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意见(6篇)2-12-96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文是爱岗的小编沧海红颜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6篇十四五规划意见。
规划建议 篇一
抓好学习传达,领会精神实质。召开县委常委会,全文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对学习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研究安排。
一是充分认识全会召开的重大意义,党的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为我们把握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深刻把握党的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制度安排、重大工作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汇聚起决胜“十三五”、奋进“十四五”的磅礴力量。
十四五规划意见(6篇)
三是切实扛起责任,促进当前工作。全局通过总结过去经验做法和前一阶段调查研究的结果,对标中央《建议》要求,进一步明确“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奋斗目标及其支撑条件等,加快推进全县“十四五”规划建议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对照“十三五”目标任务和全年工作要点,落实责任,坚决交出脱贫攻坚优秀答卷,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推动“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规划建议 篇二
(一)基本职能:发改委机关是州政府工作部门。其主要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析全州经济形势,提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优化、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和政策建议。负责监测预测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研究我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做好总量平衡。全州投资宏观管理,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负责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协调和管理。
承担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全州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工作,汇总分析全州财政、金融等方面情况,提出相关改革建议。保证全州国民经济计划和发展规划的实施。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贯彻实施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拟订重大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全州重大生产力合理布局。协调农业农村发展重大问题,衔接农牧业、林业、草原、水利、气象等专项规划和政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拟定并协调实施全州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提出并组织实施全州能源消费控制目标任务。
负责公路、铁路、机场等综合交通的统筹规划和发展协调,配合国家、省做好铁路建设规划及年度计划编制工作,组织协调和处理全州铁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征地拆迁、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重大问题。
贯彻实施国家和省价格、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管理全州粮食和重要物资储备,落实有关动用计划和指令。
贯彻实施国家和省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州能源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指导性计划。研究提出促进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拟订全州能源体制改革方案,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协调能源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流域水电规划管理,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按规定权限审核和转报能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编制全州农网改造规划,指导协调农村能源发展工作。
(二)机构设置:州发改委内设机购30个,办公室、政策法规与经济体制改革科、国民经济综合科、固定资产投资科、基础产业科、农村经济发展科、社会发展科、产业发展科、重点项目管理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成本监审科、价格管理科、收费管理科、粮食产业与安全仓储科、人事科、新能源科、电力科、行政审批科、对口支援办、铁路建设综合科、粮食综合管理科、救灾物资储备科、机关党办和州财经办秘书科;其中参公单位1个,军粮供应中心;其他事业单位3个,价格认证中心、经济信息中心、粮食质量监测站。
(三)人员情况:在职在岗人员107人,编制在外单位人员在本单位16人,其他人员9人,离退休105人,遗嘱人员2人。车辆13台。
州发改委下属二级单位1个,其中行政单位1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1个,其他事业单位2个。
纳入州发改委度部门决算编制范围的二级预算单位包括:经济信息中心,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二、财政资金收支情况
(一)财政资金收入情况。
预算收入总额3995.6万元,其中基本支出收入2547.89万元,占收入总额的63.77%,与上年2636.39万元比下降了3.36%;项目收入1442.37万元,占收入总额的36.23%,与上年1653.73万元比下降了12.78%。基本支出收入中人员收入1627.99万元,公用经费收入368.76万元。项目支出下降是因项目结转收入下降,按项目进度“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结转收入下降了453万元,下降55%.
(二)财政资金支出情况。
当年支出总额3779.08万元,人员支出2190.3万元元,占支出总额的57.96%,公用经费支出1606.6万元,占支出总额的42.04%。公用经费支出中基本支出375.42万元,占公用经费的23.37%,项目支出1221.18万元,占公用支出的76.63%。与上年度支出总额3505.12万元比增涨了7.82%,与上年基本支出2608.79万元比下降了2.33%,与上年项目支出896.32万元增涨了37.36%。基本支出中人员支出下降5.5%,公用经费支出增涨了22.89%。支出总额增涨7.82%,主要是因项目支出增加,“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和“质监站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已全面完工并支出969万元结算完毕。基本支出下降2.33%,主要是今年新增退休人员7人,人员支出下降。
三、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管理情况
(一)、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为了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我单位制定了《发改委预算管理制度》、《发改委收支管理制度》等。
(二)严格执行预算,控制各项经费支出
预算执行94.6%,其中基本支出执行100%,项目支出执行84.6%。为更好地控制支出,财务室根据财政部门批准的年度预算、调整预算指标,以及各专项项目年度规划和实施进度,分资金性质编制资金用款计划。
对会议费控制要求,凡的生费用的会议,严格执行“先审批经、后开会”制度,由分管领导批准后执行。会议费用实行限额、分类管理和分级审批,各科室按规定拟制会议方案并填写《会议审批表》,并在综合定额标准以内结算报销。会议费支出9.76万元,与上年比下降65.61%。
对培训费控制要求,接到上级通告需要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需填制《行政事业单位外出报告单》报经单位主要领导签字同意,培训结束后根据通知和发生的交通及食宿费用票据填写报销单,按规定程序报销。培训费支出1.4万元,与上年比下降67.52%。
“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三公”经费支出总额116.94万元,与预算数54.73万元比超支113.67%,与上年126.98万元比下降7.9%,人均“三公”经费支出0.89万元。“三公”经费中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111.62万元,是“三公”经费支出总额的95.45%,与上年比,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下降了8.47%,主要原因是今年修理费降低了;公务接待支出5.31万元,是“三公”经费支出总额的0.55%,与上年比公务接待增涨了6.2%,主要原因是铁路建设方面工作组接待增加。本年度无公务出国支出。
(三)目标制定及完成情况
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开展22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和15个州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牵头完成《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我州经济发展影响分析的报告》.根据今年经济运行态势,牵头州级各相关部门形成《关于“十四五”及2021年相关指标建议》。完成《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战疫情、促发展,推动全州经济稳定回升向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闻令而动、火速集结,在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加强市场价格、粮食、食用油监测和巡查,确保了疫情期间全州粮油物资供应充裕、价格稳定。抢前抓早推动建设项目复工复产,实行日监测、日调度,150个续建重点项目5月初全部复工,争取17个省重点项目疫情补助资金850万元。申报4批国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11家,2家企业入选全省向国家推荐的重点物流企业名单。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的深度与广度,形成《新冠肺炎疫情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分析及对策建议》等调研报告,牵头制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促进经济增长13条、推进重点项目开复工6条等政策措施,及时开展重点指标专项调度并提出措施建议,确保了全年目标顺利完成。
抓项目、促投资,努力当好主角多做贡献。制定出台《抓项目促投资责任分工方案》等系列抓项目促投资政策措施,做实做细“投资唱主角”文章,全力对冲疫情影响。抢抓“两新一重”、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融资、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等机遇,争取中省预算内资金43.8亿元、抗疫特别国债3.34亿元。实行“容缺审批+承诺制”推深做实项目前期,推动时间精力向项目集中、政策服务向项目倾斜、资源要素向项目集聚,投资逐月回升、逐季向好,增速在三季度由负转正。每季度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开工项目221个,总投资216.5亿元。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建设进度滞后的项目进行红灯预警和任务交办,250个州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8.63亿元,助推投资跑出“加速度”。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7%。“十三五”期涉藏地区项目开工1235个,开工率97.9%;竣工969个,竣工率76.8%,累计完成投资709.9亿元。
强基础、建产业,加快形成全域开放新态势。积极谋划重大基建攻坚突破,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全阵列投入科学运行。“世纪工程”铁路段“一隧一桥”开工建设,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得到国省支持。高速公路、第四机场、通用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三条山地轨道交通支线纳入《山地轨道交通规划(-2035年)》。能源开发步伐加快,两河口、硬梁包等大中型水电站加快建设,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基地规划通过评审,水电站导流成功,两河口电站截流蓄水。抓好新一体化协同发展,新区市政道路、供排水等项目加快建设,18个县(市)经济总量迈上10亿元台阶。牵头组织大型政企合作集中签约活动,与集团、公司等4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等多行业多领域合作。深化对口支援合作,落实广东省援助资金8.1亿元、项目121个,省内对口帮扶资金5.52亿元、项目359个,广东对口支援工作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
谋长远、绘蓝图,扎实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从讲政治的高度积极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蓝图,成立工作专班,结合发展实际,积极做好22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和15个州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对标对表中央、省州委《建议》,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改稿近20余次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方向、思路举措、重大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为全州各项事业发展明确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盯准国家、省发展战略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交汇点、结合点,编报了“十四五”期涉藏地区项目方案。我州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水源补给地保护、构建风光水多能互补系统、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等纳入国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抓改革、求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统筹推进61项经济体制改革任务,25项改革任务实现销账。编制完成《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色达、白玉两县被确定为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与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取消了州县两级对交通、房屋和市政、自然资源类项目招标文件事前备案。扎实推进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对全州2019年来总投资400万以上的1049个项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146个,移交问题线索2起,44家企业被纳入不良行为记录。完成全州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归集信用主体数据45233条、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61214条、联合奖惩总数据385条,城市信用排名位居全国地州盟第二位。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加强节能形势分析预警,持续做好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力保障粮食储备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主动作为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办实事、惠民生,着力保基本兜底线。持续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全面完成。金沙江“11•03”白格堰塞湖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丹巴“6•17”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目标完工48个,开工30个。实施13个县(市)农网改造升级1464公里,水电企业用工10441人(次)。严格执行重要民生商品及防疫医药品价格应急日监测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42.6万人次、7507万元。落实省定电价、非居气价政策,对非高耗能工商企业电费优惠3100多万元,执行留存电量26.02亿千瓦时。不折不扣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州长责任制,政策性粮食库存大清查交出“放心账”,政策性粮食储备总量达46065吨,满足全州5个月以上应急需要。强化应急救灾物资管理,物资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结果应用
根据绩效评价,我单位2021年绩效目标编制更科学合理,调整了《改革及经济运行》专项经费30万元,到更适合的《铁路建设》专项经费中。
四、评价结论及建议
规划建议 篇三
一、宣传重点
十四五规划意见(6篇)
十四五规划意见(6篇)
十四五规划意见(6篇)
(四)深入宣传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宣传当前和今后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通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宣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宣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宣传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五)深入宣传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宣传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规划意见(6篇)
(七)深入宣传“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宣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贏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十四五规划意见(6篇)
二、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
十四五规划意见(6篇)
(二)集中开展宣讲活动。从现在起到明年全国两会前后,在全系统范围内开展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要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深入企业、重点项目、社区进行宣讲。做好面向党外人士的宣讲工作。改进创新宣讲方式方法,注重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宣讲活动,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宣讲效果。
三、工作要求
各单位各党组织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单位各党组织要按照上级部署和要求,切实肩负起责任担当,结合各自实际作出具体安排。主要负责同志要担起责任、率先垂范。各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有机结合,统筹推进。要加强对全会精神学习宣传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要充分发挥广泛联系各界群众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学习教育活动。
十四五规划意见(6篇)
十四五规划意见(6篇)
规划建议 篇四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体系在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做好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既是提高金融体系自身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必然选择;更是全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交给金融体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截至去年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接近16亿万元,并排在了世界第一的位置;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绿色债券余额达1.1万亿元,期限结构更为合理、成本优势逐步显现;绿色金融的资产目前正处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并且绿色贷款的不良情况也已经达到了世界标准,目前没有任何违规行为。绿色金融全国范围内也已经形成了良好地形式和规矩,已� 在助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加速转化过程中作用进一步凸显。
助力双碳战略的金融监管导向
就在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实施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项政策的推出预示着其将成为全球第一个由政府所规划制定的相关绿色金融的政策思维,这也是国内这么多年来一直在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关于绿色金融产品的政策制度起步较早且相对完善,比如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2015年《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绿色债券发行指引》、2018年《绿色投资指引(试行)》、2021年《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等。但是,多元化产品市场的形成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至关重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对引导绿色金融发展开展了诸多积极实践。中国人民银行凭借着发展至今的优秀工作经验,已经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分析的非常透彻,同时也帮助了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三大功能”的核心要素就是指要依靠绿色金融的优势来促进绿色环境的发展,同时还有对市场风险的相关管理机制以及市场上的相关产品的定价部分。首先依托类似信贷等相关绿色金融服务,强化行业内容的自我发展意识、规范企业内部金融发展标准制度同时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等,进而将绿色环保工作落实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其次通过金融市场风险的相关管理工作,让企业在风险预测方面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和认识,保证绿色金融能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然后促进我国建设绿色交易平台,发展宣传低碳产品,在将其作为交易品在实际市场中对其价格进行定义。而想要充分发挥出“三大功能”的核心作用,首要任务就会要完善和贯彻绿色金融体系中的“五大支柱”。首先是加强金融风险体系标准。现阶段,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同时,多种形式的绿色金融体系制度在落实执行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提升。在欧洲部分国家对于金融体系制度的研究也已经到了收官阶段,为了能够保证绿色金融体系建立相关规范制度、确保相关绿色产品能够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为全面创建绿色金融社会提供保障和支持。其次是强化金融相关机构在执行企业金融业务发展方面的监督工作。全面实现助力企业金融发现以及相关负责人相关业务能力方面的提升。人民银行研发出来一套全新的绿色金融管理服务系统,这项系统的核心作用就是将企业和监督管理机构组织之间建立了沟通交流的桥梁,将推行金融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加强到了核心标准。然后是对奖励机制的健全与改进。根据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贴息奖补等制度与政策,相关金融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对于环境风险的管理,并适当增加绿色设施,为金融行业的低碳环保工作顺利执行的能力。2021年6月,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作为评价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政策性文件,用于优化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协助银行在绿色管理方面的工作有效执行。四是逐渐加强绿色金融相关产品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构成。在鼓励的基础上创新绿色产品,对发行制度进行全面健全,同时实现交易流程的规范化,增强交易透明程度。国内现阶段已经形成了全新的市场经济体系以及绿色产品,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不断对产品进行创新,同时保证市场经济能够稳定发展。五是实现国际绿色经济发展空间拓展。采用多角度、多平台的方式加强国际合作,国家予以高度的重视,从而提升世界各国对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相关管理工作的认可度。银保监会围绕政策体系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投融资引导、金融创新、绿色保险及国际合作方面开展系列支持鼓励引导。1.构建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最近几年,制定并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政策,鼓励国内银行在绿色金融体系中实行绿色信贷活动,加强对绿色低碳环保的宣传和认可,重视对环境以及社会的风险防控,增加其表现。2.强化绿色信贷以及金融统计的工作执行。建立其科学合理的相关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在固定的时间引导国内的主要银行进行绿色信贷和金融统计工作,从而强化相关部分对于绿色环保意识方面的提升。3.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工作,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指导国内的相关银行机构对绿色产品的支持、低碳环保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传统领域行业绿色改造的同时,针对于低碳行业进行管理,对各大企业实行针对性扶持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4.引导和鼓励银行创新和升级绿色服务以及相关产品开发,积极发展有效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从而提升绿色金融的相关服务质量。5.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绿色保险发展。鼓励地方开展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6.引导和要求金融机构多学习和解决现阶段国际上相对优秀的开发和执行经验,强化对金融项目的风险等相关管理工作执行,探索开展信息披露,积极和国际上优秀的金融绿色服务部门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保证相关项目能够平稳有效的执行下去。
商业银行助力双碳战略的重点举措
完善科学高效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对于商业银行个体,从战略层面提升对绿色金融的重视是首要要求。商业银行应将“绿色金融”纳入其发展战略规划,确立绿色金融重要战略定位,从治理架构、制度流程、管理工具三个层次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完善发展绿色信贷的基础设施,提升绿色行业研究能力,培育绿色领域专业人才,加快绿色金融信息化建设步伐等,以科学高效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推动构建发展绿色金融的新特色、新优势。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我国现阶段在绿色金融方面已经取得不小的成就,无论是在证券、产品或者是服务方面都得到提升和创新,但是现阶段的成就依然无法补足碳中和的绿色融资的缺口。进入“十四五”时期,要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新基建、小微企业融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绿色金融、能源稳产保供以及乡村振兴等领域并能够有效兼顾绿色低碳效应的发展路径。加大绿金产品创新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绿色发展涉及层面广,融资需资需求。商业银行应加快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充分发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的积极作用,以绿色发展基金、绿色PPP项目、绿色零售产品为补充的多层次多维度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有序探索绿色资管业务,通过绿色ABS、ESG主题理财产品等工具的研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领域;多措并举推动资本、产业、绿色方面形成良性互动,为各地绿色项目融资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围绕监管要求有序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工作人民银行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绿色发展思路,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加快推进。商业银行应深入贯彻监管要求,积极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相关工作,制定环境信息披露发展规划,定期出具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和环境风险量化分析报告,客观地向市场传递银行经� 强化绿色运营有序推进自身碳中和计划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全国所有法人主体的共同努力。商业银行应切实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可践行“五位一体”的绿色运营思路,具体指的是在采购、办公、举动、意识和示范五个方面彰显绿色化,探索编制涵盖排放结构、减排策略、减排目标、减排方案等在内的银行自身碳中和整体规划,尽早实现自身运营层面的碳中和。强化绿色金融领域风险防控“十四五”规划提出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重要目标,包括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持续完善等重要任务。绿色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金融工具,商业银行主体要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业务开展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融资风险,避免因获取信息存在障碍,导致部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支持项目存在“漂绿”行为;要更精细化预估与管控准确率不稳定引发的投资风险;要防范人为因素引发的运行风险,例如申贷企业虚构账目数据或其他暗箱操作使项目中断并骗取相关保障资助金,或使资本链中断导致项目搁置甚至终止等现象,避免绿色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假绿”行为。此外,对于已经宣布在项目融资中采纳赤道原则的赤道银行,应严格按照赤道原则标准筛选项目和客户,按照政策标准实施准入,精准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对更好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的关键是规则。建议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箱,从支持绿色信贷创新发展、推动保险市场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支持区域性环境权益市场发展、优化绿色金融发展基础环境和构建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等多个方面出台便于金融机构可操作的细化政策措施,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统一标准、操作规范和制度保障。特别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方面,建议在已有的绿色产业目录、绿色信贷指引及绿色债券目录等绿色金融相关标准上,持续完善保险、基金以及其他绿色金融相关产品的标准体系,正确认识产品的相关标准体系以及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从而促进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监督管理部门思想意识的统一性。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增加鼓励性引导建议监管机构,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强化金融机构绿色项目上的投入,如向商业银行提供绿色再贷款、再贴现、对低碳融资定向降准,鼓励银行对相关机构放款贷款限制;例如对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以及监管服务进行标准控制;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扩大金融市场的参与规模以及参与方式;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安全垫,在企业发生违约事件时绿色金融产品优先受偿等。发挥政府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支持作用世界相关经验表明,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又要将政府职能作用发挥出来。可以通过强化奖励政策,灵活运用财政、金融以及环境保护等政策,减少市场加入标准、重新定义公共服务定价、实行特殊经营许可制度等,增强绿色环保项目的收益、降低融资成本,让更多社会资本全面投入到绿色项目建设之中;建议有效发挥宏观政策,通过贴息降税等财政政策工具,及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激发金融机构深耕绿色领域的主观能动性;建议健全绿色风险防控体系,做强地方政策性担保机构,建立绿色项目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完善绿色风险预警机制,针对风险采取合理的化解措施与处置方案,进而对绿色金融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规避。支持具有绿色禀赋区域的金融机构打造特色绿色金融品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相关工作放在了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准备全面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力度,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工作,发展至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已经有了初步效果。以贵州省为例,该省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实践过程中强调生态的重要性,致力于绿色发展,以全面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落实大生态战略行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方面开展了丰富实践,具备绿色发展禀赋。鉴于此,贵州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可在更加注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投资规模,更加注重建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与地方经济特色和产业结构布局的结合,以强有力的金融聚集效应更好地服务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此外,贵州碳汇造林、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等绿色资源丰富,预计每年可提供极具规模的碳减排量。特别是在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已经建成,碳金融领域将大有可为。区域内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大碳金融的推进力度,研究开发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探索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新型绿色投融资机制,为加速贵州丰富的碳汇资源资本化作好充足准备,力争将碳金融品牌打�
参考文献:
[1]赵婧秋。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机遇与路径调整[J].中国中小企业,2022(01):178-180.
[2]余海萍。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路径选择[J].知识经济,2020(01):45-46.
[3]南通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曹佳玲。创新驱动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路径分析[J].现代金融,2021(06):41-45.
规划建议 篇五
一、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县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平稳。
(一)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81亿元,增长7%;2017年实现216.47亿元,增长7%;2018年实现213.93亿元,下降1.4%,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省市对2018年GDP数据进行修订,2018年我县GDP修订为179.52亿元,比原数据核减34.4亿元。2019年GDP实现190.09亿元,增速4.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2%、51.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30.2:47.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465元,增长4.4%。2020年一季度实现40.23亿元,增长0.4%。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9614元、13141元,增长7.33%、8.6%;2017年,实现32102元、14232元,增长8.4%、8.3%;2018年,实现34181元、15340元,增长6.5%、7.8%;2019年,实现36441元、16712元,增长6.6%、8.9%;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一季度城镇居民实现9541元、4423元,下降0.7%、0.1%。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9%、6.25%和-12.99%。2019年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左右。“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为年均增长10%,近年来,受煤炭消费压减、电解铝清理整顿、采暖季错峰生产等因素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企业停止生产导致工业总产值大幅减少。2020年,1-5月份累计增幅13.1%。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13.5%和-20.7%,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5%,列全市第六位,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4.5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收窄。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下降60.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同比下降7.4%,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7.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85.6%。民间投资下降29.7%,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7.9%。
(五)其他指标增长情况详见:附件“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二、三大攻坚战推进落实情况
(一)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牢固树立“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理念,2017年争取各级产业扶贫资金5512万元,落实金融扶贫贷款2.7亿元,73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顺利摘帽,589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改造危房1155户,姜楼镇、县供销社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创新“5333”扶贫模式,新识别扶贫人口808户、1892人,享受政策11951户、22489人。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覆盖率达100%,贫困人口动态管理“1234”工作法全省推广。133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达到脱贫标准。2019年建成扶贫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贫困人口信息零差错管理,10721户21653人享受扶贫政策,建立“5+4+12”产业扶贫模式,发放扶贫收益1431.05万元。“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有效落实。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在全市率先交房入住。
(二)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和“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巡查和“回头看”等各项任务,统筹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出台实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1+10”工作方案,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工业企业错峰生产等制度,完成清洁取暖改造5.6万户。大力开展“清河行动”,河长巡河常态化,主要河流实现“一河一策一档”;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19年PM10、PM2.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别同比改善3.6%、8.2%和15%。。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果。建立健全债权人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增信贷、降不良、打逃废、树诚信”活动,不良贷款率大幅降低,金融环境企稳向好。处置不良贷款23.46亿元。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上线运行。2019年全县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52.55亿元、189.03亿元,增长9.6%和6.4%。2020年5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0.79亿元,较年初增加18.24亿元,增幅7.22%;各项贷款余额195.92亿元,较年初增加6.89亿元,增幅3.65%。2020年1-5月份房地产业销售面积10.25万平方米,同比增涨1.9%。全县金融、地方债、房地产等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显著。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大改革任务推进情况
(一)供需动态推进更加平衡。清理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90家,关闭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589台,拆除砖瓦窑厂27家,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企业8家;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54万吨,停运煤电机组容量66万千瓦,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企业4家。完成提标改造企业36家,整治造粒企业56家。2019年加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完成“标准地”供应8宗262.6亩,弹性出让3宗87亩。建成标准厂房15.39万平方米。报批建设用地2913亩,挖潜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507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87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163亩。完成110千伏香翟变电站及配出工程,500千伏站送电运行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00公里,建成供电台区120个。气化工程实现镇镇通,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煤改气”任务。
(二)经济质量优势凸显。2019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长19%。化纤绳网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12%。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增长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金冠网具获批绳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李庄镇获批创建省优质绳网基地,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中国绳网产业大数据平台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水溶性红曲生产新技术荣获全县首个中国专利优秀奖。黄河三角洲花木小镇入选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李庄镇获批首批省绿色能源示范村镇;淄角镇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村庄规划编制,获评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现场观摩中,鑫诚现代农业产业园代表向全省展示了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的创新实践成果。
(二)重大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一是联合办税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国地税实现深度合作。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投入使用。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80个,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落实;四是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被评为全省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县。五是深化“一次办好”改革,顺利实现“3540”攻坚目标,96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下沉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六是扎实开展“鲁担惠农贷”全省改革试点,发放惠农贷款2317万元。七是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教师交流轮岗、绩效工作考核四项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联盟向纵深发展。八是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县医院与8家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九是公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十是警务协作区机制改革经验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被确定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
四、重大发展战略任务推进情况。
(一)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加速。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规划和意见,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列入省市重点项目40个;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库项目8个;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8家,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36个,国家批复2020年地方专项债券资金支持项目11个,下达债券资金11.12亿元。争取中央和省市预算内资金项目172个,到位资金12.84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4.09万户。引进培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引进硕博士93人、大学生879人。获批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入选市级新兴产业“白名单”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2家、瞪羚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获评市优秀企业家“银狮奖”2名、“铜狮奖”3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室45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家,市级工程实验室达到1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众创空间2处、市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专利459件。
(二)乡村振兴步伐更加坚实。编制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和意见,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现代农业实力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7家、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达到943家、家庭农场达到64家。土地流转面积93.9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70.62%;建设高标准农田39.7万亩,深松土地28.45万亩;成片造林14.41万亩,新增省级森林乡镇3家;“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39个。编制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编制完成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注册资金1亿元,成立县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推出全省首家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原耕”,入围2019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名单。香菇被评为“中国好香菇”,“联五西瓜”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惠人面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淄角”成为全市首件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蜜桃”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粮食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第一批名录,成功举办2018优质小麦规模种植现场观摩暨全国产业化交流大会;荣获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4个,创建为全国良种棉繁育基地县、省级三资管理先进县和全市首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二是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合村并居工程全面启动,10个镇办增减挂钩项目立项,拆迁复垦村庄16个,9个安置区启动建设。改造农村危房1662户、土坯房1763户。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51个、创建村223个,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达756个。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1万户,顺利通过省政府全覆盖认定;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镇办全部被认定为市级“十佳”,麻店镇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李庄镇荣获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镇、美丽宜居小镇;魏集镇成功入选省十大美丽小镇;皂户李镇火把李村获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入选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2个、示范村19个,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三是人才振兴助力发展。3人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13人入选省市“乡村之星”。四是文化成效明显。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曲艺保护传承工作经验全省推广,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
(三)对外开放持续深入深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引进来”质量和效益,创造便利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开放环境,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成功举办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届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博览会;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落实“6+4+6”招商工作机制,2019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52661万元,增长13.22%,其中,出口额143422万元,增长13.31%。2020年1-5月份全县认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2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4.07%;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50191万元,同比增长22.66%。
(四)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紧紧围绕打造“黄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省会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连接京津冀枢纽城市”的发展定位,落实“两区一圈”战略推进,积极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树立全方位融入理念,主动超前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功能完善配套。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交通设施、信息网络、能源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区域间要素流通。促进产业对接,抢抓发达市区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其信息、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优势,共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转移发展平台,提升区域整体产业水平。加强区域间旅游、金融、人才、现代物流、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合作,共建品质生活圈,努力把打�
(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是网络化立体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构建以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城际轨道为骨架,县乡道为辅助的立体化交通网,完成了外环路和“六纵六横”公路网规划,完成了滨惠大道绿化、亮化工程。乐安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截至2020年5月底已完成年度计划30%。阳信至胡集里则铁路专线、济滨高铁线型确定。高青至商河高速前期工作、G233克黄线段改建工程有序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87公里,养护大中修181公里,改造危桥34座,建设客运站点150个,设置乡镇客运站牌280个,农村客运班线停靠点587个,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全覆盖。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编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古韵慢城、古城墙保护等专项规划,23个城中村改造顺利完成,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启用。2018-2020年棚改旧改工程计划完成改造14782套,已签订协议9558套,开工建设7214套,腾空土地面积3468亩。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四城同创”,滨惠大道绿化提升、北城门修复、北关街和孙武三路东延、仿古立面改造等工程完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
三是民生投资持续加大,水利等各类设施更趋完善。2016年民生支出完成26.5亿元,2017、2018、2019年民生支出分别实现24.6亿元、28.4亿元、29.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81.3%、82.9%。实施了3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樊桥闸、幸福闸新建和灌区干沟清淤等水利工程竣工投用。完成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足球进校园工程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第三中学、县实验中学、职业中专,新建、改扩建学校13处、幼儿园148处。
五、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1.2016年,汇宏新材料新建项目、创源集团铝镁合金、龙马重科风电装备制造等大项目相继投产达产,国内500强企业明阳集团来惠投资合作。鑫诚农业、冠铭菌业、春生食用菌等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黄河三角洲苗木产业物流园、中国北方花木博览园投入使用。圣豪丽景温泉度假区、古源恒昌乡村旅游度假区、信誉楼百货建成运营。
2.2017年,省网具检验检测分中心投入使用。康和药包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主板上市辅导期。龙马重科等10家企业获准电力直接交易资格,交易用电量达7亿千瓦时。新上沐泽药业、斯蒙特新型建材、创源金属二期、中惠生物科技二期等项目。黄河三角洲花木物流园、红星美凯龙开业运营。
3.2018年,以汇宏新材料、创源金属为龙头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带动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铝用碳素项目、万顺新材料年产60万吨高品质冷轧薄板项目加快建设。借力“互联网+”,加快化纤绳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成为我县首家市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绳网产业园区入选省绿色制造项目库。以国创风能、辰星耐磨材料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成长为我县新兴主导产业。县电商产业园开工建设,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李庄镇成功创建全省第一批电商小镇,实现电商交易额72亿元,增长30%。国创风能提档升级,年产50套百吨级核乏燃料贮运一体容器技术实现突破,蔚蓝生物二期植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顺利达产,智慧工厂示范项目主体建成,实现无人操作生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中惠生物科技建立国际红曲研究中心。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开工建设一期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建成投产温室大棚146个。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建成润生现代果品种植基地、弘邦苗木二期、滨惠大道绿色廊道等项目。
4.2019年,汇宏新材料12万吨置换电解铝产能达产运营,元旺电工科技高档电工圆铝杆项目建成投产,汉狮高档砂纸、万顺高品质冷轧薄板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高端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铸友机床高端数控机床部件项目开工建设,国创风能与金风科技实现深度合作。绳网生产力促进中心、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日产3万只菌包车间等项目建成投用,花木示范区等项目加快建设,魏集古村落二期主体完工,圣哥帝湾水上乐园投入运营。
5.2020年,成立全县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落实6项推进机制,建立“1+7+7+N”、“指挥部+专班”经济运行和重大项目推进指挥体系,盯紧188个列统项目,推动180个“四个一批”项目、98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省市县重大项目,8个集中开工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持续做好38个专项债券项目、75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50个省扩内需项目后续跟踪对接,制定出台《县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奖励办法》,发挥7个巡回督导组和30名驻企业服务员的作用,每周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运用“工作提醒”、“蜗牛项目”倒逼机制,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六、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有益探索。
(一)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确定的全国4个数字乡村试点县之一。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与阿里巴巴集团创新合作方式,搭建数智平台,推出“同战疫情·平安、点亮、振兴、智慧”四部曲,开展了全民直播暨万人直播挑战赛活动,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成功入选阿里巴巴“2019年度淘宝直播村播计划示范县”,“电子商务+乡村快递共配”服务品牌成为国家交通部25个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之一。全力构建“6+1+N”数字体系,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举办第三届淘宝五金行业绳网名城大会,打造一批电商示范园区,争创一批中国淘宝镇和淘宝村,构建普惠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畅通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二)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做优化纤绳网产业。发挥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引领作用,加快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建设,打造绳网产业集群+人工智造基地,促进绳网产品向农业、海洋、生活、环保、军事等应用领域拓展,推动化纤绳网产业从“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转型。
(三)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做大装备制造产业,发挥国创风能产能优势和高端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带动作用,围绕数控智能装备、海上风电装备及汽车精密零部件等高端装备核心领域,攻坚研制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
(四)研发编制中国()绳网价格指数打造全国绳网产业话语权。在省发改委的介绍下,南开大学价格指数编制团队两次到李庄进行调研,绳网价格指数编制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一是数据建模工作。此项工作已由学院承接,目前已签订协议,6月底完成建模任务。二是数据建模后的平台建设工作。此项工作李庄镇政府已经与相关软件企业积极联系,达成初步协议。三是专家评审验收工作。在指数投入试用完成后,将组织数量统计学、经济学专家、价格指数所在行业专家、省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和指数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团队进行评审验收。四是后期宣传工作。此项工作省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等媒体将为我县绳网价格指数提供媒体平台。
(五)建设省级农高区和部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温室20万平方米,创新采用混合所有制运行模式,打造现代农业孵化器,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和成果转化区。运营打造“原耕”区域公用品牌,开拓高档商超、航空食品等中高端市场,增强品牌影响力,带动提升全县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与首农集团合作,把农产品全面推进京津冀。
七、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不理想。对照“十三五”规划目标,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压力叠加,工业产业园区实力不强,园区核心区集聚效应不高。工业上,传统制造业、初级加工业项目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矛盾依然突出。当前,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我县新兴产业培育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改造仍需加快,在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上任务艰巨,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能力不足,投融资渠道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辐射效果不明显。优势特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产业集聚、规模集群形成仍有阻力,以“四新”促“四化”步伐仍需提档升级。
三是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依然不足。县是全省贫困县,在经济、社会、民生建设等方面历史欠账多,经济发展及民生项目建设正处于高峰期,年均用地需求量较多,未利用地资源稀缺,政策红线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亩均论英雄”倒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仍是杯水车薪,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经济建设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紧缺。环保、交通等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是机制体制体系创新力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较弱,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务公开缺乏突破性进展,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跟不上发展需求,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不够浓厚,创新体制机制任重道远。
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投入不够。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距离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建立乡村振兴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仍有困难,乡村振兴过度依赖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渠道有待拓宽,由于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二)工作建议
一是在规划编制上给予支持。建议在研究上报国家重大事项、编制撰写“十四五”总体规划、统筹协调专项规划时争取省市支持,将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汽配风电产业园、铝精深加工产业园(一区三园)、“健康”、“慢生活”旅游和“原耕”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和上报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列入市“十四五”规划内容,争取列入省“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是在优惠政策上给予支持。作为渤海区根据地,有18万人参军参战,80万民工随军支前,5.5万人英勇捐躯,孕育出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建议争取省市在“十四五”规划中充分重视渤海老区发展,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与沂蒙等革命老区享受同等待遇,执行中部地区政策。
三是在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作为欠发达县区,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在铁路、公路、航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在智能制造、数字乡村、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培育壮大上,在沿黄生态经济带、部级生态产业园区上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政策支持,助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黄三角新兴工业基地、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文化旅游融合先行区、“新六产”发展领先示范区。
规划建议 篇六
“十四五”期间(2016—2020年),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科学制定全民健身“十四五”规划,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群众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振奋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任务
“十四五”期间,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要求,建立门类齐全、内容完整、管理规范、优质高效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合理配置体育资源,逐步形成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具有产业化、社会化特征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从而增强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发展良好,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青少年体质状况明显得到改善,体育活动赛事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服务业规模逐步扩大,城乡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的目的,初步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三)工作措施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组织作用方面有新的实质进展。群众体育群众办,努力实现“政社分离”“管办分离”。形成政府部门出点子,疏路子,协会和团体做活动的新机制。全民健身是面向全民的公益事业,需要各行业、各系统、各部门协同配合,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责任主体却是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发挥各级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协会、各类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着重体现体育总会“枢纽型”组织的龙头地位,争取体育总会机构编制,发挥其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资源整合、示范引导作用。
(四)政策建议
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强全民体育健身事业的资金投入,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全民健身专项资金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和土地利用纳入总体规划,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形成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对民间体育设施场地、民间举办的体育活动赛事给予政策优待和资金扶持,拉动民间资本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全面推进行政村文化健身广场、县域文化广场等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和体育健身设施建设。
(五)社会宣传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