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点>正文

唐朝有没有蟒袍?

2025-01-17 22:35:48 互联网 热点

一、唐朝有没有蟒袍?

唐朝还没出现蟒袍,蟒袍是明朝清朝的官服。

二、唐朝有没有纸币?

还没有,中国第一张纸币是北宋发行的,叫北宋交子。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宋、金纸币名称之一。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不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名为交子,代替铁钱流通。兑现时每贯须扣除30钱。成都16户富商为印造发行并经营铜钱与交子的兑换业务而开设交子铺,开民间金融之先声。他们每岁在丝蚕米麦将熟之时,用同一色纸印造交子。

三、唐朝有没有马车?

唐朝是有马车的,在唐朝时期车子的整体设施就有了很大的进步了。首先是车轮,经过几代人的工业革命人们在唐朝以前就发明出了带有辐条的车轮了,而这种车轮较原来的“辁”在磨损、损坏、耐用等方面上是有着极大的提高的。

四、唐朝有没有椅子?

最早的椅子出现在汉代。

到了唐代,有靠背的椅子才开始出现,这样,椅子才从胡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直呼为椅子,开始在民间流行。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实力,文化实力都位于前几列的封建王朝之一,而随着唐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关系的不断融洽,百姓们或多或少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他们对于坐具的思想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他们的坐姿也从以“席地而坐”为标准,转向以“垂足而坐”为标准的转变。这使得唐代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高型坐具,如靠背椅、凭几等,并且人们的床塌的高度与书桌高度也都有所增加。

五、唐朝有没有胡桃?

唐朝时有胡桃。

唐朝的时候,核桃种植已经开始向民间流通,但不是大面积的种植。

胡桃俗称核桃,羌桃,汉朝时候,西域有个叫“婼羌”的,具体地址在现在的中国新疆若羌县东南地带,从这个地名以及核桃又叫羌桃,说明核桃的确是被张骞带到长安,但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外国,而是我国新疆地区,是从我国的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我国本土也是核桃的原产地之一!

核桃在汉朝时就是贡品,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少所以珍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种植方面也并没有普及,这个时候还多存在于宫廷或者皇家园林中,出处和原作者已经全部无考的《晋宫阁名》中记载:

华林园,胡桃八十四株。

《晋宫阁名》的成书年代无法有结论,但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谷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起层楼于东北隅,《晋宫阁名》曰金墉 ,有崇天堂,即此地。

这说明《晋宫阁名》成书年代是要比《水经注》早的,最大的可能是出自于西晋陆矶后到北魏郦道元之前,大约在303到472年间,而这个时候的几十棵核桃树都入记载,而且存在于晋朝内苑华林园中,说明在这个时候,核桃的种植面积仍然没有扩散开来,核桃仍然是非常稀奇的一种干果。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中,贾思勰并没有记载有关核桃树的栽培方法,充分说明在那个时候,核桃栽培仍然非常难,或者说民间并没有人工栽培这种干果树

唐朝的时候,核桃种植已经开始向民间流通,唐朝贯休在押真韵的五言律诗《送卢瞻罢庐陵幕归阌乡》这样写:

文行成身事,从知贵得仁。归来还寂寞,何以慰交亲。芳草色似动,胡桃花又新。昌朝有知己,好作谏垣臣。

此外,在唐朝的一些小说中,对于核桃的记载也非常多,比如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这样写核桃:

胡桃,仁曰虾蟆。树高丈许,春初生叶,长三寸,两两相对。三月开花,如栗花穗,苍黄色。结实如青桃,九月熟时沤烂皮肉,取核内仁为果。北方多种之,以壳薄仁肥者为佳。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到了唐朝时,核桃树的种植已经开始流向民间。但多存在于个人庭院中,大面积的种植还要向后推。

宋元时,核桃已经全面在民间普及。

六、唐朝有没有苹果?

唐朝。在唐朝时期,中国也产苹果,但是中国原产的苹果是一种绵苹果,古时候叫柰,也有的品种叫林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柰与林檎,一类两种也”,我们现在吃的苹果,其实都是西洋苹果,大约是在公园1871年前后传入中国的,地点大多都认为是山东烟台,而中国原产的苹果,由于其果质,口感,产量上都存在问题,因而主要是用作嫁接时的砧木。

七、唐朝有没有菠萝?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菠萝原名凤梨,原产巴西, 16世纪时传入中国, 有70多个品种, 岭南四大名果之一。综上,菠萝唐朝时还未传入中国,所以你要是问那时中国把它叫什么,没有答案。

八、唐朝有没有龙椅?

唐朝是有龙椅的,但唐朝时不称为“椅”而是“榻”,唐朝龙椅在外观上非常恢弘庄严,细节之处则尽显精巧华丽。宝座用上等贵金属紫铜和含有14K金黄铜掐丝,以7种天然优质矿物珐琅彩为着色原料,手工雕刻出里外十三条在云中上下飞舞的金龙和无数片莲花瓣以及四个外翻马蹄和兽头,镶嵌着无数朵宝象花和缠枝莲,还用24K黄金以传统工艺方法镀金,整个制作过程估计至少要经过制胎、掐丝、焊接、填釉、焙烧、磨制、镀金等30多道工序,四角抹圆呈弧形,方中带圆,面下有束腰。四面壶门式牙条,与四腿呈鼓腿澎牙式结合。四足为内翻马蹄,带托泥,面上五屏式座围,正中稍高,两侧递减,在座面转角处,随座面弧圆做出软弯,与两侧扶手连接。下前方有坐角牙相抵,座围五块,与座面活榫接合。宝座通体米黄色漆地,以雕填手法装饰各式花纹。座围雕填海水、江崖纹及云纹龙纹。座面雕填开光,点缀拐子纹、云纹及各式折枝花卉。牙条、腿、托泥等部位亦满饰各种折枝花卉。

九、唐朝有没有顾姓?

唐朝有顾姓。著名的画家顾恺之就是顾姓。

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源自夏代顾国。一共两个支系,一支来自夏末的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江苏苏州)。据《通志*氏族略》“顾氏,已姓,伯爵,夏、商诸侯,今濮州范县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

顾姓在百家姓排第93位。

十、唐朝时有没有红薯?

唐朝的时候还没有红薯,红薯要等到明朝的时候才引入中国!

红薯是16世纪末(大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传入我国,首先传入的是广东和福建。红薯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随着各国早期探险和经商先人的洲际往来,红薯走出其故乡,到欧洲非洲亚洲等有人类的居住地拓展。

据清《金薯传习录》记载,万历21年(1593)我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现为菲律宾的吕宋岛经商,发现了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种回国。但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

于是陈振龙便和儿子陈经纶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方法,终于在1593年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带回国内。这就是郭沫若“满江红”词中的“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唐朝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