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知识>正文

己亥杂诗文言文翻译(精选22篇)3-13-81

2024-10-29 16:42:48 互联网 知识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

鉴赏 1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第五首,写诗人离京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樊笼,可以回到外面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真实写照。诗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在形象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牙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创作就是最好证明。

注释 2

本文选自《龚自珍全集》。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即:到。

已亥杂诗教案 3

已亥杂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龚自珍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本诗。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领悟作者情感,学习作者不畏挫折的坚强性格和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教学课时】1课时

2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熟练背诵,但内容还迷糊不清或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前两句,更是不知其意,对后两句的赏读也不到位。

3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2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己亥杂诗

以检查默写的方式导入:指名一生在黑板上默写,再分析评价

活动2【讲授】己亥杂诗

二、关于诗题“己亥杂诗”

1、这四句诗的题目是什么?

2、什么是“己亥”?“杂诗”是怎么回事?

讨论后出示如下背景:

《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于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往返期间,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今天要学的这一首是原第五首。

三、关于“辞官还乡”

1、诗人为什么要辞官回家?是否从此不再关心国家命运?

诗人离京时,正是战争的前一年,英国利用入侵,清廷分成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还想着为国家做些事情。

2、这些内容在哪些诗句里得到体现?

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被迫辞官的龚自珍会有怎样的心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四、诗句译读(学生自讲——交流纠正——升格分享)

1、译读参考:

2、诗意阐述:诗人寄居京师二十年,一旦辞别,离愁满怀。“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我”辞别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边的家乡。一路上诗人心情极为矛盾,心绪极为复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然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正如那飘落的花朵,融入春泥后,更能护育新花。句中“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

五、品赏诗句

1、诗人是怎样把自己的离愁别绪表达出来的?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衬托离愁。诗人通过比喻、衬托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2、赏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六、主题意义:

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七、诗人印象:

1、用几个四字词说说学了这首诗后诗人给你怎样的印象?

(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忠君爱民……)

2、诗人简介:

龚自珍(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并强调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是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受国热情。著有《龚自珍全集》。《明良论》、《病梅馆记》等文,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篇,皆为其代表作。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有“龚派”之称。

八、检测提高

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2)积极的人生态度

4、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5、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

九、结束语:

正如龚自珍诗中所说的那样,龚自珍南归后,在江苏丹阳云阳书院讲学,积极培育下一代。可惜不到半年就突然病故,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理想。

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响起了他的另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大家早日成为他心中的人才,报效祖国。

《己亥杂诗·其五》赏析 4

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离京时,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鉴赏 5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注释 6

己亥: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作者四十八岁,因不满于清朝官场的黑暗,辞官去京返杭。后因接眷属又往返一次。这一年往返京杭道中,共作七绝三百一十五首,统名《己亥杂诗》。这里选录的一首,原列第一百二十五首。作者自注:“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无数,道士乞撰青词。”

九州: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语出苏轼《三马图赞序》:“振鬣(马鬃)长鸣,万马皆喑。”

究:终究、毕竟。

天公:造物主。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降:降生。

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7

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注释

⑴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ì):依靠。

⑵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沉默,不说话。

⑶天公:造物主。抖擞:振作,奋发。

⑷降:降生,降临。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作者简介: 8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在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已亥杂诗(其 9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初中古诗已亥杂诗基础知识 10

初中古诗已亥杂诗基础知识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浩荡句: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荡之意。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2.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诗人故乡杭州,有版本称这指的是诗人不知今后该何去何从。

3.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这里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4.花:比喻国家。

5. 护:保护。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总结: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11

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

「注释」

(1)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2)恃(shì):依靠。

(3)喑(yīn):哑,沉默不语。

(4)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5)究:终究,毕竟。

(6)天公:造物主,这里指皇帝。

(7)重:重新。

(8)抖擞:振作精神。

(9)降:降生。

(10)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11)风雷:风、雷一般的样子

「赏析」

这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已被编入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背诵第七首、义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背诵第八首和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第八首。

龚自珍的这首《己亥杂诗》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这首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己亥杂诗》注释: 12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己亥杂诗(其五)翻译: 13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够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己亥杂诗 14

作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主旨 15

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原文 16

己亥杂诗

(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

作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17

原文:

己亥杂诗

龚自珍〔清代〕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沉默,不说话。天公:造物主。抖擞:振作,奋发。降:降生,降临。

拼音解读:

jǐ hài zá shī

gōng zì zhēn 〔qīng dài 〕

jiǔ zhōu shēng qì shì fēng léi,wàn mǎ qí yīn jiū kě āi 。

wǒ quàn tiān gōng zhòng dǒu sǒu,bú jū yī gé jiàng rén cái 。

相关翻译

中国要振兴必须依靠社会变革才能实现,眼前这沉默无声、死气沉沉的局面实在令人感到悲哀。我希望当朝统治者应该重新振作精神,打破那些陈规陋习,挑选出更多栋梁之才来为国家效力。

相关赏析

这首诗意义深刻,反应了诗人独特的人才观。前两句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肖时社会上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一一必须依靠雷厉风行的变革。后两句祈求天公打破清规戒律,降下有用的人才,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希望清朝统治者能奋发有为,为了国家的振兴,大胆公平地选用人才,渴望社会变革的急切心情。全诗的议论以悲愤之气、爱国之情为基础,振聋发聩地宣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他的诗大多体现了渴望社会变革、追求人生理想的精神。

《己亥杂诗·其五》译文 18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已亥杂诗古诗解析 19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解说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作者简介 20

龚自珍(1792-1841),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现在杭州市)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儒学的官僚家庭。少年时期即鄙薄时文制艺,爱好经世致用之学和诗词。38岁考取进士。前后在内阁中书做了二十年无关轻重的下级官吏。后来借故辞职南归。死的那一年在丹阳云阳书院担任讲席。

龚自珍具有比较进步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对于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起了先驱作用。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他善于把诗歌作为武器,大胆地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危机、统治集团的专制和腐朽,热情地歌颂理想和个性的解放,发出强烈的要求改革的声音。(胡云翼注:《诗词五首》,《中华活叶文选》(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

龚自珍生活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这个时代正是封建社会趋于没落、解体的。时代。一方面是封建经济体系开始瓦解,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得到了发展。这个变动反映在政治思想上,就是开始酝酿和孕育着民主主义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龚自珍就是这个时期的一位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他猛烈地揭露和抨击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热烈地要求改革社会,要求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提倡平等和民主,提倡个性解放。虽然出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他没有也不可能和封建王朝实行果断的决裂,但他宣传民主的观念无异于大战前的战马嘶鸣,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的民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观。鉴于统治者对人才的扼杀,龚自珍对人才问题十分重视。他在《上大学士书》中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所恃者,人才必不绝于世而已。”他对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罪恶大胆予以揭露:“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僇之。”(《乙酉之际著议第九》)“不才”指依附于统治阶级的帮凶。他们督责、束缚人才,甚至扼杀人才,是为了“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嵩(崇)其身”,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那种“一人为刚、万夫为柔”的统治局面。当然,丢掉人的廉耻,提倡了奴性,使万民变成了柔顺的奴仆,那统治者就更便于统治了。针对这种情况,他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已亥杂诗》)《病梅馆记》正是以曲折的笔法反映了龚自珍的“人才观”,并揭露了统治者扼杀人才的罪恶。江夏等编著:《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晚清龚自珍,既是思想敏捷、具有正义感的思想家,又是情感丰富、拥有多种情趣的文化人。

他爱赏花,有“青门何有?几堆竹素,二顷梅花”吟咏。喜交友,豪称“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侨寓苏州沧浪亭,与王鹄诸友谈艺,作《贺新凉》词,内有“一棹沧浪水。一行行淡烟疏柳,平生秋思。多谢江东风景好,依旧美人名士。有老衲高谈奇字。使我吴天诗料阔”等佳句。喜游山,观黄山云海,他发出“千诗难穷,百记徒作”的浩叹。

龚自珍尤喜收藏,文博藏品之富,出乎笔者最初想象,相当惊人。其儿媳妇之弟陈元禄称之为“不可胜记”。《龚自珍全集》披露,主要有:秦天禽四首镜、商尊、孝成庙鼎、召伯虎敦、姬大母鬲、有孔之大圭、赤蛟大砚、汉双鱼列泉洗、有丹砂翡翠色之古瓦、汉三十六字镜,高句丽花瓶、碧玉版蒙古牌、佛纽六朝印、马湘兰“惜花弄月”印、汉赵婕妤玉印,还有宋拓欧阳询皇甫诞碑、罗池庙碑、曹娥碑、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宋拓洛神赋十三行、宋拓兰亭定武本以及明拓石鼓文、唐人双钩卫夫人残字卷、虞集隶书卷、管道山水卷、薛素素兰花卷等等。

龚自珍得赵婕妤玉印时,喜极,称“入手消魂极”、“引我飘摇思”,又称“自夸奇福至,端不换公卿”,遂将此印珍藏于“寰中一玉之斋”内。龚自珍高度评价宋拓洛神赋十三行,称之为“最所珍秘”,为其藏帖“二千种之冠”,特邀林则徐、魏源、何绍基等好友同赏,又有其“晋墨斋”的诞生。龚自珍赏王时敏《九友图》时,发出“相见便情长”的感叹,声称犹如“身到亭亭九友旁”,又有词云“三百年来之文物感,苍茫”句。其得王应绶所绘精品成扇,常“袖里珍擎怀里握”。

龚自珍研究藏品所作《说宗彝》、《说刻石》、《说碑》、《说印》、《商周彝器文录序》、《秦汉石刻文录序》、《镜录序》、《瓦录序》等专论文章,字里行间,时出新解,被金石学家吴昌绶誉为“精博绝特”。

《己亥杂诗》解说: 21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已亥杂诗原文及翻译 22

已亥杂诗原文及翻译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翻译】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廷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盦(an),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 ,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后人亦常称之为“龚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已亥杂诗》共350首。

诗人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