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绿釉扁瓶出土时间?
最佳答案 问答题库0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一、南北朝绿釉扁瓶出土时间?
这件褐绿釉印花人物纹扁瓶的形制、纹饰与1971年河南安阳洪河屯北齐骠骑大将军范粹墓出土的几件黄釉印花人物纹扁瓶相似。
二、出土帛书最多的出土文献?
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20余万字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如《周易》等传世文献,也有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书、医书,还记载了养生方、房中术等,堪称“百科全书”。这些帛书和竹简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为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三、南北朝的故事
南北朝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而激动人心的时期,其中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时期,自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这段时期持续了近两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是隋朝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统治中国的王朝不断更迭,战乱频繁。南北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时期。从公元220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国逐渐分为南北两个政权。南朝划分为刘宋、南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划分为北魏、东魏、西魏和北齐四个朝代。
南北朝的故事充满了政治斗争、战争和文化的交流。南北两方争夺统一的目标,频繁发生战争。同时,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佛教传入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南朝
南朝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政权,分为刘宋、南齐、梁和陈四个朝代。
刘宋
刘宋是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创立者为刘裕。刘裕是当时国家的重要将领,他担任丞相后,逐渐掌握了政权,并于420年建立刘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刘宋朝廷注重文化教育,兴办学校,致力于文化的繁荣发展。刘宋时期对经济发展和政治革新也进行了一些努力,但在政治斗争中逐渐衰落。
南齐
南齐是南朝的第二个朝代,由萧道成建立。南齐朝廷在政治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但由于内忧外患的困扰,很快衰落了。南齐时期文化繁荣,艺术和文学迅速发展。
梁
南朝梁是南朝的第三个朝代,由萧衍建立。梁朝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注重发展教育,倡导儒家思想。梁朝在文化上有很大的贡献,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
陈
南朝陈是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由陈霸先建立。陈朝是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中最持久的一个朝代。陈朝的文化以佛教为主导,佛教在南朝陈时期达到了巅峰。
北朝
北朝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政权,分为北魏、东魏、西魏和北齐四个朝代。
北魏
北魏是北朝的第一个朝代,由拓跋珪建立。北魏时期,政权相对稳定,国家逐渐强大起来。北魏朝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北魏的文化主要以道教和佛教为主,艺术和文学也有很大的进步。
东魏、西魏
北魏由于内部分裂,于534年分为东西两个政权。东魏和西魏时期,北方政权进一步分裂,政治不稳定,国力逐渐削弱。东西魏时期佛教和道教在北方继续发展,对后来的北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齐
北齐是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由高洋建立。北齐朝廷推崇佛教,发展了多种佛教文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北齐的经济和农业也有一定发展。
总的来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而多变的时期。南北两方政权的兴衰交替,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不断。然而,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和传统的发展却始终没有停止。南北朝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锁阳出土的和不出土的有啥区别
锁阳出土的是药材,不出土的是植物。
五、灯笼裤的正确剪法?
灯笼裤是一种宽松、下摆呈钟形的裤子,下摆处呈现出类似灯笼的效果。以下是剪裤子时可以考虑的灯笼裤的正确剪法:
1. 首先,选择一种适合灯笼裤的材料。柔软、具有一定的质感的面料最适合制作灯笼裤。
2. 根据个人尺寸和喜好,确定裤子的长度和宽度。裤子下摆的宽度决定了灯笼效果的大小,可以根据喜好调整。
3. 根据腰围和臀围,剪裁合适的裤子,保证腰部和臀部部分贴合舒适,腿部部分宽松。
4. 将裤腿从大腿处逐渐向下剪裁成锥形。注意要从大腿处开始剪,保证大腿部分足够宽松,由大腿到小腿逐渐变窄。
5. 在裤腿底部,为了营造出灯笼效果,需要将下摆处剪裁为宽松的钟形。可以在下摆部分加入褶皱或增加面料量,使裤子下摆蓬松起来。
6. 最后,缝制裤子的腰部和裤腿,确保裤子可以正确穿着舒适。
总结起来,正确的剪裁灯笼裤需要根据个人尺寸和喜好来确定裤子的长度、宽度和下摆形状。可以根据上述步骤,从腰部到下摆进行渐变剪裁,同时注意保持舒适贴合和宽松感,最后完成裁剪和缝制。
六、出土绿松石的保养
绿松石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宝石,以其美丽的颜色和纹理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是用于珠宝首饰还是工艺品,出土绿松石都是最受欢迎的选择之一。然而,许多人对如何正确保养出土绿松石还存在一些困惑。本文将向您介绍一些关于出土绿松石的保养技巧,帮助您确保其美丽和价值持久。
1. 避免暴露于强光下
首先,要保护好您的出土绿松石,避免将其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绿松石的颜色是由其中的铜元素决定的,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可能会导致其颜色褪色或变淡。因此,当您不佩戴绿松石首饰时,请将其放置在避光的地方,例如珠宝盒中,以防止颜色受损。
2. 避免与化学物品接触
出土绿松石对化学物品非常敏感,因此需要避免与化学物品接触。这包括化妆品、香水、洗洁剂、洗发水等。这些化学物品中的成分可能会对绿松石产生腐蚀作用,导致其表面变得模糊或受损。当您使用这些化学物品时,请先将绿松石首饰摘下,以免受到损坏。
3. 定期清洁和护理
定期清洁和护理是保持出土绿松石美丽的关键。您可以使用温和的肥皂水或宝石清洁剂清洁绿松石首饰。用软刷子轻轻擦拭,并确保将其冲洗干净。务必将绿松石完全干燥后才能存放。此外,为了保护绿松石的光泽和表面光滑,您还可以使用宝石抛光布轻轻擦拭绿松石。这样可以去除绿松石表面的污垢和瑕疵,使其恢复光彩。
4. 防止碰撞和划伤
由于出土绿松石具有相对较低的硬度,在日常佩戴和保管时需要注意防止碰撞和划伤。请避免将绿松石与其他硬度较高的珠宝或物品放在一起,以防止擦伤或刮伤绿松石的表面。此外,佩戴绿松石首饰时,请尽量避免与坚硬的物体碰撞,避免对绿松石产生冲击。
5. 妥善存放
当您暂时不佩戴出土绿松石首饰时,妥善的存放非常重要。建议将绿松石首饰放入柔软的绒布袋或珠宝盒中,以防止受到刮擦或损坏。如果您希望将多个首饰放在一起,最好分开使用小袋子或隔板,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碰撞。
6. 定期检查和维护
定期检查和维护出土绿松石首饰是确保其长久美丽和价值的重要步骤。您可以定期检查绿松石是否有松动的情况,并将其送往专业的珠宝店进行维护和修复。专业的珠宝师傅可以为您检查并修复可能存在的问题,以确保您的出土绿松石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总之,出土绿松石是一种美丽而宝贵的宝石,正确的保养方法可以使其美丽和价值更久持久。请记住避免暴露于强光下,避免与化学物品接触,定期清洁和护理,防止碰撞和划伤,妥善存放以及定期检查和维护。只要您遵循这些保养技巧,您的出土绿松石将始终美丽如新。
七、出土最早的史书?
1993年10月,郭店楚简出土于沙洋县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这是一次轰动全世界的考古大发现.
郭店楚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共804枚,其中有字简726枚,简上字数13000余个.经古文字专家研究整理得知,郭店楚简全部为先秦时期的18篇典籍.其内容为儒家和道家两派著作.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儒家著作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四篇).众所周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使先秦大量的学术典籍付之一炬,但郭店楚简在此之前深埋地下,逃过了这一劫难,得以重见天日.
郭店楚简的出土解决了中国儒家思想发展史上遗留的重要学术问题,填补了孔孟之间一百多年的思想理论空白;向我们展示了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和平共处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古老的宇宙生成模式.
郭店楚简因其内容丰富,价值独特.1998年《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并向海内外公开发行后,引起了中外学者研究古书的热潮.德国著名汉学家瓦格纳教授称“世界上只有1947年埃及出土的大批基督教的佚书可与郭店楚简的出土相提并论”.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这样评价: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目前,在我国许多高等院校还专门开设了郭店楚简的课程.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也将因郭店楚简的出土增添新的内容.
八、芋头出土的样子?
芋头发芽了长什么样?
他牙后长出来的。小叶子。象小滴水观音。
九、出土最早的论语?
《论语》现知最早的版本出自近期新出土的海昏侯刘贺的墓葬。
海昏侯墓出土了约5000支竹简,涉及《论语》《易经》《礼记》《孝经》等许多典籍其中有一支竹简获得了不少关注。这支竹简保存较好,墨写隶书,字迹清晰,有24字简文,包括以下段落:
[孔]子智(知)道之昜(易)也。昜(易)昜(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很巧的是,甘肃居延的肩水金关汉简有一部分“戍边吏卒习字简”,也曾发现相似的简文:
“孔子知道之昜(易)也。昜(易)昜(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
这处竹简出土地址相隔数千里,内容却很相似,又不见于今天所能见到的各种先秦文书。那么,这些简上所写的内容在表达什么,这些文字出自什么典籍?
(一)失传的“子曰”
通常认为,海昏侯汉简和金关汉简的这两段文字都来自同一部书,即国人很熟悉的《论语》。然而如今流传下来的《论语》,却没有和这段话相似的内容。
这是因为,《论语》在汉代的时候曾经被“再加工”,有的语句被剔出去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论语》以《学而第一》开始,《尧曰第二十》结束,一共二十篇。但根据《汉书·艺文志》,当时的《论语》可以分为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等不同版本,每个版本的语句都有差异。齐论语多《问王》《知道》两篇,共二十二篇。
相对而言,鲁论语更受重视。《隋书·经籍志》说西汉张禹把《鲁论》与《齐论》“合而考之,删其烦惑”,从《鲁论》二十篇为定,除去了《问王》《知道》两篇,号《张侯论》。《张侯论》的影响不小,汉代大儒郑玄为论语作注的时候,即以《张侯论》为本。一来二去,到了汉末魏晋,《齐论语·知道篇》就失传了。《戴记·乡饮酒义》说:“‘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此即《知道》。”算是勉强为后人留下了一条线索。
直到金关汉简出土,才引起了对《知道篇》的猜测,而海昏侯墓汉简又一次证明了这种猜测。汉代“知”、“智”互通,海昏侯墓出土竹简中把《论语》中“知者乐水”写成“智者乐水”,而且《论语》每篇的题目都来自该篇首段的第一句话,因此 “[孔]子智(知)道之昜(易)也”,有极大可能就是失传近两千年的《齐论语·知道篇》的首章。
已经失传的《齐论语》重新发现,这本是好事。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支竹简、这句话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
(二)何为“易”
[孔]子智(知)道之昜(易)也。昜(易)昜(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这句话别的地方都好理解,“智”就是“知”,意思是知晓;“道”,孔颖达等人理解为“王者教化之道”,杨军在《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论语·知道>简初探》里也认为是“王道”,实际上作“君子之道”解读亦可。
《孔子家语·颜回》的“孔子谓颜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为也。何居为闻者,盍曰思也夫’”,这段话的“莫之御也”通常作为“没有人去应用”来解释,可以作为这一则《论语》的参照。
主要问题在于“昜”字很难读懂。
一般认为,“昜”就是“易”, 肩水金关汉简“赵国昜阳”即《汉书·地理志》所载赵国的“易阳”。 现在的《论语》中出现了十二次“易”字,有两次作“变革、改变”解释,如: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孔子在谈到“道”的时候,很少强调“道”的可变性。大多数的时候,他坚信有一种不移之道,是为修身治国之总则。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君子学以致其道”,“吾道一以贯之”,都可以看出孔子之道是标准,是原则,是规律的表现,即使随着时代的不同,“礼”的细节可能有所增益,但作为核心的“道”是不会变的。那么,这里用来形容“道”的“易”,应该不是变革之意。
《论语》的“易”有七次作“容易”解释。比如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此外,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里的“易”,杨伯峻解释为“把事情办好”,李零解释为“简易”。联系句意,以李零所说比较合理。因此,实际上《论语》之易,绝大多数时候指的是简单、容易。
那么这一则“语录”的意思就成了:
孔子知道“道”是很简单的,连说了很多天“真简单啊”,他说,“这就是道的美,可惜没人照着去做。”
(三)另一种解读
以上是一种常见解释,但这种解释并不是唯一解释。
全林强博士则认为,“昜”应该通过音、义转而为“绎”字,是周天子和诸侯举行的“绎祭”。这个祭祀活动有尸参加的时间总共为三天,所以“绎绎三日”。他认为,“道”不是“王道”,而是祭祀之礼。这一句的翻译就成了:
孔子熟知祭祀之礼中的绎祭,每一次绎祭都有三天。孔子赞叹说:“祭祀之礼如此盛美,没有什么东西能与之相媲美的了!”
这是一种很新鲜的解读方式。问题在于:
其一,《论语》中“道”出现了60次,没有一次可以作“祭祀之礼”来解释。孔子思想固然以“礼”为中心来追求“道”,但“道”的地位显然比“礼”要更高,二者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礼”是随着时代可以调整的,孔子说治国要“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要改回便于农业生产的夏历。过去的礼帽用麻料来织,即麻冕,他赞成大家用丝料,这样省俭些。而作为总规律、总原则的“道”需要一以贯之的稳定性,如果能在短短的时间里不断调整的话,它也就不是道了。
其二,他认为“昜昜云者”就是“绎绎云者”就是“绎绎者”,“云”无义,这种译法还存疑。杨伯峻在注释《论语》时说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认为这里出现的六个“云”是语气词,无义,但这种理解准不准确还难说。这里的“礼云”、“乐云”的“云”,翻译成“说”也完全没有问题。
其三,全林强认为,“绎绎云者三日”就是“每一次绎祭都有三天”。这种说法不符合春秋时期实际。
春秋时有“绎祭”吗?孔颖达注《尚书》“高宗肜日”说,“殷曰肜,周曰绎”,《尔雅》也说“周曰绎,商曰肜”。因此全林强认为,“绎祭”是周代专属于天子和诸侯的一种祭祀活动的专名。
但是作为独立祭祀活动的所谓“绎祭”,先秦典籍中不见,这种说法最早出于汉朝,有很大可能是汉儒们想象出来的。《诗经》提到“绎”时指的是队伍连续而有秩序的样子,比如“赤芾金舄,会同有绎”,“以车绎绎”。《左传·宣公八年》倒是在祭祀活动中提到“绎”了:
“辛巳,有事于大庙……壬午,犹绎。万入,去籥。”
这句话的意思是,辛巳(六月十六)这天,鲁宣公在大庙举行禘祭,壬午(六月十七)继续。“绎”是继续的意思,并不是某种单独的祭祀。
更重要的是,孔子对鲁宣公这次“绎”非常不满。《礼记·檀弓下》说,仲尼批评鲁宣公这次禘祭说:“非礼也,卿卒不绎。”
鲁国的禘祭延续到第二天是不合礼制的。鲁国因为周公的原因,周天子特许举行禘祭,但作为诸侯,鲁国即使举行禘祭也不能“绎”,不能持续到第二天。杨伯峻注释《左传》解释“犹绎”说,“犹者,可已之辞也”,作者隐晦地表示第二天的“绎”是不应该的,因此才用了“犹”字。持续到第二天尚且非礼,还谈何“每一次绎祭都有三天”呢?
对这样一场不合礼制的祭祀,孔子会感叹说“道之美也”吗?《论语》里有两则孔子谈到鲁国禘祭的语录,都是批评态度的,“美”从何来?
(四)我们不知道的《知道篇》
海昏侯墓出土了《论语》竹简,使它成为迄今所见随葬《论语》抄本最早的墓葬。这一支竹简年代早,又是早已不传的佚文,意义相当重大。
目前来看,把《论语·知道篇》首章解读为孔子感慨“道”之简单,应该比较符合原意。但下面还有层层叠叠的各种问题,是我们捉摸不透的:
第一,为什么张禹要把《知道篇》抽掉?他认为《知道篇》有什么问题?《论语》是孔子言行的记录,他是否认为《知道篇》的来源不是孔子才删除出去?
第二,这一则《知道篇》的解读到此并未完全结束:孔子在大约多少年纪、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从文本来看,似乎是孔子刚总结出自身之“道”的喜悦表现。孔子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大致在三十多岁的期间了,毕竟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么此时孔子的年纪可能在三十余岁,记录这则语录的是他的早期弟子。
有没有某种可能,这是孔子晚年学习《周易》之后的感叹?《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读到韦编三绝,还感慨地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里“道之易”的“易”解读为《周易》,是否可行呢?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道之易”,“道之美”,易在何处,美在何处,孔子并没有说。海昏侯墓出土了约5000支竹简,涉及《论语》《易经》《礼记》《孝经》等许多典籍其中有一支竹简获得了不少关注。这支竹简保存较好,墨写隶书,字迹清晰,有24字简文,包括以下段落:
[孔]子智(知)道之昜(易)也。昜(易)昜(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很巧的是,甘肃居延的肩水金关汉简有一部分“戍边吏卒习字简”,也曾发现相似的简文:
“孔子知道之昜(易)也。昜(易)昜(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
这处竹简出土地址相隔数千里,内容却很相似,又不见于今天所能见到的各种先秦文书。那么,这些简上所写的内容在表达什么,这些文字出自什么典籍?
(一)失传的“子曰”
通常认为,海昏侯汉简和金关汉简的这两段文字都来自同一部书,即国人很熟悉的《论语》。然而如今流传下来的《论语》,却没有和这段话相似的内容。
这是因为,《论语》在汉代的时候曾经被“再加工”,有的语句被剔出去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论语》以《学而第一》开始,《尧曰第二十》结束,一共二十篇。但根据《汉书·艺文志》,当时的《论语》可以分为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等不同版本,每个版本的语句都有差异。齐论语多《问王》《知道》两篇,共二十二篇。
相对而言,鲁论语更受重视。《隋书·经籍志》说西汉张禹把《鲁论》与《齐论》“合而考之,删其烦惑”,从《鲁论》二十篇为定,除去了《问王》《知道》两篇,号《张侯论》。《张侯论》的影响不小,汉代大儒郑玄为论语作注的时候,即以《张侯论》为本。一来二去,到了汉末魏晋,《齐论语·知道篇》就失传了。《戴记·乡饮酒义》说:“‘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此即《知道》。”算是勉强为后人留下了一条线索。
直到金关汉简出土,才引起了对《知道篇》的猜测,而海昏侯墓汉简又一次证明了这种猜测。汉代“知”、“智”互通,海昏侯墓出土竹简中把《论语》中“知者乐水”写成“智者乐水”,而且《论语》每篇的题目都来自该篇首段的第一句话,因此 “[孔]子智(知)道之昜(易)也”,有极大可能就是失传近两千年的《齐论语·知道篇》的首章。
已经失传的《齐论语》重新发现,这本是好事。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支竹简、这句话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
(二)何为“易”
[孔]子智(知)道之昜(易)也。昜(易)昜(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这句话别的地方都好理解,“智”就是“知”,意思是知晓;“道”,孔颖达等人理解为“王者教化之道”,杨军在《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论语·知道>简初探》里也认为是“王道”,实际上作“君子之道”解读亦可。
《孔子家语·颜回》的“孔子谓颜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为也。何居为闻者,盍曰思也夫’”,这段话的“莫之御也”通常作为“没有人去应用”来解释,可以作为这一则《论语》的参照。
主要问题在于“昜”字很难读懂。
一般认为,“昜”就是“易”, 肩水金关汉简“赵国昜阳”即《汉书·地理志》所载赵国的“易阳”。 现在的《论语》中出现了十二次“易”字,有两次作“变革、改变”解释,如: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孔子在谈到“道”的时候,很少强调“道”的可变性。大多数的时候,他坚信有一种不移之道,是为修身治国之总则。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君子学以致其道”,“吾道一以贯之”,都可以看出孔子之道是标准,是原则,是规律的表现,即使随着时代的不同,“礼”的细节可能有所增益,但作为核心的“道”是不会变的。那么,这里用来形容“道”的“易”,应该不是变革之意。
《论语》的“易”有七次作“容易”解释。比如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此外,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里的“易”,杨伯峻解释为“把事情办好”,李零解释为“简易”。联系句意,以李零所说比较合理。因此,实际上《论语》之易,绝大多数时候指的是简单、容易。
那么这一则“语录”的意思就成了:
孔子知道“道”是很简单的,连说了很多天“真简单啊”,他说,“这就是道的美,可惜没人照着去做。”
(三)另一种解读
以上是一种常见解释,但这种解释并不是唯一解释。
全林强博士则认为,“昜”应该通过音、义转而为“绎”字,是周天子和诸侯举行的“绎祭”。这个祭祀活动有尸参加的时间总共为三天,所以“绎绎三日”。他认为,“道”不是“王道”,而是祭祀之礼。这一句的翻译就成了:
孔子熟知祭祀之礼中的绎祭,每一次绎祭都有三天。孔子赞叹说:“祭祀之礼如此盛美,没有什么东西能与之相媲美的了!”
这是一种很新鲜的解读方式。问题在于:
其一,《论语》中“道”出现了60次,没有一次可以作“祭祀之礼”来解释。孔子思想固然以“礼”为中心来追求“道”,但“道”的地位显然比“礼”要更高,二者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礼”是随着时代可以调整的,孔子说治国要“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要改回便于农业生产的夏历。过去的礼帽用麻料来织,即麻冕,他赞成大家用丝料,这样省俭些。而作为总规律、总原则的“道”需要一以贯之的稳定性,如果能在短短的时间里不断调整的话,它也就不是道了。
其二,他认为“昜昜云者”就是“绎绎云者”就是“绎绎者”,“云”无义,这种译法还存疑。杨伯峻在注释《论语》时说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认为这里出现的六个“云”是语气词,无义,但这种理解准不准确还难说。这里的“礼云”、“乐云”的“云”,翻译成“说”也完全没有问题。
其三,全林强认为,“绎绎云者三日”就是“每一次绎祭都有三天”。这种说法不符合春秋时期实际。
春秋时有“绎祭”吗?孔颖达注《尚书》“高宗肜日”说,“殷曰肜,周曰绎”,《尔雅》也说“周曰绎,商曰肜”。因此全林强认为,“绎祭”是周代专属于天子和诸侯的一种祭祀活动的专名。
但是作为独立祭祀活动的所谓“绎祭”,先秦典籍中不见,这种说法最早出于汉朝,有很大可能是汉儒们想象出来的。《诗经》提到“绎”时指的是队伍连续而有秩序的样子,比如“赤芾金舄,会同有绎”,“以车绎绎”。《左传·宣公八年》倒是在祭祀活动中提到“绎”了:
“辛巳,有事于大庙……壬午,犹绎。万入,去籥。”
这句话的意思是,辛巳(六月十六)这天,鲁宣公在大庙举行禘祭,壬午(六月十七)继续。“绎”是继续的意思,并不是某种单独的祭祀。
更重要的是,孔子对鲁宣公这次“绎”非常不满。《礼记·檀弓下》说,仲尼批评鲁宣公这次禘祭说:“非礼也,卿卒不绎。”
鲁国的禘祭延续到第二天是不合礼制的。鲁国因为周公的原因,周天子特许举行禘祭,但作为诸侯,鲁国即使举行禘祭也不能“绎”,不能持续到第二天。杨伯峻注释《左传》解释“犹绎”说,“犹者,可已之辞也”,作者隐晦地表示第二天的“绎”是不应该的,因此才用了“犹”字。持续到第二天尚且非礼,还谈何“每一次绎祭都有三天”呢?
对这样一场不合礼制的祭祀,孔子会感叹说“道之美也”吗?《论语》里有两则孔子谈到鲁国禘祭的语录,都是批评态度的,“美”从何来?
(四)我们不知道的《知道篇》
海昏侯墓出土了《论语》竹简,使它成为迄今所见随葬《论语》抄本最早的墓葬。这一支竹简年代早,又是早已不传的佚文,意义相当重大。
目前来看,把《论语·知道篇》首章解读为孔子感慨“道”之简单,应该比较符合原意。但下面还有层层叠叠的各种问题,是我们捉摸不透的:
第一,为什么张禹要把《知道篇》抽掉?他认为《知道篇》有什么问题?《论语》是孔子言行的记录,他是否认为《知道篇》的来源不是孔子才删除出去?
第二,这一则《知道篇》的解读到此并未完全结束:孔子在大约多少年纪、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从文本来看,似乎是孔子刚总结出自身之“道”的喜悦表现。孔子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大致在三十多岁的期间了,毕竟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么此时孔子的年纪可能在三十余岁,记录这则语录的是他的早期弟子。
有没有某种可能,这是孔子晚年学习《周易》之后的感叹?《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读到韦编三绝,还感慨地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里“道之易”的“易”解读为《周易》,是否可行呢?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道之易”,“道之美”,易在何处,美在何处,孔子并没有说。
十、出土文献的分类?
出土文献的定义: 原文化部的“古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五辑《出土文献研究》,其涵括的研究对象上自甲骨文、金文、战国盟书、玺印、简牍、帛书、
99%的人还看了
相似问题
- 上一篇: ADM与帝斯曼哪个预混料质量好?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