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知识>正文

教学设计优秀22篇8-17-78

2024-11-08 18:39:23 互联网 知识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实际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1

一、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在教学中探索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成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讨论、答疑、实践等手段,始终贯穿探究性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

理论依据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教师启发式学习和探究性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有所启迪,并协助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性协作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体现探究性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语文课程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情感体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鼓励学生探究性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收获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自学与合作学习并重,根据教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征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依据新课标以及培养信息化新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将根据以下四个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带着现代思辨的观念审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1、熟悉掌握字词句,归纳。

(1)通假字“属”、“凭”;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2、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写出每一段段落大意。

过程与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小组团队合作探究,培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协作、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信息素养

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识别和运用的能力。

三、利用教学环境与资源分析

四、设计师生活动,确定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五、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设计方案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体会花木兰爱国爱家的英雄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很想知道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能告诉我吗?指名说。有没有想过成为一名英雄?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英雄呢?指名说。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中国古代的英雄。她的名字叫——板书:木兰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木兰从军》。

二、品读课文

1、首先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一节。指名读。

你读懂什么了?指名说。(木兰是一位女英雄)

思考:文中哪些字、词、句让你觉得她是一名英雄?轻轻读读课文,边读边想,遇到重要的地方可以划下来,多读几遍。

生自读课文。

2、汇报交流。(依学生回答随机进行)

小朋友们,大家都想做英雄,其实,那些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想法的同学就是课堂上的小英雄,谁先来说。

(1)、随机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读一读,想一想,木兰在渡黄河,过燕山是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从军很辛苦,路途艰难,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终于来到了战场。战场上的木兰是什么样的呢?请看图,你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指名说。

她跃马提枪,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她是一位真英雄!谁来读一读。(适当点评)。齐读。

(2)、正是在像木兰一样英勇的将士的努力下,战争结束了。回到家乡的木兰有什么变化呢。指读第4节。再见木兰,将士们什么反应?指名说。

你从哪些词能读出惊讶的感觉?(“才”、“竟”)。

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这么惊讶?(这更说明木兰在战场上表现的英勇,决不逊色于男儿)

将士们仅仅是惊讶吗?(还有敬佩)自由练读。指名读。

(3)这样一位文静俊美的姑娘为什么要女扮男装呢?再读课文,思考。

指名说。

出示:“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理应”什么意思。“家忧”是指什么?“国忧”又指什么?

正因如此,木兰决定替父从军,那么,她又是这样说服家人的呢?

先想想,木兰家里有哪些人?指名说。小组讨论一下,再演一演。

敢于走上讲台的人是最勇敢的,指名演。师生点评。

三、指导背诵:

1、整体感知:说一说:木兰是()的女英雄,因为她()。

愿意把木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吗?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记下来吧。谁来告诉大家你平时怎样来背诵的?(学生自由发言)(看图来背、多读多背、想意思来背、抓重点来背……)

好!大家的方法真多,今天老师为大家再提供一种背书的方法,动词串连——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些动词连成一条线,就很容易把内容记住。比如,第四段中(木兰)回乡,脱、穿上、(将士们)探望、发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练习背诵。

A、自由背

B、指名背

四、生字教学:

过渡:真正的英雄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学知识,学本领,我们来比一比,谁能把这些字写正确,写漂亮。

出示生字,将、病。

完整的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着迷”、“迷恋”、“痴迷”等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并借助这三个词语理清文章结构,提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领悟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表达方法及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4、从法布尔的故事受到启发,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重、难点:

1、从法布尔的故事受到启发,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字感受人物的思想。品味文本中父母的责骂,初步领悟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学生自学,教师检查的形式,了解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借助重点词句,培养学生对通过文字感受人物思想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品读文本中,法布尔父母的责骂语句,初步领悟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同步探究中的自学站部分。

收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名言等。朗读《昆虫记》。

教师: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板书课题,齐读。质疑,如:谁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会装满昆虫?

2、师生交流质疑问题及对法布尔的了解。师出示课件,简单介绍。(课件内容为法布尔资料)

二、检查预习: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

(1)课件出示生字词:认读、记形。重点强调“栖、蠕、载”的读音。

(2)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描红,重点指导“昆、察、殿”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

(4)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初读感知::

1、默读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概括。在学生找到句子后,指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借用文中的中心句。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哪些内容具体讲了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里?

2、小组交流给课文分段。思考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主要又是写什么的。

3、课文的第二部分讲了几件事?分别在哪些自然段里?

4、学生思考并回答。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指导学习第一段。

1、通读第一段,了解这段中的环境描写。

思考:法布尔生活的小村庄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说出:美、昆虫多)

通过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抓住“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丛生”、“小动物跑来跑去”来理解)

2、师引导:作者为什么在课文开头告诉我们这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领会法布尔

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对他成为昆虫学家有较大影响。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品读第二大段。感悟“着迷”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

1、自由读2至3自然段。然后概括这两段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概括)

2、这只纺织娘的外形怎样?画出相关句子。法布尔捉到纺织娘的心情怎样?你是怎样感受出来的?学生找出法布尔的语言(“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主要是通过“瞧”和两个“!”感受到,所以要读得语气强烈,读出高兴、激动的心情。

3、纺织娘最诱惑法布尔的是什么?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4、学生交流。教师课件出示句子。(“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不知是谁在唱歌”“三天前,法布尔……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5、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心情。

师:法布尔用了几天时间找到这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三天。

师继续引导:这么长时间,一定费了很大功夫,想象一下法布尔从“听到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到“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期间会做些什么?

6、找到后心情怎么样?你又能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学生:终于。

学生读句子,体会法布尔兴奋的心情。

6、小结:法布尔沉醉在纺织娘的美妙歌声中忘记了回家,不放过任何观察昆虫的机会。可见他对昆虫是多么着迷呀!(板书:着迷)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

1、默读4到10自然段,画出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词句。试写批注。

2、学生交流:

交流一:品读第四自然段,感受采集和观察昆虫给法布尔带来的乐趣。

“通过“逮蝴蝶”、“捉甲虫”以及在“水底世界”观察到的“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给法布尔带来的乐趣。

交流二:品读第五自然段,感受法布尔对小甲虫的喜爱。

从“闪烁着金属光泽”“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体会小甲虫在法布尔的眼里是多么的漂亮。通过“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好好欣赏”等词语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交流三:品读父母的态度部分。

出示课件,学生细读。(内容为课文的7、8两自然段)

思考: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部分内容?(学生尝试回答)

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结合人物语言体会“责骂”与“责备”的区别,

师小结:父母的责骂也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这样的侧面描写更加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板书:迷恋)

(三)、学习最后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法布尔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昆虫学家?学生回顾全文,由“着迷”“迷恋”到“痴迷”(板书:痴迷)感受法布尔的执著精神。

3、课文结尾讲到了法布尔由于对昆虫的痴迷使其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科学有着卓越贡献的著名昆虫学家。那么开头讲到对昆虫的痴迷了吗?(引导学生与文本开头中心句“着迷”相对应)知道这种表达方法叫什么吗?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六、通读全课,合作探究:

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

引导说出“装满昆虫的衣袋”最能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表现他执著的追求,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七、出示《昆虫记》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抓纺织娘着迷

5、装满昆虫的衣袋捉甲虫父母的责骂迷恋

(侧面描写)

引进了科学的殿堂痴迷

教学设计方案 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蒙、喃”等7个字。会写“并、夜”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一、教学目标:1、认识“蒙、喃”等7个字。会写“并、夜”等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快活”等词说句子。4、读写结合,扩展阅读,激发学生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以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快活”等词说句子。

4、读写结合,扩展阅读,激发学生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父亲”那份非同寻常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字词卡 小鸟图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播放鸟叫的录音,引导学生谈话。你喜欢小鸟吗?你了解小鸟吗?

2、是啊,鸟儿是大自然中的精灵,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鸟有关的故事-------《父亲和鸟》(板书课题)。

3、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袋瓜里会迸出那些问题?父亲和鸟有什么关系?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父亲和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快读读课文吧! (要求:先自己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检查反馈,课件出示词语,指导认读;

雾蒙蒙 鸟味 猎人 黎明 一瞬间嗯

喃喃地说 焐得热腾腾 浓浓的草木气味

(1)借助拼音,指名领读。重点正音:蒙和腾是后鼻音,瞬是翘舌音,前鼻音。“热腾腾”变为第一声

(2)去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

(3)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了哪个字?学生自由记字形,再交流识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喃 浓 嗯 味

换一换的方法:焐---悟,猎----借

(4)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3、指导难句子朗读。

句子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句子2: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句子3: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读准多音字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转载于:父亲和鸟教学设计)、小朋友真能干,不但读准了词语,而且能把难读的句子读通了,

相信你们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进行评价)

2、交流感受。读完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父亲和鸟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课文中句有一句话已明确告诉我们,快速找一找。

3、生汇报,引出第一自然段: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①指名读句子

②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知鸟,爱唱歌的小鸟吗?下节课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观察讨论:在这些字中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提出来讨论,交流,提出解决的办法。

2、指导书写:

(1)比较“并、喜、重、群”,发现规律;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排列的距离应当大致相等,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

(2)教师范写喜和重,让学生观察体会,进一步感悟以上两条写字规律。

(3)学生临写,再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词语朋友,这些词语朋友你们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齐读第一自然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说说知道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过渡: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知鸟,爱唱歌的小鸟呢?这节 课让我们再来来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吧。

二 品读课文 ,感悟情感

品读之一——体会“父亲的知鸟”之心

1、 那么,你们又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父亲的知鸟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体现父亲知鸟的句子。

2 交流反馈,深入研读

(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A、 雾蒙蒙的树林是什么样的?

B、 “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轻,这样慢地说?

C、 谁能学学父亲说话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D、父亲在雾蒙蒙的树林边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用鼻子闻了又闻,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2)父亲真了不起,简直就是一位鸟类专家!这鸟类专家为什么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呢?谁来读一读?

出示: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谁知道,父亲在说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呢?

在“嗯,还有鸟味。”前又会有什么动作或神态呢?说话的声音呢? 你能把父亲的话读出来吗?(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轻一点,别惊动林中的小鸟!

(3)真的有鸟味吗?出示:“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冬天,我们的小手都快冻僵了,妈妈拿什么为你们焐手的?小鸟们是怎样将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4)父亲还知道什么?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什么时候鸟最快活?你能给快活换个词吗?你什么时候最快活?快活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到林子里感受他们的快乐吧!

是啊,此时在我们的眼里又多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尽情地歌唱。他们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低飞,那么活泼,那么可爱!你听,它们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向我们诉说________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教学设计教案 5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A、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B、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A、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B、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C、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D、……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 6

【教材分析】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淡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比较、鉴赏、评价诗歌。

【指导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的情感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设计思路】

一、诗情导入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是豪迈的秋;“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忧伤的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寂廖的秋。秋天还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有清淡的神韵,深情的怀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验美的情感

1、学生试读,体验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学生在小组内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并谈谈自己读的方式。4、诗中描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漂亮的名字。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学生命名只要符合大致意思即可。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总结:伐木丁丁,稻谷流香,瓜果肥硕,雾冷、露清、霜白,有秋虫低鸣,有蟋蟀弹琴,有溪水清冽,这样的秋天谁人不爱,这样的秋天谁不赞美。

三、欣赏美句,享受美境

1、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并朗读。

2、小组内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3、全班交流。

意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情感。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

4、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困惑?

总结:诗人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秋写得富有神韵,富有活力。秋似乎是一个清闲的农人在享受秋日的收获,似乎是一个悠闲的渔人正撒网归来,似乎是一个清洁纯的少女正凝神静思。读此诗,身也变得轻灵,心也变得明净。

四、构思美图,表达美语

1、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想像每一幅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用美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播放音乐与画面。

2、小组交流,推荐优秀者在班内交流。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3、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总结:秋已不在作家笔下,而在同学们心中 ,因为作者的诗已经与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尽情地体验,畅快的想象融合了,我相信,同学们想象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就越能感受作者的心。

五、比较美文,培养美趣

1、学生朗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

2、请你用学习《秋天》的方法,谈谈你将从哪些方面去品读这首诗。3、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意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读诗。

总结:诗歌,常常用音乐般的语言,传达出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情感。品诗,就应该懂得品味诗的音乐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这才真正掌握了读诗的方法。

六、挑战美诗,学写美诗

1、你曾与秋有过亲密接触吗,请用你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2、全班交流,评选出最优秀诗篇。

总结:秋各不相同,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美,我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受到了何其芳诗歌的美的熏陶,才有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秋天。“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在正值金秋十月,让我们走进这硕果飘香的季节,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美吧。

秋天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幼儿园教学教案设计 7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借形想象的方法添画各种鱼类。

2、能用大胆讲述自己的想象。

3、初步发展幼儿协作能力。

活动难点:

借助波浪线交织出的图形进行创意想象,并能大胆添画各种鱼类。

活动过程:

1、PPT课件。

2、画纸,KT板,蓝色记号笔、水粉颜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ppt出示大海图片

教师:孩子们,你们看到大海是什么样子的?看一看你在海面上发现了什么?(波浪)他是什么样子的?谁愿意来画一画?(这种弯弯曲曲的线条就叫波浪线)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尝试绘画波浪线。

当大风吹过来时波浪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大的波浪)当风轻轻吹的时候呢?(波浪小小的)他们想在一起手拉手做游戏呢谁愿意来帮助他们?他们还可以怎样手拉手?(波浪线越长,我们的海面就会越宽阔,当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波浪手拉手连接在一起,就会像辽阔的大海一样。)

2、PPT播放海底世界图片:

大海不光有宽广的海面,还有很多美丽的海洋生物呢?你都看到了什么?

3、出示各种小鱼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鱼的外形特征。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小鱼长什么样子?你喜欢那一条小鱼?为什么?他身上都有哪些图案呢?

看看这是什么?(海蛇海鳗)他们长什么样子?海里不光有小鱼,还有好多美丽的植物呢?

4、借形象想,添画小鱼等海洋生物(把其中的一幅拿到前面来)

(1)教师引导个别幼儿示范。教师:大海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和水草,可真漂亮!孩子们,老师给你们用的可是神奇的画纸,现在已经有美丽的海洋生物藏在里面了,看一看你们能找到这些可爱的小鱼海蛇海鳗和水草吗?(请2-3幼儿上前回答)你找到了了什么?添画上什么他就会更像了?还有谁发现了他们?(如果幼儿没找到,老师先示范一下:老师发现了一条美丽的小鱼,他的头在这里,身体在这里,如果我把他画出眼睛和尾巴,添上鱼鳍,大家一下子都能发现他。)

那你们来看一看李老师还能找到什么?(一连串的小鱼)

(2)幼儿尝试添画海洋生物,教师指导。

教师:孩子们,请你们取一盒颜料回到刚刚才的位置找一找你们的大海里有那些美丽的小鱼吧。当音乐停止的时候请小朋友轻轻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巡视指导:你发现了什么?添画上什么他会更像呢?)

5、作品展示

教师:哇,大家发现了这么么多美丽的海洋生物啊,谁来讲一讲那个是你发现的?你用了那些线条和图案。除了你画的小鱼你还喜欢那一条小鱼,我们也来夸一夸小朋友的作品吧!后面还有小朋友的作品呢,他们也想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三、结束部分

孩子们,今天你们画画开心吗?问问后面的客人老师我们的话漂不漂亮?现在我们就把这些可爱的小鱼带回去挂到我们的班里好吗?

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海洋是自然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虽然它充满了不确定的神秘因素,但是海洋对于我们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我们的幼儿对于海洋也是充满了好奇的。

教学设计方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会认读7个生字。

2、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育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教育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主体,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丰富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愉快识字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认读生字,理解课文内容,领悟遇事要动脑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以歌曲内容导入新课。

(板书:风)

2、引导感受风的特点,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在活跃气氛中进入课堂学习。

2、感受风的特点,畅所欲言,产生兴趣,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引导进行“认朋友名”活动,集体认读带拼音的生字、词语。

2、去拼音认读生字词语,以交朋友的形式读词语。

3、引导“魔方生字对对碰”活动,巩固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

4、引导应用词语,同时介绍识字方法,并组词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1、个别学生领读名字,初识生字。

2、进行“交朋友”巩固认读词语。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xxx,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在“魔方生字对对碰”游戏中巩固生字。(运用自己制作的生字魔方共同玩“你说我指”的游戏。)

4、练习应用词语,介绍识字方法。

三、读文感悟,领悟交流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画”的美丽。

3、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学习要求:

认真读课文,你喜欢谁的画?

你从哪里感觉到风了?找出相关的段落重点学习。

(教师巡回参与,相机点播)

4、交流汇报,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抓住重点词语,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件、板书);

重点理解“飘、转、弯、斜”等动词,

指导朗读重点句子,在朗读中感悟。

5、师生共同小结:

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画出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画风中事物的变化来把风表现出来,使人感到画中有风。

6、引导学生再读全文,展示自己的理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初步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第一段,感受“画”的美丽。

3、明确要求,自主学习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研读。

4、与全班同学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感悟,深入理解课文。

5、与教师一起共同小结。

6、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展示朗读。

四、创造体会,拓展延伸 1、引导拓展口语练习:

说一说:

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

我说:“是风,风把( )吹得( )了。”

2、唱一唱:

以练唱儿歌的形式,再次回顾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活动

3、想一想、画一画:

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

引导先说,课外画出。 1、进行拓展口语练说,联系生活实际,发散思维,锻炼语言组织和口语表达能力。

2、试唱儿歌,感受课文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

3、创造思考,想想说说、画画,延伸课外。

教案教学设计 9

《荷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文如画,课堂如诗。依靠录像、音乐等媒体营造出课文的意境,让孩子倘佯其中。读悟结合,边读边悟,熟读成诵,培养语感,促其积累。让阅读过程个性凸显,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听中想象,化语为画,读中想像,移情体验,抓住契机,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孩子获得审美体验,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积极对话。

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入,直观激趣,进入课文情境。

导语: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齐读课题――《荷花 》。 想不想亲眼看看荷花?看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你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身边的伙伴讨论交流,看完后,请你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那朵荷花。

1、播荷花录像。

2、描述自己最喜欢的那朵荷花。

二、读悟结合,突破重点,学习第2小节。

是啊,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简直就是一大幅画,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这幅画是什么样的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读第2小节,划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

2、交流收获,结合指导朗读。

a、板画理解“挨挨挤挤”。

b、换词,体会“冒”(播白荷花图片,想像: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干什么呢?)

c、表演品味荷花的三种姿态。

课文中一共描写了几种姿态的荷花?连起来读一读(师板画)。

3、指名读书,其余同学合上书,用心倾听,边听边想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

4、根据板画背诵第2自然段。

三、以演促读,读中想像,学习第4小节。

过渡:听着听着,想着想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配乐范背第四自然段,美吗?想读吗?那就美美地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1、指名个别读。(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

2、数人齐读,边听边配以动作。

3、语言训练:

蜻蜓蜻蜓,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

小鱼小鱼,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

还有,其它的小家伙都躲到哪儿去了,你不想跟荷花姐姐说些什么吗?

4、熟读成诵。

四、挖掘文旨、扩展廷伸,实践中求发展。

过渡: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哩。看,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你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吗?

1、说说画家是谁?

2、展示数幅各色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说说你还有哪些好办法来夸夸荷花,夸夸大自然。

3、交流。

设计反思:

《荷花》一文语言清新,颇有美感,值得品味与积累。因此,设计时,我以“画”为线索贯穿整课,扣住课文的第二与第四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直到熟读成诵。

在设计品读二、四自然段时,又根据两段课文的文字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在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自读自悟,在交流反馈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艺术地学生品词品字,并结合进行朗读指导。做到以读促悟,以悟助读,读悟结合,将读定位于“精读与品读”,从而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依文而作的板画则成为指导学生背诵该段的线索。

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先以范读诱情。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融表演于朗读之中。积极创设情境,抓住文中的空白之处,展开想像,进行语言训练,在童话世界里孩子的童心得以彰显。在形式多变的朗读中,学生乐此不疲,背诵也水道渠成。

三、五小节,则成为整个课时的过渡语,在课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铭刻于心,整个设计也显得自然流畅,浑然一体。资料提供者:

教师教学设计 10

一、融入情景——让作业充满生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在作业设计时,把丰富知识、发展思维寓于趣味之中,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取代单调乏味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如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后,布置这样一道作业题:高老师计划用2小时批改作业和备课,实际批改作业用了1小时30分,备课用了6/5小时。请问高老师有没有按时完成任务?

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情况,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愿做、乐学。

二、自主编写——让作业丰富多彩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如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后,学生基本掌握倒数的概念和求倒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引导说:“同学们,今天高老师把布置作业的任务交给你们,你们打算为这节课设计怎样的作业?”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来,而且设计的作业远比教师布置的作业要丰富多彩。如:生1:进一步弄清什么叫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互为倒数。生2:先写几个数,然后写出这几个数的倒数。生3:跟同学继续讨论0和1的倒数情况。生4:找出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对于完成自编的作业,学生不仅乐意,而且全身投入,作业质量高,既较好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应用——让作业回归生活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作业设计时,应注重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1)收集几个长方体包装盒,分别测量计算出用料面积;2)将10盒香烟包装成一条,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合理,为什么?3)到超市做一次调查,看看超市里的一条(10包)香烟是怎样包装的,为什么要这样包装?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实践应用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四、自主选择——让作业满足差异

《课标》基本理念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避免出现“会了、懂了继续做,不会、不懂却不做”的现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要根据每个层面学生的需求设计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发展”。一般情况下,教师为学生提供“A、B、C”三类作业,供学生自由选择。

个人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学生在自己关心、熟悉的情境中,掌握创建复杂不规则表格(编辑与调整表格、格式化表格的综合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同学及课本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课堂知识完成个人简历的制作;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让学生通过个人简历表的制作,了解现实社会竞聘上岗的趋势,对未来走入社会提前奠定心理基础。

(二)课题分析

重点:复杂不规则表格的制作;

难点:编辑与调整表格,表格调整为无边框。

(三)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在word的操作、编辑等基本知识,对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使用也比较熟悉,已掌握了简单表格的创建与编辑。

2、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自身出发,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提出设计“个人简历”为任务,与学生密切相关。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观察分析,通过实践掌握,发现问题,协作学习

(五)教学素材准备

环境:多媒体机房(带电子教室)

素材:word制作的个人简历;彩色线条图片,头像图片。

(六)教学内容和过程

1、情景引入:

1)、展示一个小动画《“小强”求职》,虽然这是一个带点搞笑的flash动画,但却真实的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竞争,优胜劣汰,以后我们大部分同学大学一毕业也要应聘上岗,都要去求职,那怎样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自己的岗位呢?我们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有特长。同时我们要带着自己的简历去面试,我想一份精美的个人简历也可以增加你面试时印象分。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就要用我们学习的知识word表格制作来完成一份自己的个人简历,让别人更快更准确地了解你。

2)、效果展示

这是老师大学毕业时制作的个人简历,学会这节课你们也能制作出这样甚至更好的简历。

教学设计方案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

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节奏,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要求:①要有时间、地点、人物。②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疏通大意,探究文本。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等下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读完,提示他们三位都是有才华的文人,谢太傅是长辈,胡儿,谢道藴是晚辈,并且要把谢道藴才女的气质演出来。(请两男一女同学表演,并请生点评)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其实啊,古人有四大人生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对于文人才而言,吟诗作对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藴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生齐:笑乐。)

对,是笑乐,也就是满意的意思。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明确:①对他们两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谢太傅对他们两的回答笑乐,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刘义庆。那么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藴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藴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藴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藴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②是个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五、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藴将飞雪比作柳絮,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成诗句哦。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六、熟读成诵、快速记忆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理解的益处颇大。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结合投影想象画面背诵文章。

七、布置作业,开拓视野

你知道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教学反思

对于初一的新生而言,刚接触文言文,积累字词是关键,讲解可以帮组学生积累,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很重要。这节课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阅读方式比较单一,文言字词的讲解不是很透彻。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并且要更加仔细的研读文本,设法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发掘文本中有价值的成分。

教学教案设计 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七个会认的字,掌握“浪花、一会儿、雪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5:通过理解词句,结合画面促进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句子,体会句子包含的感情。

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没有在软绵绵的沙滩上玩过?演示CAI课件(画面:课文插图伴有海浪的声音)

2、今天,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看金色的海滩和美丽的大海中的浪花。(CAI 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配乐配图听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一下读书的情况,这些字词你能读准吗?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标出句子。

出示课件:这就是金色的沙滩,我是指谁啊?对了,就是和我们小朋友年纪一样大的小女孩,她呀!正坐在沙滩上玩耍!

2、品读第二句。

渡:咦!听听,这时候谁来了?(浪花来了!)

出示CAI,听听海浪的声音

(1)齐读第二句话。

(2)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句子:出示:我坐在沙滩上玩耍,浪花看见了,迈着步子,搔痒了我的小脚丫。指出两个句子的区别。(没有了“轻轻地”“悄悄地”)这都是说谁的?

(3)指名读第二句话

(4)怎样才叫做“轻轻地走来了”请一个同学来示范一下

(5)浪花卷上沙滩的声音很小很小,而且啊,他还轻轻地践到了我的。小脚丫上呢!

(6)读这句话,读出浪花的“轻轻”,浪花的“悄悄”,读得时候要轻要慢。

(7)自由练习

(8)指名读,谁能读得更轻!

(9)齐读

3、品读第三句

渡:贪玩的小浪花,悄悄地涌上来,又悄悄地退回去,一次次地把小姑娘脚下的黄沙冲走,她的小脚丫痒痒的就好象被一条毛毛在瘙痒着!你们看小姑娘这时是什么样的?

(1)看图说说

(2)指名读第三句(出示第三句)

(3)它是指谁呀?它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啊?重点指导读好“哗哗哗”。“跑回家”是什么意思呢?

(4)浪花这个小调皮鬼把小女孩逗得很开心地笑了,同学们你们开心的时候也会笑吗?能笑一个给老师看吗?

(5)谁能笑着来读读这一句,读得时候注意把“笑得我”连起来读。

(6)自由练习

(7)小组选代表比赛读

4、小结:小浪花呀轻轻地走来,悄悄地给我瘙痒,把小女孩逗乐了,又哗哗哗地笑着跑回大海妈妈的怀抱里跟我捉迷藏做游戏!你们觉得浪花怎么样啊?(板“可爱”)

你们喜欢可爱的浪花吗?

5、齐读这一段

6、引导:老师有点不明白了,这可爱的浪花真能够迈着步子走来,真能够瘙痒我的小脚丫,还能够笑着跑回家吗?小女孩把浪花当作了一个和她玩耍的小娃娃啦!

(二)第二段

出示课件:又听这回海浪声大了一点

渡:不久,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又来了。这回它还是悄悄地来吗?

1、指名读第二段,标出句子。

2、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浪花是怎样来呀?

(2)唱着笑着”,对唱着歌儿高兴地来,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3)找两个人对比读读

(4)指名读

(5)齐读

3、读第二句

渡:可爱的小浪花唱着笑着跑来,给我带来了许多礼物。有些什么呀?

1)、指名读第二句话。

2)、这里有不懂的词语吗?“捧来”谁能做做动作,浪花真有礼貌

3)、“捧来”了什么?请小朋友到沙滩上找找(贝壳小虾)

4)、贴词丰富“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复合型的图片)

5)、还可以是怎样的“贝壳”,怎样的“小虾”呢?(丰富他们的词汇,漂亮的贝壳可爱的小虾等)

4、读第三句

看,浪花送她的礼物太多了,她兴奋地说了什么呀?指导注意“装不下啦”向上扬。男女生比赛读

5、激情引导再读读这一段

6、小结:你觉得浪花像什么?(板书:小娃娃)而且是一个可爱的小娃娃。哪些词语说明浪花像可爱的小娃娃?板书:唱、笑、跑、捧。

(三)第三段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板书:淘气、一群。为什么不说像“一个”淘气的娃娃?(有很多浪花)

三、归纳总结

1、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浪花像一群淘气又可爱的娃娃?划在书上,然后在班上说一说:(1.迈着轻轻的步子;2.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3.笑着跑回家;4.又唱着笑着跑来了;5.这次它给我捧来了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6.浪花跑去又跑来。)

2、齐读课文,要读出对大自然的爱,对浪花的爱,要读得亲切,充满感情。

3、课文中的“我”通过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写出了浪花淘气又可爱的动态,把浪花当成了一群淘气的娃娃。出示句子:

浪花象一群淘气的娃娃。

天上的白云像飞奔的马。

彩虹象一座美丽的拱桥。

仿照这个句子来说说话:

小狗的脚印像__________。

弯弯的月儿象___________。

__________象___________。

五、总结升华:学完了这篇课文以后,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了?

板书:

轻轻的 悄悄地

可爱 淘气 一群娃娃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文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参与对文本内涵的理解、领悟,使学生生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入情入境,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特别是当学生对描写浪花的语句进行品读之后,再去读课题,那种对浪花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读得非常有感情。这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学生要怎样读效果好多了。

一年级的生字教学是尤为重要的,但生字教学究竟该放在什么时候教?一边学课文、品句子,一边还要学生字,这定会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若要放到课前或课后,又担心离开了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学好,且集中识字对学生来说量太多,难以一下子掌握。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课堂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使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长大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成长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读生字;难点是让学生明白长大的意义。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仪、识字卡。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教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快快长大。那么,你觉得怎样才叫长大了呢?

(教师板书:长大了)

让几名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马莎(教师出示挂图1)。她呀,也像我们一样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呢!那么,她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块儿来看一下课文《马莎长大了》。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鼓励学生自读课文,提醒他们注意课文中的生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读完课文后,师生谈话,通过比较师生的。朗读情况,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

3、学习生字

①自我检查

让学生自我检查对课后生字的认读情况。

②教师检查

教师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并引导学生利用生字组词或说话。

③巩固练习

利用多种方式练习巩固,如,集体认读,分组读,开火车读,两人抢读等。

4、齐读课文

师生齐读课文,进一步巩固文中的生字。

5、检查朗读

检查个别学生的朗读情况。

6、师生共同回想课文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①马莎很想快快长大,她想了哪些办法?结果怎样?

让个别学生发言后,教师出示挂图2,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教师总结板书:学打扮

②后来,马莎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让个别学生发言后,教师出示挂图3,再让大家学一学马莎学扫地的样子。教师总结后板书:学扫地。

③接下来她又做了什么?

个别学生发言后,教师出示挂图4,让学生观察后,小结并板书:倒水

④为什么后来大家都说马莎长大了?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长大的意义。

⑤学了这篇课文后,今后你想怎么做?

三、总结全文。

教育学生要懂得为别人做事,懂得关心别人。

四、自由朗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并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情感目标: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试验、收集和分析试验数据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利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两个转盘、盒子、红球24个、蓝球6个、漂亮的卡通人物、硬币、多媒体课件,颜色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猜测

1、听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听故事,特意准备了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想听吗?

(动画播放: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它看见玉米地里的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走着走着,来到桃树底下,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棒着几个桃子走到一个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它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多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2、猜测: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猴去追小兔,结果会是怎样呢?

学生猜测:它有可能追到小兔,也有可能追不到小兔。

师:那追到的可能性会……很小。

3、有些同学认为小猴不可能捉到小兔,有些同学认为小猴还有可能捉到小兔,只是可能性很小,看来,事情的发生不仅有可能性,而且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摸球试验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验证

1、试验准备。

(1)介绍试验材料。

师: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都有红球和蓝球。

(2)说明试验要求。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要求进行摸球试验,摸球20次,根据摸球的情况完成好摸球情况统计表和统计图,然后观察统计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二)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小?

(3)提出注意事项。

师:最后还请同学们特别注意:摸球时不能用眼晴看,摸球试验结束后不要打开盒子哟,能做到吗?下面请小组长拿出记录表和统计图,就可以开始试验了。

2、合作试验、初步推测。

(1)各小组试验,教师巡视。

(2)观察、汇报。

师:谁把你们组的试验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

生汇报。

3、推理、验证、归纳。

(1)观察。

(集中展示各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6个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呢?

生发现: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出蓝球的可能性小。

师:(疑惑地)咦!每个盒子里都有红球和蓝球,为什么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出蓝球的可能性小呢?

(2)思考。

师:这都是你们的推测,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师:好!莫老师数三声,我们就一起把盒子打开。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红球有几个?蓝球有几个?看了这些颜色球的数量,再联系刚才的试验结果,你知道了什么?

(红球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大,蓝球的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小。)

师:也就说,在摸球试验中,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与球的数量有关。)

师:如果让你在自己小组的盒子里再摸一次,你觉得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好,请六个小组长一起来摸摸看。

(3)归纳。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摸球试验发现了可能性的大小与不同颜色球的数量有关。哪种颜色球数量多,它的可能性就……(大);哪种颜色球数量少,它的可能性就……(小)。那可能性小是不是就代表没有可能摸到呢?

三、应用、拓展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不少事情的出现与可能性的大少有关,你们能运用可能性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1、转转盘。(课本106页的“做一做”。)

师:看,这里有个大转盘,想来转转吗?莫老师手里有许多漂亮的图片,你来选一种颜色格,如果你真的转到那种颜色格的话,我就送你一个图片,谁想来试试?还有谁想来?

(生可能会选黄色)你为什么会选黄色格呢?

(因为黄色格的数量多,红色格的数量少,所以转到黄色的可能性大。)

转转试试看?

不行,每次都是你们赢,我得换个转盘,这次如果你还是转到黄色格的话,我就送你一张更漂亮的图案,谁来转?(指名3名学生上台转)

师:为什么只有xx个同学拿到图案?

(因为黄色格的数量少,蓝色的。数量多,转到黄色的可能性小。)真聪明!那就把这张图案送给你吧?

2、拓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转盘(出示幸运转盘)。

商场为了吸引顾客购物,经常让顾客参与购物转奖的游戏。他们为什么把一等奖的部分这样设计呀?

(因为一等奖的奖品很贵重,所以要让人们转到一等奖的可能性小,转到其它奖的可能性大。)

师:你们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真是棒极了!

3、设计转盘。(练习二十第4题。)

师:看了这个转盘,你们想不想也来设计这样有趣的转盘?

(1)课件出示设计要求。

请同学们在书本109页上涂一涂。

(2)谁想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作品)

问:在设计转盘时你是怎样想的呢?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3)小结。

师:在设计第一个转盘时我们只要使得红色格的数量比蓝色格多就行了,在设计第二个转盘时只要使得蓝色格的数量比红色格多就可以了,你们都设计出了符合要求的转盘了吗?

4、解决问题。

师:今天还有一位我们非常熟悉的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小猫扑蝴蝶)

师:小精灵明明带着他的魔棒来了,还有谁来了(小猫)

师:听,小精灵有问题要问了:天空中有7只黄蝴蝶,3只红蝴蝶,小猫随意扑一只,扑到哪种蝴蝶的可能性大呢?

(小猫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小猫是不是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黄色的蝴蝶。)

师:看来确实是扑到黄蝴蝶的可能大。现在天空中还有几只黄蝴蝶和几只红蝴蝶?小猫再随意扑一只,扑到哪种蝴蝶的可能性大呢?

(天空中还有6只黄蝴蝶3只红蝴蝶,小猫随意扑一只,还是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红蝴蝶。)

师:(疑惑地)咦!不是说小猫扑到黄蝴蝶的可能性大吗?怎么会扑到一只红蝴蝶呀?

(因为天空中还有红蝴蝶,所以还是有可能扑到红蝴蝶的,只不过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小一点。)

师: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小并不是说不可能扑到红蝴蝶。

听!小猫又有问题想问了:你能想办法让我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大吗?(增加红蝴蝶的只数,让它的只数比黄蝴蝶多。)

(师用课件演示:小精灵用它的魔棒增加了7只红蝴蝶。)

5、猜一猜。(练习二十第10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怎么样?这里有四个盒子,其中只有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一个硬币,你来猜一猜,可能会在哪个盒子里?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注意: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次;认为在一号盒子里的举手,认为在二号盒子的,三号盒子,四号盒子。

师:下面我们来揭晓,哦!原来在2号盒子里。也就说只有x个同学猜对了。现在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猜对的人少,而猜错的人多呢?

汇报:因为硬币只能在四个盒子中的一个,有三个盒子中没有,所以猜错的人数多,猜错的可能性就大。

师补充:虽然猜对的可能性小,但我们也是有可能猜对的。

四、总结、延伸

1、延伸。

师:其实,关于可能性的问题,在很久以前就有不少的数学家做过研究,最典型的是掷硬币的试验。同学们看一看,这是一枚1元的硬币,将硬币掷出,结果会怎样?掷到哪一面的可能性大呢?今天的作业是回家后,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做一做这个掷硬币的小试验,自定试验次数,老师建议次数多一点,这样试验结果才准确;并将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情况做好统计,明天把你的试验结果记录表拿回来全班一起交流好吗?

2、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最高兴的是什么?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你觉得老师表现得怎样?

(3)师:刚才《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还没讲完,想听完吗?

出示录音:小兔子看到小猴追上来,马上串进草丛里不见了,这时太阳快下山了,小猴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

师:看了这个故事结果后,你们有话要跟小猴子说吗?

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要像小猴那样三心两意哦!

五、板书设计

可能性大小

数量多可能性大

数量少可能性小

教学设计策略 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作合理的取舍。

教学准备:

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四年级我们曾经两次学到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策略”是什么意思吗?(指名答:方法)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是用哪些策略去解决问题的呢?(画图,列表)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旧知引入,激起学生回忆,帮助学生打开原有知识结构,为新知的有效建构作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场景图,自主读题。

王大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提问: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我们能帮助王大叔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18米)

师:长、宽的和又是多少呢?为什么要知道长、宽的和?

生1:长、宽的和应该是18÷2=9米。

生2:围长方形必须知道长和宽是多少。

(2)动手操作: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围一围,说出你围的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一一列举出来。板书:一一列举

(小组合作摆小棒,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

①汇报交流:

生1:长8,宽1米。

生2:长6,宽3米。

②师:用小棒围来寻求答案感觉怎样?如果是100根栅栏用小棒围会怎样?

生1:用的时间会很多。

生2:用小棒围会比较麻烦。

生3:答案可能有重复和遗漏(板书:重复、遗漏)

[设计意图]以帮助王大叔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

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运用填表列举。

(1)拿出课前准备的表(教材P63上的),动手操作

师:请大家用表格把几种围法一一列举出来。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长方形的面积(平方米)

(2)师:一共列举出多少种围法?

师:比较学生两种围法(有顺序和无顺序)哪种好?板书:有序

师:用表格列举与摆小棒相比有什么好处?

生:不重复,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小结:在列举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这样答案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3、反思列举方法。

(1)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里交流后回答)

生1:我知道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

生2:我觉得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生3:我发现长方形的长越大,宽越小,面积就越小。

(2)师:如果你是王大叔,你会选择那种围法?

生1:第4种(长5宽4)

生2:因为第4种围法围成的长方形羊圈最大,王大叔就能养更多的羊了。

4、感悟列举策略。

小结: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而且分析得很有道理。通过一一列举可以将答案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出来。大家为王大叔解决了难题,为了表示感谢,下面王大叔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比较归纳,凸显出用列举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印象深刻,提高对有序列举方法的深刻领会。

5、游戏活动。

拿出飞镖和靶盘,让学生认识一下靶盘及其环数的分布(与P64练一练靶盘一样),介绍游戏规则。

师:我们来做个投飞镖的游戏,看看能投中多少环。(指名一生掷飞镖)

师:如果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投的话,也投中两次,你觉得他可能会得到多少环?把可能出现的结果一一的列举在课前准备的表格上。(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小结游戏:指出106与88的得分是相同的,应该算一种,所以这题一共有5种不同的环数。大家在一一列举时还要根据题目的要求作合理的取舍。(板书:一一列举时应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作合理的取舍)

[设计意图]在课堂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6、自学例2

师:王大叔又遇到了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再来帮帮他吗?(出示例2及其场景图)

师:“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可以订阅1本,可以订阅2本,还可以订阅3本)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列表。

生2:有序的一一列举。

师: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订阅几本的情况,然后再订阅几本的情况?

生:从只订阅1本的开始考虑会比较简单。

师:如果只订阅1本,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是哪几种?(3种)

如果订阅2本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分别是哪几种?(指名回答,3种,让学生明白这个地方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列举:《科学世界》《七彩文学》,《科学世界》《数学乐园》,《七彩文学》《数学乐园》)

如果订阅3本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1种)

师:那么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7种)

师: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表(教材P64上的),用打“√”表示订法,动手做一做,完成这个表格。(教师巡视,对于困难的学生可作适当的指导)

师:怎么从这张表中看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怎么看?(竖着看,一列就是一种订阅方法)

师:通过一一列举,不但能看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而且还能看出每种订法分别订的什么书。要得到全部答案,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说出: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解决前两个问题的经验,通过自我反思自学例2,既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查,又使学生再次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巩固了方法。

三、课堂练习。

课本第66页1、2、3,当堂校对。

[设计意图]考虑到时间比较紧,课堂练习既作为巩固又作为课堂作业,并当堂进行校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弥补学生不足,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课堂效率。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一一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安排是国标本数学与原来教材相比的一大亮点,在遇到问题时,如何采用“策略”、采用何种“策略”,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主要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有序思维”和“枚举”的特点和价值。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例1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用火柴棒去围长方形,让学生在围的过程中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摆放之前,我设计了“长、宽的和是多少呢?为什么要知道长、宽的和?”这样的问题,这让学生体会到求出长、宽的和是围长方形的关键所在,为学生的分析创设了一定的坡度。在动手围的过程中,由于有的学生按顺序找出了长和宽,有的学生无序找出了长和宽,通过比较,学生感到有序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为了让学生从围一围过渡到用表格一一列举,我提出了“如果是100根栅栏用小棒围又会怎么样?”进而体现出用表格一一列举的好处。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还注重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将“练一练”安排在例1的教学之后,学生在游戏情境中轻松的巩固了新知,明白了一一列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同时应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作合理的取舍,进一步优化了策略。接下来的例2是让学生进行订阅报刊,对订阅的要求,学生能很快了解。用表格一一列举这种策略已经成为他们的首选。总体来说,要学生熟练地一一列举,还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在练习中感悟,为形成富有理性的数学思考积累经验。

二、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

学习是需要动力的。现代数学学习方式和传统学习方式的重要区别在于将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即兴趣的激发。本课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取生活中的,学生可以解决的学习问题,以助人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适当的动手操作和小组活动,保证了学生参与体验时空。学习素材和学习活动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整堂课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17

教学目标

1、认识汉字十六个,会写九个生字并积累常用词语。

2、结合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理解文中的专门术语,培养学生惧信息的能力。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理解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交通工具发展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兴趣。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惧有关交通工具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很早以前人们远行靠什么吗,你还了解火车、汽车、飞机、轮船吗,科学技术的发情,交通工具越发先进,人类将会走得更快更远,今天我们学习《远行靠什么》

二、新课

(一)自学

1、轻声自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用你学过的方法进行识字。

3、小组或同桌用识字卡检查生字,并相互交流。

4、按自然节小组内读课文,检查字音。

(二)识字

1、读卡片。学生读一个,老师将卡片贴到黑板上。

2、说说自己最得意的识字方法。

3、游戏识字。同桌你读我找,我找你读,练习组词语。

(三)交流

1、学习1-3自然段,读文思考,在不同的时期人们远行用什么流通工具。

学生读文很快就能找到最初,人们远行时靠步行,骑马,后来是马车和帆船,二百多年前有蒸汽机,就有了火车和轮船。

2、让学生知道独木舟、蒸汽机词语的意思,理解奔驰、天涯海角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

(四)诵读

火车满载着乘客在大地上奔驰,轮船把人们送到天涯海角读出自豪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交通工具由古代骑马、乘独木舟发展到使用马车、帆船及火车和轮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明内燃机等,交通工具有哪些新的变化呢,接着学习以下课文的内容。

二、新课

(一)交流

1、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人类远行靠什么?

第四段首先理解内燃机的意思,然后从汽车在公路上川流不息,军舰在大海上巡逻,快艇疾驶而过看出或体会到什么?一是说有了汽车、军舰和快艇,二是说车多、军舰、快艇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川流不息、疾驶的意思。

第5、6自然段让学生理解了飞机,人们自由地飞到世界各地。现在又有了电力机车,核潜艇,还有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让学生把现在和最初比较一下,现在和二百年前比较,说明了什么?

2、学习最后一段,齐读。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是全文的中心句,从交通工具的角度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要想走得快走得远,就要发展科学技术。

(二)诵读

1、学生自由练读。认为自己读得好就奖励自己一朵小红花。

2、小组赛读,读出骄傲、自豪的情感来。

3、指名朗读。

(三)评价

结合学生诵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价。从情感的投入朗读的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写字

1、复习巩固字形,认读生字卡。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你认为最难写的字。

3、老师指导。内、艇、界。

教学设计教案 18

在《看花灯》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用漂亮的花灯图片想要把学生带入到元宵灯会的情境之中。在学生对着花灯图片发出的赞美声中,我觉得我在课件设计上花费的时间是值得的。而在学生对着书本却开不了口的尴尬气氛中,我认识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忽略了很多东西,比如说课件中的生字、生词需要孩子们识字的工具——拼音;提出的某些要求已经高于语文课标中对低年龄段学生的要求;学生们对花灯的喜爱之情也在齐声朗读中消失殆尽?? 这篇课文较长,再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探索不够深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彻。上完这节“赏灯课”,经过老师们的集体评课,我深切地认识到,要想使学生主动地、高效率地学习,必须按照课程标准低年龄段的要求认真备课,先制定符合孩子们的教学目标,再设计相关教学环节,从字词入手,将阅读和识字相结合。比如说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就可以把“花”字朋友给学生进行讲解。朗读课文的时候,尽量减少齐读,要有意引导学生跟老师学习范读,可以先进行一遍范读,再问问:“有没有同学可以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一读”,“还有没有”?“大家都这样读一读。”

经过评课和反思,我会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二:五年级美术上册《闹花灯》教学设计 湘教版

《闹花灯》

一、教材分析

花灯,又叫灯彩,是我国流传甚广且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本课以花灯为题材内容,通过实施教学活动,旨在了解“花灯”这一民间艺术。

民间花灯的品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座灯,安放在地上或是特制的架上,灯体庞大,气势宏伟,灯光明亮。二为挂灯,该灯体积相对较小,做工却特别精巧,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三是水灯,放于水上,放灯者许下心愿,花灯随波而荡,预示着心想事成。四为提灯,即孩子们提在手上玩耍的灯,造型大多模仿动物造型。教材呈现的学生作品为挂灯和提灯造型,体积较小,方便提在手上玩耍和展示。

民间花灯从制作工艺上又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彩扎类。传统彩扎花灯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经过前前后后近七十道工序,一只花灯才算真正做成。教材呈现的学生作品主要为彩扎花灯,简化了花灯制作的工具,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多种材料进行制作,如可用竹筷代替竹篾,塑料纸、玻璃纸、皱纹纸等代替绸布,双面胶、透明胶等代替绳线、铁丝、粘胶,各地区的老师可根据本地情况酌情调整。制作工艺也简化为三步:

一、捆扎花灯的骨架;

二、将骨架用纸材进行包扎;

三、选用剪贴、描绘等装饰手法打扮花灯。

二是刻纸类。采用硬纸板为材料,工艺师先设计造型,按其形状把灯体准确分解成几何块面图形,描绘上各种图案后,再用刻刀精心雕刻,最后将这些纸板按造型粘合上色,配上丝穗便成了刻纸花灯。教材对此类花灯没有呈现作品,教师还是应对此做出说明,如若学生感兴趣,可以此为契机,降低制作难度,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纸盒等制作刻纸花灯。

二、教学目标

◆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和花灯的历史,以及各类花灯的艺术特点。

◆掌握制作花灯的基本方法和要领,感受制作花灯作品的工艺特点。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相互合作的工作作风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三、课前准备:彩色手工卡纸、双面胶、蜡烛、剪刀、彩笔等。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元宵节的时候,民间不仅吃元宵,还闹花灯呢!其实,元宵节闹花灯已经是司空见惯的风俗了。

传说玉帝养了只鹅,它下凡去玩儿时被人类打死了。玉帝非常生气,决定要在元宵节那天放火烧死人类。聪明的人们知道了,就在元宵节那天挂灯,把放火的武将们骗了回去。所以元宵节闹花灯就成了人们的风俗了。

二、揭示课题:《闹花灯》的闹意思就是张花灯、舞花灯、观花灯、赏花灯等。

四、学生按图示分组合作制作花灯,教师巡视指导。

五、装饰美化花灯。(剪穗、描绘或剪贴。)

六、点亮花灯,展示评价。

教学反思:教学时本课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制作花灯的兴趣。上课时学生积极参与,个别花灯材料没带齐全的学生也都被吸引到制作小组里来打下手,因为这个花灯制作好后可以当玩具玩耍,小孩天性爱玩,所以教学效果较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花灯制作图示简易化,便于全体学生短时间内制作成功

教学设计方案 19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联系旧知。让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寓言,并说说寓言的特点。(借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揭题释题。理解寓、则的意思。(寓:寄托,包含;则,篇的意思。)

二、导学《掩耳盗铃》,揭示学法

(一)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1、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题眼盗。

2、,学生字:掩、盗,理解题目的意思。

3、总结学法:看全文,抓字眼,解题意。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1)读了这个题目,我们应提出哪些疑问?

(2)学生讨论,归纳出思考题:a为什么盗?b怎样盗?c盗的结果怎样?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

(1)齐读第1自然段,学习生字:铛、偷,联系插图,了解什么是铃铛。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a齐读第1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什么?结合学习生字:碰,理解句式:只要就(只要,提出条件;就,表示必然出现的结果。)

b齐读第2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样想的?这样想对吗?为什么?结合理解句式:如果就(如果,表示假设;就,表示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理解1、2句间的关系。(转折)

c齐读第3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么做的?

d齐读第4句,回答:偷铃铛的人结果怎样?联系插图,结合理解句式:刚就(刚,表示时间短;就,产生的结果。)

3、归纳学法:提问题,抓词句,理解内容。

(三)再读课文,揭示寓意。

1、齐读全文,思考讨论:a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为什么可笑?b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归纳学法:读全文,析因果,揭示寓意。

(四)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将这则寓言讲出来。

三、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自学《亡羊补牢》

教案教学设计 20

教学要求:

1、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名、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

3、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指名背诵《海上日出》。

二、出示燕子的挂图,观察说话。

三、出示挂图,指导学生按以下顺序观察图画,简单口述图意。

1、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春天的景色。

2、观察近处在空中飞翔的燕子。

3、观察远处落在电线上的燕子。

四、检查预习。

默读课文,说说小燕子是什么样儿的,飞行特点是什么?

五、指名三人读课文。

评点,读准字音。

六、图文结合,理解第一自然段,了解燕子的特点。

1、外形特点。

2、透过外形,了解燕子性情特点。

3、有感情朗读,读出燕子的活泼、机灵、可爱。

4、自由读。

5、看图,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

七、图文对照,理解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感受春天的气息。

2、结合“微风吹拂着……柳丝”一句,体会春天柳树的特点。

3、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4、凭借图画,发挥想象,感受“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关系。

5、理解“生机”。

6、朗读,在头脑中浮现“光彩夺目的春天”。

7、自由读,注意句与句的联系。

8、试背第二段。

八、联系图画中飞行的燕子和落在电线上的燕子,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观察飞行的燕子,听读第三自然段。

2、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

3、概括大意。

4、听读第四段,看作者怎样描写停在电线上的燕子的。

5、“五线谱”“音符”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停着的`燕子“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6、自由读第三四段,浮现画面。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配乐朗读全文。

进一步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学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自读,思考:

每个自然段分别讲的是什么?

三、思考、交流。

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描述燕子的?

分别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燕子形象的活泼可爱;燕子飞行时的动态美;燕子停歇时的静态美;为春光增色,使春光充满勃勃生机。)

四、巩固练习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识记“俊俏”,背诵课文。

2、自读第二自然段,背诵。

3、自读第三自然段,背诵。

4、自读第四自然段,背诵。

五、字词练习。

1、交流是如何识记生字的。

2、练写生字词。

3、自己尝试默写。

六、自由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方案 21

一、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你们谁来说说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板书:空木罐、银木罐、金木罐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这个故事?

生:地球发生大爆炸,所有的的江河都干枯了

3、师:想一想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出这景象?

4、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过渡):师激情描述:火红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水都没有了,人和动物都因为缺水而死。活着的人大喊着:水啊!在这样的情况下,七颗钻石的`故事发生了。谁来读读下一个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引导学生读好小姑娘哪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指名读(当学生有一个字没有读准音的时候,教师耐心帮助学生把音发准)

齐读这句话。

3、学生自由练习读好这段后两句话。

4、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过渡):木水罐怎么变成了银罐呢?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本段课文。

2、师:为什么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

3、指导感情朗读:小姑娘把欢喜起来。

指名读

4、出示第一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在音乐的背景下讲述课文故事片段。

2、师:水罐为什么又变成了金的?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是什么使水罐里长出了钻石?

3、指导朗读: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指名读、齐读

4、引导学生读好其他句子,方法同上。

七、配乐集体朗读九自然段。

八、老师总结:

那七颗钻石飞到天上,变成了大熊星座。

九、拓展练习:

1、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师:爱是无法代替的,这是多好的名言啊!

十、结束全文

同学们说得多好啊,你们说的每句话都是诗啊!(音乐起)今后大家看到大熊星座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好,下课!

教学设计方案 22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密铺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

3:经历密铺认识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密铺图案的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密铺的含义及知道哪些平面图形能单独密铺。

教学过程

一、 情节设计:

出示俄罗斯方块的动态图,引出密铺。

观察图片,感知密铺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奇妙而美丽的图案,它们都是由一种或几种平面图

形拼成的。请大家欣赏。(课件出示五幅图案)

2、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它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 想好的同学同桌之间议一议。

3、你认为什么是密铺?

二、自主探究、发现交流

1.质疑牵引、激起兴趣。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组图形大家熟悉的图形。(课件出示圆形、正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如果只用一种图形,你们猜猜看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呢?

2.鼓励猜测、大胆想象。

师:谁愿意发挥你的想象力,大胆的猜测一下?“

学生大胆的发表各种猜测。

3.动手操作、实践验证。

师:刚才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些猜测都对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来操作验证吧。

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操作课件中的各种图形分别进行拼铺,并把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验证好的同学,可以把你的观点合同组的同学一起交流。

4.汇报结果、展示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验证的结果。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平铺作品,并让学生汇报交流。

生1:我们发现正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正六边形可以进行密铺。 生2:圆形和正五边形不能进行密铺。

对于他的验证结果,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赞成他的观点吗?

5.小结归纳、得出结论。

师:老师也很赞成你们的观点。从大家拼摆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组图形中,正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正六边形可以进行密铺。圆形和正五边形不能进行密铺。

三、综合运用、创作设计。

1.谈话牵引、激起激趣。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密铺,探索了密铺,接下来就让我们动手创作美丽的图案吧?

2.动手实践、自由创作。

“咱们比一比看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新颖、更富有想象力。”

学生动手设计,同组互相欣赏,说说自己的创作感受。

3.展示欣赏、交流感受。

师: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作品、说一说创作的感受。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如下:说说你的作品吧。

四、扩展提高、课外延伸。

课文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