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知识>正文

数学教学教案(优秀12篇)8-10-34

2024-11-04 19:04:45 互联网 知识

对于教育工作人员来说,能够编写出优秀的教案,就相当于把握教学课程的核心部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

小学数学教案 1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3.1.1认识厘米|人教课标

数学教学教案 2

设计理念:

如何让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是我们数学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按特征分类"这一知识点是小班年龄段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孩子们喜好游戏的特点,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中,我和孩子们置身在分糖果--选标记--品糖果的情境探索中,通过多次观察,引导动手参与,调动着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乐。

教案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2、能根据物体的特征选择相应标记,并大胆讲述操作过程。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教案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颜色、大小有一定的认识。

物质材料准备:PPT;大小不同的红、绿糖果卡片;"小货架"人手一个;标记图若干。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东东的新店开张了,我们一起进去看一看吧!

2、哇,店里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3、小结:店里的糖果可真多呀,它们不仅颜色不同,大小也不同。

二、糖果分类,选择标记

1、初步探索,糖果分类

货架上的糖果看上去有些凌乱,怎样排放会整齐些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一样的糖果放在一起吧!

2、交流讲述,分类方法

谁来介绍一下,你的糖果是怎么放的?

小结:你们可真能干,原来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放糖果。可以把颜色一样的糖果放在一起,或者把大小一样的糖果放在一起。

3、探索尝试,选择标记

为了让顾客挑选时看得更清楚,我们还可以为糖果送上标记。

请你看看你的糖果是怎么放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标记。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集体交流,总结评价

三、糖果品尝,体验乐趣

今天小朋友们帮助东东将一样的糖果放在了一起,为了感谢你们东东拿来一些糖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快去品尝一下吧。

数学的教案 3

教学内容:

P9-P10;练习一5、6、7、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毛线、纸条各11组;同桌准备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等。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7、8、4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探索规律寻求新知。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无限循环小数的意义和循环节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

1、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认识循环小数,循环节,会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以玩扑克牌的游戏说明摆放顺序重复出现。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与循环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3、展示目标: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环节二

目标展示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探索规律寻求新知。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环节三

学习新知

1、出示例7

(1)板书: 400÷75

让学生独立计算。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讨论:第一题可以除尽,2、3题的商除不尽,总也除不完。(4)建立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5)归纳总结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2、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老师指着400÷75的竖式提问: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总结: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4、建立“循环节”的概念,指导循环小数的写法。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无限循环小数,教师板书:

5、老师指导书写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小数的循环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环节四

训练操作。

做一做第一题

矫正:强调循环小数的写法。

小组合作各小组以小组长为中心,把自学所得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环节五

课堂小结

学习至此,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掌握不太好的是?

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8题、第10题。

2.课外作业:

(1)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1题。

(2)算一算,想一想:10÷7的商的小数部分第100位上的数字是几?

数学优秀教案 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0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的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2、在猜测中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推理过程(两种情况的猜测)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和刘老师认识这么久了想不想猜一猜刘老师今年多少岁?能确定吗?这样没有依据地去猜,能不能一次猜准?刘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我的年龄是由数字0和3组成的两位数,现在你能猜到了吗?谁能说说你的想法?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师:真棒!原来猜也大有学问,要想一次猜准,就要有依据地去猜才行,今天刘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数学广角”,去玩“猜一猜”的游戏,高兴吗?(板书课题:猜一猜)

2、感受推理过程

(1)“猜名字”游戏

师:在“数学广角”里有两位小朋友已经在等我们了,看,你们能猜出哪位是兰兰,哪位是红红吗?(生猜)大家能不能确定谁是兰兰,谁是红红呢?(不能),那刘老师给大家一个提示。(出示:左边的小朋友说:“我不是红红”)可以猜出来了吗?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生:左边的小朋友说她不是红红,那她就是兰兰,右边的小朋友就是红红了。)还有别的想法吗?(左边的不是红红,那右边的肯定就是红红,左边的。就是兰兰了)。

师:你们俩不但猜得准,而且说得也清楚,真不错!大家把掌声送给他们,老师也送你们一个礼物,是什么呢?(师预先准备红花、智慧星)指一生:奖给你的不是红花,那是什么?师追问思维过程。

谁愿意和大家说说为什么刚开始不能马上猜出来,而现在却很快就猜对了呢?

师:是啊!当事情有两种情况时,要想一次猜准,需要根据提示先排除其中一种情况,再去猜。

(2)游戏二:师生合作,玩“猜水果”游戏

师: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做“猜一猜”的游戏,你们谁愿意上来玩?(指两名学生上台,各拿一个水果,放在背后,不让其他人看见。)现在让我来猜好吗?但你们要给我一个提示,(指其中一生)告诉我你拿的不是——(我拿的不是苹果)那你拿的是梨,他拿的就是苹果了,对吗?举起来让大家看看,谢谢你们,水果送你们了,请学生互相说说理由。

(3)游戏三:生活中的猜一猜游戏

师:其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猜一猜”游戏,大家想猜猜刘老师的一些事情吗?

①我喜欢打乒乓球,我握拍子的手不是左手,那是哪只手?

②我教的二(2)班班长不是女孩子,是——?

③我走路时,先迈的不是右脚,那是哪只脚?

同学们反应真快!如果猜的事情有两种可能,我们就根据提示语去猜,不是这种情形,就是另一种情形。

二、情境体验,完整表述推理过程(三种情况的猜测)

1、“猜年龄”游戏

师:兰兰和红红的好朋友亮亮听说我们在“数学广角”玩游戏,也赶来参加,欢迎吗?亮亮想考考大家,猜猜他们3人的年龄,他们分别是7岁、8岁、9岁,谁能一次猜出他们各自的年龄?(不能)那该怎么办?(提示)师出示:亮亮说:“我今年8岁了”现在可以确定了吗?(不可以)一个提示语够吗?(还得一个),师出示:红红说:“我不是7岁”。能确定吗?你是怎么想的?请同桌互相说说,(从亮亮的话中知道他8岁了,再根据红红说的“我不是7岁”,可判断红红9岁,兰兰7岁。)多指几名同学说推理的过程。

师:要想保证一次猜准3种情况,需要几个提示语?(生:两个)

2、“猜兴趣小组”游戏

师:三种情况的猜测,知道两个提示语,就一定能猜准确吗?

兰兰他们3个小朋友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学习,他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分别参加了美术、舞蹈、书法兴趣小组,(贴出提示兰兰说:我参加了美术小组; 红红说:我不参加美术小组,)“你们根据这两个提示能猜出3人各参加了什么小组吗?为什么不能?(这两个提示语是重复的)

师再出示:也没有参加书法小组,现在能猜出来了吗?

师生共同小结:要猜的事情是三种情况时,需要2个提示语,但不能重复,猜一猜时可以把直接告诉我们的放一旁,再根据猜两种情况的猜法去猜其余两种。

三、课间放松游戏

(师生一起做律动)

拍拍你的肩,不是左肩,那是哪个肩?那是()肩。

摸摸你的耳,不是右耳,那是哪只耳?那是()耳。

踏踏你的脚,不是右脚,那是哪只脚?那是()脚。

伸伸你的手,不是左手,那是哪只手?那是()手。

四、拓展应用,深入体验简单推理。

最后,兰兰、红红、亮亮要玩捉迷藏的游戏,“数学广角”有3个可以藏身的地方:假山、大树、花坛的后面。

4人小组合作,帮他们设计藏身的地方以及提示语,然后分别表演,其他同学猜。

五、活动总结

同学们,“数学广角”玩得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3位小朋友也要离开了,我们和“数学广角”再见。

大班数学教案 6

活动目标

学习使用尺测量的方法,并比较长短。

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我的数学》第6、7页。

2、搭配第6、7页的玩具卡。

3、线绳、书面纸、记号笔,玩具卡搭配的直尺。

活动过程

1、幼儿两人一组,用自然物(棉线)互相量身高。

——第一个人靠墙站好,第二个人帮第一个人量身高,并在墙上做一个记号。

——第二个人用线绳量第一人手臂的长度(从指间到肩膀),然后将棉线剪下来。

——利用这一段棉线为单位,来量墙上的身高,每一段做一个记号。

——数一数,身高是几个手臂的长度呢?

——请幼儿相互交换来量身高、手臂的长度,并做记录。

2、当大家都量完后,请幼儿分享测量过程与结果,教师用一张表,帮幼儿记录身高与手臂的关系。指导幼儿学会看逃生图上的重要标志:出口、门、可通过、不可通过。请幼儿看看彼此的比例,有没有好玩的发现呢?

3、5个人一组,取下玩具卡上的直尺,相互量一量墙面上的身高,并记录下来,再请幼儿说说他们5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4、请幼儿看《我的数学》第6页,用直尺量一量图中黏土蛇是几厘米;把长度写在框框里。

教学反思

把幼儿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幼儿的辅导者、参与者。使幼儿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准备了软硬、长短、形状,制作材料等不同的尺子,幼儿还从家里带来了五花八门的材料。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操作时“有点乱”但幼儿的动手力高,幼儿在操作中发现尺子的作用。

数学教学教案 7

【活动目标】

1、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2、彩操作活动中付息5以内的数数

3、学习按数量取物

【活动准备】

贴有点卡的塑料袋(同幼儿数)、串珠积木六篮、动物图形卡1——5一套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师以小狗开糖果店的游戏来应起幼儿的兴趣师:今天又各客人来我们班作客,你们看是谁?(小狗)师:小狗开了一家糖果店,生意很忙,有很多的小动物来帮忙,看看是谁来了?

2、复习5以内的数数师:这是谁?有几只?(师逐一出示动物卡片,幼儿伸出手指点数,并说出总数)

(二)操作活动

1、装糖果

(1)师:来了这么多的小动物,可是还是来不及。小朋友们愿意帮助小狗吗?

(2)提出要求师:先每人拿一只塑料袋,数数上面有几个点子,就往里装几粒糖,一边装一边数,最后说:“我装了×粒糖。”

(3)师示范一次

(4)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提问:你装了几粒糖?为什么装了×粒糖?

2、送糖果

(1)师:请小朋友把糖送到糖果店的。柜台里。

(2)提出要求师:你有几粒糖就放在有几个图形的框子里。一边送一边说:“我送了×粒糖。”

(3)师示范一次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结束活动师:小狗说谢谢你们,欢迎你们到他的店里买糖吃。

有关数学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面积单位。

2.能选择正确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格子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

(1)师:同学们你们的脸面是指哪一部分?

学生摸脸,但也有学生比划出脸的一周

师强调:脸的一周的长度叫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2)师:黑板的表面是指哪部分?

(3)师:你们还可以摸出哪些物体的表面?

2、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教师出示以下几个封闭图形,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为什么你们一看就知道谁大谁小?你们看的是哪一部分?

指名学生上讲台比划三个图形的大小是指哪部分。

3、提问:有谁知道什么叫做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不同学生说己不同的理解。

4、同桌合作寻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有面积?

学生回答:书面、桌面、地板、瓷砖……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知道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3.引出面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老师提问教室及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面积。

(1)提问: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有多大?

感知数学课本封面有多大。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

感觉一下它有多大

学生1:大约三个手掌大小。

学生2:大约有我玩耍扑克6个那么大。

……

(2)我们的黑板有多大?

学生1:黑板的面积大约有两个教室门那么大。

学生2:黑板的面积大约有4平方米

学生3:黑板的面积大约有10个课桌那么大

……

师:同学们,你们的回答各种各样,知道用身边的物体大小来比较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如果老师不了解你身边的物体,我就无法相象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大小?谁有好办法?

学生回答: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

(1)量: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它的边长。

教师指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同时介绍1平方厘米的读法和写法。

(2)看:看一看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大小。

(3)摸;让学生摸一摸1平方厘米的面积有多大。

(4)想: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在脑海里回想1平方厘米的形状,大小。

(5)应用: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盖,中方格)

(6)估:估一估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7)猜: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把三个大小不同的面积单位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44页中的第1、2、3题

四、课时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数学的教案 9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学重点】

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你们知道吗,在实际生活中,交通与数学是紧密相连的,在交通问题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场景图

让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小东从家里走道学校的两幅图片。

问:“这两幅图有什么变化”以发现小东每分走65米,他从家里到学校用了10分钟。

(1)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2)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

(3)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至少走多少米?

(4)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1分钟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

2.学生独立解答第(1)~(3)个问题,并组织小组交流。

3.第(4)个问题,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的方法理解题意后再解答。

(二)下面是一张火车硬卧票价表

观察票价表理解题意,知道在一定的里程范围中票价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后组织交流,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1)北京到郑州有689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4张需多少元?

(2)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3张票,500元够吗?

(3)北京到长沙有1587千米,每张票多少元?

(4)张叔叔预定2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硬卧票,每张需要交手续费5元,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三)出示图片

问题:

(1)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

(2)最近的路大约多少米?

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然后组织交流。对于第(2)个问题可将计算各条路的长短与观察路的长短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得出最近的路大约有“280+150+190=620(米)”。

小学数学教案 10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传授知识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2、能力目标——发展智能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3、德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突出重点,必须分清主次。

2、不能孤立重点,要以重点带动一般,以一般烘托出重点。

3、认真思考,分析得出。必须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把握关键。

四。教学方法(过程):

1、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课堂小结,习题作业等。

2、设计顺序: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3、顺序启发式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边讲边讨论,边复习边讲授。

4、使用以下提示语: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演示)——(讨论)——(讲述)、(设疑)——(启发)——(小结)、(举例)——(分析)——(解答)、(概括)——(归纳)——(推论)、(练习)、(提示)、(着重指出)、(板书)、(边写边讨论)、(回忆)、(强化)、(注意)、(资料)、(思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

在明确的计划指导下,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果;通过复习、练习以及结合实际的运用,形成学生认知结构。

1、教学效果

2、个人反思

数学教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知角的计量单位——“度”,认识量角器,并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知道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量”,“画”,加深对角的大小的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方式:

观察、比较、练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评价方式:

1.通过自评、集体评议及课堂展示评价等表现性评价手段,检测目标一、二的达成情况。

2.通过基本评价题目和课中学生的回答和做题情况,检测学生对“角的度量”的掌握情况,从而检测目标三的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

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景引新,以情激趣

1、学生进行画角活动,教师任意的选两个角进行比较,提出问题:角1和角2比,哪个大?大多少?有谁知道?

2、揭示课题: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但光用眼睛我们是看不出来大多少,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角的度量

二、目标导学,自主探究

建立1度角的表象和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过渡语:我们在以前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是需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需要测量角的大小,同样也要有自己的计量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

2、建立1度角表象

课件演示:将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度角,将1度角用蓝色显示并出来,让学生感知他有多大,再看看自己量角器上的1度角。

3、出示量角器:学生观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发言时教师抓关键词: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读数、外圈读数、90°刻度线。(课件演示)

三、尝试用量角器读角,为量角做铺垫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学习,我们了解了角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现在我任意地出示角,你能利用量角器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1、出示30°角,学生尝试读角,并说明自己读角的方法。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读角时要看角的两条边:一条边要和0°刻度线重合,这样才能从0开始读起,另一条边对着的刻度选哪圈刻度要看0°在哪圈。

2、分别出示60°、90°、120°这些角让学生读,并说方法。

四、学法指导,合作质疑——在活动中探究量角方法

1、尝试量角:出示两个角(P37的角),学生先估一估,(结合直角、锐角、钝角的知识进行估计),到底有多少度,学生自己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2、交流方法,从而得出量角的方法。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3、教师小结:两重合,一读数。分别用课件演示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读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4、出示两个角(角的开口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再次强调两重合再读数。

5、练一练

(1)做一做第二题

(2)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说明理由。

6、出示一个边很短的角,量角器放上去无法清楚地看准读数,学生想办法。方法:利用直尺或将角的边延长

五、目标检测

1、填空

量角的大小要用 ,角的计量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 。

量角时,量角器的中心与 重合,0刻度线与 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

2、判断

角越大,角的两边越长。

用一个5倍的放大镜看角,这个角也扩大5倍。

画在黑板上的40度的角比画在纸上的40度角大。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五、全课小结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1 计量单位:度“°”

角2 测量工具:量角器

数学教学教案 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第14—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

教学难点:

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教具与学具:

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

教学构思:

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

(接着电脑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

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

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近到远逐一观察

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汇报)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

生:图上有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

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

生:1头大象指1个手指,2头牛指2个手指。3匹马指3个手指,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

生:天空上飘着4朵白云,挂着一个太阳。

地面上有2棵树、5朵红花、4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一共5个人。

4、结合学生不同回答,教师逐步提问题

师:刚才图上所出现动物的只数,天空上白云,地上花朵及人,各用什么数字表示?

生:各用“1 2 3 4 5这些数学表示的。

5、引导学生结合图幅选出与图片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发现贴在黑板上的图片及数字卡片是否有杂乱,需用什么方法整理,根据整理的结果,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发现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6、分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自由回答。

生:从小到大排:1、2、3、4、5 5前面有1、2、3、4 4个数。从大到小排:5、4、3、2、1 和3相邻两个数是2和4等等。1后面有2、3、4、5 4个数

师:你回答真棒,很有想象力,是个聪明的孩子。

7、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概括数字卡片多少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例如:卡片是 , 让学生摆出4根小棒)进一步了解各数字表示的意义。

(教师巡视,摆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8、指导书写

设置好田字格,指导学生写数字。

(教师及时表扬会写的同学,对于格式错的进行指导。)

9、总结过程

指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给予指导。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①今天我们学习1、2、3、4、5 5个数字。②也学习它们的顺序和5个数字的表示意义。③学习5个数字书写。

师:你们回答的真棒!棒极了!

二、巩固训练:

(1、设置数字迷宫 2、设置游戏情景 3、选择题)

教学构思:通过设置数字迷宫,游戏情景,选择题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听、说、动的训练。

1、设置数字迷宫,进行学习巩固。(出示打乱卡片)

①提问题:你们看到什么?请你们找出本课学习的数字。再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②请同学们在排列好数字下面相应拨出计数器上珠子各几颗。

③同学们进行比较总结。

2、设置游戏情景,切入学习兴兴趣。

①老师报数,学生摆出数字卡片,再让他们进行不同顺序排列。

②进行说、摆、看的训练。

例如:一个同学说数字了,另一个同学摆出表示3的物体,同时拿出3的数字卡片。

3、选择题

看下面各图,选出与图相应的数字在前面圆圈涂上颜色。

4只小鸟 01 02 05 04

03 04 01 02

04 01 05 03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1-5的认识》这节课中,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新授知识中,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分别是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摆一摆,采用同桌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或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并且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拨一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知道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写一写,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最后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和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1—5各数的认识,把数学与活动密切联系。例如:设置进行“说、摆、看”的训练这一题,充分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上过于死板、不灵活。

比如,讲1—5各数的认识时,采取的是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哪动物的'数量可以用数字1—5各数表示。学生都很容易地能从图中找到,并能说出,然后再到现实生活中找一找这些数,这一过程1、2、3都教完了,到4、5时就没必要再重复了,可以直接写出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使孩子产生厌烦的感觉。

2、在教学形式上,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学生探究合作意识,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气氛。

比如,让学生拿小棒表示1—5各数的数量,由于把时间都浪费在从现实生活中找可以用1—5各数表示物体数的活动上,所以学生动手摆小棒时所用的时间就显得很紧,学生摆得不成功,教师也没有时间去指导,这样就导致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很失败。

3、我个人在授课时,教态过于严肃,语速过快。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刚刚从幼儿园步入校门,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老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面带微笑,要尽量用接近他们的生活的语言、行动来传授知识,这样他们就会乐于接受你,接受你的同时,也就接受了你教授的内容,这样他们就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他们就会学的快,学得通,学得懂。如果教师过于严肃,孩子就会感到紧张、害怕,那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大多数记不住、记不清、学不会,这样就会导致这节课上的不足。

由于孩子年龄太小,组织教学方面应下大力度,多增加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幼儿会更加喜爱,在认识的前提下,应加深对1-5五个数字的组成,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对数字的组成很成问题,很多孩子很难将形象的实物抽象成数字,在头脑中建立数感,对于有的孩子不成问题,但少数反映慢的孩子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训练。

学生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