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知识>正文

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优秀15篇9-10-26

2024-11-16 13:55:09 互联网 知识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以下是高考家长帮给大家分享的15篇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神五上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分析课文标题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标题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课时:一课时

思路方法:重点在于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要学以致用,多联系现实

教学步骤

导入: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贾永,曹志,白瑞雪,新闻工作者,发表于XX年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

2、基础积累

翌(yì)年 横亘(gèn) 橘(jú)红 九霄(xiāo) 酝(yùn)酿(niàng) 苛刻:条件要求等过高

横亘:山脉桥梁等横跨、横卧 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平凡的音乐。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标题就很有特色,读完全文,你能说说标题的含义吗?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3、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

方法点拨: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具有结构简单,构建清楚的特点,所以学习本文时,可以让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来整体把握文章,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学习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任务由学生分组合作来完成,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归纳。

能力提升:

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分析鉴赏

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文中开始写了神五的发射现场,按照新闻的一般写法,接下来应该报道神五航天的有关情况,但文章却笔锋一转,写了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程,这样写,是否符合新闻的要求?

拓展研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如果让我们写一篇新闻稿,应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意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的衔接在一起。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有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课堂小结:

本文开头记录了神五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配套练习题

追踪练习__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载货 登载 刊载 转载 b.落伍 落选 落枕 落炕

c.直角 画角 口角 角色 d.喷壶 喷泉 喷射 喷嚏

解析:d项中的"喷"都读pēn;a项前一组中的"载"读zài,后三组中的"载"都读zǎi;b项前两组中的"落"都读luò,后两组都读lào;c项前两组中的"角"都读jiǎo,后两组中的"角"都读jué。

答案:d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静侯落伍测试一鼓做气 b.翌年开僻尘封不同凡响

c.透露联名苛可惊天动地 d.酝酿横亘辉煌耸人云天

解析:a项"静侯"应为"静候","一鼓作气"应为"一鼓作气";b项"开僻"应为"开辟";c项"苛可"应为"苛刻"。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新式标点符号指的是,萌芽于清末,诞生于"五四",______到现在的标点符号系统。

(2)就在两千年前,他还到四川雅砻碧江谷地______,一天内攀登500米高的山岭,又降到1000米深的峡谷。

(3)他们请一些有经验的儿科大夫担任"电话医生",就有关儿童保健方面的问题______咨询,解答家长们提出的问题。

a.延续考察进行 b.沿用考察提供 c.沿用考查提供 d.延续考查进行

解析:此题考查同音词、近义词的辨析。"延续"和"沿用"都有承接因袭的意思,前者偏指连续,后者除了承袭外,还有使用的意思。①句用"沿用"语意更全面、准确,排除a、d。"考察考查"都有调查、研究、弄清情况的意思。"考查"侧重表示以一定的标准去检查、衡量;"考察"侧重表示实地调查、深入细致的观察。结合语境,②句应选用"考察",据此可排除c。另外,③句选"提供"突出了"儿科大夫"行为的主动性、连续性。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解析:"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此成语用在b句中恰到好处。a项中"汗牛充栋"使用不当。"汗牛充栋"本义是形容书籍很多。而a句意思是这样的事情很多,用"汗牛充栋"仅表示多是不恰当的。c项中"洗心革面"也适用不当。"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过,也可以说革面洗心。刊物讲究创新,讲究版式的新颖,但用表"彻底悔过"的成语不当,且此句也并未说明"过"在何处。d项中"左右逢源"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此成语重点侧重"做事",而d项中则强调"说得头头是道",这就无法落实"做事得心应手"。因而此成语也使用不当。 答案:b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婉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科学家们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的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

解析:a中顿号多余,因为约数间无须停顿;b中分号用得不妥,因为在这个句子中,分号前后两层并非并列关系,将分号改为冒号,冒号后面的一句是对前文的总结;c中《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讲习班》的书名号用错,因为书名号只能用于标明书名、刊名、篇名等,应将书名号改为引号。

答案:d

6.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XX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解析:a选项有歧义,一种意思是政府颁布法令,不许取缔市场,一种意思是政府要取缔市场;c项"看不上"既有"瞧不起"之意,又有"收看不到"之意;d项警方表示不满的对象既可以是对报案人表示不满,也可以是对围观者表示不满。

答案:b

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二)感知课文

1、几位学生连读全文,思考: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所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XX年10月15日神五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不同凡响的一次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2、除此而外的共计24个自然节是写什么内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三)鉴赏全文

1、研究探讨本文的标题有哪些含义?

[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此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②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第4~28自然节,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有何作用?

[它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叙述航天史,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每个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辉煌曾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的历程,使读者对今天新闻事件的了解,有了纵深感。]

3、请同学们自己介绍还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大事记”。(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学生如果说不全,应该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同学间交流所查资料——此题意促使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附: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XX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XX年1月10日、XX年3月25日、XX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XX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XX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1、根据此文,总结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四)小结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让学生自己小结在本课中所学的知识要点。)

● 在课文第14节提到:“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 这四位科学家是:

王大珩(héng)[ 应用光学家。 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 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

杨嘉墀(chí)[ 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㈤、 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用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㈥、作业: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篇二

一、 说教材

二、 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 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2)完整性。  (3)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 扭转乾坤 一鼓作气 不同凡响

翌年  横亘 酝酿 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 (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六、板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篇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课前“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师生互动,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二、学法点拨

①利用“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启思维,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深入挖掘,解决问题。

三、背景介绍

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XX年的“神舟七号”征空,9年间的7次飞行如同7个台阶,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

神舟二号:正样飞船。XX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

神舟三号:百折不挠。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不过,神舟三号在发射前却遇到了困难,飞船在进场的第4天,就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当飞船船舱内3000多个接点个个导通之后,神舟三号飞船才发射升空。

神舟四号:低温突破。9个月后的10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前所未有的持续低温天气:-28℃,比发射大纲规定的最低发射温度-20℃足足低了8℃!

神舟五号:飞天梦圆。XX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不过,就在这艘飞船进入发射场前最后一轮地面试验中,返回舱坐椅缓冲机构被发现无法完全满足缓冲发动机的备份要求。科技人员用了70天,攻克了这一按正常速度需半年才能解决的问题。

神舟六号:承上启下。XX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再次升空。从神五的一人一天到神六的两人多天,费俊龙、聂海胜115个小时的航程不仅实现了多人多天太空飞行技术的突破,而且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伟大的跨越。XX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9月26日,神舟七号宇航员翟志刚完成了中国首次太空行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行走技术的国家,这是中国乃至人类航天史上最伟大的一刻。

在美、苏发射载人航天器近半个世纪后起航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几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四、课前基础知识自测

1.试一试,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年( ) 横亘( ) 橘红( ) 九霄 ( )

酝酿( ) 嫦娥( ) 摘星揽月( ) 乾坤( ) 载人飞船( )

2、掌握字词书写和词语意思。

举国关注 烈焰 拔地而起 不同凡响 沉闷 乾坤 酒泉 尘封

3、将下列横线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①乳白色的 神舟 五号飞船内,杨利伟 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②托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云霄

③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 真正的航天始祖 万户的国度。

④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 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 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 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五、认知与探究

1.感知文本、发散思维

思考:阅读完这篇课文,同学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我们一起探究?

2.难点质疑、重点突破

列出同学们认为是本篇文章的重点问题并分析。

3.重点突破、条理思维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同学们共同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地研讨。

4.充实思想、提升境界

相关资料

群体 嫦娥一号研发团队

中国人对于奔月的梦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真正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是当代的航天功臣们。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人插上了飞天的翅膀!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为达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他们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三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是一只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这是一支不负众望的团队,11月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中国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他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合作,是“嫦娥”成功奔月的强大动力;他们知难而进,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嫦娥的舞姿如此精准完美;他们“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航天精神永恒地镌刻在浩瀚无垠的太空。

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跨越。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宏大的系统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条件完成的。“嫦娥一号”,是完全的“中国制造”!

实现新跨越 再攀新高峰

金秋时节,奋进在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中华民族再奏凯歌。在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又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印在了茫茫太空。神舟七号飞天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伟大壮举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出非凡的业绩,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的贡献。

人类航天史将记下这样一个瞬间:XX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这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跨越。敦煌壁画上凝固千年的飞天图案,在这个金色的秋天,演绎成中国航天员信步太空的动人景象。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浩瀚太空印上自己的足迹。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这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三度金秋,三度飞天,三度突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从5年前杨利伟独自一人造访“天宫”,到3年前费俊龙、聂海胜携手巡天归来,再到今年同一个季节翟志刚出舱漫步,中国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飞跃,标记在了太空之上:成员从一人到多人,飞行时间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舱内到舱外……翟志刚留在太空上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历史性的一大步。——这历史性的一步,所显示的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积蓄的雄厚实力。

通过学习本篇文章和以上资料,同学们如何看待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六、课外拓展、学以致用

依据上面所给的关于“神七”的系列介绍,写一篇短新闻,字数200字左右。

七、发散思维、构想未来

谈谈自己关于宇宙和太空的更伟大的构想,将我们的航程继续,并写成一篇短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钱学森讲“万户飞天”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20xx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如今,科技实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20xx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重新感受那份自豪与骄傲以及重温那段艰难的航天历程。(写出课文标题)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以自豪的神情去回顾我国的航天历程。(放映幻灯片)

二、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1、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xx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三、解决几个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用了大量的数字来体现真实性。

3、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4、谈谈本文的结构特点。

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结合本文,课外搜集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五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整体把握本文的结构。?

3、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一代代航天人的默默奉献精神为榜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民族腾飞奉献自己的力量。

2、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整体把握本文的结构。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预习提纲?

1、?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阅读《系统集成》56页、59页,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国航天大事记”

3、?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 PPT展示“天宫一号”的图片及其发射过程的视频)

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州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回顾:)杨利伟——第一个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的人!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飞船。2005年、2008年又相继发射第二艘、第三艘载人飞船“神6”“神7”。

?远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也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中国到底是如何让飞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起来了解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二、信息筛选

浏览课文 理清结构

齐读课文1~3段

提问:这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导语 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分析: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二) 了解新闻的主体部分

【过渡语:按一般新闻的常规写法,接下来应该写什么?

一般应很详细地描述“神5”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等。

那本文是不是这样写的呢? 那写了什么内容?】

1、主体 回顾航天历程。?(时间顺序)

2、提问:第四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分析: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3、?学生展示自己筛选出的各时间段的航天成就。?

①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篇六

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南油三中 贾 琼【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⑵ 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⑶ 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课时】

1课时。

【教学课型】

自读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教具】

cai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提问,神州六号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

1、结构分析:

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

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自豪、赞美。

4、本文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是描述,也是评论。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

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

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主要有哪些困难?

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安全返回技术。

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四、理文章线索

文章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五、写作特点

1、以倒叙为主要叙事结构。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晰,首尾呼应,这是本文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

2、语言凝练,具体生动。

六、作业布置

编写中国航天大事纪(世界航天大事纪做参考)。

九、教学后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篇七

一、 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 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 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2)完整性。  (3)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 扭转乾坤 一鼓作气 不同凡响

翌年  横亘 酝酿 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 (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六、板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篇八

【学习目标导航】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学习提示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

XX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识记要点

新华社记者

三、重点字词

耸入云天 翌年 扭转乾坤 横亘

字词巩固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教材优化全析】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XX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XX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时值1971年4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工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一切似乎都很顺利。“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第14~16段,XX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

结构网络

通讯报道

好的新闻标题能起“画龙点睛”作用。

时间

导语 地点

场面

导语的写作方式

描述式   评论式

↓      ↓

环境     世界上

发射架    第三个

飞船     能把航

发射时    天员送

火箭     入太空

↓     的国家

↓      ↓

立体感     意义

现场感

主体部分

时间为经

写作顺序

事件为纬

等待了几百年

承上启下

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背景材料:苏联卫星上天

惊醒了中国人

突 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出 周密的计划

成 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就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材料试验食品等

载人飞天准备

挑选了航天员

遗憾:计划搁浅

714工程

历史镜头

曙光号

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

863计划→中央政治局

实施载人航天计划

周密计划

“神舟”一号

“神舟”二号

新的航天史 “神舟”三号 五战

“神舟”四号 五捷

“神舟”五号

结尾:

“神舟”五号进入预定轨道

千年梦圆

二、写作技巧

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当时英国的《卫报》曾有文章写道:“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当时的中国领袖毛泽东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地说:‘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航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XX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XX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XX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表现为两点: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XX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应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苍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技巧拾零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六)

1.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2.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3.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三、体裁知识

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 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 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 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写人。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 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 ,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3、关于叙事。通讯离不开写事,事件通讯更须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 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叙事要注意两点: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头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择典型的细节。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通讯须有一定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组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教材实例解析】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①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②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③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5吨以上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④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⑤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问题:试分析文段的结构层次。(文字表述、图表方式均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课文的段落都比较短,节选的这五段文字也都不长,但叙述层次相当清晰,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第①段叙述中国又开始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第②段用一个“然而”转折说明在航天研究中所碰到的三大困难,第③段说明已解决了第一、二个问题,第④段说明第三个问题最难解决的问题,第⑤段说明第三个问题已经解决。

答案:

文字表述:第①②段文字是总括,说明航天研究中碰到了三个难题,第③④⑤是分说,依次说明这三个难题都一一解决。

图表方式:① / / ②/③ // ④ /// ⑤

(转折) (总分) (并列) (并列)

思路点拨

划分语段层次的方法:

(1)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2) 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研讨与练习释疑】

一、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

二、见[写作技巧1]

三、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

XX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

XX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

XX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XX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飞船。

解题规律

一、好的标题要做到六个字:准确、简约、传神。

二、新闻也可分三部分:导语、主体、结尾。按教材的说法,是把结尾放入主体部分中。

三、从文中能总结出大部分内容,大家再查一查资料,了解地会更详细些。这道题的目的是掌握本文的整体结构,加深对载人航天事业的研究意义的认识。

资料:对于中国来说,进行航天活动尤其是载人航天活动不失为一种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政治影响力,建立强大而可靠的国家威慑力的好方法。首先,中国成功地进行载人航天发射,象征着我们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正在向先进的工业国家转变,这对提升中国的形象有很大的好处。其次,和其他显示力量的方法相比,进行载人航天活动在道义上无懈可击,在政治上能争取主动。第三,载人航天发射活动对其他国家的领导层、普通民众和本国民众都有很大的心理影响。对于本国民众来说,国家成功地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这种航天活动是无比生动的科学普及课程,十分利于培养民众尤其是孩子们热爱科学的精神。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篇九

各位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 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 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2)完整性。  (3)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 扭转乾坤 一鼓作气 不同凡响

翌年  横亘 酝酿 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 (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十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一、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六、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七、教具:彩图系列《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神六”双雄》、《太空风光》

八、教学课型:略读、导读课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边讲解边展示彩图,让学生轮流传阅)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航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天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大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事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记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1、那些已经载入史册的光辉让我们重温了成功的自豪与喜悦,但是有位教授的话让我们感慨良深:“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谁?“付出了很多”到底又是付出了些什么呢?

明确:“我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航天员……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付出”——智慧和心血、精神和个人力量……

点评:他们将几千年来民族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用自己的努力和心血为我们创造了奇迹,谱写了一曲飞天壮歌。曾经有那么多朴实无华却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

?⑴“神四”发射时工作人员为了扶住即将倾斜的仪器而双手严重受伤亦无怨无悔;

⑵“非典”隔离时期的电话指挥、坚决不下火线,保证“神五”的成功发射;

所以,我们要为他们鼓掌,要感谢他们的付出。这倒是让我们想起了魏巍作品中的一句话:“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看来,他们不仅是最可爱的人,还是最敬业、最伟大、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2、航天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强而有力的保障,除了技术与人员的投入以外,其实还需要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及的知识进行再深入思考分析)

明确:⑴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和决策。如:毛泽东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邓小平的“863计划”、江泽民的“下决心搞载人航天”等关键时刻作出的正确决策,极有力地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⑵厚实的物质基础——强而有力的物质保障。这是离不开改革开放,更准确来说是离不开辛勤劳动创造出一切物质财富的全国劳动人民。没有经济实力,根本谈不上航天工程近十亿的经费。梦想的实现,没有劳动人民的付出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过去就是因为经济跟不上而无奈地让飞天梦想尘封在一张张构图中;如今终于有条件实现了,是因为经济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说,正如一首歌曲所唱的:“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航天事业的成功,有国家的功劳,更有人民的功劳。

小结: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要具体指出谁的功劳最大,确实很难,应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有理想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里的一个建设成就。老师相信高一(3)班也将会是这样的集体,将来书写一个个令人欣喜的成就,最终迈向高考成功的彼岸。希望当你们迈向大学校园的时候,会记得向老师报个喜讯。(笑)

(四)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作为新闻报道,忠实地传递现场信息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是这篇新闻关于“神五”升天的现场报道似乎不多,更多的篇幅让给了背景材料——中国航天史的叙述,仅在首尾谈及现实场景——“神五”升天。这样的新闻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你怎么理解这样的写法呢?可以回想前面几篇新闻(特别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写作特色,结合本文思考。

?预设:补充过去的重要事件更有说服力/?把更多的背景放进文章使文章更有历史厚实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史……(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能力)?

明确:⑴背景材料虽然不一定是最新的消息,但是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的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建立在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拥有自豪感,同时也迫切想知道当中的一些细节,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艰辛的历程到底是怎样的。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以及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且把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这就体现了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从而反映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现实的场景,还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⑵文章的结构分析: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神五”发射是重大新闻,关于它的现场报道千千万万,如果只把目光聚在这个现实场景上,那就没有太大的特色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在安排结构上巧动脑筋,以飞船发射作为线索,以“神五”发射为引子巧妙地回顾了中国航天史,让读者较全面地了解有关信息后,又以“神五”的发射作为结束。这样,首尾都是最新消息,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中间部分合理安排背景材料补充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就使得文章的内容充实,结构合理了。这样首尾呼应的写作结构又叫“首尾圆合型的结构”,形成了一个。我们知道,给人的感觉是和谐、圆融、平稳的,在中国文化中,它也代表着一些特殊的含义,特别是和谐圆融,它正是不少人所追求的完美的象征。所以,这篇文章也就给人舒适平稳的感觉了。

(五)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

明确: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千年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点拨: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喻成“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这对于新闻来说就更为明显,因为新闻的最大目的是供人阅读,标题的吸引度往往决定了文章的阅读率,所以标题就是新闻的“眼睛”。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这三个部分,希望大家能从中吸取经验,在后面的新闻写作练习中得到启发,锻炼出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

(六)古有屈原发天问、嫦娥奔月宫,今有国人赴太空、飞天梦终圆。这个伟大的梦想,经过无数人的努力,终于成为了现实,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对于我们的激励。在最近的“珠海航展”上,“神五”、“神六”的3位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透露:目前包括他们3位在内的多位宇航员都在接受“神七”的选拔训练。“神七”要求宇航员在太空出舱活动,因此选拔要求将比以往更加严格。但是,所有的宇航员都无怨无悔,认真刻苦地接受着所有的训练和挑战,这也说明了我们的航天事业要迈向高峰,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和英雄。那么,这个目标交给了谁呢?那就要靠在座各位同学的努力和进取了。

十、作业布置:

1、课外再找资料,补全“中国航天大事记”;

2、本文语言看似朴实平淡,但常常隐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请你找找带有作者感情倾向的句子,品味当中的情感,学习这种含蓄而有韵味的笔法。

十一、板书设计:

导语(1—3)“神五”成功发射场面、意义

?首尾圆合型结构主体(4—26)中国航天大事记(见前面部分)

结尾(27—30)“神五”成功发射——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

十二、教学后记:

1、思路清晰,表达顺畅。备课功夫充足,思路清晰,内容熟悉,钩连恰当,指点细腻到位,板书清晰明了。能够跟随着自己的计划进行教学,密切联系时事进行补充讲解,使课堂教育充实而有说服力,很好地带动学生对课文正确把握。不足的是表达顺畅之暴露出语言有时过于累赘,拖泥带水的弊病,应注意“过犹不及”的道理,适当修饰授课用语,使之简洁到位,不显得过满、过实。

2、情感教育准确,学生反映踊跃。能够在课堂上把情感教育和爱国知识教育紧密结合,摆脱枯燥说教模式,以亲切的感染力制造合适的气氛,感情丰富饱满,带动学生接受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情感和价值观教育,效果明显。学生纷纷响应,回答众志成城,真切诚恳。

3、讲解编排仍需多多琢磨。一份好教案,一堂好课除了问题设计合理,讲解细腻,指点中肯外,还需要特别注意步骤之间的顺序编排。本次授课的标题含义理解步骤放在课文进入时,学生不容易领悟,若放在课文总结时探讨,相信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

4、分析衔接过于平淡,语言音调起伏不明显。语言的区分度是引起听课者兴趣,加深其理解和把握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应该恰当运用好这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制造不同程度的起伏,保持课堂的活跃性。自己过于平实的语调,使课堂的步骤衔接不甚明显,有点影响课堂末段的听课效果。

5、操控课堂能力仍有待提高。课堂开始阶段的图片导入由于图片数量有限,课堂稍微有点混乱,学生注意力有些分散。授课过程中偶有学生出现分心、窃窃私语的情况,自己操控能力不足,未能作出很有效的管制。必须加强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意识,使自己熟练地掌握堂上的主动权。同时,要多留心学生的表情和反应,以便恰当地对难题多作讲解,对容易问题轻轻带过,提高授课效率,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6、心态要放松,笑容要更多。多注意自己上课的表情,尽量放松心情,给学生更多的感染力,切忌表情过度严肃过度绷紧。适当添加笑容,以既亲切又吸引学生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授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目标择定】

1、根据新闻的内容结构特点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内容目标择定理由:新闻内容解读)

2、赏析背景成为一景的写作特色。(写作技巧目标择定理由:赏析本文独特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爱科学,关注中国的学科发展事业,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意识。(情感目标择定理由:根据本文的内容择定此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 中国人飞向太空是一项什么样的航程?

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和文本内容,你怎样来看待飞向太空的前世今生?

飞向太空是一项伟大的历史航程,作者是怎样让读者一起来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的?

今天的飞天梦能完美实现和昨天的各种努力探索难以分开,请问:作者是怎样把背景材料转化成了本文的一大亮景的呢?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神舟七号发射录像》rm视频。

2、阅读《火箭升空原理介绍》(百度文库)。

第二部分 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列加粗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横亘(gèn) 集腋成裘 朝阳晖(huī)映

b.透露(lù) 焚膏继晷 扭转乾坤(kūn)

c.饿殍(piào) 箭步如飞 飞船着(zhuó)陆

d.酝(yùn)酿 趋之若鹜 瞠(chēng)目结舌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个厂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终于倒闭,树倒猢狲散,厂里的几百个工人也就各奔东西,自谋生路了。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c.他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加上急于求成,等到考试成绩出来,果然就出现了阴沟翻船的情况,这让他叫苦不迭。

d.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3、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______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a.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b.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中国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

c.中国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d.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二、课文探究检测

1、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XX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第十二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 说教材

教材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

教材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或:一、教学目的

1.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了解新闻结构上的特点。

2. 掌握课文整体结构、体会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3. 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中国飞向太空的进程,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科学家不断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今年的10月24日,我国的“嫦娥一号”飞天,开始月球之旅。这是我国航天之路的继续。四年前,我国的“神舟五号”第一次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我国的太空之旅,可谓喜报频传。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四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回味一下那个曾让十三亿人倍感自豪的经典时刻。

(二)感知课文

1、几位学生连读全文,思考:本文真正写新近发生的事件是在哪些自然节?

[第1、2、3和最后两节。]

2、除此而外的共计24个自然节是写什么内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三)鉴赏全文

1、研究探讨本文的标题有哪些含义?

[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此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②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第4~28自然节,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有何作用?

[它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叙述航天史,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每个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辉煌曾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的历程,使读者对今天新闻事件的了解,有了纵深感。]

3、请同学们自己介绍还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大事记”。(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学生如果说不全,应该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同学间交流所查资料——此题意促使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附: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xx)——可将此材料打印发给学生。

1、根据此文,总结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四)小结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让学生自己小结在本课中所学的知识要点。)

● 在课文第14节提到:“这年3月,由4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 这四位科学家是:

王大珩(héng)[ 应用光学家。 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 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

杨嘉墀(chí)[ 我国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㈤、 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用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㈥、作业: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第十三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新闻题目的作用。

2、领会本文报道的角度。

能力目标

培养概括整合提炼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知识强国观念,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自读

教学过程

一、阅读全文完成

1、掌握以下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翌年乾坤酝酿苛刻横亘揽月

2、阅读思考

(1)、本文报道的主要新闻事件是什么?作者选择了哪个角度进行报道?

(2)、按时间顺序将新闻主体部分整理成“中国航天大事记”

明确:(1)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2)、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归纳时注意时间、事件及事件的意义)

二、讨论

1、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作者却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你认为作者选择的报道角度好不好?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2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三、归纳

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列出本文结构提纲

导语(1、2、3),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首尾呼应。

四、练习

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新近发生的事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第十四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 【学习导航】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努力学习的信念。 【作者简介】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贾永的作品以歌颂军人职业的神圣之情,以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信息含量以及机智、细致、精巧的手法吸引读者,其作品中表现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之情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资料链接】 1.文学文化常识: (1)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绥中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65年6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8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正团职,中校军衔,1992年、1994年两次荣立三等功。 杨利伟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曾飞过歼击机、强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5年多的训练,他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光荣地被选拔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首飞梯队成员。 (2)航天英雄“感动中国”颁奖辞: ①杨利伟 【颁奖辞】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②费俊龙和聂海胜 XX年10月12日至17日,两位航天员完成了5天5夜115小时的太空之旅,他们创造了多项纪录: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在太空脱压力服;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过生日;第一次做太空试验;第一次在太空翻筋斗,这一个筋斗便翻了351公里。 【颁奖辞】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划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巡天遥看,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③太空中的第一步 傲拓天疆“神七”航天员  9月25日晚,搭载着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执行中国第3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72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所有任务,9月27日16时43分24秒,翟志刚开始出舱,他在太空迈出第一步,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颁奖词】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2.写作背景 XX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寻常的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本文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并着重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航程。 3、新闻特写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自主学习】 1、字音 乳白色( ) 喷射( ) 喷香( ) 翌年( ) 乾坤( ) 酝酿( ) 积累( ) 硕果累累( ) 横亘( ) 2、字形 横gèn( ) 断壁残yuán( ) 齐huán( )公 云xiāo( ) xiāo( )夜 xiāo( )烟 sǒng( )人听闻 修qì( ) róng( )毛 cuī( )残 cuǐ( )璨 cuī( )化 2、还有哪些容易读错、容易写错的字,请整理下来 【能力提升】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仔细阅读全文,先在文中勾画出中国科技史上的航天大事,然后以时间为序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2、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是导语。标题。结语,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导语。标题。结语三部分内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结合本单元的新闻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 说说标题对于新闻的价值。你还见过什么好的标题?并向大家介绍你认为它到底好在哪里。认真阅读课文,然后说说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4、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而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象新闻了? 5、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着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素材挖掘】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终于亲眼目睹了这一梦想的实现。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XX年1月至XX年12月“神舟”二号、三号、四号飞船相继发射成功。XX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完成各项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XX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XX年9月25日至28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坐“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45圈,历时68小时,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首次在太空进行了太空行走。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翟志刚抓住出舱扶手,缓缓转身,徐徐挥动着同伴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五星红旗。在19分35秒的舱外活动中,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这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跨越。 【一材多用】 a、以“脚踏实地”和“无私奉献”为话题 举世瞩目的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升入太空。和前两次载人飞行不同的是,这次将要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也就是“太空漫步”。很多人都曾经浪漫地想象过那个画面:浩瀚的星空与蔚蓝的地球作为背景,我们中国的航天员“走”出船舱,向着宇宙招手…… 这确实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但是,它的背后却并不一定就是浪漫。从各种报道中可以看到,航天员们事先都要经过层层筛选,要进行多年的、非常艰苦的训练。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了克服失重造成的影响,他们曾经头下脚上地“睡”在倾斜的床上达5天之久,就算简单的开关舱门的动作,也要一丝不苟,经过无数次训练。这些都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这就是为了“太空漫步”那个浪漫时刻所付出的代价,而且还是极小的一部分。我们目前还无法知道航天员们为了训练做出了多大的牺牲,还无法确切统计,有多少人在为中国航天事业做着默默无闻的奉献。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在杨利伟升空之前,神舟之行还是寂寞的,是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但如果没有之前数十年的艰辛努力,就不可能换来今天的万众瞩目。这样的工作效率与成果,正是多年来的“脚踏实地”精神的体现。 中国的航天人,不仅仅给人们带来惊喜与自豪,也不仅仅是带来一次又一次人类的飞跃、科技的突破,他们最可贵的是勤恳踏实,忍住寂寞。航天员是他们之中最为耀眼的代表,是标志,是代言人。但没有千千万万沉默的星星,又如何能组成瑰丽浩瀚的星空呢? 现在社会普遍浮躁,某些人热衷包装与炒作,追求急功近利,期盼一步登天。在这样喧嚣的环境中,神舟七号或许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冷静和思考。积跬步而行千里,要做成大事,有大成就,要实现自由的漫步,必须始于一点一滴,必须不怕寂寞。 b、以“期待”和“关注”为话题 神舟每一次发射都带给我们很多喜悦和期待,因为每一次发射都是全新的、都有我们关注的闪光点,就拿神七来说,很多人之所以更加关注她,就是因为神七航天员将进行中国首次“太空行走”。 太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我们关注“太空行走”,就是因为这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进步。我们不但能发射火箭,还要能进行太空行走,这是数千年来所有中国人的梦想。 人类的进步是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关注中国首次“太空行走”,就是关注我们中国航天的未来。“太空行走”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将来还要实现建设太空站、实现探月的计划……中国的航天之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不管前面的路遇到多大的困难,但通过这次太空行走,我们对未来会更加充满期望,世界会对中国会更加充满信心。 我们关注首次“太空行走”,就是关注中国,关注世界,关注航天。关注也是一种凝聚力和号召力。有了这种凝聚力和号召力,中国、世界和航天,一定会在关注中不断进步,有着更多的辉煌! c、以“发展”和“创新”为话题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造层出不穷,不仅给世界生产力发展带来巨大推动,而且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面对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XX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XX年间,在自主创新的旗帜下,神舟飞船7次飞天,中国航天员3上太空。速度震惊世界,成就辉耀太空。历史将永远铭记中华民族在实施推进载人航天工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创新能力,这强大的力量定将创造出新的中国奇迹! d、以“探索”和“改革”为话题 XX年9月27日,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在外太空的第一步。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一步”成为中国人自我变革和超越的标志,也成为民族勇气和智慧的象征。因为对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年代来说,中国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正如我们对外太空的探索从来就没有教科书一样。每一步的探索,都充满了挑战,也带有巨大的风险。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同样意识到迈出这样的第一步,让我们拥有了无限的可能。如果没有1978年的改革律动,或许我们会有航天事业的突破,却不可能让如此之多的国人分享航天探索的喜悦,也不可能让航天事业和中国人的生活变革一样精彩。 这样的第一步,也在这30年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学习现代文明的标志。从经济特区、土地承包这样群体性的第一步,到个性解放、权利保护这些带有强烈个人意识的第一步,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步”体现的。 有的时候,第一步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科技上的第一步,有着巨大的技术风险;社会变革的第一步,也会面临各种挑战。正如翟志刚出舱后的工作环境一样,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人既走出第一步,又面对第一次:小到培育出第一颗太空中的种子,大到第一次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这种考验,我们宁愿再听一听杨利伟、翟志刚们出征前的声音,用航天科技的决心、细心和信心,迈出改革30年之后新的每一步。 翟志刚的太空第一步,无疑将载入史册,而对国家未来的探索,也需要有航天探索的勇气;每一次探索式的迈步,又都可能意味着是最精彩的第一步。 e、以“品质”和“质量”为话题 据报道,神七飞船由12万个零部件、元器件组装而成,是当代“中国制造”——“尖端制造”的经典之作。既然我国的“尖端制造”能做到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把我国的“普通制造”做成更加尽善尽美,当不在话下。但凡国人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得出这个结论,应该不存疑义。 然而,当代“中国制造”的水平并未形成正常的金字塔结构,越是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的产品譬如奶粉和奶制品,时不时“拆烂污”很“正常”,搞得伤天害理不足怪。就在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组成神七飞行团队公开亮相的同一时刻,由新华社发布的一则消息说:“截至24日晚9时,全国各级工商部门出动执法人员278万人(次),下架退市问题奶7899吨……” 能造出质量过硬的飞船,却生产不了让消费者放心食用的奶粉,不是某些国人无能的问题,而是某些国人“无心”的难题;不是厂家和机构检控技术不过关的问题,而是想不想认真检控的难题;不是法纪有无的问题,而是法纪废弛,形同摆设的难题;不是品质控制工艺规范不完备的问题,而是整个民族对产品品质及浸润其中的品质文化缺乏敬畏的难题…… f、以“梦想”和“成功”为话题 当视线就此移向纯净星空,我们总会不由得想起在浩渺宇宙里、似尘繁星中作为家园的这个蓝色星球,想到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便与“天”所结下的不解之缘: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国际博物馆里挂着的一块牌子提醒着我们,中国人对飞天的向往绝不仅仅止于神话与想象:“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月球背面东方海附近的一座名为“万户”的环形山,更可以说是为这位古代的中国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推力升空飞行的先驱者树起的纪念碑。 这一次,我们是在用自己的力量迈开脚步走向太空。从飞船的船舱中走出来,在万籁俱寂的太空中感受神秘与奇妙、勇气与未知,用那短短的时间与距离丈量科学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g、以“伟大”和“渺小”作话题 神舟七号飞船安全返回大地,意味着一次伟大的太空之旅圆满完成,许多个属于中国的“第一次”就此被改写。那历史性的太空一步,让中国站在了科学探索宇宙奥妙的新高点。无论使用怎样的激动话语或许都无法恰当形容我们此时此刻的喜悦心情,正如无论使用怎样的溢美之词同样都不足以完全概括那历史一步的伟大意义。 如果有可能,大概所有人都会梦想着体验一番漫步太空的美妙;但我们非常清醒地知道,有幸进入太空的永远只能是少数幸运者。“神七”的成功除了会让很多青少年从小树立当航天员的理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它的意义更在于让我们通过电视屏幕实现了一次对头顶星空的清晰仰望。 您也许会同意我这样的表述:翟志刚独步寰宇的出舱一刻,不仅显示着人类的伟大,同时更显示着人类的渺小。是的,在茫茫宇宙面前,我们永远不要妄言“征服”;我们漫步太空不是为了征服星空,而是为了更好地仰望星空。 h、以“进取”和“追求”为话题 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明代万户乘坐47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太空的悲壮尝试,中华民族远征太空的道路漫长而又曲折。一个坚守着千年梦想的民族,一定也是能够创造奇迹的民族。依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空前迸发。 大到载人航天计划的战略筹划,小到火箭、飞船的设计生产……这一系列“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的诞生,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完全有信心依靠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凭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中国航天人仅用XX年时间,就跨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变成现实;凭着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中国航天人5年之内3度飞天成功,把中华民族的自信、自豪、自强托举到新的高度。 39年前,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今天,翟志刚同样在太空中迈出了中华民族历史性的一大步——这预示着中华民族在太空探索与和平利用太空的征程上,必将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第十五篇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高考家长帮为大家整理的15篇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中国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