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已解决

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来自网友在路上 1080提问 提问时间:2025-03-31 19:49:36

最佳答案 问答题库0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一、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1、“和而不同”意思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拼音:hé ér bù tóng

2、“同而不和”意思是: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不抱有和谐友善的态度。

拼音:tóng ér bù hé

3、出处:出自春秋战国孔子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君子和睦地与他人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别人。小人盲目地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心里对他人态度并不友好。

二、同而不和代表一个数字?

不明确 因为“同而不和”这句话本身并不代表一个数字,而是描述一种特定的情况。这个词语表示同处于某个群体、组织或团队,但彼此之间又不和谐、无法协作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或量化指标与之对应。 另外,“同而不和”也可能有更广泛的意义,例如形容某些文化或社会现象,而这种描述也并不会涉及到一个具体的数字。因此,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合适的。

三、君子和而不同,同而不和那意思?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理解:“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四、如何理解B站五四演讲「后浪」中的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与名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区别?

首先,“和”和“同”在孔子的这句话里都是动词。

和,可理解为答应,agree。歌有和声,诗有和韵,一答一应。

同,可理解为同意,consent。

比如说有人找你借钱。他说借,你说好,欣然(agreeably)答应(agree)了。尽朋友之义嘛。你这就算君子了。比如说又有人找你借钱。你不情不愿,但是抹不开面子,最终还是同意了。你这回就算是小人了。君子坦荡荡,爱憎分明,有立场,有决断,只有欣然之答应,没有别扭之同意。小人常戚戚,欲拒还迎,没立场,没决断,只有别扭之同意,没有欣然之答应。

我们常人,就是这样在君子小人之间晃荡的人。

题主的问题里引用B站的内容时写错了一个地方,把小人同而不和,写成了和而不同。我看了B站的内容,整句是“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是费孝通说的,就是你好我也好的意思。B站把这句插进孔子的君子小人的话里,似乎把“和而不同”,理解成了求同存异,我觉得是不对的。但是去掉美美与共,把“君子和而不同”赠给如今的年轻人,从敢爱敢恨的角度我觉得还是挺恰当的。

五、君子同而不和小人和而不同啥意思?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谋求和谐但不表面逢迎,小人表面逢迎却不能做到和谐”。

和,和谐,用作动词,谋求和谐,做到和谐。同,苟同,外表的和谐,无原则地逢迎,即吹吹捧捧。

《论语注疏》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则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四书集注》说:“和者,无乖戾(lì)之心。同者,有阿(ē)比之意。”

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做事讲求原则,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小人则不然,各怀心腹事,甚至“匿怨而友其人”(《公冶长》第25章),表面上关系密切,但骨子里却咬牙切齿。君子主张和为贵,但按原则去做。“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语)。君子的“和”与“不同”是发自内心的,小人的“同”是表面的,而“不和”则是内心的,最终又必然会使“不和”形之于色。

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里君子主要是指那些品德高尚之人。

其特点如下:

1.君子表里如一,行事无愧于心。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行事无愧于心才会自我反省而不觉内疚,才会坦荡荡啊。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朴质胜于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于朴质则会虚伪。君子既不粗野也不虚伪,这就是表里如一啊。

再看看孔子是怎么做的。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病了,子路让同学给孔子当治丧臣子。孔子怒骂:我没有臣子还装作有臣子,这是要欺骗谁呢?与其死在臣子手上还不如死在学生手上啊。即使我不能大葬,难道我会躺死在道路上么?

这就是君子所为啊!

此外,小人的特点也可对比出君子特点。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

外表强硬,内心软弱,这就表里不一了啊,这就是小人啊。

2.君子安贫乐道。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君子行胜于言。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先做,然后再说,这就是君子。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在言辞上迟钝在行动上机敏。

4.君子也争,且按照规范来争取。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对人没有什么争,除却和人比射时。但先必相互作揖,才升到堂上去。比射后,又相互作揖才退下。胜者败者又必相互作揖了再升堂,举杯对饮。这样的争,还是君子之争呀。”

君子有权利在自己本分内去争,但是争之以礼啊。

5.君子注重群体和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善于团结人而不勾结,小人善于勾结而不团结人。

6.君子重德。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都是德德体现。

7.君子看问题比较客观。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说的话有道理就提拔他;也不因一个人品性不良就不注重他所说的话。

8.君子严于律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七、“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是什么意思?

意思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赞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不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拓展资料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

赞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换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摹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对他人而言,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比如,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微博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

八、如何理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与"小人",是两种世界观,两种意识形态,为人处事相反,是人品优劣的两种好人与孬人。是有良心与没有良心之差,故之,有良心的人多了,社会和谐安定,发展快,新新向荣。假若没良心的人少薇多几个就相反了,因为他们私心严重,手段恶劣,都是人渣的表现和形为,严重影响和谐安定。世上还是好人多,“小人"也能算上人间久存的污点而己。

和而不同,"君子"心态的人,都能和谐相处,对于不同工作,不同的作法都严格把控自已,与"小人"想法作法严格不同,不会挖空心思占便宜,不择手段暗搞小动作,损害他人利益。

“小人"为什么同而不和呢?虽然他们都孬人歹意这点都相同,为什么不和呢?因为他们对谁都不择手段,就算同伙不同心,谁都想占便宜最大化,"尖对尖,猴不吃猴",各找歪门邪道,发不义之财。就是和,后果也是打的狗血喷头,"黑吃黑"都是可能。好人更不会和他们同心同德。

"君子"不听“小人"言,此乃小人的话都不能听,办事更要远离"小人",言道,听”小人"话再好的朋友都要打架,两口子都得离婚,不是言之过重,而是确有实例,是不知而错,是上了"小人"的当。不过现在“小人"也不好混,人们的眼睛都雪亮的,没有办法对付,但有办法远离。然而,对于"小人"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就是不打他们也不是随便而为了。

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什么意思?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原文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 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来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

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论语》子路篇第二十三章。

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哲学寓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的观点,矛盾及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2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去看问题,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提高认识及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

99%的人还看了

相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