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知识>正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优秀5篇)7-1-11

2024-08-29 21:02:42 互联网 知识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本页是www.kaoyantv.com细致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5篇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材及学习任务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本章第一节的知识延伸,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中最重要的一个功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揭示了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和特点。能量的流动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不论从个体层面还是群体水平,都是存在的。我们学习时,一般在群体水平上研究,这种将群体看作是一个整天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同时,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能量流动的概念以及能量流动的方式和过程。能过具象化的表示或阐述能量流动的流程。能够概述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尝试调查周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学习对象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建立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之上的,它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对生态系统有基本的了解,但是缺乏将个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分析的能力,这样会导致分析能量流动时以个体的视角审视,无法深刻领会能量流动的内涵。同时学生缺乏具象化思维能力,可能会无法分清能量流动的过程和方向。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概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3、说出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使用数据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

2、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计算能量利用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农业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形成生态学观点。认同科学服务于社会观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五、学习研究目标

1.在群体水平上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2.阐述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六、学习思路设计

本节教学可以从“问题探讨”出发,引发学生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能量角度考虑,并提示学生“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段的获取能量才能够生存”。进一步引导学生“那么什么是能量呢?能量一般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呢?不同的生物获取能量的方式是如何的呢?”在一步步的引导中,学生能够逐渐明确能量的存在形式,可以将抽象的“能量”概念具象为“食物,阳光”等实物。

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回答“是不是获取了能量以后,所有的能量都被利用呢?能量是沿着什么线路进行流动的?”。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短暂性思考,铺垫后面的知识内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之上,提出能量流动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我们如何研究能量流动最能够直观的表现能量流动的脉络呢?”

七、学习准备

网络资料的准备:制作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视频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涉及的生物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方法等。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问题,具备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2.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3.细胞的运动和分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并能够正确理解细胞的功能。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细胞的运动和分裂过程,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现象和实验方法。

3.讨论法: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和解决生物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环节: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

3.实验环节: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的运动和分裂过程,并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4.讨论环节: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和解决生物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5.总结环节:通过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评估

1.形成性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2.总结性评估:通过考试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

1.教材:高中生物教材。

2.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荧光染料等。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八、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2.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让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生物科学的魅力。

3.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结合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的: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二十多种,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B:识记)

2.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B:识记)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B:识记)

(二)教学重点

1.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四)教学用具

(五)教学方法:

对比、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

首先以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提供的动物(人)体与植物体组成元素的对比表进行对比,使讨论提问有了基础。从而引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教学。通过对比,使学生发现并且概括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特点:

①从无机的非生命环境中元素的组成与生物体元素组成的对比中,发现它们的统一性,了解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特点;

②从动物体与植物体组成的元素对比中,发现不同类型的。生物体,元素的组成有区别;

③从生物体内不同元素的含量对比中,发现生物体元素组成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物体特性的联系。

玉米与人体的无机物的组成(质量分数/%)

元素O C H N Si K Ca P Mg S Cl Al Fe Mn Na Zn Rb玉米人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根据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①大量元素占生物体重的万分之一以上,包括C、H、O、N、P、S、K、Ca、Mg等

②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包括Fe、Mn、Zn、Cu、B、Mo等。

注意: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不同的生物,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各种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例: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中基本元素,最基本元素,主要元素分别是(B)。① C ②C、H、O、N ③C、H、O、N、P、S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按元素的生物学功能,大致可分为下列类型:

(1)构成原生质的基本元素:如C、H、O、N、P是构成核酸的主要元素;C、H、O、N、S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等。

(2)调节机体活动的元素:如离子态的Na+、K+、Ca2+、Mg2+、Cl、H+及其他离子OH、HCO3、SO42、HPO42等。

(3)与蛋白质结合的元素:如Fe(血红蛋白、细胞色素、固氨酶等),Cu(血蓝素、细胞色素氧化酶等),Mo(固氮酶),Co(构成维生素B12。在天然存在形式中,维生素B12可能是与肽或蛋白质相结合的),Zn(DNA聚合酶、RNA聚合酶),I(甲状腺球蛋白。这是一种含碘蛋白质,是人体内的碘库),Mn(精氨酸酶等多种酶)。

(4)微量调节元素:如B、Cr、Se、As、Ni等。这些元素是不可缺的,又是不可替代的。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是最基本的,其中C、H、O、N、P、S6种元素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大部分有机物是由上述6种元素组成的。

注意: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并不是全部形成各种化合物,而是有些参与构成化合物,有的以离子状态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还有的兼有多种功能。

在细胞内可找到至少62种元素,其中重要的有24种,这些元素按其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同可以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这些化学元素的主要作用可总结为三个方面:构原(构成原生质)、组化(组成各种化合物)和影响(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但不管含量的多少,这些必需元素在生物体内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这些元素,生物体就不能表现出相应的生命活动,甚至呈现出一定的病症(如教材中所举例的B,植物体缺乏B,会导致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花粉管的萌发和伸长)。从这个方面说,它们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是从化学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分布的种类比较确定的,差异性是从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分布的量的比较得出的。也就是说,组成生物体的20多种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界特有的,这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又说明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又具有差异性。

例: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生物体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分别是(A)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各种化合物②新陈代谢③蛋白质和核酸④细胞分裂

A、②③①

B、④③①

C、②①③

D、②③④

(七)板书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根据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Fe、Mn、Zn、Cu、B、Mo

2、重要作用:最基本元素:C基本元素:C、H、O、N主要元素:C、H、O、N、P、S作用:构成原生质、组成化合物、影响生物生命活动

3、统一性和差异性

(八)教学建议和意见

授课速度不能太快,对某些班还要减慢速度。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四

一、版本: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内容:

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第二章细胞的能量的来源与转变第2节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生物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从之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在这样理念的促进下,“引导──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应运而生。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就是“引导──探究”式学习过程。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1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的知识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Ⅰ)。

(2)技能目标:能够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

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

②参与交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理解酶作为催化剂的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PPT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理解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生活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我们熟悉的化学无机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但是需要高温、高压等条件。而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解决方法]

①利用PPT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五、设计思路

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既然学生们知道无机催化剂的作用,就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酶的催化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的差别。然后通过过氧化氢酶的实验来让学生理解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一般思路,得出的结果。教师利用PPT的方法直接给出更加形象生动,容易理解。要求学生记住探究实验实验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以及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等概念,再通过对实验中自变量改变训练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如何控制变量。

学生通过亲身感知酶的作用,顺理成章引入酶在化学反应中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知识点。利用PPT中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以及绘制“没有催化剂、无机催化剂、酶的催化效率曲线”的比较,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催化作用更加显著)。

六、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实验材料

七、教学过程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对酶的概念掌握的不是很好,注意教学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如活细胞产生(交代来源)、具有催化功能(只有一个作用)、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或RNA)。

2.酶的催化特点: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学生学习时,容易将第三个特点忘记,需要强调。

3.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学生接触这个概念时,化学中活化能的概念还未给出,所以接受起来很困难。注意讲授过程结合PPT上形象的漫画图及动态图说明酶的作用机理。

4.过氧化氢酶实验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很好地证明酶的高效性,在讲述实验的过程中同时引入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和一般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探究实验的实际应用案例。注意可以同时让学生自己设计证明酶的专一性及作用条件的探究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

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2、引入新课:

课前,尽量准备关于动物攻� 上课时,先播放有关动物攻� 请学生归纳这些行为,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3、自学本课内容:

①浏览课文。

②将动物的攻�

③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仔细看彩图,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

4、小组讨论:

①交流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

②补充动物攻�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介绍本组举出的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 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要认真聆听,及时点评。

②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本课的知识结构。

6、建议学生边学习动物行为的类型,边完善各组上节课进行的观察或实验设计,争取将观察或实验设计付诸行动。

运用报刊上的新闻内容穿插讲课或介绍最新生物成果,能活跃课堂气氛。

生物体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