”试问,谁会把“季节”形容成“人的皮肤”?谁又会从一片胡杨叶子里看出岁月的不同?没有沙漠生活的体会,是难以写出这样深刻而又打动人心的文字的。我由衷地为先生的文字折服。

让我大笑的是,在《红与灰,我的沙漠故事》中,因为热爱诗歌,他曾用白粉笔在部队厕所内的墙上写下一些诗句,为此他受到了连长的批评。我笑,是因为他的行为有点古怪,甚至可爱。他自认为把诗歌写上墙壁,就会使幽暗的厕所光亮几分,但最终他不得不亲自把那些文字的印迹一点点擦掉。能把诗歌写在厕所墙壁上的人,放眼整个中国,或许只有杨献平先生一人。我在想象,拿着拖把擦诗句的先生昔日到底是一副怎样的模样?换成现在,他是否还会如此去做?我想我会失望的,那些文字从那天起就已找到了更好的家,频频出现在各大报刊。

在沙漠中心教案 篇九

关键词:新疆;维吾尔族;园林;植物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新疆地理特征

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空气干燥。新疆大部分地区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温差极大。新疆地势被喻称“三山夹二盆”。北部阿尔泰山、南部为昆仑山系,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2维吾尔族民族发展简介

新疆维吾尔族941.3796万人,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

3维吾尔族风俗文化

维吾尔族使用维吾尔语,当前,维吾尔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特色食品包括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城市妇女现在已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地毯、花帽、艾德来斯绸、民间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维吾尔族最盛名的传统工艺制品。维吾尔木卡姆按流行地区和风格特色,可分为南疆木卡姆、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留番木卡姆等等多种。

维吾尔族喜欢花卉,女孩多以花的名字取名,常见的有

4区域植物类群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常见的瓜果有葡萄、甜瓜(哈密瓜)、西瓜、苹果、香梨、杏、桃、石榴、樱桃、无花果、核桃、巴旦杏等,其中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鄯善的哈密瓜,库尔勒的香梨,库车的白杏,阿图什的无花果,喀什的樱桃、核桃、光皮桃、叶城的石榴、旗盘梨,和田的蜜桃,伊犁的苹果等,均享有美誉。

5维吾尔园林风格的影响因素

由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交接处,深受东西方文化影响,从古代丝绸之路,到当代各种文明的交融都深深影响着维吾尔族的园林风格。主要受中国园林和西亚园林两大体系的渗透和影响,同时新特的地理环境和植物类型也造就了本土特有的园林景观特色。

新疆大都处于沙漠和高山的自然环境条件,自然气候环境决定了维吾尔族的生存生活方式,也深刻的影响到其民族性格及审美习惯。南疆居住地多接近沙漠地区,人烟稀少,蓝天自云就成了景观中一个永恒强调的主题。视觉适应大自然所提供的简化了的形式,简单、质朴之美成为最常见最喜爱的形式。简单、质朴是他们生活的基本特征,也是他们思想观念的基本特征。而人居环境由于从整体的地球缩小到了封闭的花园和庭院,自然景观也就部分地转化为文化景观,成了人们心中具有整体意义的场所。因此对于久居沙漠边缘的维吾尔族,适应沙漠及边缘地带的生活是一种具有独创性的文明。此外人在空旷的环境中,在无尽的寂寞中产生神秘的精神体验,容易对无限延伸的天和地加以遐想和崇拜。沙漠里充满了单调和令人不愉快、无情的声响,都给人思想上造成一定的压抑、忧愁和烦恼。在沙漠的生存环境中,水是生命,没有水就意味着死亡,而纯净的水就是美味的象征,就是美的象征,水是神化的。《古兰经》里有大量赞美天国之水的纯净和美的篇章。此外,沙漠中的黑夜美丽的明月发出的光芒不仅洁白纯净,而且给入照明,并使在沙漠中行进的人们可以辨别方向。因此生活在沙漠中的阿拉伯人也把月亮赞许为美的、神圣的对象。“纯净、

清洁、宁静”的审美观念影响了伊斯兰人生活中的全部审美观,体现在了其园林艺术上。

6维吾尔族园林植物配置

6.1受农耕文化影响,在植物配置中多以生产实际为主,农田村落多以速生、抗旱性强的树种如,杨树、沙枣、沙棘、梭梭、红柳等防护性树种为主。

6.2地理气候,维吾尔族园林通常在沙漠中的绿洲中,因而具有多花的低矮植株;且以独特的地理气候不同,区域也种植不同的植物,如吐鲁番以葡萄为主,无论院落农田葡萄成为生产以及观赏的主要植物。库尔勒的香梨、阿克苏的苹果、喀什的杏树、核桃、巴旦木等等。

6.3文化风俗,维吾尔族是受宗教影响很大的民族,维吾尔族继承发展了巴比伦、埃及、古波斯的方直的规划、齐正的栽植和规则的水渠,较为严整的园林风貌,特点是:

6.3.1整体布局是规则式。

6.3.2四庭园大道。庭园有葡萄园、桑树园等。庭园布局各有不同,但都为规则的花坛组成,中轴线突出。对称布局,没有人和动物形体

的雕像与装饰

维吾尔族园中所种的植物。首推芳香迷人的玫瑰,其次,是作为树林和林荫树的杨树、柳树、红柳等。此外,还有一些果树和香花(如紫罗兰、月季、樱桃、蔷薇等)。

《古兰经》中还提到了清凉的树荫。葡萄架自古以来就被喜欢将

它种在自己的住房庭院中。烈日之下,葡萄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园中也常用黄杨,月桂,桃金娘等修剪成绿篱。用以分隔园林形成几个局部。人们还认为将水池置于阴影之下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因此,有时水池边形成浓荫蔽日的景象。园中常用的植物有杏树,桃树、月季、巴旦木、熏衣草、紫罗兰、鸢尾、黄杨等,还比较喜欢用芳香植物。

有的花卉表现的不是花卉本身的自然美,而是与黄杨等一起作为植坛里编排图案的材料,展现一种图案美。在并列的小庭园中,每个庭园的树木尽可能用相同的树种,以便获得稳定的构图。

维吾尔族庭院内的装饰物很少,仅限小水盆和几条坐凳,体量与所在空间的体量相适宜,花园空间丰富,景物多变。

7结束语

由上可见,在维吾尔族园林中植物被赋予了性格、品德,人们对它们或敬或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花木的象征意义大多与一些神话和宗教有关。维吾尔族传统园林的树本和花卉都是规则式或行列式的分成几何状的种植,把花园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看待花园中的植物。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吕文明。 论伊斯兰庭园艺术[J].华中建筑。2008(8)

[2]. 浅谈伊斯兰教对伊斯兰建筑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7(11)

沙漠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