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的礼物》现代文阅读答案(精选7篇)4-7-62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
《天使的礼物》阅读理解及答案 1
①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②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尚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
③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④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⑤ 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⑥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名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还远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⑦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⑧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⑨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⑩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堆雪人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⑾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⑿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迭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⒀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⒁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那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⒂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⒃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⒄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⒅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⒆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⒇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阅读题:
1、请结合文章说说天使的礼物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4分)
2、文章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的心里百味杂陈?(4分)
3、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痴痴一词的意思?文章主要通过哪一件事来表现儿子的痴?(4分)
4、找到了吗找到了!文中多处出现这个问答,分别表现了问答双方怎样的心理?(6分)
5、一个小小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母亲的一生,令人动容。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实际谈一谈(5分)
天使的礼物阅读理解及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表层:儿子送给我含有《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的唱片
深层:儿子对我的爱
2、(1)担忧儿子沉迷于网吧
(2)为了儿了对我的冷落感到失望
(3)为自己给家人造成的负担感到内疚
3、痴痴在文中是执著的意思
文章通过儿子想方设法寻找我最喜爱的那首英文歌这件事来表现的的痴
4、问的人:对小男孩的关爱
儿子:对别人的关心充满感激,为买到唱片感到兴奋
母亲:对别人关心儿子充满感激,明白**后的感动,震撼
5、开放题,写出自己的真实感触,表达通顺即可。
如:读了全文,我被文中的儿子深深地感动了,他如此地爱着母亲,千方百计寻找灵芝草给母亲治病,令人动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用心去做,哪怕是为母亲端上一杯茶,帮她捶捶背,就足以让操劳的母亲感到快乐幸福。
《天使的礼物》阅读理解及答案 2
⑴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⑵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⑶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⑷ 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⑸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⑹ 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 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⑺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⑻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 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⑼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 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⑽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⑾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 流满面。
⑿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叠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⒀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⒁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⒂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⒃ 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 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 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⒄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⒅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⒆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咪咪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⒇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选自 《最感人的情感小小说――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有删改)
8.请结合文章说说“天使的礼物”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4分)
9.文章第⑻段中画线句“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的心里百昧杂陈?(4分)
10.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痴痴”一词的意思?文章主要通过哪一件事来表现儿子的“痴”?(4 分)
11.“找到了吗?”“找到了!”文中多处出现这个问答,分别表现了问答双方怎样的心理?(6分)
12.一个小小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母亲的一生,令人动容。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实际谈一谈。(5分)
(四)(23分)
8.(4分)
表层含义:儿子送给“我”含有《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的唱片(2分。只答“找到‘我’最喜欢的那首歌”得1分)。
深层含义:儿子对‘我’的爱(2分)
9.(4分)
(1)担忧(担心等)儿子沉迷于网吧(2分);
(2)为儿子对“我”的冷落感到失望(失落、沮丧等)(1分)
(3)为自己给家人造成的负担感到内疚(痛苦、无奈等)(1分)
10.(4分)
“痴痴”一词在文中是执著(用心等)的意思(2分)。文章主要通过儿子想方设法寻找“我”最喜爱的那首英文歌这件事来表现他的“痴”(2分)。
11.(6分)
问的人(中年人、司机、老太太):对小男孩(儿子)的关爱(关心、喜爱等)(2分)。
儿子:对别人的关心充满感激(1分),为买到唱片感到兴奋(激动等)(1分)。
母亲(“我”):对别人关心儿子充满感激(1分),明白真相后的感动(震撼、欣慰等)(1分)。
12.(5分)
示例:读了全文,我被文中的儿子深深地感动了。他如此用心地爱着母亲,千方百计寻找“灵芝草”给母亲治病,令人动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用心去做,哪怕是为母亲端上 一杯茶,帮她捶捶背,就足以让操劳的母亲感到快乐、幸福。
(感想2分,结合实际2分,表达通顺1分。)
天使的礼物阅读答案范文 3
1.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多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乐天《新制布裘》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 天 诗 意 推 身 利 以 利 人 二 者 较 之 少 陵 为 难 然 老 杜 饥 寒 而 悯 人 饥 寒 者 也 白 氏 饱 暖 而 悯 人 饥 寒 者 也 忧 劳 者 易 生 于 善虑 安 乐 者 多 失 于 不 思,乐天宜优。
(节选自黄彻《巩溪诗话》)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与“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是个对举的句式,句中应断开;“然”一般作为虚词用在句首,“也”语气词多用在句末,可考虑断开。
答案 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
2. 老杜和乐天分别是谁?
解析 本题考察古代文学常识。根据文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判断很简单,老杜就是杜甫。而乐天则需根据文中白氏,可知姓白,加上自己的积累,容易得出白乐天即为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答案 杜甫和白居易。
3. 作者认为老杜和乐天谁更值得推崇?试根据文意作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虽然考查的是理解文章内容,但只要能准确翻译出原文,也就基本能作答了。尤其是“乐天宜优”。
答案 乐天更显可贵。虽然杜甫“苦身以利人”,比白居易“推身利以利人”更显出其苦心;但从诗人所处生活境况及其与此相联系的特定创作心理进行比较论析,白居易于“饱暖”“安乐”之中仍不忘“悯人饥寒”,更不容易,更值得推崇。
二、 阅读名著,完成4~5题。
4. 《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试着举小说中的一个事件加以简要的阐述。
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了解《家》的主要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把握觉新的人物形象,了解“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含义,然后选择典型事件印证觉新的形象。所举事件一定要能够体现“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
答案 觉新是高家的长子长孙,特殊的地位和软弱的性格决定了他虽然明知封建礼教的严重危害,但事事不敢自作主张,反而有意无意中做了维护封建礼教的一些蠢事。
①觉新和梅表妹青梅竹马,但冯乐山做媒、高老太爷做主,让他另有所娶时,他竟无力反抗,违心应允。过后,只得凭借梅花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然而梅却终被折磨得香消玉殒、“零落成泥”。
②觉民吸取他的教训,大胆逃婚了,他自己余痛未消,却迫于压力四处奔走寻找,不惜求助于觉民的恋人琴表妹,要觉民屈服,为的是不失这个家的“体面”。
③当陈姨太以产妇的血光会使老太爷尸体大出血,引起“血光之灾”为名,要瑞珏到乡下分娩时,他竟也屈从于这鬼话,把他的又一个亲人送上了绝路。
(以上三个事件任选其一)
5. 简述觉慧离家出走的故事。
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了解《家》的主要内容。解答此题,注意回答觉慧离家出走的原因和结果。
答案 觉慧看到家中无数的罪恶,诅咒家是“狭的笼”。他不愿做高老太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也不愿像大哥那样忍受下去,他不愿意随着家一起灭亡,他要自己争取幸福。瑞珏的惨死使他毅然决然地从罪恶的家庭出走,到充满未知的上海去生活,去开创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
三、 阅读材料,完成6~7题。
在今天这个充满喧嚣和诱惑的物质时代,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或者黄昏里,或者夜深后,或者临睡前,或者旅途中,无论开怀、欣喜、失意、孤独、忧伤、疲倦时,读一读小说。
客观地说,当下中国小说面临的现实处境并不乐观。譬如,曾经以先锋小说风靡于当代文坛的作家马原,就早已“金盆洗手”不写了,其理由是:小说死了。他的这一判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说在这个时代的生存境遇。从事小说写作的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激情越写越多;耐着性子阅读小说的人却越来越少。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固然关系密切,诸如拜金主义的盛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等等。不过,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源自作家本身的主观因素。在他们笔下,小说写作不再是平庸与难度的角力,不再重视灵魂的救赎和思想的启蒙,仅仅只与畅销和印数有关。
一个真正有抱负的小说家,应以写出好的小说为归旨。作家池莉觉得好小说并不在于作家自己所声称的社会意义,也并非日后社会对于该小说的意义性评价,而仅仅在于作品本身。所以,她认为,小说首先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
在我看来,无论是先锋派的注重“怎么写”,还是现实主义的注重“写什么”,都并非评判一部小说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我心目中的好小说,还是有一定的标准,那就是毫无功利地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精神命运和心灵世界。“小说的使命即是照亮生活世界,并守护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说到底,小说固然离不开故事的支撑,但小说写作不是百姓故事的复制,亦非个人隐私的贩卖。在批评家李建军看来,“一个好的小说家,善良,有同情心,绝不对人物的痛苦无动于衷;他亲切,不拿架子,什么时候都把人物与读者
当作自己的朋友;他把小说当作小说,当作必须写人、讲故事的一种文学样式,当作与读者沟通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便努力把故事讲得有趣、可信,把人物写得生动、可爱。”优秀的文学作品归结于生活的广度、思想的深度和审美的高度。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既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譬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祥林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和高老头;又积淀了丰富的小说思想,譬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还体现了独特的审美追求,譬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格非、苏童、余华等人的先锋写作,从而达到文学性、思想性和审美性的完美统一。
(节选自陈劲松《好小说与什么有关》,有改动)
6. 根据文章概括中国小说面临的现实处境及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句子的含意)的筛选和整合,以及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思路的把握。主要信息都在文章第二段。
答案 现状:从事小说写作的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激情越写越多;耐着性子阅读小说的人却越来越少。
原因:诸如拜金主义的盛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等整个社会大环境因素,还有很多作家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出版市场的影响,内心正变得越来越脆弱和浮躁,从而导致写作耐心的极度缺乏。
7. 从全文看来,作者心目中的好小说应该是什么样的?
解析 本题题干还有“从全文看”四个字,这不仅提醒我们答题要参照全文,而且要把握文章的布局,体会作者行文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要点作出恰当的概括。
天使的礼物阅读答案范文 4
阅读《氓》中的一段诗句,回答下列试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21题 从这两节诗中选出相应诗句说明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社会的根本原因和前天的直接原因。
答案:“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明当时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这是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社会的根本原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前夫的“二三其德”是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
第22题 解释这段诗句中下面字的含义。
说:
汤汤:
渐:
爽:
答案:说:同“脱”,解脱。 汤汤:水盛貌。 渐:浸湿。 爽:差错。
第23题 将这段诗句中的下列诗句译成现代汉语。
其叶沃若:
二三其德:
答案:它(桑)的叶子茂盛润泽。
三心二意坏品德。
阅读《大同》中的一段文字,并回答下列试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第24题 挑出这段文字的排比句,并分析其效果。
答案:“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等,运用排比,相同的句式紧密排列,给人感觉一气呵成,感情强烈,气势充沛。
第25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隐:
作:
兵:
小康:
答案:隐:消失。 作:起。 兵:指战争。 小康:康,安。依礼而治的小安社会。
第26题 分析概括这段文字中所言小康社会的主要特点。
答案:“小康”社会是“大道既隐”之后,圣人对“礼”特别提倡的时代,是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的时代。
在社会所有制与政治目的上,“小康”是“天下为家”;
在人事制度上,“小康”则是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
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小康”则是圣人对“礼”特别提倡的时代,是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的时代;“小康”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小康”是“以(礼)设制度,以立田里”;
在社会治安上,“小康”是“城郭沟池以为固”,“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下列试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27题 描写西域的寒冷有何用意?
答案:诗中处处写雪,写严寒,意在突出表现边塞将士处境的艰难及其英勇无畏的精神,并希望武判官将诗带回京城,使朝廷真切地感受到西域气候之恶劣,从而达到替边塞将士传递心声的目的。
第28题 找出诗中的夸张句和比喻句,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答案:这首诗中夸张的句子有“……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几句。这种夸张的手法把突如其来的寒冷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中成功地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二句。这种比喻带着奇妙的想象,把艰苦的西域从军生活,染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表现了为了保卫国家、甘于奉献的乐观豪迈的情怀。
天使的礼物阅读答案范文 5
当你真正想完成一件事时,根本不会在意别人是否看到。备考漫漫长路,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2020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吉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历史主义来自科学理性,那么另一种潜在话语——功利主义,则源于消费的理念。功利主义基于实用的立场,将历史作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我们的时代就表现为消费历史。对比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现实主义立场,这种功利主义的谬误在于历史的“大义”消失了,只剩下“小利”。艰辛的血与火、激情昂扬的抗争与奋斗、美好的未来想象都被轻飘飘地耸身一摇,像狗抖落毛皮上的水滴一样,全部抛弃。这从那些最为风行的网络文学主题中就可以看出来,曾经在现代革命被-的帝王将相又回来了,并且以与绝对权力相匹配的绝对道德的面目出现,就像那些痴女和迷妹受虐狂似的拜倒在霸道总裁的脚下一样,此类文本将做稳奴隶或者攫取权力奴役他人作为最终的目标。这不啻是一种历史的逆流,新文化运动以来辛辛苦苦一百年,一觉回到了运动前。它们的历史观——反进化论的思维,回到了退化论。而修真玄幻类的小说则只有在历史架空的异质时空才会发生,它们躲避现实,从历史中逃逸。在这个逃逸的过程中,就像盗墓贼一样,窃取历史的遗产并且将它们作为休闲装饰物和消费品以自肥。
历史在消费逻辑中不仅不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是一项召唤我们去偿还的债务。但是哪怕历史的幽灵始终徘徊不去,消费者也不想听从任何历史债务的召唤,他们只想逃债,用戏谑的方式扮演忘记一切的智力障碍者,或者摘取历史中可以提炼出使用价值的内容,并将之生产为衍生化的文化商品,投放于市场。其必然结果是迎合低劣趣味,直奔本能的下流,而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就堕落为“自然存在物”的无节制娱乐,而不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类存在物”(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了“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这样的文学其实是历史的浮游生物,根本无法触及历史的渊深内面。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重新造成了原子化和游戏化的个人:一方面,无可无不可的虚拟人格随物赋形,因为缺乏坚定自主的价值执守而发生人格漂移;另一方面,将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没有意识到个人的社会关系联结,则是对于国家与民族的遗忘。这样的个人不会有任何操守,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文学艺术是一种与历史共振的能动性活动,而不仅仅是“再现”“表现”“象征”或者“寓言”,更不是戏说、大话和流言蜚语。文学艺术通过叙事加入历史与现实的行动之中,“历史”总是被当下讲述,而这个“当下讲述”本身构成了历史实践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存于时空之中——历史似乎已经远去,但文学艺术对于历史的一次次重新讲述,却可以参与到历史进程之中。
(摘编自刘大先《必须保卫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王将相类、修真玄幻类这两类网络小说都功利性地消费历史,作品中历史的“大义”消失了,只剩下“小利”。
B.历史是一笔丰厚的遗产,我们应该带着尊重的心态对待历史,而不仅仅是摘取历史中可以获取利益的内容。
C.“原子化和游戏化的个人”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没有了坚定自主的价值观,也没有了社会责任感,遗忘了国家与民族。
D.文学艺术通过叙事加入历史与现实的行动之中,文学艺术对于历史的一次次重新讲述,可以参与到历史进程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为论证功利主义的“谬误”,作者将功利主义与历史主义、现实主义划清了界限。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列举帝王将相类、修真玄幻类小说,论证功利主义的危害。
C.文章第二段重点论述了以“逃债”与“戏谑”的心态对待历史的做法会导致严重后果。
D.文章提出了正确做法,认为“历史”应被“当下讲述”,文学艺术创作应重新解构历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实用主义者为了功利而消费历史造成的,与科学理性的历史主义背道而驰。
B.当下,不少帝王将相类网络小说逆历史潮流,思想退化;修真玄幻类网络小说则从历史中逃逸又窃取历史的遗产。
C.作者认为,文学不应是迎合低级趣味的精神产品,不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产物,不应该堕落为无节制的娱乐。
D.文艺创作中的“再现”“表现”“象征”或者“寓言”都不是对待历史的可取之举,戏说、大话和流言蜚语更是错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88年,非营利性组织国际暗夜协会成立,致力于暗夜星空保护。暗夜星空保护是指通过控制和治理光污染,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发展符合标准的暗夜保护,推进以星空保护、星空科普和星空旅游为基本内涵的星空文化产业,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夜间环境、关爱美丽星空。
我国目前有5个“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分别是西藏阿里、那曲、江苏野鹿荡、山西太行洪谷和上饶横峰县葛源,其中西藏阿里和那曲已经被收入《世界暗夜保护地名录》。
阿里、那曲地区,由于海拔较高,地广人稀,气候干燥,大气通透度好,城镇化程度不高,光污染较少,夜天光条件比较好,因此在天文观测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阿里的自然条件甚至达到了世界天文观测数据指标。
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光污染还会对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伤害,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的发挥,引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增加压力和焦虑,甚至诱发癌症。
(摘编自《“地球一小时”守护暗夜保护星空》,“新华网”2019年3月29日)
材料二:
近年来,在国际上有不少环保、公益组织曾提出“暗夜保护”的理念,但国际暗夜协会等组织主要意在保护尚未被工业照明污染的暗夜星空,而成都则是作为一座现代化的超大城市提出了“暗夜保护区”的概念。依据《成都市中心城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2017—2025)》,成都将按照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减少城市光污染源产生的原则,划定暗夜保护区。
在人类的大部分历史中,黑夜常与恐惧相联。工业革命之后,对电力的利用改变了这一切,夜晚作为一种资源得到开发,夜生活成为大都市日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彻夜的商业和公共照明,也造成了光污染,夜晚的黑色逐渐淡去,而星空则在大多数城市几乎完全消失。
只要现代文明存在,人类的夜晚注定辉煌常驻。但“暗夜保护区”设想的提出也并非“逆流”。因为良宵虽好,却也经不住过度开发。因地制宜划定需“调暗”的区城,在商圈闹市有出彩的华灯,在自然生态为主的区域里,灯光只满足最基础的照明,让静谧的归静谧、喧嚣的归喧嚣,这样的城市才更宜居。事实上,这也是成都规划“暗夜保护区”,建设宜居城市,让都市与生态自然和谐相融的初衷所在。宜居城市,不止意味城市要成为宜于居民身体的住所,也要成为心灵的栖居地。
(摘编自《规划“暗夜保护区”,给城市一片心灵栖居地》,《新京报》2019年9月1日)
材料三:
如今几乎在每个城市,每当夜幕降临,人们看见的不再是璀璨星空,而是摩天大楼灯火通明,街边店铺霓虹广告流光溢彩,城市景观灯、照明灯、LED显示屏等发光设施也是随处可见。光污染不仅侵蚀了夜空的美丽,还会带来生态问题,影响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
有人可能会认为,“暗夜保护”与眼下许多地方提出的打造“不夜城”、发展“夜经济”相矛盾。实际上,与“夜经济”相关的城市区域是购物、餐饮、旅游、娱乐、休闲等消费行业聚集的区域。而成都要划定的“暗夜保护区”,则包括龙泉山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区及其他自然生态区、居民集中区、工业区等,这些在夜晚该暗的地方,的确可以暗下来,让人们可以看到萤火虫、淡淡的树影,还有久违的星光。而这些,与发展“夜间经济”是两条并不冲突的平行线。
(摘编自何勇海《暗夜保护与发展“夜经济”不矛盾》,《文摘报》2019年9月2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藏阿里、那曲拥有优越的资源,利于推进以星空保护、星空科普等为基本内涵的星空文化产业。
B.成都市“暗夜保护区”概念的提出,和国际暗夜协会等组织提出的“暗夜保护”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C.人类将夜晚作为一种资源进行过度开发,造成光污染,这使得美丽的星空在不少城市完全消失了。
D.摩天大楼通明的灯火,城市景观灯、照明灯等发光设施,是城市“夜问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
5.下列做法与“暗夜保护”理念相悖的一项是(3分)()
A.自然生态区实现基础照明
B.闹市区打彻夜的霓虹广告
C.路口减少安装LED显示屏
D.适时关闭斑斓的城市景观灯
6.请结合材料,概括光污染的危害。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片阳光
林徽因
放了假,春初的日子松弛下来。将午未午时候的阳光,澄黄的一片,由窗棂横浸到室内,晶莹地四处射。我有点发怔,习惯地在沉寂中惊讶我的周围。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绚烂的色泽,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
房间内有两种豪侈的光常叫我的心绪紧张如同花开,趁着感觉的微风,深浅零乱于冷智的枝叶中间。一种是烛光,高高的台座,长垂的烛泪,熊熊红焰当帘幕四下时各处光影掩映。那种闪烁明艳,雅有古意,明明是画中景象,却含有更多诗的成分。另一种便是这初春晌午的阳光,到时候有意无意的大片子洒落满室,那些窗棂栏板几案笔砚浴在光蔼中,一时全成了静物图案;再有红蕊细枝点缀几处,室内更是轻香浮溢,叫人俯仰全触到一种灵性。
这种说法怕有点会发生误会,我并不说这片阳光射入室内,需要笔砚花香那些儒雅的托村才能动人,我的意思倒是:室内顶寻常的一些供设,只要一片阳光这样又幽娴又洒脱地落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
这里要说到我最初认识的一片阳光。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做水珠。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那个感觉至今还印在脑子里。也为这个缘故,我还记得病中奢侈的愉悦心境。虽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样,那次我仍然是孤独的被囚禁在一间房屋里休养的。那是我们老宅子里最后的一进房子:白色的粉墙围着小小院子,北面一排三间,当中央着一个开敞的厅堂。我病在东头娘的卧室里。西头是婶婶的住房。娘同婶永远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们女人们的职务的,于是我常是这三间房屋惟一留守的主人。
在那三间屋子里病着,那经验是难堪的。时间过得特别慢,尤其是在日中毫无睡意的时候。起初,我仅集注我的听觉在各种似脚步,又不似脚步的上面。猜想着,等候着,希望着人来。间或听听隔墙各种琐碎的声音,由墙基底下传达出来又消敛了去。过一会,我就不耐烦了——不记得是怎样的,我就蹑着鞋,捱着木床走到房门边。房门向着厅堂斜斜地开着一扇,我便扶着门框好奇地向外探望。
那时大概刚是午后两点钟光景,一张刚开过饭的八仙桌,异常寂寞地立在当中。下一片由厅口处射进来的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里。一个绝对悄寂的周围伴着这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不知为什么,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
那里并没有几案花香,美术的布置,只是一张极寻常的八仙桌。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那上面在不多时间以前,是刚陈列过咸鱼、酱菜一类极寻常俭朴的午餐的。小孩子的心却呆了。或许两只眼睛倒张大一点,四处地望,似乎在寻觅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那片阳光美得那样动人?我记得我爬到房内窗前的桌子上坐着,有意无意地望望窗外,院里粉墙疏影同室内那片金色和煦绝然不同趣味。顺便我翻开手边娘梳妆用的旧式镜箱,又上下摇动那小排状抽屉,同那刻成花篮形小铜坠子,不时听雀跃过枝清脆的鸟语。心里却仍为那片阳光隐着一片模糊的疑问。
时间经过二十多年,直到今天,又是这样一泄阳光,一片不可捉摸,不可思议流动的而又恬静的瑰宝,我才明白我那问题是永远没有答案的。事实上仅是如此:一张孤独的桌,一角寂寞的厅堂。一只灵巧的镜箱,或窗外断续的鸟语,和水珠——那美丽小孩子的病名——便凑巧永远同初春静沉的阳光整整复斜斜地成了我回忆中极自然的联想。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中描写了烛光,一方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阳光与烛光的对比,表明自己更喜爱阳光。
B.文中写自己六岁时出水痘的病情,却因喜欢“水珠”这个名称而将得病当成荣耀,体现了小女孩特有的童心。
C.作者写对外面各种脚步声声音的猜想、等候、希望和墙外各种琐碎的声音,展现了病中女孩的孤独寂寞。
D.文章结构清晰,由眼前景象想起自己孩童时期的一个生活片段,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的含意。
(6分)
9.文章标题“一片阳光”在文中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a href='//xuexila.com/tiyu/yeyingyechui/' target='_blank'>野炊绰壅呒竿蛉耍怖衿示觯慈拢杭扮堋⒊嗍乓兀粝到钥铡J榻矣诟埃墒构鞠⒖湟臁5畚胖苍唬骸拔羟啬谑妨未尤葙薅梗远嵊捎嘀保癜怖衲芮诶羰拢Ф饬冢诠盼蘩⒁印!碧厣唤住?/p>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虏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王安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B.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C.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D.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科,也称登第。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结婚被称为“小登科”。
B.八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八品是第十五级。宋代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子博士等都属于八品官。
C.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皇子和后妃的言行。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文中指祭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礼才华出众。由于当时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小小的八品官。但他关于国事的见解却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B.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被关进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
C.王安礼善于断案。其前任审理不妥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
D.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
(2)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早秋夜作
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螨蛸。
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注】螨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俗称蟢子。悲秋赋:宋玉所作,开篇以万物逢秋而衰败,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后用为咏伤别离或咏伤秋寄悲怀之典。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依附曹操,一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翠簟初清,暑气半消,松风送爽,诗人感受着早秋的清凉,内心愉悦。
B.莎草满庭,露水侵庭,琴书湿润,这些景象营造了冷清、安静的意境。
C.明月在天,山村里月色清明,远处传来阵阵捣衣声,秋月秋声秋意浓。
D.宋玉悲秋,王粲辞家,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和思乡之情。
15.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诗人引用了两个典故,并以此来表达期待施展抱负的愿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表明蜀国长久以来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_____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日里_____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_____。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_____。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身不由己不修边幅停止失色
B.不由自主蓬头垢面停滞失重
C.不由自主蓬头垢面停滞失色
D.身不由己不修边幅停止失重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B.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C.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D.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使然。
B.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C.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D.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20.阅读下面的漫画《通途异路》,按要求答题。
(6分)
(1)简要描述画面内容,50字左右。(3分)
(2)漫画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50字左右。(3分)
21.国庆节期间,在北京工作的小张收到了老家邻居送来的土特产,他写了一封回信,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5分)
我很高兴地收到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有空我一定莅临寒舍当面感谢。您想让我为家父联系医院治病一事,我一定会鼎力相助,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些烟酒,请笑纳。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没有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了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1.C
2.D
3.B
4.C
5.B
6.污染环境,侵蚀美丽的星空,不利于天文观测。
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
7.A
8.病中的孩子被孤独的囚禁在房间中休养,身体和心理上都在忍受着痛苦;
作者发现了阳光照射在屋子里面,创造了精美无声的金色世界,这让自己摆脱了眼前的痛苦。
9.“一片阳光”是全文的线索,作者由眼前的阳光回忆了过往与阳光有关的往事;
“一片阳光”是作者病中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作者由此产生了新的感受;“一片阳光”作为标题以小见大,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10.B
11.C
12.C
13.(1)(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
(2)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参考译文】
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考中进士,听从河东唐介的征召。(吕公弼)向朝廷推荐王安礼,神宗召王安礼应对后,想马上任用他。这时是王安石执政,他就推辞了,被任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有一天神宗召见他,命他坐下,有关官员说八品官没有赐座的,皇上即特别地赐给座位。升任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又召回任开封府判官。(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询问他一些国家大事,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地说:“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论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现在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人们会说陛下不能容纳有才能的人。”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李定、张璪都指使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
以翰林学士身份知开封府,只要有事他马上处理,从不拖拉。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以及立案后没有处理的案子很多,牵涉到几万人。王安礼分类处理,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审理案件的情况公布于府衙门前,辽的使者从府衙前经过看到了,对王安礼夸奖不已。皇上听后高兴地说道:“过去秦国的内史廖从容地祭祀,破坏了由余的阴谋。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于是特别提升了王安礼官阶一级。
皇上多次失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隔京城太近了,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诏令他们将墓地都改迁,大概有数十万座,众人震动、恐惧。王安礼上奏说:“文王占卜说要传世三十年,他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而没有听说他为了利其后代而要迁移百姓墓地的事。”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
过了很久,御史张汝贤上书弹劾王安礼的过失,王安礼被贬出,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江宁府,张汝贤也被罢免。元祐年间,加王安礼资政殿学士衔,历知扬、青、蔡三州。又被御史弹劾,失掉学士,移任舒州。绍圣初年,恢复原职,知永兴军。绍圣二年(1095),知太原府。得风寒病,四肢麻木不能行走,只得卧床办公,但下面的人都不敢欺瞒他。去世时,六十二岁,赠他为右银青光禄大夫。
14.A
15.颈联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静中有动的清幽秋夜图。
绿苔苍苍,红树绕檐,艳丽的色彩,衬托出庭院的荒凉;蟋蟀夜鸣,蜘蛛织网,以动衬静,突出夜的清幽。
16.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17.C
18.A
19.D
20.(1)求学阶段,一个男孩勤奋学习,另一个男孩忙于玩手机。
后来,勤奋学习的男孩学业有成,而那个玩手机的男孩只拿到结业证。
(2)劝导那些耽于玩乐的青少年珍惜学习时光,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提升自我,争做国家的梁之材。
21.“莅临”改为“到”;
“寒舍”改为“府上”或“贵府”;“家父”改为“令尊”;“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惠赠”改为“送”。
22.【审题】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写作时要想出类拔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住“勇气”这一关键词,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有材料意识、话题意识、主题意识;2、选择最擅长的文体,例如议论文;3、打造文章亮点,例如画龙点睛,闪亮开头,结构井然,前后呼应,卷面美观等。
天使的礼物阅读答案范文 6
关键词:英雄史观;人民史观;“劳动”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57-02
唐太宗有句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历史的阅读与学习,中国人历来都非常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已经成为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历史情怀。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执政者,对于历史的学习更是不可或缺,纵观历朝历代,可以发现一个共通的规律:凡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无一不对历史了如指掌。
时至今日,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已经无需更多赘述,近些年来的历史阅读热潮也在不断升温。从《百家讲坛》的热播到《明朝那些事儿》的热卖,从《五百年来谁著史》到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讲话,无一不彰显出了当今社会对历史的关注,这也与历史转型期以及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重叠在了一起。但是面对同样的历史,结果往往是仁者见,智者见智。有些人学会了机关算尽,另一些人则学会了吃亏是福;有些人学会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另一些人则学会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有些人学会了口蜜腹剑的厚黑学,另一些人则学会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民族大义。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却都来自于一部相同的历史,这样巨大的差异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历史不仅仅在于历史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读史者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认知历史?以何种眼光来审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背后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某种客观规律在发生作用?究竟什么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如果把所有人的答案总结起来追根溯源的话,基本答案只有两种,那就是英雄史观和人民史观。
一、以“礼”为基础的英雄史观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英雄史观是人们认知历史的总起点。君权神授的观念通行于世,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性,以英雄是历史的推动者来解释历史,所以就有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传统。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阅读历史就成了鲁迅先生笔下所说的“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虽然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唐太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言,但是读史者所关注的,或者他只能关注的依然是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造成这样的现象与人认识人类社会的出发点有密切关联。
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古代东西方虽有不同,但归根结底却可以总结为一个“礼”字。在这个“礼”的基础上,儒家文化逐渐发展出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义文化,社会规范都以“礼”为根本,实践“礼”的主体就是帝王将相,而“礼”也只能由父及子,因此,封建皇权世代相传。而底层的人民群众因为没有“礼”,只能接受皇权的“礼”的规范,所以说“礼不下庶人”,是因为基层的群众只能被上层的“礼”所规范。因此可以说“礼”是古代东方社会认可的社会逻辑起点。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虽与东方完全不同,但同样也可以归结为一个“礼”字。不同的是他们创造了一个抽象的宗教概念,在和上帝的圣言下,建构了一个“赎罪”的人间世界,而那个至高无上的神就是“礼”的化身,这个虚无缥缈的神在人间的代言者就是那些掌握了宗教之“礼”的先知和神父们,而普罗大众们只能向这种被先知和神父规定好了的“礼”购买赎罪券。
通过对东西方古代历史的简要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共通的原则,那就是所有的社会规律和规则都从“礼”这个起点展开,然而“礼”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只有脱离了体力劳动的脑力劳动者才能开展,这也就是古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原因所在。这也就导致了这个起点的展开只能是自上而下,而不能是自下而上的。因此,造反在古代史中无论东西方都是被社会道德严肃谴责的对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礼”的最高权威。顺其自然的结果就是,“礼”的代表者只能是历史中的英雄,他们才是人类社会的主体,是历史叙事的主角,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由这些英雄薪火相传,创造历史的充分条件只能是英雄,而芸芸众生只不过是这一命题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英雄史观的正统地位也就此确立。以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史记》为例,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的文体中,本纪、世家、列传三者记录的都是英雄,而表和书用于记录事件和历代朝章国典。此后的中国历史中,历朝历代的史书基本以此为蓝本进行描述,怪不得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说出了读中国历史读出的三个字“人吃人”,这人如何吃人呢?靠的便是这封建“礼”教。
二、从“礼”走向“劳动”
历史发展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撕下了中世纪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劳动”取代了“礼”成为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者们认识社会的逻辑起点。“礼”可以有一个最高代表者,但是劳动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因此,这样的一种飞跃不仅是人对社会发展规律认知的改变,更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原因所在。
与之相适应的是,人民史观在这个阶段开始孕育、产生、发展。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究者们虽然认识到了劳动的基础地位,但是却在肯定劳动的同时为它套上了一个新的“礼”的枷锁,这就是资本。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者们的眼中,普通劳动者所拥有的劳动能力虽然应该挣脱封建王权的束缚,但是却应当受到资本或者市场的制约,而拥有资本和能够左右市场的只能是资产阶级。所以,尽管他们用“看不见的手”来形容市场的作用,但是在这支“看不见的手”的背后,确实资本这支有形的手在起支配作用。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正是资本地位不断提高,最终成为新的隐形的“礼”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那些阻碍历史发展的事物不会自觉地躲进历史的垃圾堆,它要与任何扬弃它的事物进行殊死的斗争。而拥有更多进步因素的事物也不会自动获得斗争的胜利,只有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斗争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因此,这也是历史总是以往复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原因。彻底打破“礼”的藩篱,确立以劳动基石为社会逻辑起点的人民史观就成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使命。马恩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就是从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出发,以劳动为逻辑起点,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去认知和解释历史,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崭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图景。
三、确立以“劳动”为基石的人民史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人民史观告诉我们,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描绘出来的,离开了劳动,无论是“礼”还是“资本”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劳动才是人类社会和历史的逻辑起点,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所有的劳动者。人民史观的这一认识,把原先逻辑倒置的英雄史观进行了更正,不仅为人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正确的历史逻辑,更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马恩所处的年代,由于各种客观历史因素的影响,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了对资本的揭露与批判之上,对于未来的社会发展只是指出了道路,而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论述。接过马恩手中的火把继续前行的第一位先行者就是列宁。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它的理论光芒,对于所有近现代史的阅读者和学习者来说,它都是一门必修课。而同志《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关于人民史观的论述,就是前赴后继的共产党人对于人民史观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从劳动的视野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所谓的“礼”和“资本”都失去了为统治者辩护的合法性,因为人的出生、能力以及工作身份的不同,只不过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造成的,“一个码头的搬运工和一个哲学家相比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即便是资产阶级学者的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也道出了社会发展的玄机,今天的我们无论如何不应该比他做得更差。因此,在高喊“自由、平等、民主”口号的今天,首先就应该是劳动权的平等、自由和民主。所以,所谓的由于工人懒惰而没有工作的借口,只不过是资产阶级为自己辩护的逻辑倒置的借口而已,而每天疲于奔命,唯恐失业,唯恐失去劳动机会的劳动者才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主人。
当然,人民史观的确立并不意味着英雄没有了用武之地,不是把英雄丢进了垃圾堆,而是对它进行了扬弃。人民史观中同样有英雄的概念,只不过它已不是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而是从人民群众中脱颖而出的创造性劳动者。所谓“时势造英雄”,即说明英雄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可遗传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而成为了人们景仰的英雄。他们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也归属于人民。时传祥、雷锋、焦裕禄、杨善洲、吴菊萍、吴斌……这些平凡而又响亮的名字就是他们的代表。因此,如果说人民是历史发展这个命题的充分条件的话,那么英雄就是这个命题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所以,用人民史观来解读历史,就是要求我们从人民的立场来解读历史,向着人类社会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劳动”,“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句诗就是对人民史观一句极佳的注脚。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历史转型期,阅读历史,寻找未来的前进方向是每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的应尽之责。人民史观,是每个共产党员在阅读历史之前应该好好学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有如此,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步伐坚定,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 韩毓海,著。五百年来谁著史 [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天使的礼物阅读答案范文 7
这是一节阅读理解课。
执教苏教版第八册《公仪休拒收礼物》接近尾声之时,我提问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们基本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你觉得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学生A说:“从公仪休巧妙地拒绝收管家送来的鱼这件事上,我认为他是个非常机智聪明的人。”
学生B说:“他一心为国家着想,我觉得他是一个大公无私的好官。”
学生C说:“他连普通的鱼都不收,真是一个清官,他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宰相。我很敬佩他。”
学生D说:“我觉得他不仅是位清正廉洁的好宰相,还是一位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好老师。他以他的行动给他的学生子明又上了一课。也给我们做了榜样。我以后要向他学习。”
学生们个个各抒己见,气氛活跃,都围绕着公仪休清正廉洁、以身作则的好品质展开,说得也都非常好,再加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这节课显得非常严谨而又浑然一体。
快下课了。按照惯例,我给学生安排了一个质疑解疑的环节。学生有的问题提得很简单,刚刚提出来后自己也能独立解决;有的问题稍稍难一些,老师稍加点拨,精彩的答案就脱口而出。突然,学生E站起来说:“也许公仪休有点傻,假如我是公仪休,我就会收下那两条鱼,却不去帮人办棘手的事。这样我就既能享受到鲤鱼的美味,又不违犯法纪。”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或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更有一个同学大声指责学生E:“你怎么能这样做呢?”学生E是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只见他站起来时身子有些倔强地直立着,脸上露出狡黠的笑,面对同伴的指责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室里有点乱)我也语塞了――是啊,该怎么回答成人世界的类似“潜规则”的这个问题呢?沉默了一会儿,我想还是把这个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用孩子的眼光来分析这个问题。于是,我做了个稍稍安静的手势,放缓了语速说:“同学们,请默默地读课文,联系这个剧本的前前后后,再来思考同学E的问题。然后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室里一下子静极了,似乎能听到每个人品味课本的声音。)过了一会儿,热烈的讨论开始了。有的说:“公仪休假如收下了人家的鱼,却不去帮人家办事,别人就会记恨他,会找机会报复他。”有的说:“公仪休虽然今天收下的仅仅是鱼,但明天人家就会可能投其所好行贿他黄金,迟早会被揭发出来的,那样他就会成为罪人”。有的说:“俗话说得好,‘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他收了别人的东西却不去帮人家办棘手的事,那么以后会不好相处。”还有的说:“我觉得他如果收了鱼就会影响他的威信,因为他是个地位显赫的宰相,很多人会以他的言行为榜样。他不但不傻,还真是个大智若愚的智慧之人呢!”
……
我就势追问:“现在大家再来说说这‘鱼’,公仪休到底能不能收?”学生齐声回答:“不能收!”
【案例反思】
一、尊重学生的感受最地道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更“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围绕“公仪休能不能收下那两条鱼,却不去帮人办棘手的事”畅所欲言,教师没有将自己的见解、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尽情地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学生的兴趣始终是高昂的,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抛锚式教学法最有效
抛描式教学并不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问题情境。本教学案例中,教师“不走寻常路”,并没有运用灌输的方法,而是另辟蹊径,全篇采用了以“对话式”为主的抛锚式教学法。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与自我感悟,从而帮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我想:这样的通过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得到自我感悟,一定会在孩子长长的一生中实现真正意义上有效的自我教育。
三、和谐的教学关系最美妙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