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知识>正文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优秀15篇)2-8-19

2024-08-24 14:33:43 互联网 知识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咬文嚼字教案,高考家长帮整理分享了15篇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篇一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关于作者

朱光潜(1897~1986) 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字孟实,笔名明石、盟石、孟石等。1897年9月19日出生于安徽桐城乡下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青少年时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1919年入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放弃文言文,改用白话文,追求西方的社会科学,1921年7月,处女作《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发表于《东方杂志》,大学四年毕业后,先后在吴淞中国公学、浙江大虞春晖中学任教,并创办立达学园,1925年就读于爱丁堡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心理学、哲学和艺术史。1929年取得文学硕士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莎士比亚。翌年,赴巴黎大学注册,学习法文和法国文学,其后又转入莱茵河畔斯特拉斯堡大学,奋斗三年写成了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获博士学位,留学期间完成的主要著作有《诗论》(1943年初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929年)、《变态心理学派别》(1930年)、《谈美——给青年的十三封信》(1932年)、《文艺心理学》(1936年),其中多次再版《诗论》,这是他经过长期酝酿,运用中西诗学比较的方法写成的,更表现出他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他甚至说过,他在美学上的发展是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基础的。《诗论》利用了中国诗学的丰富资料,融会了中西诗学遗产的优良传统,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借鉴。这是一本具有独创性的、有系统的力作,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不过,在读者的印象中,他受西方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影响,特别是受克罗齐的哲学、美学观点的影响,更为突出。他在《文艺心理学》中主张的“移情论”“距离说”是在“艺术即直说”的前提下提出的,这些观点,在思想体系上,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由于这部著作向读者介绍了西方现代美的成果,在当时引起过广泛的影响。

1933年回国后,朱光潜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西语系讲授《西方名著选读》《文学批评史》,以后又在清华大学、北平大学、中央艺术学院兼课。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语系教授。朱光潜在成都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理事。以后,又改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一度兼任教务长,他主编过商务印书馆的《文学杂志》。《克罗齐哲学述评》(1948年出版)是这时期的力作。

1946年冬,朱光潜返北京大学任教,任西语系主任,翌年兼任文学院代院长。1948年冬,他拒绝南去,毅然留在北京,精心翻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1954年出版),以迎接解放。他的美学研究也进入新阶段。此后,他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他积极参加1956年到1962年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讨论,出版的译著有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1950年)、《拉奥孔——诗与画的界限》(修订本,1977年)、《歌德谈话录》(1978年)、黑格尔《美学》(1959年~1981年)等,他翻译的西方美学原著数量较多,他将黑格尔的《美学》译成中文,事实证明他是最能胜任的。由于不屈不挠的努力,使大批青年学者能看到西方美学史的原著,使中国现代美学与西方美学缩短了距离,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了打基础的工作,这是一项杰出的贡献。

他在美学方面的重要著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1963年、1964年),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地阐述西方美学发展的专著,这部著作重视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吸取了国外各类著作的成果,作者有正确的历史观点,重视叙述的客观性;对于贯穿西方美学史的重大理论问题又进行了集中的论述;作者视野广阔,对于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理论、流派,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考查,又特别注意了社会意识形态间的互相影响。这样,对西方美学史发展的脉络理得比较清楚,认识也更深入了,作者善于将对历史潮流的论述与深入剖析重要美学家结合起来,显示了有血有肉、史论结合的特色,这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总结西方美学史的重要成果。

美学大讨论以来,朱光潜改变了过去认为美是心灵主观创造的讲法,提出了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的观点。所谓客观,指的是自然物,这是产生美的条件;所谓主观,指人的既定的主体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所谓“统一”,指在人的主观条件影响下形成的“物的形象”,物是第一性的,“物的形象”则是第二性的,美感的对象不是自然物,而是作为物的形象的社会的物。此后,他发愤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运用几种外文原版进行逐字逐句的对照。他的论点在《大百科全书》“美学”条中得到扼要的阐明,一是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为美学带来一个最根本的转变,就是从单纯的认识观点转变为实践观点,以往的美学都大半从认识论出发,只满足解释一些美学现象。马克思主义美学都大半从认识论出发,证明了文艺活动是一种生产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显出基本一致性”,人的本质力量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发挥。二是“整体人”的观点,以往的近代美学大半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看法,把有生命的人割裂为若干独立部分,19世纪后期的生物学带来了与机械观相对立的有机观,马克思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之后,在美学上特别强调人的整体性,“不但强调人与自然(我与物)的统一,而且也强调人本身全部身心两方面各种‘本质力量’的统一,在‘整体人’的概念上比歌德又前进了一步”。如果从这种人与自然以及人本身各种功能辩证统一的观点,来检查一下以往各派的美学思想,就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美学将会引起一场多么宏伟而深远的革命。

粉碎“四人帮”后,朱光潜著有《谈美书简》(1980年)、《美学拾穗集》(1980年)、《悲剧心理学》(1932年英文本,1983年译成中文出版)等,出版的译著有克罗齐的《美学原理》(1983年)、维柯的《新科学》(1986年)。朱光潜于1986年3月6日病逝于北京。他一生著译七百多万字,上海文艺出版了《朱光潜美学文集》(五卷本)、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有《朱光潜全集》(21卷本)。他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摘自《文艺美学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

二、课文析读

《咬文嚼字》中有三处举例、一处引用,用来说明道理。对此如不甚了了,会影响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此外还有几个词语也很重要,这里一并补充注释供大家参考。

(1)关于石秀骂梁中书:见于《水浒传》第六十二回。有关故事情节是:梁山好汉石秀劫法场救卢俊义被梁中书捉住。梁中书是北京大名府留守司的留守,“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最有权势”,是“当朝太师蔡京的女婿”,由于他是朝廷奸臣的忠实走狗,所以石秀骂他是替奴才做奴才的奴才,话中的“你这”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蔑视。

(2)关于杨雄醉骂潘巧云:见于《水浒传》第四十四回。故事说得是杨雄上梁山之前的一个情节,杨雄的妻子潘巧云跟和尚裴如海通奸被石秀发现,石秀把此事告诉了杨雄,杨雄在酒醉的情况下骂了潘巧云,一连说了六个“你这”,发泄了难以忍受的怒气。

(3)关于茗烟骂金荣:见于《红楼梦》第九回。茗烟是贾宝玉的书僮,陪侍宝玉在家塾中读书。金荣是与贾府沾亲的一个孩子, 也在这个家塾中读书。金荣依仗贾瑞等人做靠山,欺负了宝玉的好友秦钟。茗烟仗着主子在贾府的地位,大闹学堂,骂了金荣,公然叫阵:“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话中的“你是”有假设语气,意为“你若是”“假若你是”,还带着“你不是好小子”的讽刺意味。

(4)关于“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见于韩愈的《答李翊书》一文。韩愈在这篇文章中叙述了自己长期学写文章的体会,阐述了一些精辟的观点,其中一条就是写文章必须抒写内心的真实感受,一定要把那些陈旧的话、那些许多人都已经说过的话去掉。惟陈言之务去,就是“务去陈言”,为了强调而采用了宾语前置句式。

(5)炼字:指写作时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苦功,力求其精的作法。

(6)斟酌:原意是斟酒以供饮用,也用来喻指商讨或考虑以决定取舍。课文中指考虑文字运用得是否恰当。

(7)锱铢必较:比喻在很少的钱或是很小的事上面也一定要计较。锱和铢都是我国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锱为四分之一两,六铢为一锱。锱铢放在一起极言数量之小。文中用来表示咬文嚼字要达到极细微的程度。

(8)咬文嚼字:通常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课文中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摘自《语文报》XX年3月6日,高森/文)

三、阅读方略:揣摩语意

揣摩语意就是指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反复思考、认真推求、辨明含义,进而辨析语句的深层含意。这是读懂文章的重要环节,抓住它们也就等于找到了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以下从几方面来谈一下揣摩语意的方法和步骤。

(一)分析结构

一篇文章中,尤其是议论文和复杂的记叙文,重要的语句往往是较为复杂的语句。对它们的理解,可先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去分析理解句意。先删去枝叶,留其主干,句意就清楚明白地展现在面前。然后再根据其修饰成分的限制范围,去进一步探求其内涵,句意就更明确了。

(二)抓关键词

文中的关键句,往往较为深刻,有些含蓄语句的探求,就必须把握住重点词语,也就是关键词,只有把关键词作为理解语句的突破口,才能准确把握语意,关键词的理解必须和上下文结合起来,把问题找准。

(三)寻找对应点

在文章中,关键性的语句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在整篇文章中一定有它的对应点,为这句话作解说,位置也不会太远,往往就存在于与之相邻的上下句或语段中,找准这些对应点,对照语句进行理解,其含意往往明晰如镜。

(四)深究句意

有些句子的含意较为隐蔽,遇到此类句子时,就必须把理清句子本身的深层内涵作为突破口,层层分析,才能晓其句意。

(五)探查语境

语句的理解,是不能脱开段意或文意去理解的,这就必须从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入手。从上下文中去搜寻有关信息,然后借助这些东西去理解句子,这种上下文的范围很广,包括文章本身,如标题、注解、上下段这些内部语境,也可进而扩展到像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外部语境。这样,虽是对一句话的理解,其实就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理解文章中的语句,还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入手,或从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表达目的等入手。不论如何切入,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必须把句子读懂。同时,要注意:任何句子的理解都离不开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

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 显得更天真活泼……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精读品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文章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惟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意见。

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应让学生明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

文章的篇名是“咬文嚼字”,文章的内容讲得也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来谈起。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后归纳,或自由交换意见,大胆陈述。形式视情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 ,尤其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情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提供参考。

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味语言,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

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品味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单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来的说理,更是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①材料的积累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地积累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也是有限的,要靠大脑去记住所有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这篇文章中的例子,有的可能是朱先生凭记忆写出的,有的单凭记忆就恐怕不行,像《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但可以肯定,最起码有个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们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样博闻强识,但可以养成做卡片、记笔记的习惯,即使是做个索引也行,这样写作起来,我们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②写议论文,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定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谁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讲得道理就不到位,举了例子解说不到位,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例子举了很多,而且每个例子都很典型。讲解也非常精辟,道理也讲得令人心悦诚服。选例、讲例更是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地提高。

五、布置作业

1.自习时讨论完成练习题三、四两题。

2.选几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作分析文章。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文后问题。

古文与白话(节选)

朱光潜

现代人作诗文,不应该学周殷盘庚那样诘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较为精妙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日常语言有别。说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言都比较粗疏,写诗人时有斟酌的余暇,思想和语言也都比较缜密。散文应比说话精练,诗更比散文精练。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看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专就语言说,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①),说话通常不必句句谨遵文法的规律,作诗文时文法的讲究则比较谨严。其次(②),说话所用的字在任何国都很有限,通常不过数千字,写诗文时则字典中的字大半可采用。没有人翻字典去说话,但是无论在哪一国,受过教育的人读诗文也不免常翻字典,这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证明“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丰富了。

“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也比较守旧,因为说的是流动的,写的就成为固定的。“写的语言”常有不肯放弃常规的倾向,这是一种毛病,也是一种方便。它是一种毛病,因为它容易僵硬化,失去语言的活性;它也是一种便利,因为它在流动变化中抓住一个固定的基础。在历史上有人看重这种毛病,也有人看重这种方便。看重这种方便的人总想保持“写的语言”的特征,维持它和“说的语言”的距离。在诗的方面,把这种态度推到极端的人主张诗有特殊的“诗的文字”。这论调在欧洲假古典主义时代最占势力。另外一派人看重“写的语言”守旧的毛病,竭力拿“说的语言”来活化“写的语言”,使它们的距离尽量地缩短。这就是诗方面的“白话运动”。在欧洲文学史上发起过数次的白话运动。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行吟诗人和但丁所提倡的,一个是浪漫运动时期华兹华斯诸人所提倡的。但丁选定“土语”为诗,同时却主张丢去“土语”的土性,取各地“土语”放在一起“筛”过一遍,筛出最纯粹的一部分来另造一种“精练的土语”为诗之用。我觉得这个主张值得深思。

1.作者说提倡“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这里的“危险”指什么?

2.第一段中括号内应填的词语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每处不超过5个字)

3.作者为什么说但丁的主张值得深思?

4.综观全文,作者认为作诗应该怎样处理“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原因是什么?

5.下列关于使用语言,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说的语言”既有毛病,也有方便。

b.“白话运动”对写诗无利。

c.书面语言应该破除僵化,保持活性。

d.“写的语言”会使写诗走向极端。

e.诗文的语言要能够精练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参考答案:

1.写出的诗粗浅芜杂或写出的诗不精练、无剪裁。

2.是文法(或讲究文法) 是用字(或用字丰富)

3.赞同但丁“筛选”语言的作法,但不赞同专选“土语”写作的作法。

4.写诗所用的应该是活的“写的语言”而不是“说的语言”,因为写诗时情思比较精练。

5.ce

《咬文嚼字》教案 篇二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咬文嚼字》。

【说课框架】

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方法三、教学程序的设想。意图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

【具体过程】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全书及单元中的地位

本课是必修五阅读鉴赏板块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二单元内容分别为小说和散文,第四单元为自然科学小论文,而本单元则主要是一些文艺评论。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认真学好它,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领会咬文嚼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明确咬文嚼字在文章中的含义

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二、教学方法(一)故事激趣法(二)讨论点拨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想和意图1.本文教学拟用三课时2.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意识

3.培养学生阅读抽象难懂的文艺评论文的兴趣及课外诗文鉴赏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导入课文,了解作者2.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步骤】(一)导入以韩愈为贾岛改诗的故事导入。(先述故事,后展示诗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教师总结导出课题:其实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就代表了古人对文学创作的态度:严谨认真,反复推敲。而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将这种反复推敲的精神称之为咬文嚼字。下面请大家看到第八课《咬文嚼字》(二)自学速读全文积累字词读音含义

(三)作家作品介绍及文艺评论随笔这类文体简介

(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1.学生细读全文2.先请学生谈对本文结构的理解,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五)小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2.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分析第一。二部分内容(1—7段)

(1)明确: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文。1—7段作者主要谈了两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2)思考:①什么是咬文嚼字?本文的论点在哪段中提出来了?

②为什么要有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3)齐读1—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的?

(4)齐读6—7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的难以确定与控制的?

2.分析第三部分内容(第8段)(1)请一学生读2)本段论证了一个什么问题?(怎么样)

(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三)小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教学步骤】(一)导入1.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你能体会这三个人所说话的含义吗?(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点拨)

2.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故事通过刚才两个故事,我们更加懂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来咬一咬,嚼一嚼课外的文字。

(二)课外拓展迁移1.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思考:有人说鲁迅文章太罗嗦了,直接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岂不更好?你认为呢?

(三)小结,布置作业。

1.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到“。聆听大师的教诲,总能让我们受益非浅。希望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努力发扬咬文嚼字的精神。

2.看看自己以前的作文有需要咬文嚼字的地方吗?先自己修改,然后和同学交换修改。

3.咬文嚼字---妙趣横生人反对重男轻女,却又常常跑到“减肥训练班”。

脸皮厚的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待你不薄”。

招聘大都是“有经验者优先”,招婿则相反。

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病是假的。

五。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咬文嚼字是什么?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3)

句式不同,感情不同(1—2)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1---5)繁简不同,意味不同(3—4)

为什么?字眼不同,意境不同(5)

善用联想意义,语义丰富蕴藉(6)文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6—7)

滥用联想意义,导致套板反应(7)怎么样?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8)

《咬文嚼字》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会品味语言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关注文字语言使用规范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以本篇为单元阅读小结,加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历,许多传世和不朽的名篇有着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词语,不仅准确表达含义,而且使听者读者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展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实物展示)

报道的是世界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福”

教师: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引入课文)

2、解题:咬文嚼字的原意对文字的过分计较。作者使用它来作为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

3、学生理解文章,思考:作者为把“咬文嚼字”的道理讲的生动具体,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教师归纳:共三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明了一层意思。一是郭沫若改字(板书),二是王若虚改文(板书)三是贾岛吟诗(板书)到底这些文字改动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也来品味品味。

{学生小声自读,体会文字,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第一个例子,“你这”在婵娟骂宋玉时,表达了她的极端憎恶之情,而在《红楼梦》,里,用是有了讽刺的意味。说明不同情况下改“是”为“这”,情感变化是不同的。(板书)

第二个例子:王若虚删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来味道,李广将军神勇无比的形象难以体现了。(板书)

第三个例子:贾岛吟诗,朱光潜认为“推”要“敲”字用的好,同学刚才也表达了不同意见,无论怎样,正如文章所说的,问题不在那一个更恰当,而在于哪一种表现出的境界是当时所要的,而且与全诗相调和。(板书)

进一步追问:这三个例子共同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书上原话。

明确:“咬文嚼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

4、课外拓展。继续学用咬文嚼字来品味语言

活动: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句,交流感受。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敲字以声衬静,写夜晚宁静)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5、关注生活中语言现象

生活中也有另外一种咬文嚼字,刻意夸大,改换成语中的字来哗众取宠。如洗衣机的广告“闲妻良母”,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网络上也常出现类似“哇塞”的语言。有人说,这样很生活化,很轻松幽默,你认为呢?

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6、结语:语言文字是传播文明的工具,许许多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文字的存在而至今为人们传诵。作为中国人,应当对我们国家语言文字产生自豪,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对那些低俗的乱用语言的现象要坚决抵制,这种“咬文嚼字”是垃圾,是庸俗的。

我们应当记住:“没有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锤炼,永远达不到‘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境界。

附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 是改这 感情变化

王若虚改文 增与减 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 推与敲 意境有别

《咬文嚼字》教案 篇四

《咬文嚼字》公布100个常见别字

自1995

年创刊以来,本刊组织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协助调查各自的用字差错,整理出了一批常见别字。《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便是在此基础上,依据出错频率和专家评议拟订的。本表以正字的音序排列,括号中的字为正字。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

19、一股(鼓)作气

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

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

39、兰(蓝)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两)口

43、黄梁(粱)美梦

44、了(瞭)望

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

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

49、罗唆

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

54、默(墨)守成规

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添

58、出奇(其)不意

59、修茸(葺)

60、亲(青)睐

61、磬(罄)竹难书

62、入场卷(券)

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

66、欣尝(赏)

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骛(鹜)

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如猛虎下山

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

89、醮(蘸)水

90、蜇(蛰)伏

91、装祯(帧)

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热

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

98、姿(恣)意妄为

99、编篡(纂)

100、做(坐)月子

咬文嚼字教案 篇五

目标要求: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

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预习解决:1、给下列字词注音。

涎( )茗( )镞( )沁( )藻( )滥( )

2、解释下列词语。

援例: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游离:

意蕴:

蕴藉:

流弊:

下乘:

3、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文论证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

③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若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学习研究:1、弄清本文的结构,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纲。

一、引题( 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论证( 段):

咬文嚼字 三、进一步论证( 段):

四:总结( ):

2、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

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

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

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

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③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

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

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

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

系,充分地使用文 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 细读课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题。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与第6段相比,它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说,从前作诗文的人写不同的诗文往往用一些现成的不同的“套语”“滥

调”,作者对这种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我们对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

知识等到底应持什么态度?作者没有说,你是怎么看的?

③“套板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3个字概括。

④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作者是

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的,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

就作者说:

就读者说:

⑤“惟陈言之物去”,这是一句最要紧的教训,这里的教训是什么意思?

⑥“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这里的“作”的具体含

义是什么?

4、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5、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6、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

是什么?

7、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8、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

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 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

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

离。

9、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 不 肯用俗滥的语言,自

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10、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①②③④两题。

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说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子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①作者举古今美谈“推敲”故事一例的用意是说明(不超过30字)

答:□□□□□□□□□□□□□□□□□□□□□□□□□□□□□□

②作者关于贾岛诗句中用“推”好还是“敲”好的基本观点是(不超过45字)

答:□□□□□□□□□□□□□□□□□□□□□□□□□□□□□□□□□□□□□□□□□□□□□

③作者在这段文字中阐发的基本观点是(不超过40字)

答:□□□□□□□□□□□□□□□□□□□□□□□□□□□□□□□□□□□□□□□□

④依作者的看法,贾岛诗句中的"推"字与"敲"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用自己的话扼要回答,可采用条目式,不超过60字)

[1]

[1]

咬文嚼字教案 篇六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 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 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好。那么,这次真的下课了,谢谢大家的配合。

[1]

咬文嚼字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1]

[1]

《咬文嚼字》教案 篇八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说课稿怎么写?下面应届毕业生小编特为大家推荐一篇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用。

【说课框架】

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方法三、教学程序的设想。意图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

【具体过程】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全书及单元中的地位

本课是必修五阅读鉴赏板块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二单元内容分别为小说和散文,第四单元为自然科学小论文,而本单元则主要是一些文艺评论。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认真学好它,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领会咬文嚼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明确咬文嚼字在文章中的含义

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二、教学方法(一)故事激趣法(二)讨论点拨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想和意图1.本文教学拟用三课时2.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意识

3.培养学生阅读抽象难懂的文艺评论文的兴趣及课外诗文鉴赏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导入课文,了解作者2.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步骤】(一)导入以韩愈为贾岛改诗的故事导入。(先述故事,后展示诗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教师总结导出课题:其实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就代表了古人对文学创作的态度:严谨认真,反复推敲。而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将这种反复推敲的精神称之为咬文嚼字。下面请大家看到第八课《咬文嚼字》(二)自学速读全文积累字词读音含义

(三)作家作品介绍及文艺评论随笔这类文体简介

(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1.学生细读全文2.先请学生谈对本文结构的理解,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五)小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2.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分析第一。二部分内容(1—7段)

(1)明确: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文。1—7段作者主要谈了两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2)思考:①什么是咬文嚼字?本文的论点在哪段中提出来了?

②为什么要有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3)齐读1—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的?

(4)齐读6—7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的难以确定与控制的?

2.分析第三部分内容(第8段)(1)请一学生读2)本段论证了一个什么问题?(怎么样)

(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三)小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教学步骤】(一)导入1.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你能体会这三个人所说话的含义吗?(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点拨)

2.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故事通过刚才两个故事,我们更加懂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来咬一咬,嚼一嚼课外的文字。

(二)课外拓展迁移1.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思考:有人说鲁迅文章太罗嗦了,直接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岂不更好?你认为呢?

(三)小结,布置作业。

1.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到“。聆听大师的教诲,总能让我们受益非浅。希望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努力发扬咬文嚼字的精神。

2.看看自己以前的作文有需要咬文嚼字的地方吗?先自己修改,然后和同学交换修改。

3.咬文嚼字---妙趣横生人反对重男轻女,却又常常跑到“减肥训练班”。

脸皮厚的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待你不薄”。

招聘大都是“有经验者优先”,招婿则相反。

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病是假的。

五。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咬文嚼字是什么?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3)

句式不同,感情不同(1—2)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1---5)繁简不同,意味不同(3—4)

为什么?字眼不同,意境不同(5)

善用联想意义,语义丰富蕴藉(6)文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6—7)

滥用联想意义,导致套板反应(7)怎么样?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8)

《咬文嚼字》教案 篇九

江西省广丰中学 高翔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七、本课板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作者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创作要大胆发挥想象

作者邮箱:

[1]

咬文嚼字教案 篇十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 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第十一篇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会品味语言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关注文字语言使用规范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以本篇为单元阅读小结,加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历,许多传世和不朽的名篇有着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词语,不仅准确表达含义,而且使听者读者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展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实物展示)

报道的是世界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福”

教师: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引入课文)

2、解题:咬文嚼字的原意对文字的过分计较。作者使用它来作为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

3、学生理解文章,思考:作者为把“咬文嚼字”的道理讲的生动具体,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教师归纳:共三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明了一层意思。一是郭沫若改字(板书),二是王若虚改文(板书)三是贾岛吟诗(板书)到底这些文字改动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也来品味品味。

{学生小声自读,体会文字,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第一个例子,“你这”在婵娟骂宋玉时,表达了她的极端憎恶之情,而在《红楼梦》,里,用是有了讽刺的意味。说明不同情况下改“是”为“这”,情感变化是不同的。(板书)

第二个例子:王若虚删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来味道,李广将军神勇无比的形象难以体现了。(板书)

第三个例子:贾岛吟诗,朱光潜认为“推”要“敲”字用的好,同学刚才也表达了不同意见,无论怎样,正如文章所说的,问题不在那一个更恰当,而在于哪一种表现出的境界是当时所要的,而且与全诗相调和。(板书)

进一步追问:这三个例子共同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书上原话。

明确:“咬文嚼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

4、课外拓展。继续学用咬文嚼字来品味语言

活动: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句,交流感受。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敲字以声衬静,写夜晚宁静)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5、关注生活中语言现象

生活中也有另外一种咬文嚼字,刻意夸大,改换成语中的字来哗众取宠。如洗衣机的广告“闲妻良母”,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网络上也常出现类似“哇塞”的语言。有人说,这样很生活化,很轻松幽默,你认为呢?

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6、结语:语言文字是传播文明的工具,许许多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文字的存在而至今为人们传诵。作为中国人,应当对我们国家语言文字产生自豪,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对那些低俗的乱用语言的现象要坚决抵制,这种“咬文嚼字”是垃圾,是庸俗的。

我们应当记住:“没有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锤炼,永远达不到‘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境界。

《咬文嚼字》教案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汉语中出现的错别字的原因。

2、掌握避免错别字的几种常用方法。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掌握避免错别字的几种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

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二、互动

1、试试你的火眼金睛

下面是从一些报刊中摘下来的句子,请同学们找一找里面的错别字。

①聆听时代的蛩音。(某报“社会周刊”一篇文章的标题)

②采用先进的“快思逻辑”系统,就算是量度微弱或不规则的脉膊,也准确无误。(广告)

③笔者又送上特地带来的糖果,主人赶紧接过又马上贡奉在祖先排位前。(《探访洞穴民》)

④我们登上了……的主峰,登高远望,一揽众山小。(图片说明)

⑤以我之薄力是图劳的,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这小园的消失。(《永久的挽歌》)

⑥本刊的发行量在全国文化综合类期刊中始终高踞榜首。(《本刊重要启事》)

⑦轻时局部凸起,略带搔痒。

2、下面是一个网友发的帖子,请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偶刚到米国,举目无亲,经常555……无意中在网上遇见一只大虾,是个帅气的哥哥,他是一论坛斑竹,很有才气,风流周党,酱紫,偶这只菜鸟很快和他成了好朋友。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以上这些现象?

4、导致错别字的原因有哪些?

5、怎样消灭错别字?

三、课堂小结

世界上大约有6000种语言,但每年有25种语言消失。

有人估计,到本世纪末90%的语言可能会灭绝。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提出警惕“语言入侵”、“文化入侵”的问题。许多国家在维护民族语言方面,态度非常鲜明,立场非常坚定。

1992年,法国国会郑重地把“法语是法国的官方语言”这句话加入到法国宪法中。

1994年,法国又出台了新的法律,规定公共场所的所有标语、公告牌必须用法语书写,原文是其他语种的也要翻译成法语,而且法语字母不能小于原文。

2000年,波兰制定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书必须用波兰语。

2001年,普京总统就签署一项要求维护俄语“纯洁性”的命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

《咬文嚼字》教案 第十三篇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1933年回国前所作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对黑格尔《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崇高声誉。他的数量众多的译著和译文为我国的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解放后,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其他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

三、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接着又列举了《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用的“你是什么”的句式,进一步阐明“‘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有力”。顺势指出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风度”并不妥当。这一组三个例子,典型生动。说明各种不同句式,还要适合不同语言环境要求的道理。在有力的例子证明下,再进行语法句式分析,顺理成章。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四、小练习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云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郑谷为一字师。

(1)给原文加标点。

(2)此文段有几个人物?人物名为:_________________

(3)诗题为:_________________

(4)改后诗为: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云:“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郑谷为“一字师”。

(2)两个人物。郑谷,齐己

(3)《早梅》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作文

行 路 难

高一(7)杨临风

如今的社会是日新月异,科技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然而竟会有人被出行搞得焦头烂额,最后竟不敢出门。不信就来看看这位“不幸的同胞”的日记。

2004年2月3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天气不错。我在人行道上疾走,一想到呆会儿就能回家舒舒服服地玩上电脑,就兴奋不已,脚下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

突然,我觉得右脚迈起来很吃力,好像被什么东西拖住了。回头一看,竟是一块口香糖拉着长长的胶状物粘住了我的鞋底,真背!好不容易把它弄了下去,我下意识地环视了一下四周的路面,怕再有这一类的东西。这一看我才发现原来满地都是纸屑和果皮,每隔几步还有一小堆痰不怀好意地散发着病菌,不禁有点反胃。

于是我开始低着头赶路,跳跃着尽量避开这些“杂物”。可是走路时总是盯着这些东西看我有些受不了,便只好在头的时抬时低的状态下艰难地前进,不幸鞋底还是被一个图钉钻到了空子。

正在我不知所措之时,一阵“振聋发聩”的叫喊声钻入耳中:“晚报!北京晚报!”“本店促销,买一送一!”猛回头居然那喇叭就凑在我耳边,我惊慌着逃离。

刚走出不远,旁边店中飞身闪出一人冲着外面就是一个扬手,那身法和暗器的出招速度绝对可以让四川唐门中人自愧不如。没等我看清此人的真面目,只见一泼污水擦身而过,直冲马路而去,幸亏我躲闪及时,才逃过一劫。

我心中大呼救命,仓皇逃窜,却不幸被便道上停放的若干汽车自行车挡住了去路,它们和树干灯杆配合得天衣无缝,将我的必经之路悉数守住,大有“万夫当关,一夫莫行”之势。

无奈之下,只得下了便道去投奔自行车道。可是在这里就没有那么理直气壮了。这里说是自行车道,其实也夹杂着若干四个轮子的庞然大物。我一路腾挪躲闪着,即便如此,却还经常被路过的自行车所压迫,时常挨点骂。虽说便道上也总有骑自行车的,但我也就忍了,可不能忍受的是可恶的汽车,尾气管喷云吐雾,呛得我喘不过气来。

唉,做人难,做个行人更难啊!

2004年2月5日 星期四 天气:阴有小雨

鉴于前天的教训,今天我决定改骑自行车。不料,回来时,外面下起了雨,满地都是积水。天上的水我是不怕的,有雨衣护法。但地上的就没办法了,一是我没有雨靴,二是那些地上的水总是从四面八方袭来,无孔不入。

我一路小心地骑着,尽量躲避着水坑,可是那些汽车好像是为了不负水花“无孔不入”的盛名,总是在我身边疾驰而过,溅起浪花朵朵,令我防不胜防。

更令我郁闷的是,那些在晴天里擅长在马路上争路穿梭的行人,居然在雨天里也这么勇猛。我只得把眼睛睁大些、再睁大些,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让车轱辘向前转着。

那些从我身边超车的自行车同胞们也不容小觑。每个冲到我前面的车子后车轮几乎都会旋起一米多高的水线,直逼我面门。躲不起我还惹不起么?我只有一次又一次慌忙的刹闸,与前面的勇士拉开距离。可是,有时刹车猛了,前轮打滑,差点令自己暴尸于马路中央。

突然,听得身后破口大骂,但见一人飞身骑过,跟在一辆公交车后面指着前面狂骂不止。那人还真是勇猛,连雨衣也不穿,还骑得飞快。那公交车在回敬了他一股尾气之后扬长而去,不幸也稍带上了无辜的我……

好不容易捱到了家,身上已找不出一块干的地方,袜子早已吸在了脚上。看来这自行车也不是那么好骑的呀。

2004年2月8日 星期日 天气:晴

大前天的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公交车“霸路”的实力。既然步行和骑车都要受压迫,我还不如去投奔公交车。

好不容易等到了一辆,我随着人流挤上了前门。此车人颇多,我冒着成为相片的危险在车的最前部找了一处落脚点。我好不容易从一副受苦受难模样的售票员手里接过了票,刚刚站稳,正想找一个扶的地方,却不料一个急刹车,给我来了个下腰,背朝车窗就倒了下去。幸亏有个栏杆救了我一命。正庆幸时,只听见“闪开点”,话音未落便觉背部被人猛击一拳,人就被扛了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是司机在换档打把的忙乱中抽空“救了我一命”。

我不禁对他敬畏有加,应该说是敬而远之。此地不宜久留,我奋力向中部挤去。这个过程也不比长征容易到哪去。闷热的车中竟然无人开窗。汗臭与香水的味道奇迹般地融合了起来,不时还夹杂着一点有声的臭气。我只得不住的问别人是否下车,并艰难地挪动着身体。

好不容易在费尽了口舌和气力之后挤过了几个人,离车门远了些,心想终于可以歇歇了。突然,窗外出现了我家旁边的立交桥。啊!该我下车了……又得往回挤……

看来下次我最好在决定出门之前去弄个直升机了。

当今的社会,科技这些“硬件”虽然进步了,但是人们的素质这个“软件”却没有本质的提升,甚至还有所下降。于是硬软件之间的不配套便导致了以上的悲惨经历。人们只有在素质真正提高了之后才能实现真正的“发达”。

评语:构思新颖,语言诙谐有趣。

《咬文嚼字》教案 第十四篇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

《咬文嚼字》教案 第十五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

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

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

(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面的15篇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是由高考家长帮精心整理的咬文嚼字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咬文嚼字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