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最新10篇5-18-54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漂亮的编辑给家人们找到的语文教案最新10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会14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幽静、清幽、纯熟、霎时“等词语能够运用。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学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落大意。学习生字新词和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17月光曲德贝多芬
2.学习后就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简介贝多芬的生平。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受。
三、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按思考题思考。2.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3.指名接读课文,读后评议。4.课文主要写什么?5.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分两大段。每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第二段(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6.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想想这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2.”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代学习目标。
(学习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还要继续学习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初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带着课后第1题3个问题默读第二段,找出回答各题的`自然段,并自己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检查自学情况,初步归纳主要内容。
三、细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第2一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2-5自然段。
思考:a.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写什么?b.划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钢琴曲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思考题,边读边理解句子意思。(3)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4)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2.学习第6一第8自然段。
(1)默读6-8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的句子。(2)边交流,边理解句子意思,
a.他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纯熟”是什么意思?盲姑娘能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熟,感情深,说明什么?“您,您。表达了盲姑娘怎样的感情?”
b.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3)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一曲(4)感情朗读5-7自然段。(5)第8自然段写出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的?(6)有感情地朗读6-8自然段。
3.学习第9、10自然段。
(1)课文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2)轻声朗读第9、10自然段,划出兄妹俩被美妙琴声“陶醉”的词句,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景象的句子。(3)讨论交流,理解“陶醉”、“恬静”意思。(4)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个别读同桌互读,集体:读等形式,读后评议(5)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下来的?
三、运用方法,总结课文。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以及《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还再一次运用回答课后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至于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课堂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4、5题。
一、复习检查。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接读全文,读后评议。
2.指导朗读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第2-5自然段应怎样读?
(2)第6-8自然段,重点读好盲姑娘,贝多芬的话,体会应怎样读?
(3)第9自然段,重点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应怎样读呢?(结合插图体会感情)
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评议。
三、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
1.谈谈怎样才能背得快?(谈谈背诵方法)
2.运用理清写作思路背诵。
3.练习背诵,自我试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四、总结全文。
1.轻声有感情朗读。
2.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贝多芬是-位怎样的音乐家?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五、课堂作业。
复述谱写《月光曲》传说的故事。
最新语文教学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赏析辛弃疾的两首词作,进而感受和体会豪放诗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两首辛词的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手法使用、情感表达等特点,感受豪放词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词的浓厚兴趣,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作品中情景交融、借古抒怀、运用典故等手法,体会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豪放派作品“豪放”特点的具体体现。
【学法提示】
1.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知识链接,了解辛弃疾生平、作品及其风格;
2.请同学们运用“阅读六字诀”(查、划、写、记、练、思),反复诵读,分析词作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善于用典的手法,自主完成词作的知识建构体系;
3.通过比较鉴别,体会豪放词作的特点,感受诗词风格的多变性。
预习评价:
1.请任意积累一首登临抒怀的作品。
2.任选一首辛词,从“写景”“叙事(记人)”“用典”“抒情”几个角度画出知识结构导图,进行知识建构。
教师的问题:
1.这是郭沫若评辛弃疾的对联,请谈谈这一副对联写出了辛弃疾哪些方面的特点。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2.讨论:同样登临观景,下面几位作者的情怀各有什么不同?风格有何不同?区分依据是什么?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煜《相见欢》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温庭筠《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3.深化:“豪放”风格有哪些不同于“婉约”风格的特点?
七、课后延伸:同是军旅题材的作品,品读苏轼《江城子》与岳飞《满江红》,从诗词的意象选择、意境营造、语言和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角度,分析它们与辛弃疾《破阵子》的异同之处。
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了解文言知识;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以及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步骤:
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习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听课文读音,注意字词读音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3.理解题目“陈情表”:谁在“陈情”、 向谁“陈情”、 为什么要“陈”、 如何“陈”
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习。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四、梳理课文
(一)第一段:
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明确: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3、翻译红色词语和句子
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供养无主 除臣洗马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三)第三段(具体研读):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串讲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具体研习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五、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课文结构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七、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八、讨论课后练习
九、字词整理
2 .古今异义:
至于:到 成立:长大成人 辛苦: 辛酸苦楚
告诉:申诉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蓐 :同“褥”,草褥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说话训练:
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十一、讨论:
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附: 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认识本课中的8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学写8个字。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和生活中的事例,理解“智慧就是财富”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识字,利用工具书学习多音字。
2.感悟课文,理解课题。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课题:读题。
学习生字:智、慧
二、初读识字。
1.大家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标记生字。
2.自主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指名分段接读课文。
4.再读课文巩固识字。识字游戏,针对难字集体想办法,读准音,记清字形。
5.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要求读准读通,读一读有这些词的句子。
三、指导写字。
1.认一认,认读会写字。
2.记一记,看清字形,记住字形。
3.说一说。观察会写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写一写。练写,师巡视指导。
5.评一评。师生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
1.认读会认字,口头组词。写一写,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构建: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引疑激趣。
读题质疑:为什么说“智慧就是财富”?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理解课文。
1.针对疑问,默读课文。说一说:你觉得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细读全文。主人公是怎样清理废料的?他这样做你有什么想法?找一找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结合课文说说你对“智慧就是财富”这句话的理解。
3.朗读加深理解。指读、自读、合作读。
4.质疑解疑。联系身边的生活实例提出自己不懂或想探究的问题,一起解疑。
5.回到标题深化理解。谈一谈“智慧就是财富”的理解。
四、延伸。
1.让学生结合生活举例说明“智慧就是财富”。
2.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明确写作范围,开阔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
2.激发学生兴趣,找寻来自父母的不同的爱,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3.升华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成习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给予你生命的人是谁?那么父母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呢?父母为我们奉献了一切,而他们自己却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这怎能不叫人赞叹呢?下面就让我们在闫维文的一首《母亲》中体会母爱,升华亲情吧!我想每一个做儿女的人,听了这首歌都会有所忆,有所思,有所想,心中都会激起对父母的无限感激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以“父母的爱”为话题,进行一次习作。
二、 明确习作内容及要求
小黑板出示习作内容及要求。指生读
问:怎样写才能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父母的爱呢?(板书:真情实感)
从本组四篇课文提炼写作方法
在我们第六单元学过的四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中,哪几篇写了父爱?哪几篇写了母爱?每篇课文都写了什么样的父爱和母爱?作者是怎样体现父母的爱的?生汇报。
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描写来写这次习作,老师这有一些精彩的片段,想欣赏吗?生欣赏片段
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溢着浓浓的父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严格的要求,是热情的鼓励。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也可以借助机会,与父母说说心里话,还可以给父母提建议。(要求:说父母爱的'同学要讲清楚父母对你爱的一件事;说心里话的同学希望你敞开心扉,提建议的同学要把意思表达明白,语句要连贯。)
小组说,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给评价)
过渡: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知道同学们把父母对你的爱铭记在心里,并且知恩图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把你们刚才所说得写下来就是一篇篇佳作,写好这次习作不仅激励着你,而且感动他人。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写好?
三、 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很大,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没有可送给你们的,就送给你们几句名言警句吧,我们一起读读。课下把作文完成,老师希望你们把这些名言警句恰当地用到你的作文中。
最后让我们在崔京浩的一首《父亲》中结束这节课吧!
语文教案 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2、培养学生背诵、积累成语、名言警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2、 近义词、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 练一练。
1、照样子,填一填。
词语 近义词 反义词
温暖 暖和 寒冷
愉快
同情
保护
弱小
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练习,在集体订正。“同情”的近义词、反义词比较难说,要适当的引导,如近义词“怜悯”,反义词“冷漠”。
2、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一个句子。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幸福 温文尔雅 耐心 一向 奇异 温和
二 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四字词语。
首先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两组词语的感情色彩相反),再组织不同形式的读,最后达到会运用。
这些词语都是与“同情弱者”有关,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如:
阳奉阴违 彬彬有礼 感恩戴德 宽宏大量 扶危助困
表里如一 咄咄逼人 忘恩负义 小肚鸡肠 落井下石
2、名言警句是文言文,先给学生讲清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除了书本上的外,类似的名言警句还有: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德不孤,必有邻。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三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背诵名句和填写读书卡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背诵名句和填写读书卡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对联与律诗
对联也称对仗,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它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对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一般不能用重复的字;
2、仄起平收。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用平声;
3、平仄相间,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用仄声,反之亦然;
4、句式一致,上下联相对,应做到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词性相对;
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
律诗和对联有着密切的联系。律诗分为五言与七言律诗。律诗共8句,分为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与颈联中的上下句为对偶关系。
二 让学生背学过的诗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 读“日积月累”的第3题。
1、多读几遍,若能把诗句所在的原诗背下来更好。
2、找出诗中对应的部分,如“三山”对“一水”,“半落”对“中分”,“青天外”对“白鹭洲”。
3、读下面的诗句,找出诗中对应的部分。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唐)杜甫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唐)崔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唐)李商隐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怀上喜会梁州故人》(唐)韦应物
四 知识窗。
本次“知识窗”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安徒生及其部分作品,让学生读一读,再据事前查阅的资料补充一些。
五 大家一起来。
这是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设计出新颖、别致、有创意的读书卡片,填写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语文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感到北京的美丽,培养学生对美的向往。
2.在媒体的帮助下,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
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热爱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整齐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就学习过:“我是中国人,我爱五星红旗。”你们热爱我们的祖国吗?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哪儿?谁去过北京?你们愿意把你了解到的北京介绍给我们吗?(教师相机表扬学生,肯定他们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
2、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北京去转一转、看一看,你们高兴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丢字、加字。
2、(相机鼓励学生读的积极性)指名读课文,注意思考,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3、反馈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三、分析课文:
通过课文的介绍,北京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一自然段:点明本文介绍的主要内容。
第二自然段:
1.了解广场的建筑物的特点,布局整齐。
2.小组讨论,画出广场布局示意图。
3.课件演示天安门广场。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
1、了解路和桥的特点。
2、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北京大都市的繁华。
3、通过读表示出对北京的热爱。
第四自然段:
1、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
2、你还知道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扩展知识)
第五自然段:
1、了解北京的著名景观
2、结尾课件,让学生了解这些景观。
3.读指导,“到处……到处”要重读。
4.、你还想要了解哪些有关北京的知识呢?
四、归纳课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北京有什么感受呢?
五、播放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北京召开奥运会的录像。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情景吗?同学们,想一下距2008年奥运会还有年的时间,在这6年中,你准备为北京,为奥运做些什么呢?(发散思维,树立民族自尊心)。“新北京,新奥运”,让我们记住这个口号,更预祝北京能更加美丽。老师也祝愿同学们更加进步!
语文课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会认l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会令人“难忘”?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有关傣历年的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导入、合作交流、朗读感悟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傣历年是我们傣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你们参加过“泼水节”吗?如果你参加过给大家讲讲自己的感受好吗?让学生讲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难忘的泼水节”它与平时同学们所参加的泼水节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生字。
2、指名读。
3、互读互听互相纠正读音。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要求认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指名读。
3、互读正音。
四、朗读感悟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
2、学生讨论交流
3、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
①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②用自己的话向大家描述一下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情景。
③理解“四面八方”。
④指导朗读。
4、指导看图、理解第4自然段
①师:看,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出示挂图)谁来说说总理今天打扮得怎样?总理脸上的神情怎样?
②让学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总理衣着和表情的词句。
③结合图,说说除了总理,还有谁也是笑容满面?
④师:傣族人民因为能和敬爱的总理一起过节而笑容满面,现在也请你笑容满面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5、体会第五自然段
①分角色扮演,老师扮演总理,同学们扮演傣族人民一起泼水祝福。
②启发想象
③正因为1961年泼水节是和总理一起过的,所以傣族人民感到那年泼水节是“幸福”、“难忘‘’的。
④有感情朗读6-8自然段。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要求写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读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找出要求写的生字。
2、指名出示要求写的生字。
3、指名读生字。
二、复习
1、用开火车形式读要求认识的生字。
2、同桌互相说说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令人难忘?
三、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字让学生记住字形。
2、介绍记字方法。
3、用生字组词,并理解字义。
4、写字。
①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②重点进行范写指导。
③学生书写老师巡回辅导。
四、课外延伸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情,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知道的少数民族风情?
2,学生介绍。
3、老师补充。如彝族”火把节“、基诺族”“、哈伲族”嘎汤帕节“,
五、作业布置:
积累本课好词佳句。
语文课教案 篇九
课前学习:积累生字词,熟读课文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能使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第一块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根据上结课的学习及自己对伽利略的了解,自己的理解简洁、明了地介绍伽利略。
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准备介绍伽利略。
组织交流,并对其激励性评价
部分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认真听其介绍,准备评价。
组织评价
评价
第二块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布置任务: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
学生认真朗读,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师评价
部分学生朗读所画的句子,其他学生认真听其朗读
同学们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理解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生小组讨论
组织交流
全班交流
第三块活动:写一写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当伽利略让两个铅球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下面怎样了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前面所学的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章,来刻画“大家”的反映。
学生练笔
请先写好的同学上来交流
学生交流
教师组织评价,并适度激励学生
学生评价
反思
课后学习:写一写学了《斜塔上的实验》后的感受(结合实际)
语文的教案 篇十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难点: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是最令我们感动的,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父母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提示: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著名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二、朗读训练
1、抽学生分段朗读后互相评议得失;
2、播放配乐朗诵示范。
3、学生配乐朗读。
三、自主学习
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作者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作者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这里,我们可看出朱自清不随人后、善于开拓创新的艺术才华。如果换成“浦口别父”之类,就平庸无味了。
四、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2、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下一篇: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介绍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