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知识>正文

年俗年味作文【优秀28篇】1-17-82

2024-10-30 12:44:31 互联网 知识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

年俗年味作文 1

一放寒假,我和妈妈就直奔她的老家——上虞。也许是我渐渐长大,也许是我日益懂事,今年的上虞一行让我大长见识。其他不说,就光是见到那些五花八门的年俗,就已经可以让我回味无穷了!包粽子、烧羊肉、分岁请祖宗、大年初一拜天地、杀猪……不过在这些星星点点的年俗中,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切猪肉了!

在我们去上虞的第二个晚上,我和外公外婆正兴致勃勃地玩纸牌时,舅舅突然来了个电话,说是明天他会运来一头宰杀好的猪,让外公切。听到这个消息,我好兴奋啊,整头猪!一个晚上,我都在想:终于能亲眼看到庖丁解“猪”的场面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床,搬了把椅子就坐,迫不及待地等着舅舅把整头猪运来!而外公呢,也是一大早地就磨刀霍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过了好一会儿,我才看见舅舅提着,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拖着两个大袋子蹒跚地走进了家门。一进来,他立即将袋子抛在地上,上气不接下气,满头大汗地瘫坐在椅子上!外公准确地抓住袋口,使劲地拖出猪腿,敏捷地将一只袋子垫在下面。我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目”——半头猪,我估摸着大概有30公斤重吧!外公拎起猪蹄,嘴里念念有词:“先把骨头取出来,再把肉按种类切开……”他就像个资历丰富的老战士一样,沉着地举起刀,仔细地搜寻可以取出来的骨头。接着,他将骨头旁边的肉一点一点地切开,放在一边,然后使劲一敲骨头,松动之后,一块略带点儿血丝的大腿股骨被完整地分离了出来,我看得惊呆了!随后,外公如法炮制,将所有骨头都取了出来,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外公将半头猪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放进篮子里。这速度,这娴熟的技术,简直像个过滤器。

我本以为我已经目睹了全过程,但当我一转身,却听见了震耳欲聋的敲击声。我速回头,看见外公正用锋利无比的刀砍着骨头,只见他先轻轻地碰了几下要砍的位置,然后举起刀果断地往下砍,我赶紧捂住耳朵,但已避之不及,巨大的声音已经以每秒330米的速度飞快地钻进了我的耳朵,直感觉我的耳膜差点儿被震破,我甚至看到骨头中都迸出火星来了呢!有些特别硬的骨头,外公也有办法,他先是将刀准确地砍进骨头,再拿来粗木棒,连续敲击,直到将骨头敲断。“砰砰乓乓”的声音响了整整一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把磨得锋利无比的'刀到最后变成了水波一样的曲线了。

当天晚上,当我喝着热乎乎的骨头汤,啃着美滋滋的红烧小排,嚼着软绵绵的白切肉,就想起了这一整天外公辛辛苦苦切猪肉的情景,心里颇有感触:任何美好的生活都是用艰辛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这几天在上虞的幸福日子离不开外公外婆那勤劳的双手!

年俗年味作文 2

弹指间,春来了。

一转念,春节了。

春节一过。夏,回味年的喜悦;秋,翘首冬的降临;冬,等待春的步入;春,兴奋年的到来。

又是一年春节时。

春节又到了,红春联驱走了冬的乏味,红鞭炮炸响了春的欢乐,压岁钱送来了年的祝福。

在这一年又一年,总是不像嘴上说的那样,小时候总是觉得年很乏味,年的味儿总被大人们的忙碌和城市的快节奏吞噬,渐渐地,年似乎不像年了,好像只是成了一年的第一个任务,一个节假日的理由。老人们依稀还回味着年轻时年的热闹,大人们映象里还保留着小时候对年的期待,而我们,对年似乎已经淡了,只是得到那一个个红包的快乐。

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我对知识的积累和老人们的诉说,我才渐渐的发现,年似乎并不是那么无聊,变得丰富多彩,我也有此喜欢上了年。

新年的到来总是那么迅速又那么漫长。

苏州的过年习俗以前我从来都不知道,除了贴福字、春联,全家人团聚吃年 夜 饭,放鞭炮,包饺子、春卷,守岁,拜年外,其他的年俗我略知一二,但不感兴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通过上网搜索和询问长辈,发现其实各个地方的年俗各异,比如“打神鼓”、“烤头风”等,苏州自然也有独特的过年习俗。

那么先来见识一下苏州过年特别的。日子。

正月初一,男子要开门放爆竹三声,叫作开门炮仗,象征“高升三级”。家家悬挂神轴,点香烛,供粉圆茶食糖果于祖先神位前,长幼依次而拜,称为“拜喜神”。然后,幼辈依次向尊长叩头拜年,再向左右邻居贺年;早餐吃年糕、春卷、汤团、圆子,寓意高兴团圆。

正月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女儿上岳父岳母家拜年。

正月初五, 家家都要迎财神,为了来年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这也是我们家每年都不错过的。

除了这些特别的日子,苏州也有很多独特的年俗。

苏州人除夕吃饭时会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的时候挖出来,叫做“掘元宝”。亲友来往时,会在泡茶时放两只青橄榄,叫做喝“元宝茶”,寓意恭喜发财。

当然,江南地区还有许多忌讳。

新年的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也不动菜刀,以免杀生之祸;不吃稀饭,小孩吃饭不能浇汤,害怕出门遇雨;不可以扫地,就怕把财气和如意扫了出去,如果真的要扫,也只能从外往里扫。

现如今,年味在城市年轻人的心中已经越来越淡了,甚至把它当做是一个负担,但是,我心中的年味却越来越浓。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必须要得到保存、传承和发扬,让这个传统节日流传千秋万代,让这个年味越来越浓。

又一年,春节。

年俗年味作文 3

自从我和女儿到鹭岛后,我们都跟先生回乡下和公婆一起过年。今年也不例外。

年二十九,我们就回去了。婆家在龙海的一个小村庄里,从漳州过去打车不用半个小时。特别现在路都修好了,六车道,平坦宽阔,一路飞驰而过。两边不再有绿树田地,葱茏的山丘已经成了一片平地,裸露出黄色的泥土。先生和我们说路的这边是什么罐头厂准备进入,路的那一边是什么公司要驻进。远处田野上边,那如长龙般的深厦高铁已具雏形。很快,工厂的喧嚣,高铁的热闹就要侵入乡村,乡村宁静的生活不再有了。

到家了,吱呀一声,推开大门,依旧是整洁的院子,绿油油的龙眼树,几盆青葱在院子一角,桑树那星星点点的嫩芽。公婆撩开帘子出来招呼了,温暖的寒暄如同和煦的阳光一般很舒服。

走进饭厅,却见墙上多了一块红艳艳的光荣榜,是公婆的金婚纪念,当地教育局颁发金婚纪念。啊,五十年的婚姻生活,五十年的风雨恩爱,在柴米油盐中平淡而过,岁月留下的便是真实平淡的情感。我喊先生来看,先生笑我大惊小怪。我和他说我们结婚十五年了,算什么婚呢?先生笑而不语。

和公婆一起围炉的就我们一家三口。公婆有五个孩子,两个女儿,三个儿子。女儿都嫁到本村,儿子都到城里工作了。想想那时和先生恋爱时,他总笑说生女犹得嫁比邻,生儿埋没白草间。也还好,儿子们都很孝顺,特别是先生,家中幺儿,可每个月他都要回家看父母,过年总携妻女回去围炉,和老人家住上三两天。

乡下十分宁静,坐在院子里,沐浴着暖暖的阳光,看看那湛蓝的天空,许多鸟雀在龙眼树上呢喃欢唱,心中的喜悦油然而升。夜幕降临了,昏黄的灯亮起来了,可苍穹中的繁星是那样清晰那样明亮,一颗颗点缀在墨兰的夜幕中,清冽的夜风吹来,赶紧躲进屋内。

在家里能够做的就是择菜,洗菜,帮忙准备火锅料,要煮的那些东西都是婆婆掌勺一并煮好。年三十晚,关起门窗,开始围炉了。热腾腾的火锅,红火火的年,大家边吃边说,工作,生活,也说着村里蘑菇的收成和价格,孩子的长大,看到我家逗逗都快赶上她老爸了,公婆总有说不上的欢喜。

最热闹的时候便是年三十的晚上,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不时在夜空中绽放,那绚烂的'花朵多么炫目。先生带着我们一起到大姑家走走,在村子里走了一圈,不时躲着那些调皮孩子放的鞭炮,也不时被空中闪亮的烟花吸引,最后在大姑家的电视机前坐下,大家一起看春晚。到凌晨,村子里鞭炮声大作,一阵高过一阵,声声爆竹旧岁去,朵朵礼花新年来。村民们都在放炮守岁,迎接兔年的到来。在爆竹声中,我默默的祝福,祝福新的一年我们能够幸福安康。

年初一,大伯一家回来了,大姑子们都回来了,在金色的阳光下,摆开茶几,泡上一壶茶,嗑瓜子,说笑话,话家常。五个孩子在院子一角摆开POS,一声“嘢”,将他们的青春少年永远留在记忆中。公婆在阳光下乐呵呵听着大家聊天,看到孙辈一个个成长,满脸绽开幸福的笑意。

当初一晚上,回到漳州上网,雪对我说你从婆家回来了,真幸福,有两边老人可走。

是呀,这个春节,在乡下,阳光明媚,春风和煦,幸福满溢。

年俗年味作文 4

一年又一年,时光老人又一次把新年带到了我们的面前。可是不知为什么?仿佛这空气中总是缺少了点什么!是儿时的期冀,年少时的向往?是那份追逐流年的激情,或者更是那样的一份在心中对于年的深切的渴望与焦灼的等待!

小的时候,尤为期盼过年。总是很早就等啊!盼啊!盼着那一身新衣裳,等着那一双新布鞋,盼着一年才会有的大收获呀!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穿上新衣,再穿上母亲为我们亲手做的新布鞋,心里真是乐开了花。记得小时候爱臭美,每次母亲总会额外地在我的新鞋上绣上一朵红红的大牡丹花,让我在小伙伴面前赚足了面子。

年三十这一天,早上我们匆匆的吃了点早饭,就开始了眼巴巴的等着父母为我们准备的美味大餐。这时候,小孩子可以什么都不用做,就连母亲也只是打打下手。一切都由父亲在灶前掌勺。只见父亲系着长围裙,在灶前忙得热火朝天。而我们则快乐地在肉香四溢的锅屋窜来窜去,找乐的同时也在找有没有可以下手的地方。过年不比往常,有些吃得是不可以动的'。但我们这些小馋猫可管不了这些,瞅着一个机会,我们就会用小手往骨头缝里抠一点放在嘴里砸吧、砸吧!哪怕只是肉的一点咸味也好啊!那咸味中也透着浓浓的肉香,那肉香极具魔力的抚慰着我们那颗躁动的心。

我们那里在年三十这一天,一般都会把大猪头和猪尾巴拿出来放锅里慢慢的煮。寓意着一年到头。有头有尾,善始善终!从早上煮到下午,所以年三十这一天我们那里只吃两顿饭,这中间父亲会为我们备一些零食,还会把事先煮好的猪尾巴分段剁给我们兄妹几个,说是小孩吃猪尾巴时要躲在门后面吃,还不能说话,要不会长不高的。每次我们几个拿到了猪尾巴就往门后面钻,“叭滋、叭滋”,猪尾巴经过盐的腌制后变得硬硬的,很有嚼劲。我们躲在门后面,吃得满嘴流油,心花怒放。

黄昏的这一顿饭是丰盛而又完满的。父亲领着我们先是贴对联,又在门前烧了一些草纸,祭奠先人,然后放一串清脆的鞭炮,接下来就是大开吃戒了。

许多年里,我其实最怀念的是那大年初一的大串门,全村几乎所有的父辈们都会参加的挨家挨户的拜年活动。从村东到村西,从几个人到几十个人,每到一户,父辈们都会拱手向主人行拜年礼,道新年福。而我们这些小孩可讨巧了,主人会抓来大把的瓜子,任我们拼抢,运气好的话,还会抢到甜甜的糖果,美味的炒米糖糕。一个年拜下来,我们的口袋到最后都是鼓鼓的,更有甚者,口袋装不下了,就抓手里,再不然,就直接塞嘴里,才不管它有皮还是没有皮~

可是这样的过年,却成了我记忆中的幻景,随着父辈们的一个个逝去,这样热闹的年也渐行渐远。年似乎就如同搅在一起的绳,缠绕着,撕扯着,晃荡的没有了气力。没有父辈们的年,就犹如断了线的风筝,飘忽着,悠荡着,失去了方向。

如今,回首那远去的年,是一种暖暖的感觉,这暖暖的感觉就封存在心灵的最深处,令人无比怀念那记忆中的年,怀念那份暖暖的、清清的、澄澈的感觉。每过一次年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常常想着想着脸就笑了,想着想着心就痛了。

年俗年味作文 5

故乡的大年是有味的,一种传承于冥冥的心灵深处、承载着厚重文化底韵的“味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的劳顿在年味中释放、生命的反思在年味中梳理,来年的希望在年味中憧憬。

走进腊月,故乡那浓浓的年味便随着数九的寒风,缓缓飘荡开来、渐渐浓烈起来。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便不约而同地开始渲染、烘托那细致、严谨、充满期冀的年味。“小雪卧羊,大雪宰猪”。杀羊宰猪是乡下最诱人的年味。特别是杀年猪,宰杀完毕之后,主人家会按照习俗做一大锅由槽头肉(猪脖子)、酸菜、豆腐、粉条、土豆等煨炖而成的大烩菜,主食一股是西北地区特有的黄米糕,全家老少和请来的亲朋好友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原生态饭菜,那份热闹、惬意、浓香着实让人难以忘怀。

从腊月初八开始,乡下过年的程式便全面启动。腊八这天,人们天不亮就起床,开始做腊八粥,故乡人用黄米、红豆、花生、红枣等熬制腊八粥,吃的时候,在粥的上面浇一层用甜菜、胡萝卜熬制的糖稀,甜甜的腊八粥,象征着大年开始,预示着来年的五谷丰登,期盼着生活的甜甜美美。

过腊八,家家户户便开始有条不紊地置年货,忙吃喝、孕年味。乡邻之间都要互相帮忙,磨白面,捣糕面,压粉条,做豆腐,生豆芽,切酸菜,剁饺馅,栽葱蒜,蒸馒头,炸油饼,炸油糕、摊花饼,杀公鸡,煮猪头,写对联,剪窗花,写大字,打烧酒,买鞭炮、买香纸,买蜡烛,做灯笼,缝新衣,买糖果,炒瓜籽……可谓家家飘香,户户欢腾。“二十三,洗灯盏”。腊月二十三恭送“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灶王爷升天之后,洒扫庭除便全面展开,扫房梁,粉墙壁,糊窗户,挂年画,帖窗花,拆被褥、洗衣服,一番妆点,老土屋便满堂生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大年临近之时,邻里男女之间都要互相剃头、净面,干干净净、轻轻爽爽迎新年。

经过一个腊月的忙碌,大年便盛装登场。年三十这天,女人们天不亮就起床开始蒸“米饭”,熬粉汤,故乡称之为“翻身捞饭”,捞饭要做的多且不能吃光,寓意为年年有余。饭罢家家户户便准备纸钱、上坟祭祖,熬制浆糊、张帖对联。把祖先的恩德牢记心上,把“五谷丰登、牛羊满圈,福星高照、喜气盈门”的祈愿诉于上苍。年三十中午的家庭“盛宴”之后,便开始洒水扫院、垒旺火、挂灯笼。旺火要垒到“天德深似海,地恩重如山”的天地神位面前,故乡人垒旺火要在院内选好的。位置上架一口大铁锅,然后在装满沙土的铁锅上垒旺火。垒旺火的主要材料是麻杆、劈柴、柏木,煤块,最后垒成一个一米多高、中空的方塔型或圆塔型的旺火,然后用彩纸装扮,最后帖上“旺气冲天”的对联。从年三十晚上开始,家家户户院内都要矗立一根几米到十几米的高杆,杆顶装有滑轮,用一根长绳把灯笼挂在杆顶,同时正房、偏房、凉房、柴房,包括牛马羊圈都要通霄挂灯笼,一直到正月十五。华灯初上之后,爷爷奶奶便开始给孩子们分发糖果、点心,怀揣糖果和点心的孩子们则成群结队,手持香火开始跑大年,东家进,西家出,观旺火、看年画、赏灯笼。一直到鸡叫头遍,家家户户开始举行“接神”仪式,先在正屋的“金玉满堂家宅旺,鸿福齐天富贵长”的福禄寿神位前摆贡焚香,祭神祭祖,然后全家人开始点燃旺火,待旺火熊熊燃烧,“旺气冲天”之后,开始燃放麻炮、鞭炮,爆竹华灯,满门飞彩,天地同辉,声震八方。全家人在旺火边开始跪拜天地诸神,老者点头,童子拍手,祈保三星在户,五世其昌,气氛庄重肃穆……孩子们要抱着过年的新衣服烤旺火,然后,由奶奶或母亲把蒜瓣、柏木刀、铜马缀饰到孩子们的衣襟上,除邪避害,保佑平安。“接神”仪式完毕之后,全家人开始熬大年,男人们围炉把酒,海阔天空拉家常,谋生计,话人生,女人们则在欢声笑语中包饺子,年三十晚上包饺子,要在饺子里包硬币,吃到硬币的人预示着来年有福气。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新年的旭日东升之际,人们要早早敞开大门,迎百褔,纳千祥。孩子们穿新衣、戴新帽,随大人们提着灯笼,带着香烛、鞭炮,赶着猪羊牛马到村外迎“喜神,”祈望吉星高照,紫气东来。正月初一早晨的第一碗水饺,首先要敬贡列祖列宗。饭罢,小孩们要跟着大人挨家挨户给长辈、亲朋好友们拜大年,在“过年好”,“恭喜发财”的一声声祝福中,“共祝开平日,同沾大有年”。“二八小子过大年,又吃好饭又挣钱”,每个孩子在施礼、叩拜、问好之后,都能得到长辈们赠予的押岁钱。从一元复始的正月初一到龙抬头的二月初二,故乡的年味如乡下一日三餐的袅袅炊烟,伴随着扭秧歌、舞龙灯,伴随着浓语一席、美酒三杯,伴随着犬吠鸡鸣,羊欢马叫,伴随着满面春风、笑语欢歌,眷恋在故乡的朗朗天空……

故乡浓郁的年味是亲情的温馨,是乡情的孕育,是乡趣的集成,是民风的升华。故乡就是在这种天然纯朴、充满激情、生生不息的年味中,从苍老的过去走到青春的今天,从激昂的现在走向希望的未来。

年俗年味作文 6

春节即将到来,在这冰冷、窗外还下着冬雨的午后,不由得让我想起去年回家过年的情景。

那是去年除夕的早晨,我们全家都起得很早,过年了,家里也要打扫干净,迎接新年,妻子系上围裙,屋里的家俱都擦得亮亮的,地也拖得一尘不染,我在门外把旧对联撕下,贴上新对联,我们还要赶着去郊区的父母家去吃年饭。

女儿也穿上了新衣,我们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来到父母家,进了门,父母正在厨房忙得不亦乐乎,客厅的大圆桌上,已摆了几样做好的菜,有烧全鱼、青椒炒肉丝、萝卜烧肉、猪肝炒木耳、炖猪脚、墨鱼汤等,好丰盛啊!父母就是这样,平日粗茶淡饭,勤俭节约,年饭必要多做几个菜,哪怕吃不完,也是年年有余,妻子厨艺也不错,她来到厨房,一顿忙活,烧了个"可乐鸡翅”,摆上了圆桌。这时,兄嫂带着侄女也回来了,大家围着圆桌,吃着丰盛的饭菜,互致问侯,互相祝福,也就团圆了,皆大欢喜。

吃过饭,我坐在沙发上,泡了一杯茶,无意间瞥见书柜上放着祖母的瓷像,祖母慈祥端庄、面带微笑,仿佛也在和我们一起过年,祖母去世多年,生前经常是一个人住在市区的老房子里,每到除夕夜,我们总是赶到祖母家里,大家一起吃年夜饭,那时,还没有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每到除夕夜,夜幕降临,大街小巷就有大人小孩燃放烟花,"夜明珠"冲天而起,五颜六色,"火树银花"如真金白银,绚丽绽放,震耳欲聋的鞭炮响个不停,走路还得躲躲闪闪,生怕一个"冲天炮"会冲向你,烧着你的衣服,反正,眼晴要放急点,哪怕是撞上“地老鼠",蹿上了你的裤子,也会把裤子烧个破洞。在这惊天动地的爆竹声中,你伤佛置身于战场,置身于枪林弹雨之中,说实话,虽有碍于安全,但过年的热闹气氛却出来了,真的是"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

春节联欢晚会,是我们全家除夕之夜必看的节目,如同年夜饭,非吃不可,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种类繁多,有歌舞、小品、相声、杂技等,围绕着欢度春节的主题,把人们带进了文化大观园,又像是走进了综艺世界,悦耳的音乐,优美的舞蹈,真的是难得的视听盛宴,春节联欢晚会已在寻常百姓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愿春节联欢晚会越办越精彩,与万家灯火齐明。

初一的上午,我们全家会去妻子的舅舅家去拜年,舅舅家住在庐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的房屋白墙黑瓦、绿树环绕、炊烟袅袅、空气新鲜,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舅舅家旁有三个小山丘,酷似三个盛满饭的碗,人称"三碗饭”,屋子前有一块空地,散养了一些鸡鸭。中午,大家聚在一起,互叙一年来的生活经历,真的是甜酸苦辣都有,舅舅家烧的是大灶,黑黑的锅台,黑黑的灶膛,烧出的饭却是香喷喷的,烧的是茅草,干柴,等饭闷熟后,再加些柴,火势旺了起来,还要煮出一锅香喷喷的锅巴粥,那锅巴粥初尝略苦,越吃越香,香里透着年味,过年原来是如此的香。

回家过年,有太多让我留恋的,如今虽没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绚丽多彩的烟花,哪怕与家人、朋友的三言两语,互道珍重,却感受到了浓浓的情谊,浓浓的年味。

年俗年味作文 7

悄悄变化的年俗心有栖息的地方,人便不再流浪。前者话虽如此,可是何时起,那年、那月、那人却已朦胧了山月,黯淡了华浓?说起来,最难忘,那一年。总归是过年了,家里老一辈的人也不怎么传统,每每年节十分都由得孩子们瞎闹腾。犹记那年,山月高高,神色清明。那方院坝,那间瓦房,被烟吹的漆黑的横梁上挂着一排排形态各异的腌黄老腊,表哥表姐们都围在小灶旁,灶下刚塞进去的柴火把彼此的脸吹得通红而龟裂。老墙被风吹成婆娑模样,像极了老人指尖的褶纹。墙角斜倚着几捆木柴,我也不只是从何而来的。那灶里火光通明,偶尔能听见刺啦的柴火爆开的声音。我们几个小孩子只听姨说那烧出来的白灰可以热土豆吃。就尽都围在装有炭火的炉旁边烘手,边等那白灰。摩拳擦掌,静待良时。终于大姨端来了一盆一直被遗忘在墙角的老旧盆子乘的白灰,二哥就迫不及待,只盯着那盘子,甩了一颗土豆进去。又闻哎哟的一声惨叫,二哥的。指尖微红,显然是被拿盆子里的死物给烫到了。顿时嚎啕大哭,也不知是鼻涕呀泪的,尽都糊在他不太匀称的脸上,迎着火光,折射出浑浊的光茫,好不狼狈!几个兄弟姊妹扭打弄笑成一团,好不乐乎!年岁已久,至今我已不记得是何等充实的味道。总是诧异于叶落的美与凄凉,然而每每想起如此,心却难得滋生暖意层层,融在那融融的暖色光晕里。年年岁岁,数不尽柴门趣事,道不完别样年味。登门拜年抢红包、团圆酒席、春晚联欢;放鞭炮、贴门神、新桃旧符阅不尽家乡别样年。故人远,青冢荒,又一年。那条两岸杨柳垂边的小道早已变换了衣装,两旁低矮的瓦木平房早已砌成了居民楼,虽不高,却俨然一新。整条街上的老人不知何处去了踪影,许是藏匿在了楼后那相依而生的红白两株玉兰花后了吧。小城里最中心的十字路口贴着羊年大吉的广告牌,而小区里无数的不锈钢门两旁却不知立着是鼠牛虎兔龙蛇马哪年的对联。无数穿着V字群的年轻白领踩着十五厘米的高跟鞋把光滑的大理石地板踩得笃笃发响,那是年节时日属于她们独有的鞭炮声。小城扩了十余里,却不见滴点耀目红色年味。那样别样的红色年俗去哪儿了?我不知道,许是藏匿在远去的茶花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别样雅致中,藏匿在了春雨下撑着红伞漫步于田埂间的惬意里。我钻进门前等候已久的岁月的车窗,年岁已久,至今我已不记得是何等模样。守望着阳光映衬出往昔古屋斑驳的印记。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里,行在苍茫的远去方向,眼角轻轻溢出朦胧如山月的韵味,那颗晶莹的折射光泽的水珠腾起了一阵归于安详的小院年味。又是一年山月小,那年海棠别样妖娆轻锁朱楼,花下卿舞袖;空谈一年年关至,今夕人空瘦,海棠妖娆依旧,花下落琼眸。何为年俗?何为年?散了,远了,朦胧了,不清了,罢了。

年俗年味作文 8

忙忙碌碌又是一年,倏地心头涌起一股温暖的感动,突然想起过年这个老话题,在我的记忆里占据了多少分量。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原本只是家长们的一句调侃,却也是个大实话。不过,和现在的孩子相比,除了玩得更加自由,便是从此有了打牙祭的盼头。

不必是名贵的吃食,那些家家户户必备的手工制作各色干粮足以担当。进入腊月,围绕过年的准备便开始了。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母亲学会了熬糖,不再需要请邻居帮忙便能完成。一家人围着一口大锅乐呵呵地涎着脸,盼着锅里翻起的浪花快点凝结成糖饴,也好先入口为快,早些感受到逼近的年味。

母亲用大大的锅铲捞起浓厚的糖饴,看那流动的线条,确定灶膛里该留什么样的火候。差不多了,母亲退下锅台,由父亲顶了上去,盛出部分糖饴,直接往锅里倒入早炒好的胖嘟嘟白花花的泡米。

这是熬糖和切米糖同时进行。以前母亲不会熬糖时,有时是用买来的白糖块作为粘合剂。自己熬糖可能要费些柴禾和功夫,但这些在乡下人眼里算不上成本,却能省下点钱。而对我这样的`孩子来说,最大的收获便是从头至尾亲眼见证不起眼的麦芽和大米怎么变成了令人垂涎的白糖。当然,最后会每个人轮流品尝一下锅里盛出的糖饴,那浓烈的甜味以从未有过的冲击力直达心底,感觉到全身都在享受着那一刻的快意。

除了熬糖切糖,准备其他的炒货吃食也是等同视之的隆重和热闹。炒泡米的时候,一定会一同炒些玉米、蚕豆、花生、山芋角等干粮。这些吃食,花生数量较少,算得上过年吃食中的上品,一般不给小孩子任意搬弄,而只在有客人来时才端出来,这时倒可以趁机吃到一些。

乡下人没什么营养保健方面的讲究,过年里对孩子吃零食基本不加干涉,从除夕之夜起,那些准备已久的零食正式对孩子们开放。有了这些精灵般的东西,孩子的小嘴总是没得闲着,早晨出去便不见了踪影,家人也不急着喊回来,反正口袋里装得满满的出去,定不会饿着。时常在暮色里赶回家,才发觉中间少了一餐,却奇怪怎么不觉得饿呢?这是年饱。母亲笑着说道。本来是想趁过年多吃些鱼啊肉的,却不知不觉中被这些粗糙的零食占据了胃的大部分,总有心不甘情不愿的一丝悔意。可出门前总还是不忘带上一些,那可是一年里只在这个时候才有的。

白花花的米糖,干翘翘的玉米,黄澄澄的山芋角,放进嘴里得先用力嚼,过足了嚼头这股瘾,甘味才开始像泉水一样渗透开来。土得掉渣的山芋貌不惊人,却总是乡下人不忍舍弃的老朋友,不只是加工成山芋角吃得有味,听父辈们常说,当年是因为它,才使无数的乡民得以度过食不果腹的年代。

这些硬邦邦的吃食,大人们似乎并不在意。跟着他们到村里串门,常有主人端出一碗香甜的米酒让人品尝。这是父亲的最爱,手工制作这种米酒也是父亲的拿手活儿。虽然也很喜欢那股浓烈的酒香,可总是吃不到几口觉得腻味。

年关临近,从家人的问候里渐渐察觉到淡淡的年味。对于已届中年的我来说,年味像一支接力棒传给了孩子。现在的孩子不再追求过年吃点什么,那些或许早已经麻木了舌尖上的味蕾,但在我的心里,永远还流淌着以吃为代表的年味。

年俗年味作文 9

在民风古朴的陕西,春节带有陕西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

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年俗年味作文 10

在新年到来临之时,我们一家带上一大车子的行李与食品,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计划到浙江金华太婆家,再去江西外婆家小住,最后驾车回家。

经过半天的舟车劳顿,我们终于到达太婆家。太婆、太公笑着从屋中走了出来,看着这些晚辈们。太婆家所在的那个村中,没有想象的中漫天的烟火,没有震耳欲聋的巨响,有的只是清新的空气,潺潺的流水与满世界的树木,时不时还传来几声鸟鸣,一派宁静祥和的情景。看到如此美景,我在感慨之余也有几个疑问:这儿的人过年难道不放烟花爆竹么?重归故里的奶奶好像看出了我的疑问,与太公谈论了几句,又转过头对我说:“你太公说从去年春节开始,金华全市都禁止放烟花,村里的小卖部早就不卖烟花了。”我觉得也是,如果这儿像老家岳西一样狂放爆竹,那不早就红纸满地硝烟满天轰鸣大作了吗?哪还有这么好的风景让人欣赏?

看足了室外美景,我们缓步走入屋内。长辈们都围坐在一张大圆桌边,谈论着各种事情。我与堂弟坐不住,跑出堂屋,冲进厨房,把那卧在麻袋上的大白狗吓了一跳。太婆正在往灶炉中添火,锅中煮着一堆圆圆的、白白的`、还带个尾巴的东西,咕噜咕噜地响,腾起道道白烟。堂弟一见,便问太婆这个是什么东西。太婆笑着,从锅中挑了几个大的,盛在碗中,加了一些汤,说:“这些都是我们浙江的汤圆,天天都要吃的。浙江人在下午三点多时吃一道下午茶,就吃这个,挺好吃的。你爸就爱吃这个,我还记得。”“什么?汤圆?”我听了这话,实在无法将碗中的家伙与印象中小巧玲珑的汤圆联系起来,也无法想象天天下午多吃一道饭是个什么滋味。

正当我大脑断电之时,堂弟找到了一双筷子,咬了一口,将汤圆咬掉大半,汤圆中的馅,什么萝卜呀,肉块呀,豆腐丁呀,全都露了出来。堂弟觉着味道不错,来了胃口,也不顾烫,一口气吃掉十二个汤圆,比我的叔叔(他爸)吃得还要多。而我呢,不太喜欢这种模式,勉强吃了两个,就觉得饱了。

我们弟兄俩慢慢走进堂屋,端来了好几碗汤圆,大家立即分着吃了。太公坐在上位,看着我俩不断打饱嗝,又笑了起来,说我俩长得挺好,就是老大(指我)不太会吃,老二(指堂弟)长得太胖,要多运动才是,要不然以后怎么办?听到太公说自己胖,堂弟不太高兴,说他属猪,猪是胖的,属猪的人肯定也会胖!我一听,想也没想便脱口而出:“我是属狗的,够吃肉,那为什么我会吃素呢?”“你……”堂弟没话说了。太公看着我与堂弟对怼,这么健康,也十分高兴,气氛十分融洽。

不一会儿,众人的汤圆全部吃完了,妈妈帮着太婆收了碗筷,太公站了起来,说:“下午茶吃完了,该干活啦!”爸爸忙将太公扶住,说:“您都八十多了,这几天过年,就别忙了吧!”“那怎么行?我闲不住呀!”太公执意要去,爸爸也拦不住他。看到太公要去干活,爸爸带上了我与堂弟前去帮忙。看着我们三代人在院内欢声笑语,路过的乡亲都说太公有福,乐得太公像个孩子似的,快活起来了。

地域的不同,决定了习俗的不同。但纵使再多的不同,过春节这一习俗却是家家都有,过春节时的温暖与那种无以言表的幸福充盈在每个家庭中,充满了中国。

年俗年味作文 11

幸福的日子过得总是那么快,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农历新年眨眼间就过去了,每个地方的农历新年习俗都各具特色。你想知道我家乡的农历新年习俗吗?那就和我一起重温那美好的时光吧!

腊八,似乎就是农历新年的前奏曲,一到腊八,妈妈就会用大米、糯米、麦仁、小枣、豆子、小米、白莲子、葡萄干等熬成香甜美味的腊八粥,喝了腊八粥,人们就会知道年就快要来到了。

腊月二十三,在我们家乡是祭灶的日子。在这一天,大人们会拿着麻糖来到厨房的灶台前祭祀灶王爷,据说这是请他回到天庭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几句。祭祀过后,我们就会分享又酥又甜的麻糖。

腊月二十三仿佛吹响了农历新年开始的号角,腊月二十三过后,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在除夕之前,我们都会把房子打扫的一尘不染,然后购年货、蒸花糕、贴花花……

到了除夕,年货都准备得停停当当,家家户户的门上和窗上都贴上来红红的对联和窗花。这一天会十分得热闹,早上爸爸和大伯拿着鞭炮、纸钱来到祖先的`墓前祭祀,“请”他们“回”到家里一同过年,而妈妈和大娘就会在家里热火朝天地准备丰盛的午餐。午饭后,一家人热热闹闹围在一起,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包着饺子。最有趣儿的是,妈妈还会在饺子里包入一枚硬币,看谁能吃到这个硬币,它寓意着吃到硬币的人在下一年里福气多多。在这一天,不管你是什么时候吃的午饭,饺子包好后,人们就会早早地把鞭炮挂在树上,饺子一入锅,就开始放鞭炮。这在我的老家这叫做抢福,谁家放鞭炮越早,谁家吃饺子越早,就意味在下一年中谁家的福气就越多。饺子煮熟后,还有一个更有趣的习俗,那就是盛出第一碗饺子,先要祭祀祖先,祭祀完毕后,把饺子重新放入锅里煮一下,重新捞出后,全家人才围在一起,一边谈论着一年中遇到的开心事,一边品尝这饺子的美味。吃完了年夜饭,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惬意地吃着瓜子,其乐融融地等待着观看农历新年联欢晚会。这一夜除了比较小的孩子,人人都得一晚上不睡觉,这叫做守岁。

新年终于来到了,正月初一,虽说新年,却不如除夕的热闹。早上,人们要早早地起床,放鞭炮,吃饺子。孩子们跟在大人的身后,来到长辈家磕头拜年。在这一天,最开心的就要数我们小孩儿了,我们会收到很多的压岁钱,拿着压岁钱的我们,尽情地去购买鞭炮和零食。

眨眼间,农历新年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来了。早上,人们早早地涌上街头,兴高采烈地观看着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去赏花灯,看礼花。街道上,各个商店的门口都挂满了红红的大灯笼,每个招牌上都围着五颜六色的彩灯,就连树上都挂满了一个个小彩灯,头顶上红色、黄色、紫色……的礼花一个连着一个在空中绽放,这样的礼花,这样的花灯连在一起,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呀!

怎么样?我家乡的农历新年习俗很有趣儿吧!明年的农历新年,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来做客,感受一下我家乡的农历新年习俗吧!

年俗年味作文 12

今年过年,我独自一人乘坐飞机回到了我的故乡济南。

刚下飞机,我就感觉到了一股浓烈的北方气息,和我生活了8年的上海截然不同。我觉得有些温暖,又觉得有些陌生。

到了过年前夕,家里非常热闹,所有人都忙活了起来,外婆忙着做饭,外公则出去买米买面,连我的两个小表妹都帮着忙洗菜。

过年那天,城里的气氛真可谓是喜气洋洋。北方和南方不同的是,这里会下雪,很大的雪,把这些小房屋都裹了起来。妹妹们忍不住雪的诱惑,穿着羽绒服就出去堆雪人,打雪仗;外公则是在红纸上写春联,贴在门前,外婆和姨妈则是在准备今晚的年夜饭。

这时,我偷偷溜了出来,走到了街上,也就是城里醉热闹的地方。“买冰糖葫芦呦!”“香喷喷的年糕!”这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叫人忍不住停下脚步买一串尝尝。嘴里吃着美食,脚下踩着软绵绵的雪,看着地下被我踩出的一个个脚印儿,我不由得高兴的笑出生来。

晚上,这儿的年味儿就更浓郁了。随着饺子的出炉,我们都迫不及待的拿出了筷子,品尝起香喷喷的年夜饭。我总是那个吃了最多饺子的人,一方面因为我平常吃不到这么地道的睡觉,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这儿有个习俗,会把一个铜钱和一个红枣包在饺子里,吃到红枣的,今年就能有福气,吃到铜钱的,自然是有财气了。但是,这饺子我就从来没有吃到过,一般都是在外婆碗里。嗨,我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外婆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吃过饭,我和家里的其他孩子,总是聚在一起商量怎样去要压岁钱。而我那个最小的表妹,总是被我们指使着去问大人要红包,我们教她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人听了这话,全都笑开了花,纷纷掏出红包,而这红包里的钱,都是大孩子的,至于小表妹,只要个红包玩玩就心满意足了。

第一个嚷嚷着出去放鞭炮的也是我。于是,我总是拿着打火机,拿着礼花,下去放烟火。为什么不放鞭炮,是因为我对它没什么兴趣,声音冲天响,还没有什么花样,这有什么意思?至于烟火,其实也不是看它的花样,只是图个好玩。晚上满天的烟火,满天的炮竹声,有谁会注意到我的礼花呢?

过年晚会开始了,大人们总是会想让小孩子们先睡觉。由于我比较听话,年龄也不小了,也就能逃过一劫。但是,我就是想让比我小的孩子先去睡觉,她们待在房间碍手碍脚的。于是,我会骗他们说,姐姐也去睡觉,他们就会跟着我乖乖的进房间。等他们进了房间,我再跑出来和家人一起看过年晚会。外婆还会把面粉,肉馅和面板拿出来,大家一起边包饺子边看春晚。我包的都是非主流造型饺子,属于一下锅就露馅的那种,但我会坚持说这叫个性。倒不是春晚怎么好看,也不是我想包饺子,而是全家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的气氛,屋子里荡漾着的年味儿,使我陶醉其中。上海的礼花再漂亮,也比不上大家放的,买的水饺再好吃,也比不上家人包的`,红包里的钱再多,也不是自己要的,饭馆里的年夜饭再豪华,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华而不实的装饰品罢了。

大年三十,我们几乎是睡不着觉的,鞭炮,礼花,人们欢笑的声音一直要持续到十五才会结束。

回到上海后,我觉得我无比幸福,我家过的过年才叫真正的过年,只有家人聚在一起才叫过年。我家这样过过年,过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节日。

年俗年味作文 13

红彤彤的对联、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人们刚刚度过了漫漫寒冬,期盼着春节的到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新年的钟声应时响起,家家户户都玩得不亦乐乎。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它不但象征着新年的到来,还蕴涵着许多中华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夜晚悄无声息的到来了,我们一家正对着满桌的好饭菜“大开吃戒”。吃饱喝足了,我便问爸爸:“为什么每年除夕的晚上,我们都要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吃、吃这么好呢?”爸爸听了,笑着说:“这是年俗啊!团圆饭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企盼家人团聚过年、来年平安的盛宴。又叫“年夜饭”、“团年饭”。 它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的“吃”的范围,而上升为一种文化娱乐与精神审美活动。确切地说,“团圆饭”是过年中人们借助饮食活动来表达华夏民族群体文化心理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说“团圆饭”首先是一个年节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的是数千年华夏民族“年文化”的文化蕴涵。”我听了,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看着电视上的倒计时,我望了望窗外:大人们都忙着放烟花;又从窗户看看厨房里:妈妈和阿姨正在煮水饺、炸汤圆。新年的第一发烟花闪耀在天空中,妈妈和阿姨端着刚烧好的水饺和汤圆出来了。大家蜂拥而上,端起碗就往外跑,欣赏灿烂的烟花。5分多钟过去了,美丽的烟花表演也就此落下帷幕。走上3楼,看见哥哥正在上网,便问他:“为什么每年春节都要放鞭炮、吃饺子呢?”哥哥想了想,没有回答我,而是用百度查询“放鞭炮”,我把头凑了上去,认真地看了起来: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 ”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驱赶年兽。 我点了点头,又问道:“那吃饺子呢?”他又查了一下“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了解了这么多年俗,我不禁也想试试了。我拉上哥哥,拿起小型烟花,开始了自己的“烟花盛典”……

年俗年味作文 14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放鞭炮,到处充满着喜庆、欢快的氛围。春节夜,我们一家三口也不例外,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寻找中国的“年味”。

年三十为什么叫春节呢?我爸爸告诉我,版本有好多种,公认的说法是古时候有一个凶恶的怪兽叫做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最害怕红色和响声。于是年三十的晚上,每家每户贴大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逐夕兽,以求得新的一年安宁。从此,这种习俗流传下来,年三十就被称为春节。

中国的有着独特的年俗文化,如包饺子、贴门神、耍花灯,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期盼来年财源滚滚,吃鸡寓意“吉利”,吃鱼就是“年年有余”……不过,听说过年不能吃酸菜,说是“辛酸”;白菜也不能碰,说是“白干”。但我觉得,不能光靠这些食物决定来年的'好运或厄运,想要得到上天的眷顾,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得来的。

接着,我爸爸妈妈聊起了自己的家乡过春节的风俗。我爸爸给我讲了湖南老家过年的习惯:在湖南,春节的团圆饭是在春节的早晨或中午开始的,食物一般有腊鱼、腊肉、油炸豆腐等,还有地瓜干和花生等零食。而且,豆腐是一定要吃的,因为豆腐谐音“多福”或“斗富”,寓意着新的一年更加富有、幸福。我爸爸说,他小时候最盼望的事就是春节观看花灯,还有耍杂技、变魔术和原汁原味的湖南花鼓戏。

妈妈是江苏人,她也讲起了小时候春节的情景:在江苏,每家每户的团圆饭都是在晚上吃的,“鱼米之乡”的年夜饭一定少不了鱼,当然和湖南一样,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妈妈小时候的新衣服是自家买布料,请裁缝做的,新鞋子是外婆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初一还会跟同龄小朋友结伴去拜年,一圈下来就会“大获丰收”,瓜子、花生、糖果等把衣服口袋塞得满满的……

听了我爸爸妈妈的讲述,我又想到:像我这种在上海大都市“土生土长”的“00后”,和爸妈他们这一代的过年方式就不一样了,主要是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并通过网络和老家的亲戚“团聚”。想和远方的亲戚聊天,可以使用QQ、微信或微博私信的方式;如果想见到对方,还能用视频通话模式;想送给长辈一件礼物,能够先去网上挑选,再寄到对方家里;当然,压岁钱也不用给现金了,直接打入我的网上银行账户……于是,我把我的想法也说了一遍。“不过,”我又说,“这样过春节,虽然省去了回老家时的旅途劳累,但总感觉缺少了家人团聚时的那种温馨味道,不如我们明年回老家过年吧!”我爸爸妈妈齐声说“好”!

这时,我们仿佛闻听到了远方家乡的欢声笑语……

年俗年味作文 15

“春节到,真热闹,家家户户放鞭炮……”一年一度的春节终于到来了,大家都欢欢喜喜地迎新春,穿新衣、忙团圆、齐共餐、访亲友……一派盛世大联欢。在这喜洋洋的氛围中,我却感到“酸、甜、苦、辣、涩”五味齐全。 酸——过年了,我多么想到外面去旅游,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既能大饱眼福,又能够增长许多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真是两全其美。但是,爸爸妈妈今年没有给我安排去外面旅游,让我大饱眼福。我心中总是酸溜溜的,不是滋味儿! 甜——过年了,放假了,我终于可以暂时放下身上学习的重担。过年时,不但能走亲访友,而且还可以与弟弟妹妹们尽情地玩耍、嬉戏。平时难得聚在一起的兄弟姐妹都团聚在一起。

大年三十吃着丰盛佳肴,看着春节晚会,其乐无穷。真希望天天都是这样儿! 苦——过年了,免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总要喊大家聚聚。我们就四处奔波,虽然吃的饭菜好,心里甜,可天天东奔西跑地却把大伙儿跑苦了,累得我一回家就趴在了床上。有时,中午一家,晚上一家,刚到这里,又要到那里,忙得真是不可开交!这也许就是爸爸妈妈没安排去外面旅游的原因吧! 辣——过年了,放假了,可作业却放不下。大家都欢天喜地迎新春,走亲访友拜大年,快活极了!虽然我也是成天笑嘻嘻、乐滋滋地,但是还得惦记着书桌上没做完的作业。没客人时,我就抓紧做;有客人时,只得停下来暂时收工,为客人端茶倒水,寒假太短了!作业就像四川的麻辣烫。想想,还是开学好。 涩——过年了,大家都在欢度春节。在欢乐之余,我不禁想起那些在穷山沟里的大人们、小孩们。他们没有丰盛的晚饭、华丽的服装。我真想看看他们是怎样艰苦地生活的呀,捎去我们新春地祝福!我心中不禁涩涩的,泛起几丝凉意。愿祖国日渐昌盛,人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永远生活在甜蜜中。

新年伊始,到处弥漫着一种热闹,欢快的气息,许久不见得家人现在也是齐聚一堂,快乐,是如今的主题。炮竹、拜年、欢闹,其乐融融,这个年,我快乐。

新年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亲朋好友齐相聚,二是家家拜年喜洋洋,三也就是我最害怕的炮竹声声过大年了!

先来说说亲朋好友齐相聚吧!一到新年我家就会来许多客人,有我认识的,也有我不认识的,但他们都会提很多东西来,而爸爸妈妈总会提着他们提来的东西和他们闹得偏偏起舞!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家里拜年的场景吧!每次过年后的'初一到初六总是最忙的,我和爸爸妈妈经常要从家和商店两头跑!他们也会提前安排好日程,好让第二天不会太忙碌。

但是年还是到了勾起“可怕回忆”的时候了。吃完年夜饭我和爸爸来到了“开门红”也就是一家卖炮竹的店。刚到这里一片红色的沙漠就展现在我眼前,我现在才明白这个店为什么叫“开门红”!我和爸爸选了半天才拿了一个孔雀开屏、一个跟警示标志一样的烟花还买了一串中号炮竹,这些就是我今晚要放的了。我先拿出一个跟警示标志一样的烟花放在楼下最宽敞的地方。爸爸去把烟花点燃,烟花被点燃了,从它的头上发出了一丝丝光,然后越来越大,渐渐得有四层房屋那么高了,可是又立刻变小了,原来的四层亮光变成了四层炊烟!

年俗年味作文 16

这个冬天始终不太冷,别说雪花,雨滴都没有过几滴!天晴的日子虽然带来生意上的萧条,但过得好像比往年还要快,转眼就是小年。星哥天还未亮就赶赴湘潭参加培训,年底比平常更忙。他起床我也只好起床,看看表比平常早了半个小时,虽然始终也指向了七点,但冬日的天空似乎也还没大亮。心里想着时间还早,要过年了先去市场转转,买点年货也好。

于是说走就走,好在市场离家不远,几分钟就到了。虽然时间还早,但可能正是因为过年的缘故,街道的两边的很多店子都已开门 ,特别是批发部几乎都开了,门庭若市,好不热闹!马路的两边也早早支起了地摊,卖炒货的,卖小食品的,还有卖对联和年画的,当然还有大红的灯笼。进去入场就更热闹了,杀猪声,宰羊声,剖鱼声,声声入耳,人挤人,人挨人,一片混杂!我好不容易挤进一个卖羊肉的摊位,一问价50块钱一斤,这也太贵了一点吧?正在犹豫着要不要买点时,旁边的一位老大爷挤进来,举着三张红票子,扯着大嗓门;老板,老板给我来六斤,来六斤,我儿子孙子今天都要回来过年了,已经在路上了。老板,老板我也要一腿。另一位大妈马上把一腿羊肉,提到手里好像怕谁抢了似的;我的孩子们也要回来过年了。接着便是这个说三斤,那个说五斤,这么贵的东西,这下好像不要钱似的,一下分光了,而且还远远供不应求。我呢?因为住在镇上,跟老板也算是熟人,好说歹说给了一斤。不过想想我家客也不多,过年这天是要回家陪老人的。回去就是吃现成的,也不要我们操心,一斤应付我们的小日子也够了。提着那一斤的羊肉,慢悠悠地走着想着应该再买点什么?肉嘛,母亲每年都喂了猪,过年总要杀一只,昨天告诉我今年的年猪阴历的26杀,一再叮嘱我记得回去吃晚饭,回去拿过年肉。鱼呢?母亲家也有塘喂了一塘的鱼,早几天就开了杀戒最大的草鱼有17斤的,母亲早就帮我准备好了,回家拿就是。至于鸡鸭就更不用说了,年前的最后一天父亲总会帮我搞得干干净净拿过来;小菜更是不要买的,转了一圈后来就买了一斤牛肉,两个大红椒;牛肉虽然比羊肉便宜了十块,但也是比平常贵的,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买到我想吃的牛肚子,红辣椒两个5块钱,嘻嘻,年关的`素菜真是吃不起,好在只是年关!

从市场出来,去了一趟超市,买了准备回老家用的日用品;本来想买点零食,想着这些平常都是婆婆从市里帮我带回来,从来没要我操心,而婆婆前天就带着儿子去市里了,这次一定也不会例外。想来我们还是 享了两边父母的福,吃现成的不说,回来时还是大包小包的提回家。正想着母亲的电话响了过来告诉我天气预报说今天又是大晴天;母亲一早就打扫了我们的房子,她问我是盖家里的棉花被呢?还是我自己买的蚕丝被?母亲说天气好拿出去晒晒,这样被子里就有阳光的味道,而我此刻正享受着阳光!

从超市打道回府,又在路边的小摊买了一副对联,两个灯笼,鞭炮嘛,等着儿子回家再买,因为他是喜欢放烟花的,过年了这个小愿望得满足他!嘻嘻,我的年货也买齐了,不多几张红票子而已!

年俗年味作文 17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放鞭炮,到处充满着喜庆、欢快的氛围。春节夜,我们一家三口也不例外,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寻找中国的“年味”。

年三十为什么叫春节呢?爸爸告诉我,版本有好多种,公认的说法是古时候有一个凶恶的怪兽叫做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最害怕红色和响声。于是年三十的晚上,每家每户贴大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逐夕兽,以求得新的一年安宁。从此,这种习俗流传下来,年三十就被称为春节。

中国的有着独特的年俗文化,如包饺子、贴门神、耍花灯,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期盼来年财源滚滚,吃鸡寓意“吉利”,吃鱼就是“年年有余”……不过,听说过年不能吃酸菜,说是“辛酸”;白菜也不能碰,说是“白干”。但我觉得,不能光靠这些食物决定来年的好运或厄运,想要得到上天的眷顾,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得来的。

接着,爸爸妈妈聊起了自己的家乡过春节的风俗。爸爸给我讲了湖南老家过年的习惯:在湖南,春节的团圆饭是在春节的早晨或中午开始的,食物一般有腊鱼、腊肉、油炸豆腐等,还有地瓜干和花生等零食。而且,豆腐是一定要吃的,因为豆腐谐音“多福”或“斗富”,寓意着新的一年更加富有、幸福。爸爸说,他小时候最盼望的事就是春节观看花灯,还有耍杂技、变魔术和原汁原味的。湖南花鼓戏。

妈妈是江苏人,她也讲起了小时候春节的情景:在江苏,每家每户的团圆饭都是在晚上吃的,“鱼米之乡”的年夜饭一定少不了鱼,当然和湖南一样,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妈妈小时候的新衣服是自家买布料,请裁缝做的,新鞋子是外婆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初一还会跟同龄小朋友结伴去拜年,一圈下来就会“大获丰收”,瓜子、花生、糖果等把衣服口袋塞得满满的……

听了爸爸妈妈的讲述,我又想到:像我这种在上海大都市“土生土长”的“00后”,和爸妈他们这一代的过年方式就不一样了,主要是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并通过网络和老家的亲戚“团聚”。想和远方的亲戚聊天,可以使用QQ、微信或微博私信的方式;如果想见到对方,还能用视频通话模式;想送给长辈一件礼物,能够先去网上挑选,再寄到对方家里;当然,压岁钱也不用给现金了,直接打入我的网上银行账户……于是,我把我的想法也说了一遍。“不过,”我又说,“这样过春节,虽然省去了回老家时的旅途劳累,但总感觉缺少了家人团聚时的那种温馨味道,不如我们明年回老家过年吧!”爸爸妈妈齐声说“好”!

这时,我们仿佛闻听到了远方家乡的欢声笑语……

年俗年味作文 18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过了腊八还有20多天就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着准备年货,打扫卫生,装扮屋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来到腊月,大集上开启了新年篇。集上除了往常就有的鸡鸭鱼肉蔬菜水果,还多了许多新年不可缺少的福字,春联,年画,大红灯笼,香和辣等。到了这时候。集上都是很热闹的,大家都在买过年需要的东西。

我们这边。在过年前7八天开始就开始做面食,有年糕,有豌豆黄,枣波波。我以前小的时候就以为年糕就是我们那种做法,但是后来我才知道年糕有各种各样的。有炸年糕,炒年糕等。我们这边的年糕是用面包起来的。把糯米粉和水糖搅拌在一起。拿出发好的面团擀成面饼。把糯米粉包在面皮里。年糕成型后是一个圆圆的上边有一些花瓣的感觉的一个面食,黏黏的,甜甜的,非常的好吃。豌豆黄。也是包在面里的,把豌豆煮熟。捣碎加上糖。然后包在面皮里。上锅蒸就好了。

过年那一天呢。忙得更是不可开交。早上一起来就忙着贴福字贴春联,挂大红灯笼。下午又开始忙着做年夜饭把一些鱼呀肉啊,提前腌好。到时间就可以做了。还要和面,调饺子馅,包饺子。虽然饺子是凌晨12点吃的,但是要提前包好的。

晚上6点左右。年夜饭就做好了,年夜饭每年都不能少的有鸡代表着吉祥如意,还有鱼代表着年年有余的意思。大家围在桌子前。说着一年的趣事,吃着年夜饭特别的温馨。

8点。每年不可缺少的春晚就开始了,我喜欢看春晚。我觉得春晚特别的好,有好听的歌曲,有好玩的相声小品。通过春晚,我们还能知道各个地方的过年习俗还有不同地方的歌曲舞蹈。

到了12点,噼里啪啦的爆竹响起,我们这边才认为正是过年。煮饺子。饺子煮好一碗一碗的装出来。把装好的饺子放在盘子上。端到院子里,灶台上,炕上还有客厅的桌子上上供。在这些地方还得烧纸,在客厅的桌子上,除了摆饺子。还要摆上水果,馒头,香,辣。除了饺子是晚上撤下来,其他的贡品都要等到了正月初二送年之后才能拿下来。忙完这些就要开始吃饺子了。吃饺子也有隐藏的惊喜哦。过年这一天的饺子,有的包着钱,有的包着糖。还有很多都是正常的饺子。吃饺子的时候都想让自己吃到钱或者糖。吃到前呢,寓意着一年财运滚滚,吃到糖呢,寓意着一年甜甜蜜蜜的。吃饺子的。时候吃到钱和吃到糖都是一个惊喜,都会跟中奖的似的,非常的开心。

转天。大年初一这一天还要早早的起来。起来先向爸爸妈妈问过年好!这一天呢,就是走街串巷去拜年。因为理数弟弟妹妹要跟哥哥姐姐拜年所以拜年的时候也不是一起的。家里有大孩子的,叫大孩子领着弟弟妹妹。去孩子的长辈那里去拜年。我家叔叔姑姑舅舅和我住在一个村子里。所以姐姐带我去姑姑叔叔舅舅家去拜年。姑姑,叔叔舅舅是爸爸妈妈的弟弟妹妹,所以他们不用去,只有我们自己去就可以了。姥姥,奶奶,大姑,大爷,这些是我们一起去拜年的。后来的初二初三初四初五。直到正月十五都有计划的出行。去离自己远的亲戚家去拜年。

我们这边的新年就是这么的充实愉快,你们呢?

年俗年味作文 19

衣着服饰、饮食偏好、婚丧嫁娶、文化礼仪。构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民情。学者们称之为民俗。民俗属于行为文化,民俗的演变与延伸,依托的是文化传承。

孝道、感恩、和睦、团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那么这些元素融入了日常生活,日积月累,就逐渐形成了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迎新、迎禧纳福的春节文化。其次中国人把农历过年称作“春节”,也叫“年节”。过春节就是“过年”,春节的诸多习俗统称为年俗。年俗活动,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接下来是祭灶、贴春联、守岁、拜年、迎财神、逛庙会、闹元宵,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过完。中国人的年文化可以上溯到殷商时代,是世界上最为古老,流行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民俗。

“年”这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形似一个背负着田禾的人。从“禾”从“人”的年字,寓意着庄稼丰稔,收获在望。寄托了人们对生活和美、家庭幸福的憧憬。年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千年流淌的岁月中,不断地丰富着它的活动形式和文化内涵。其中的除夕守岁,就是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一度盛行于巴山蜀水、大江南北的年俗。早在魏晋时期,就有关于守岁的记载。西晋周处的`风土志中有这样的描述:“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围炉而坐,达旦不寐”,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之情,也有对新一年美好希望的憧憬。孟浩然在岁除夜有怀中这样写道:“守岁家家应未卧,想思那得梦魂来。”宋朱淑的除夜也有类似的描述:“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

守岁守的是什么?有说是去疫避邪的。除夕古称“穷年”,过年为“发春”。整夜不睡,为的是摆脱穷年,迎接发春。还有一种说法是辞旧迎新,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人们会比往常更强烈地感受到时光的飞逝,生命的珍贵。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对如水年华悄然逝去的惜别留恋之情。宋人席振起有一首守岁诗,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嗟叹珍惜之情流露无遗。不过苏轼却不这么认为,他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他是在说,人们应该珍惜的是当下,而不是已经逝去的过去,及尚不确定的未来。李世民也写过一首守岁诗:“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可见“守岁”不仅百姓在守,帝王也在守。作为一种民俗,“守岁”能相延至今,昭示的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央视“春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办以来,已经陪伴我们度过了三十多个除夕之夜。可以说,看“春晚”已经成了当代民众除夕守岁的一部分,成为大年三十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看“春晚”似乎正在演变成一种新的民俗。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过了这一天,年轻人长了一岁,老年人老了一岁。但不管是少年还是老人,守望着这一年的最后一天逐渐离我们而去。所以应当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要珍惜人生,珍惜曾经经历过的酸甜苦辣。

年俗年味作文 20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我们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很惧怕“年”来伤害他们就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爷爷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很平常的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只有白胡子老爷爷留在了老婆婆家里。晚上,年兽闯进村子,第一个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门口贴着红纸,身体抖了起来,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怒气冲冲的就朝院子里跑过去。正在这时候,院子里响起了“嘭嘭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年兽抖得更厉害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年兽刚进院子,屋子的门就开了,白胡子爷爷穿着红衣服从屋子里慢悠悠地走出来,朝着年兽哈哈大笑。年兽一看,吓得转身就逃。白胡子爷爷去追年兽,一直追到大海边。年兽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红纸,院子里都堆着一燃烧一边啪啪响的竹子。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赶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窗花、红福字,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大年初一我们就要去拜年了,“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压岁有谐音“压祟”的意思,所以长辈受拜以后,就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而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

其实我们的春节还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值得我们去了解它,还有去传承它,不要让它变成一个回忆。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从中获得快乐。所以在过年之际,我们就回家看看吧,不要再一次与家人失去团圆的机会吧!

年俗年味作文 21

农历新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我来介绍一下怎么过农历新年。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贴春联

每逢农历新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慢慢淡去。

爆竹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最新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农历新年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农历新年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也叫除夕。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

年俗年味作文 22

在每个崭新的日子了,快乐的呐喊着。转眼间,今天便是春节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金光闪闪的对联,这就像王安石写的一句诗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人们的身边,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欢乐而又灿烂的笑容。到处散发着节日的风采。

一大清早我被那焰火震得睡不着觉,我只好“服从"这震耳欲聋的焰火了。我迅速穿好衣服,往外面奔去,而我一看,原来家家户户都在放焰火,那焰火是千奇百怪啊,各种各样。我家也不例外,嘻嘻,只见爸爸拿着打火机把焰火点燃了,我赶快离那焰火“十万八千里”远,这焰火实在是太“可怕了。“砰"地一声,焰火冲上了天空,一下子呈现出一个个又大又美丽烟花。虽然现在是大清早看不大清楚,但我依然能感受到这美丽的景观,我的心情无比的激动。

时间像流水,一眨眼功夫,就到了下午,我和姐姐们一起去街上买了些鞭炮,而大街上每个商店门口都有那红通通的大灯笼,在风中翩翩起舞,好像在为新年的到来祝福我们,要像它一样天天心情美好愉快,真是不错啊!在我们匆匆忙忙买完了之后,心里想到:准备晚上好好玩一番,把这气氛给弄起来,心里乐滋滋的,真不知道我自己吃了什么甜的蜂蜜,能乐成这样,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嘻嘻!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晚上,今天不得夜晚比以往更加美丽了,更加丰富了。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吃晚饭了,菜刚端到桌子上来,我就迅速的`吃了起来,为了晚上的HAPPY,我只吃了一碗,就出去跟我的姐姐们玩去了。现在可以开始属于我的“大战”了。我的胆子特别小,特别是在玩火的这方面,其它都行,我的弱点马上就要被姐姐们给识破了,哎!我只好为了不变现出这种弱点,自己大胆的拿着打火机,小心翼翼的摁下那可怕的开关,心里顿时,冷冰冰的,我闭上了眼睛,问题来了,我眼睛睁开一看,烟火没点着,倒是把自己的手指甲给烧黑了,真是够倒霉的,怪不得有句老话叫:“本命年倒霉的是可多了。"

这句话对我来说真是对啊!旁边的姐姐们玩的真是HAPPY啊!而我是却遇到了天大的麻烦,我皱紧了眉头,憋着小嘴,一副很难堪的样子。被眼睛很雪亮的姐姐们看见了,她们还在一旁偷偷笑我,我真是话语难尽啊。我遇到了困难,她们却不帮我,还在一旁嘲笑我,真是气死我了。心情本来就不好,她们还要用这种方式来激我,真不是我的铁姐们。我的小姐姐走到我的身旁,我用眼睛瞪着她,她还在笑,真是拿我姐没办法。大停止了笑,而是耐心的教我怎么用打火机才不会伤到手,我看着姐姐那专注的神情,我还是要收回我刚才的眼光。这下子我会用了,再也不用让别人来帮助我了,别人也不用偷偷笑我了,我的心里比吃了世界上最甜的蜂蜜还要甜。现在我可以大胆的玩了,一个个漂亮的烟花就在我的手上“诞生"了,哈哈!!在以往一个宁静的夜晚,但在今天它却热闹,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今天的声音奏响了春节的交响曲,热闹,欢快。真希望这一天不要这么快就过去啊!

年俗年味作文 23

农历新年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农历新年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农历新年的记载,有庆祝风首农历新年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农历新年。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农历新年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农历新年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年俗年味作文 24

过了年初一,从初二开始便要去走亲戚了。走亲戚也是拜年形式的一种,与年初一拜年不同,走亲戚一般都要住下吃顿饭、喝顿酒。

“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拜丈母……”多少年来,我们乡下走亲戚都是按照这个顺序。因此初二那天走在乡间道路上的,毫无疑问都是外甥,那是他们去给姥姥姥爷、舅舅妗子们拜年;初三那天,有姑姑的就去姑姑家,没有姑姑的,就去了姨妈家;到了初四或初五,为人夫婿者,便携妻将子一起去岳父母家拜年……

有些人家由于亲戚多,所以在年后的几天里,天天要迎来送往,不是在家待客,就是外出拜年,忙得是不亦乐乎。

到亲戚家拜年,需要先给长辈们磕头,而亲戚家的长辈,自然也会给晚辈中的小孩们发些压岁钱。记得小时候,亲戚们家里都不宽裕,有时甚至只能得到5毛压岁钱,但即使那样少,心里也常常会美得不行……

走亲戚自然不能空着手,总要带上些礼物才行。现在人们都是带着大包小包,而且会全部留下。以前可不行,我刚记事的时候,人们走亲戚带的'还只是几个白面饽饽。由于那时几乎没人吃得起细面,所以用细面蒸的饽饽便成了稀罕物,走亲戚时用竹筐挎上几个,没人会笑话你寒酸。即使就那样只带着几个饽饽,亲戚家也往往不会留下,最后主客双方还经常会为了礼物的留与不留而推让好长时间……再后来,生活逐渐好转,人们走亲戚时开始带一些饼干、蛋糕、罐头、水果之类的礼物,发展到今天,乡亲们走亲戚时带的礼物已经是整箱的酒水、整箱的水果、鸡蛋、牛奶以及各类速冻或者真空包装食品。

亲戚家待客,从来是竭尽所能,一定要让客人吃好喝好。过去人们都穷,一年到头不舍得吃肉,所以姥姥家那大肥的猪肉味道便深深地留在了我童年的记忆里……为什么我们小时候都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到饕餮大餐,才能得到压岁钱,才能穿崭新的衣服……今天的小孩子为什么对过年没有那么多期盼了?那是因为他们平时不缺吃、不缺穿,又有零钱花,他们的日子已经天天像过年!

过去走亲戚,那可是名副其实的“走”,因为很少人家里有自行车。即使有一辆,也都坐得满满的,通常是男人骑在中间,前面坐一个孩子,后面驮着媳妇,媳妇怀里再抱一个孩子。而那些亲戚家在邻村的,大都是步行着去串门儿。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走亲戚几乎看不到骑自行车的了。经济状况好点的家庭,已经有了轿车、面包车,再不济,也有摩托车、电动车,还有的直接开着农用车就上路了……从初二开始,乡村道路上的大车小辆,南来北往,络绎不绝,简直成了一道风景。

过年走亲戚这种风俗不知始于何时,至今仍长盛不衰,它体现着国人对亲情的重视,也成了过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大家平时都忙,亲戚之间常常疏于走动,有事也就是打个电话而已,唯有到了过年,是一定要登门拜访的,你若是不去,说不定就被亲戚怪罪了下来……

年俗年味作文 25

过去,每逢除夕夜和大年初一至初五,北京城里各条胡同、各个大院不时地响起“过年好”的此起彼伏的人们互相拜年的声音。那接连不断的拜年声,不仅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而且烘托了整个北京城过年的热闹和喜庆气氛!但是随着一片片胡同的拆迁和平房大院的消失,搬进楼房居住的人们倒真应了那句老话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少住在同一座楼房好几年的住户,彼此还互不认识,更不用说春节互相拜年啦!就是亲友之间的拜年,从彼此串门儿到互相打电话问候的“有声拜年”,变成了用手机互发短信的“无声问候”,一句话“闷啦”!

现在和一些年轻人谈起过去的春节拜年,不少人认为那是庸俗的“繁文缛节”或“陈腐的观念”;不少人倡议学西方人,可是他们又不知道到底向西方人学什么,因为西方人过圣诞节或新年不是也彼此问候、互相祝福吗!最可笑的是不少青年人和那些起哄架秧子的商业部门,把精力和经商热点、焦点都集中在圣诞节上啦。不少人谓之是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这别人也不好说什么。可是当不少年轻人,一些观念更新快的中年人和老人,一边拍着手唱着英文歌曲《新年好》,互相摇头摆脑地唱“祝贺大家新年好”时,却又一边指责中国传统的拜年习俗、那“过年好”的互相问候声是“陈腐观念”,真是滑稽可笑!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习俗,什么是老北京习俗,现在倒真是唯我所用、唯我所取。再有一些廉价的“专家”这么摇头晃脑地“指点迷津”,不是民俗也是“民俗”;而真正的民俗有些却丢在一边。不错,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有些观念或落后的习俗应该适当改变,可是就春节来讲,似乎什么都可以变,就是“放鞭炮”不能变!而且不管它造成多大污染、对人们造成多大伤害、对环境卫生造成多大破坏,每临春节前鞭炮照卖,春节期间乃至前后鞭炮照放!特别是那些被“遗弃”的五环外居民,平时几乎每天要忍受那昼夜间突如其来的鞭炮巨响声,每到春节就更是“战斗里成长”!若提起禁放来,连老带少一些人,不知是不是有人教他们“背口诀”,反正报道他们保护“春节放鞭炮这一传统习俗”的呼声或要求的新闻很多。所以形成了各说各理的局面。不过话又说回来啦,似乎现在春节的主要标志和特征就是鞭炮声啦,还有你来我往的春运大军和市场的狂热购物潮。其实随着“长假”的增多,每个长假也有类似“春运”的大规模人群集散和购物潮,但是与每次放长假的“春运”和购物潮相比,春节与其区别,或者说唯一区别,大概就是那巨响的鞭炮声!

与激烈、震耳欲聋的春节鞭炮声相比,我更怀念昔日那热烈、亲切的人们彼此拜年的祝福声。在这热烈的祝福声中,即便有些平时发生邻里纠纷的。住户之间的恩怨,也会“一团云雾散”,彼此和好如初。人们那见面互相拱手或鞠躬拜年的诚意行动,真正凸显了老北京人的“礼儿”;真诚的祝愿使彼此都受到对方的安慰和感召,这样看来那昔日的拜年习俗和彼此祝福的拜年声,也促进了和谐!

过去这种拜年的习俗和气氛已渐趋消失,如果有人呼吁,往好点儿讲,说不定这习俗或许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否则恐怕就自生自灭啦!其实除了60岁以上的老人对过去那种拜年的气氛和习俗还留点儿念想儿外,年轻人早就不在乎这一习俗啦!

年俗年味作文 26

“今年过年去哪里?”成为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什么时候过年成为了一种选择和纠结?甚至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平凡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眨眼间又是几个年头。小村落的窑洞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仿若昨日一般。可是啊,时光荏苒,少年不在重来,今日的我已是站立在五尺讲台上的一位小老师,一位身负重任的90后。

已然不记得是陪姥姥过的几个大年啦,最清晰的记忆莫过于,每年放寒暑假赶往外婆家的日子。对于现在的90后来说,那是属于体验农家乐的生活,修身养性回归自然。然而这一切于我而言,这里曾有着我童年的回忆,也有着属于农家儿女初长成的时代印记,这里更是播撒我希望和梦想的地方。

有人说90后是没落的一代,我却不这么认为,也许90后是孝顺长辈的。最后的一代。

24岁的我便是这场使命的亲历者,我家算是三代同堂,上有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下有兄弟姐妹,而作为长着眼里的长女,不尽然的担负着孝与顺的美德。

上班后的生活是忙碌与充实相伴,少了与父母相伴的日子,每次回家也都是过夜而已。每年最盼望的日子莫过于寒暑假,这样既可以睡美美的懒觉,也可以享受依赖在父母身边的承欢之乐。然而大多数的时日,我的时间都被心中的那份孝分散,多一半的时间给了姥姥,少一半的时间留给父母,接着又是工作。诚然想生活中为何万事两难全?

面对着年迈的姥姥、姥爷,心中更是多了一份担忧和思念,于是每年的寒暑假都用来陪伴他们,少了个人的生活。待在姥姥家的小院里,看得到是蓝天和白云还有荒凉的土地,偶然路上有行人经过。于是做饭洗衣便成为了日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生活虽安逸却少了生活的激情。每天看着外婆外爷乐呵呵的笑脸,幸福也洋溢在我的心间,这世间最美好的爱莫过于陪伴。

又是一年的新年将至,而我却徘徊在十字路口,一边是父母一边是姥姥和姥爷。已有数十年没有和父母过一个团圆年了,虽说和姥爷与姥姥过年也是亲人都在身边,可是也独独少了一份缺憾。我想每个家,在这团圆美满的一天里都希望家人齐聚,和和美美的。工作长年在外,与父母相聚的时日也是屈指可数,然而内心的那份情却成为最难割舍,逐渐到了婚嫁的年龄不知道还有几个年华可以肆无忌惮的陪在父母身边,有些错过的时光任其懊悔都无法倒回。

内心的孝顺,总是选择陪伴了姥姥和姥爷,总害怕没有时间陪伴他们,于是却遗忘了父亲,不曾想他和姥姥与姥爷同样都为父母,也都期盼儿女绕膝呀。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而父亲是女儿前世的情人,我想没有人比父亲更希望年夜饭的桌前有女儿陪伴吧。

过年是团圆与美好的一天,希望天下儿女都能心怀感恩,陪伴在父母的身边。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妈妈是姥姥和姥爷的儿子,这样过年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而我们可以欢心的陪伴在他们身边。

新年的愿望是希望舅舅能够多爱父母一点,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在姥姥和姥爷的身边。作为外孙女的我,也有孝顺和陪伴父母的责任,我也有自己不想错过的时光。虽说因为大爱要学会取舍,然而作为女孩子的我来说,也有自己内心无法割舍的爱。

新的一年,愿我们都心有所属。

年俗年味作文 27

进入十二月八日,就算是进入年了。俗话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这一天要喝腊八粥。这一天的早上把五谷杂粮和糖放在一起煮熟,一家人吃。听爷爷说腊八粥在以前叫散伙饭,早上地主把剩下的五谷杂粮放到锅里熬上一锅稀饭,让长工吃后就放假了。

真正的年要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这天在我们这里叫做小年。晚上要祭灶。这天小孩子最开心了,因为他们可以吃上盼望已久的灶糖。灶糖有圆形的和长条形的,是玉米或者红薯片熬制的,上面沾了好多芝麻,所以我们也叫它芝麻糖。晚上,大人们把灶糖,烧饼和一只大红公鸡栓在炉灶前,点香放鞭炮为灶王爷送行,让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多进善言。红公鸡就是他的大红马,烧饼就是他路上的干粮,而灶糖就是让他多说好话。这个仪式在我们老家是很隆重的,但是我们小孩子不管这些,就等着吃糖了。

腊月二十四就要扫房子了,以前住的`都是些草房或者瓦房,烟熏火燎的,房子的犄角旮旯积累了好多烟尘,就跟蜘蛛网一样。这一天人们用长长的扫帚伸到房子的高处去钩这些脏东西,所以就叫“扫房子”。打扫好了卫生,就要开始准备年货了。

按照我们家的习俗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八这天门上要贴上对联,屋里贴年画。正堂是四扇庭,东西两边的墙上是戏曲中的故事人物,大小门贴对子,门板上贴上门神,让门神看好家,防止牛鬼蛇神进来。这一天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要贴对子,只要贴了对子就不能讨债了,穷人们可以安安生生过年了。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天晚上无论是大人或者是小孩都不能早早去睡觉,全家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讲故事,拉家常,我们这里叫“熬福”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就要比早了,这天早上是祭天的日子。所以谁家起的越早,谁家就越心诚。家的主人一睁开眼就要起床,不能说话,轻轻触碰一下家人,家里人都心领神会,一个个起了床,女主人包好饺子,煮好以后,先捞上一碗,由一家之主放到院子里的供桌上,然后面向天空,向老天祈福。然后点燃三柱香插在香炉里,跪下来扣头以示虔诚。之后再燃放鞭炮。等香燃烧完后,我们全家就可以吃饺子了。

正月初一这天是不能扫地,以防把财扫出去,不能用剪刀,用剪刀传说是会破财的。

从正月初二到初五是走亲访友的日子,晚辈要给长辈拜年。以前的拜年可是一件很庄重的事,长辈坐在堂屋的太师椅上,晚辈跪在他的脚下磕头。长辈要把晚辈搀起来,是小孩的,磕完头之后,大人要给小孩发压岁钱。

到正月初五这一天早上,全家人吃饺子,放鞭炮,叫破五,意思是年基本过完了,可以干活去了。

年虽然过的差不多了,但从初六开始各种娱乐的年俗才刚刚开始。我们这里最流行的民间艺术就是舞龙,舞狮子,跑旱船了。我最喜欢的就是跑旱船了。船家女是男人扮演的,穿上花衣服,进到竹子和彩色布做成的船里,两手提起旱船,外面一个小丑拿着船篙,一边划,一边与船家女对唱,内容都是些娶媳妇等的逗乐的段子,甚是搞笑。像这样的娱乐活动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

我家乡的年俗还有很多,只不过我记不得了。今天就讲这些,以和大家共同分享我们这里过年的快乐!

年俗年味作文 28

过年是什么?

过年对小孩子而言,是好吃的、好玩的。

过年对大人而言,是团团圆圆,亲戚走动。

过年,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集体快乐,集体祝福。

小时候,每到过年,父亲就会带着我们回老家。老家在中原腹地,豫北乡村。村子叫王庄,整个村子都姓王。向上数几辈,都能找到共同的祖辈,整个村子像一棵大树一样,世代繁衍,枝繁叶茂,根叶相连。老家过年的一大习俗就是“送饺子”。大年三十这天,嫂子围着灶台煮饺子,哥哥脚下呼呼冒风地送饺子。饺子包了一屉又一屉,煮了一锅又一锅。煮好了,哥哥端起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脚下生风似的到大伯家,进屋喊一声“送饺子了!”说上两句祝福的话,就赶紧一路小跑着回家,再端起一碗饺子一阵风似的送到三爷家。如此往复,把自家的饺子送到村里的每一家。与此同时,村里其他人家也把饺子络绎不绝地送到了我们家。不一会儿,每家的灶台上就汇集了全村的饺子。尝一个“嗯,这是二婶家的,她喜欢香菜饺子。”“这是四叔家的,芹菜丁切得大。”一碗小小的饺子,贯通了全村人的胃,联起了全村人的情。这样的'年让人感觉格外踏实。

成家后,每到过年,爱人就会带着孩子们回老家。爱人的老家在华北平原,苏北乡村。过年时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春联。不同颜色的春联表示不同的含义:红色春联表达着新年祝福;白黄绿色春联表示家里有老人过世,三年未满;从春联的颜色能看出这家的近况。除春联外,院墙上还贴着一些日常没见过的字,孩子好奇地问:“这是什么?”爷爷笑呵呵地给她讲:“这字叫‘招财进宝’,这字叫‘吉祥如意’,这字叫‘生意兴隆’。”原来那些都是人们创造的合体字。这些合体字把美好的祝愿汇集到一个字里,你借用我的偏旁,我进入你的结构,每个字都是完整的,每个字都相互支撑,共同组成一个美好的祝愿。一副副窄窄的对联,一个个小小的字,汇集了人民群众的智慧,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这样的年让人感觉特别美好。

我生长在三秦大地,这里民风淳朴,过年最好玩儿的就是“耍社火”了。社火的看点是“芯子”,“芯子”是人们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他们脸上涂满油彩,穿着宽袍大袖,被一根细长的杆子高高地架起来,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地巡游。初看时,觉得这些“芯子”特别辛苦,一整天要保持一个姿势,我一会儿担心举“芯子”的扶不稳杆子,一会儿担心“芯子”们站不稳掉下来,看得提心吊胆。后来知道他们是被固定在杆子上,坐在椅子上,非常安全,于是便安下心来细细欣赏了。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打瞌睡的“小芯子”了,这些小孩子天没亮就被大人叫醒,抹油彩、穿戏服、固定到椅子上、架到杆子上。等到出去巡游时,早已支撑不住,昏昏欲睡了。看那高高架起的“小芯子”摆着威风凛凛的造型,头却像小鸡啄米似的一点一点地打着瞌睡,我们便没心没肺地哈哈大笑。笑声混杂在锣鼓声中,这样的春节让人感觉格外快乐。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过年习俗。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其内核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祈愿新的一年国泰民安,和顺幸福。

这美好的祝愿里饱含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这渴望,如今正在被实现。

春节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