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知识>正文

赞美老师的散文(优秀11篇)8-3-84

2024-08-28 14:43:47 互联网 知识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11篇赞美老师的散文的相关内容,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一

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博大的爱;黄色是土地的颜色,象征着母亲;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青春活力;红色是夕阳的颜色,它象征着我可爱的老师。

红色娇艳动人,美丽大方,而她的“红”却是一种奉献,虽然默默无闻,但足以温暖人心。

回首往事,有许多她的点点滴滴,她为我们做的一切都让我永生难忘。记得那天,我一如既往地送作业本进办公室,她仍在埋头苦干,听到我的声音便抬起头微笑着看看我,她的目光还是那么慈祥,亲切而不失庄重。“等一下走。”她说。接着,又轻轻地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是一本崭新的书。她递给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本绘画书。“真不错啊。”我喃喃自语道。

看着这本梦寐以求的书,我简直有些爱不释手了。“这是老师的礼物。”我听了后欣喜若狂,心中又顿生万分感激。“谢谢!”我的感动尽化为这两个字。看着我的快乐,她脸上的笑容也愈加灿烂,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好好努力吧,大家可看着你的收获呢。”“我一定成功。”我自信而又爽朗地应道。捧着这份珍贵的礼物,仿佛有一股莫大的动力激励着我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走在走廊上,望着窗外,依旧细雨绵绵,雨还是那样稀稀沥沥,天空中还隐约可见几朵白云,我觉得此情此景是多么迷人,似乎是这

春雨在我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真情的种子。

如今的老师早已桃李芬芳,这样的小事也许不曾记得,但是在我心中的那颗种子早已生根发芽,绽放出芬芳的花朵,在芬芳中飘溢着果实对土地的眷恋,凝聚着花儿对阳光的深情。

我静静地看着夕阳西下,在淡淡的斜阳中,仿佛能看到她的笑脸,她兢兢业业工作的身影。她就是夕阳下披着红裙的天使,舞动着美丽的翅膀,默默地,默默地,奉献着……留下的永远是那一抹最美的红色。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二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学生

一、课改应以赞许的目光、语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本性之一是渴望受到夸奖和赞美。赞许具有伟大而神奇的力量,不容忽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斯•雷耳指出:“赞许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开花生长。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善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吝啬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所以,教师首先要经常善于发现并肯定每个孩子身上不断闪耀着的亮光,即使它很微弱,相信在你的感召下,也会逐渐变得更加强烈而炽热。

新型的课堂应关注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这两种关系的处理,走出条条框框,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走进课堂。课堂不应以教师的“教”为主,也不应以好学生的“说”为重,而是全班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画龙点睛的教学相长

1.“严肃”并不是老师的代名词。教师课前送学生一个微笑,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主阵地。走进学生中,穿梭于课桌间,才是课堂最美的布局。首先,教师要摆脱教参的“枷锁”束缚,不再做教参的奴隶,“把书上的话和作者的话向学生宣读”,也要转为引导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容而获得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感受美、欣赏美的情趣。同时,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交流,一起争鸣,使语文课堂不再有权威,不再有条条框框,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真正地走进课堂。如此一来,定会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2.如何在课堂中既要体现全员参与,又要把握好时间问题,小组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之前,小组应选好中心发言人(可每次调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中心发言人应认真听取组员意见,然后归纳总结,反馈给老师和同学,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

3.教师课间和学生做游戏、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让学生以课堂学习小组的形式经行游戏比赛,增进组员之间的团结力和协调性,为课堂发言做好铺垫。

二、课改应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有力地应对上级考试,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掌握基础知识的讲读课的研究中。其实,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语文课改的目标所在。

阅读课尤其是课前预习,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它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但如果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就会显得十分渺茫,无从下手。所以,明确要求、合理而有序的学习步骤是学生自学的前提和保障。

第一步:读准字音。

课文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汉字组成的。在阅读中,学生通常为了顾及对主要内容的了解,遇到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不去查字典,不研究,只是囫囵吞枣。这样,不仅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就文章内容而言,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必须让学生一字一句的读,要真正做到掷地有声、顿挫抑扬。如此一来,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养成了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第二步:读通句子。

读通句子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核心环节,但其关键在于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在许多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对文章中心的揭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五年级的《学会看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其中,“艰涩”表示时间过得很慢,母亲(作者)内心承受着痛苦的煎熬;“忐忑不安”是指母亲(作者)心里十分慌乱,害怕儿子发生意外。词语解释了,句意自然就清楚了,文章所揭示和赞扬的“母爱”主题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般,理解文中词语的方法有:(1)查字典;(2)换词理解;(3)联系上下文,就语境反复品读、琢磨。

第三步:读出感悟。

在上述两遍读文中,学生已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基本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带着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去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出来,再反复朗读,最后将体会到的感受真实地写在句子的旁边。这样,便使学生做到了由被动阅读到主动体验的情感角色转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第四步:读出有价值的问题。

读懂文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就大语文的精神而言,在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到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在学生自己学文的时候,除了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之外,还应该结合文章中心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不懂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中,学生就“母亲大声说:‘我很高兴他爱看闲书’”提出质疑:“题目中说是‘慈母’,但她为什么要大声说话,是不是生气了?”这个问题就提得很有价值,因为“大声”一词既反映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又表现出了她因儿子爱读书而内心无比自豪的情感。所以,学生在提问的同时其语文理解能力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训练和升华。

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学课文能力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清楚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养成一种习惯,也就为学习找到了钥匙,插上了翅膀。

三、课改应以巧妙、合理的教学思路设计为关键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三

当我提起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内心无比的激动。我儿子在实验小学读一年级,虽然只经历了半年的学习生活,但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感受了老师的无比关爱。因为儿子的成长,让我又一次亲密地接触了老师这一优秀的群体,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的辛苦和不容易。

还记得当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带着儿子第一次走进实验小学的大门,眼前的一切令我感到新奇和激动,校园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整洁的教学楼,干净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五星红旗在阳光下迎风飘扬,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有几名同学在操场上清理卫生,而且个个都懂礼貌,见到我们便主动和我们问好,顿时,我为孩子能有一个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感到舒心,能有一个这样好的学习氛围而感到放心。

和所有家长一样,我对儿子充满了希望,期待他能够好好学习,成绩优秀,可是事与愿违。好心情没维持几天,接下来便是一连串的不尽人意。入学几天后,老师便发现了儿子的缺点:不会学习、多动、坐不住凳子、做作业很慢、任性,几乎和其他孩子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令我们当父母的很是着急。退学吧,孩子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继续读吧,又怕孩子跟不上,我带着我们的困惑和急切的心情与老师进行了沟通。班主任牛老师微笑着对我说:“每个孩子都有缺点,但每个孩子也都有他的闪光点,比如刘羽桐比较聪明,还很会说话、心地善良、诚实,也许是性格比较单纯的原因,再加上在家里过于宠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出现了这些状况,不过没关系,我会尽一切努力来帮助孩子、教育孩子,也希望家长能够配合我”。听了牛老师的一席话让我们倍感温暖。

牛老师没嫌弃我们的孩子,相反,她对刘羽桐倾注了更多的爱。

由于儿子性格慢,经常别人都放学了,他作业还没记完,牛老师便用个人时间陪儿子记作业,直到他用工工整整的字迹记完作业,再把这一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巩固,直到他都掌握为止。每天我接儿子放学,看到老师用沙哑的声音与我说话时,我觉得老师真的很辛苦,内心充满了感激!

儿子上课经常坐不住凳子,而且多动,这让牛老师很头疼,老师便与我沟通分析原因。问孩子放学后都做什么,我说孩子每天放学后都有不同的课外学习内容,如:英语、语言、公文数学、美术、钢琴等,老师听后便批评我给孩子造成太大压力了,孩子太累了,所以上课时才会没有精力专心听讲。听了牛老师的分析,我觉得十分正确,便逐渐停掉了儿子的课后班,慢慢地儿子感到学习轻松了,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上课也能坐住凳子了。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我心里感到十分的欣慰。

牛老师对孩子严格但不严厉、爱护但不袒护、宽容但不放任,上课时,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不许溜号,不许搞小动作,眼睛要看着老师,对待孩子的错误绝不袒护。

下课后,牛老师经常找儿子谈心,鼓励他,有一点进步就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我经常会听到儿子回家说:“今天老师又夸我有进步了。”

牛老师用她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循序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以及对每一个孩子不抛弃不放弃的敬业精神感染了每一位家长,现在我儿子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上学期那些坏毛病也基本改掉了,这些都是与牛老师的辛勤付出分不开的。

虽然,我没能写出感动天地的事迹,但用大爱来做小事是教育事业最真实的生活写照。教师们用无数个平凡日子里付出的点点滴滴都折射出师爱博大的情怀,相信在这里,将为孩子今后的人生写下一笔绚丽的色彩!

我爱您——牛老师。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四

作为高三的复习课,笔者复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又有了新的感觉,不才写下来,谨请同行给予批评斧正。

窃以为这篇文章可以作为一篇典范的回忆性的散文去讲,去指导学生写回忆性的散文。

其步骤如下:

一。简单的介绍回忆的对象。

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他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二。回忆的触发点(什么引发了你的回忆)。

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来了你:……

三。从总体上去写回忆的对象。

诗的第4 节,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注意,可以学习作者用简单的细节去描写。

四。离开了回忆对象后写回忆对象。

这一步是文章的重点,应具体去写。先通过细节描写去突出回忆对象的性格特征、品质特征,然后写自己的感悟,抒发自己对回忆对象的赞美、怀念之情。

如:诗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离开了回忆对象);“她含着笑,洗着……提着……切着……”(详细地写回忆对象的品质特征、性格特征);“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抒发对回忆对象怀念、赞美之情)。

五。升华文章。

把所写的对象扩大、推广,升华文章中心。

如: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这里的大堰河已是所有的勤劳、善良的中国劳动妇女的代表了。

就这样,一篇回忆性的散文的框架,我们就可以扎起来了。我们不妨运用这五个步骤写一下回忆性的散文。

笔者的下水作文:

老师,我想你

老师,您好吗?

今晚,我又来到那悠长悠长的街头小巷,来到您的房前,来到您的窗外,可窗下没有我那记忆中的熟悉的身影。老师,我们知道你轻轻地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惆怅。

(回忆的触发点)

老师,您用您那渊博的知识教导着我们;您用您那深邃的思想引导着我们;您用您的音容笑貌感染着我们。当我们懈怠、失落的时候,您用您的叮咛使我们重新振作、奋发;当我们沾沾自喜的时候,您用您那坚毅的目光告诉我们不应该这样。老师,离开您的日子我们就像迷途的羔羊一样,不知东西南北。老师呀,我们真的再想回到您的身边。

(从总体上去写回忆的对象)

老师,还记得吗?那天的我由于冲动和同学动起了手,您把我叫到了办公室,我怒气冲冲的,非常地不服气。您好像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心思。您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您那宽大的手掌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然后转身离开了,留下了孤零零的我站在那里。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您又来到了我的身边,仍旧是轻轻地拍了拍我,之后轻轻地对我说:“想明白了吗?”我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老师呀,你就是用你的温柔彻底击垮了我,使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幼稚、无知。

老师,还记得吗?那次我因为生病住院耽误了课,您认真地对我说:“以后每天下午放学后来我家,我给你好好地补补课。”当我第一次来到您在街头小巷里的家的时候,您微笑着给我倒水,给我搬凳子,让我坐在您的旁边先喝点水。您就是这样消除了我紧张的情绪,使我平静了下来。之后,您耐心地给我补着课,是那样的不厌其烦。就这样我熟悉了那悠长悠长的街头小巷,熟悉了窗下您那熟悉的身影。

(离开了回忆对象写回忆对象)

老师,我感谢您,感谢您的教导,您的帮助。老师,我们也都能理解南去深圳的您,所以,老师,我们真诚的祝福您,祝您一路走好。

老师,我想您了,我们真的想您了!

(升华文章)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五

选文:《我的老师》冰心

我的老师

冰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而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校长先生大为惊奇赞赏,一下子便让我和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同班上课。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的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而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的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合格,很有留级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抽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又仔细地询问T女士的一切,她觉得T女士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面对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我和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地方作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在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课文《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和选文《我的老师》的作者冰心生活在同一社会历史时期,两篇散文发表的年代相去不过十余年(1926年与1942年),他们所怀念的对象完全相同──令人尊敬的“我”的老师,两篇文章同为散文中的佳作名篇,但读后的感觉却是一个如山一般刚毅、深沉,一个似水一样清丽、隽永。请细读两篇文章,体味其异同之点,回答下列问题。

一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既回忆值得尊敬的人物,又叙写自己的思想、经历,在回忆和叙写中,按照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组织安排材料,是这两篇回忆性散文的共同写法。它们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各是什么?

课文:

选文:

二优秀散文的“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的、统一的,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红线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文是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告别、怀念先生这条明线与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这条暗线交织起来组织材料,使文章“形散而神聚”。选文也有一条感情发展的红线将颗颗珍珠串连起来,这条线索是什么?

线索:

三散文的“形散”给了作者自由广泛的取材空间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方法。课文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表现一个学者、老师应有的作风、品德,选文是用哪些材料为中心服务的?(至少写出五种材料)

四这两篇散文的命题方式虽然相似,但文章的起笔和收束却大相径庭。课文开篇先荡开一笔,从远处的东京写起,一次次铺垫衬托之后,才引出怀念的人物;结尾处把怀念之情化作了斗争的勇气、力量和爱国的具体行动。选文却开门见山,起笔切题,再简洁交代“我”和“她”密切交往的原因;结尾处则是细腻感人的描写:“我”在奔驰的列车上,面对车窗外飘零的枫林秋叶,流着泪痛悼“我”的老师。请同学们回忆学过的散文,看它们是怎样开头和结尾的。

五这篇散文同样精美,但语言风格迥然不同。课文的语言朴素、含蓄,文中充满着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但没有溢美之辞,只是在实在、平静,甚至是平淡的叙说中,让我们体味到出自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感情;文中的议论精练、深刻,意味深长。选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呢?它的议论与课文有何不同?两篇文章在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我”的老师时,都将议论和抒情揉为一体,请在文中找出这样的语句。

[参考答案]

一《藤野先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我的老师》表现尊师爱生的主题,尤其赞美了“我”的老师的“美丽、和平、善于诱导”。

二“我”对老师的敬爱、敬慕和爱恋、沉痛而深切的思念。

三①“我”代数不及格时,老师给“我”关爱。②老师每天于百忙中抽时间给“我”补课。③老师激发了“我”解答难题的勇气和灵感。④老师没有接受母亲给买的贵重衣料,而接受了我给买的一只红萝卜。⑤“我”坐在老师对面时的那种敬慕和爱恋之情。⑥老师对“我”的勉慰和“我”为老师翻译些短篇文字。

四答案略。

五文笔隽逸,描写细腻,亲切优美的语言像涓涓细流般流淌着真挚的感情,抒写着悠长的思念,令我们倍感亲切、新鲜。

文中的议论简明率真饱含深情。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六

老师的爱是纯洁的,是伟大的。她像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者祖国的花朵;她想灿烂的太阳,哺育着未结果的小树。

时钟已敲了12下了,大家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老师的屋子依然着亮,她正在低着头,弯着腰,一动不动地批改作业,她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我们美好的将来,为了祖国的强大。当我们又看到老师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向讲台时,我们的眼睛湿润了,眼泪不知不觉的流了下来,我们被老师的无私所感动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的。是啊!成功在于付出。老师把我们从一个无知的儿童,精心培育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在这过程里凝结着老师多少心血和汗水啊!老师,是您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老师,您对我们的付出,我们无以回报。

老师您是否记得那年春天,下午放学下起了倾盆大雨,同学们都走光了,只有我,我在一个角落里发呆,是您看见了我并让我穿上您的雨衣,还送我回家,我心里由冷到暖。当来到家里时,我正想端上一杯热茶给您,但您已消失在雨中,您是多么无私呀!

老师,我赞美您,您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茫茫大海的路;老师,我赞美您的无私,赞美您的高尚,赞美您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七

【关键词】班级管理;困惑;前提;感悟

教学要体现人文精神,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还更要让学生在读书中明白做事、做人的道理。对于一个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如果不把品德培养放在首位,就很难使之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把自己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自我约束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就是为人师表。”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家进入初中不久,普遍会有思乡、思家、思亲的情感,特别是会思念自己的亲人,而对于住校的学生来说,一周一般只能回家一趟,思亲情结可想而知。同时,他们绝大部分物质生活优裕,娇生惯养,经不起挫折和打击,不懂感恩也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而这一年龄段正是人生获取知识和养成良好品德习惯的关键时期。此时学习这篇文质兼美、感人肺腑的抒情散文,恰好可以在学生们稚嫩的心里种下一颗“爱”的种子。

在工作中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时我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那么我本人在工作中首先就早来晚走,经常深入班级。有的学生自习时坐不住凳子,我就在这个时间到教室里备课、刻题,这样做既保持了自习纪律,又为那些坐不住凳子的学生作了“示范”。应该说,

从老师的身上,学生们会无形中感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他们会自觉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约束好自己、管理好自己。

二、把情感教育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作为教师,有时当我们真心诚意地把你的爱心奉献给有些学生时,你并不一定使他们马上克服缺点、改正。我对那些平时比较散漫、不够遵守纪律的学生投入很多精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有“慈”是母亲,“严”是父亲的解释。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则应该既要当好母亲,又要做好父亲,也就是对学生既要慈爱,又要严管。正如小树的成长,既需要浇灌,也需要修剪。实际上,慈爱是爱,严管又何尝不是爱呢?

三、学会赞美

赞美是欣赏的结果,是欣赏学生的自然流露,是对倾听和欣赏的巩固。她和表扬不同。她不是当着学生的面的表扬,而是在学生背后的赞美。她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法宝。实践表明,两个互相仇视的人,如果在背后听到敌人在赞美自己,马上就会烟消云散了,所有的恩恩怨怨在眨眼之间就归于乌有了。老师的倾听是不是假的,老师的欣赏是不是做作出来的,只有当学生听别的同学说出来的时候,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才会对老师的教育感激,对老师的教育感恩,才会肯定老师的诚意,才会不自觉地在老师的期望方向上,迈出步子。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知道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学生面前中肯的指出你试图教育的学生的优秀品质,赞美他的行为和思想,让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注,让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

四、把传统美德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汉代大思想家王充说:“德不优者,不能怀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美德,很多名人、伟人他们在立德修身、治国安邦方面有着感人的故事。像疏食淡饭不改其志的孔子,威武不屈、忠贞如一的苏武,忧乐天下的范仲淹,万古忠义的岳武穆,等等。如果把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讲给学生们听,足以在思想上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他们走向人间正道。新的社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在等待着他们,各种不同形式的人生观、价值观摆在他们面前,如果不把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们就很难培养出健康而高尚的品德。当然,在学习上他们的进取心也将受到不良的影响。

五、把严肃的纪律与活泼的班风结合起来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八

《夏感》是当代散文家梁衡的散文名篇,是描写夏天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学生初学散文,存在着很多阅读上的障碍。尤其是《夏感》这样的抒情哲理散文,更是让学生无从下手。对于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参的表述是: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笔者在备课时就预想到引导初一新生看懂这样的文章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是,课总是要上的。于是,笔者硬着头皮,走进了课堂。

案例描述

像以往上课一样,情景导入之后,师生共同进入了文本的研读。读课文,找句子,大家一起感受梁衡笔下的夏天的特点。这部分的课堂活动进行得相当顺利。接下来,就要进入作者对夏天情感的探究了。(心里似乎轻松了些。或许,他们只会听笔者的,课堂会在笔者的掌控之下顺利结束的。)

师:你能找出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吗?

生:有。文中的最后一句“大声赞美”

师:哦,原来作者是在赞美夏天。当然要赞美了,那么美,那么有激情的夏天,作者肯定是要大声赞美的。

师:仅仅是因为这些原因,作家才赞美夏天的吗?

生:还有,文章中有这样一句:“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从这句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喜欢夏天的。

(正中下怀,笔者很高兴课上得竟然这么顺,正准备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含义,突然看到一只手高高地举。)

(那是班上一个怪怪的男生,总是喜欢在上课时提一些怪怪的问题。笔者有点头皮发麻,内心深处是很担心他会提出什么样笔者无法解决的问题。笔者很想略过他的手,可是他是那样坚持不懈地高举着。)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懂。我觉得这篇文章中的夏天不是那样令人喜欢,为什么作者还是那样喜欢呢?

(笔者倒吸一口凉气,有点后悔喊他起来发言了。)

师:你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夏天呢?

生:真的是不喜欢。文章中的这段,他开始抑扬顿挫地朗读起来: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生:刚才您说这里体现了夏天的繁忙,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这体现了夏天的激情。可是,我觉得这是在写夏天农民的痛苦。那么热,还要那么拼命。我是不喜欢这样的夏天。我相信也不会有人喜欢的。(说完这些话,他有些不服气地站在那里。而笔者,有点手足无措地不知说什么。而很多学生已经频频点头,同意他的说法。)

师:我很欣赏***同学爱思考爱钻研的习惯。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好,可是我一时也没想清楚如何回答他。大家给我一点时间想想好吗?

(说完这句话,笔者很尴尬。作为一个老师,可是竟然被学生问倒了。笔者明明知道他的理解是不对的,可笔者却没有办法立刻给他解释,让他们获得正确的理解。当初备课时怎么就没想好呢?还好,没几分钟,下课铃适时地响了起来,笔者也几乎是夺路而逃的。)

回到办公室,上网搜索资料,发现网上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基本上都和笔者原先的理解差不多,没有什么可供参考的。笔者只好又回到课本,仔细研读起来。终于,思路清晰起来。)

第二天,笔者满怀信心地走进课堂。

师:的确,夏天农民的生活是很苦涩的。显而易见,作家不是在赞美这样的生活。那他为什么要写这段文字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段中引用的诗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全诗是这样的(投影):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呢?

生:农民的艰辛生活。

师:这是唐代的诗歌,写的是唐代的农民生活。作者却把这首古诗引用到他自己的文章中,有什么意图呢?

生:可能是在说从古至今,农民的生活一直都是这样的艰辛吧。

师:说得很好。封建社会,农民受到严酷的剥削,生活自然艰辛。但是新时代的农民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可是,这些农民们,并没有因为地位的低微、生活的辛劳去作奸犯科,做一些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的事情。从古到今,这些“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农民们,虽然一年四季如蝼蚁般操劳,最终也许落得个拾麦穗充饥的下场,但他们依然坚守在土地之上,依然不知疲地忙碌着。因为他们肩负着收获希望的重任!作者赞美夏天,更是赞美农民身处夏天苦涩生活中的一丝执着,一份坚守,一种韧性!

师:我还想提醒各位注意文章中的有关夏天的景物描写,你们注意到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生:写到夏天的颜色——金黄色;写了夏天的植物作物的旺盛的生命力。

师:你看到金黄色,你看到蓬勃的生命,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高兴啊!

师:人之常情嘛。高兴当然就会产生喜爱,喜爱就会去赞美,是不是?

(讲到这里,笔者瞥了一眼那个曾经让笔者尴尬的学生,他一直在点头,心服口服。笔者的心里也涌出一份从未有过的感动与自信。)

师:这篇文章的意蕴仅止于此吗?

学生面露难色,无法回答。

师: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紫藤萝瀑布》吗?文中写的那盛开如瀑布的紫藤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很多同学对于这篇文章,起先理解为是作者对旺盛生命力的歌颂。后来发现,文章其实是在阐释一个生命哲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是怎样悟到这个哲理的呢?那是我们了解到:紫藤萝和生活的腐化的必然关系;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焦虑和悲痛;还有文章写于1982年等等一系列的背景。于是我们读懂了,《紫藤萝瀑布》不仅是写景抒情,更蕴含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那这篇文章有没有类似之处呢?

(出示本文的写作时间1984年,老师适当介绍了当时相关的历史背景。)

学生讨论,大致形成以下认识:

文章写于1984年,正是改革开放的第八个年头,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头。一九七九年,中国走向了万象更新的春天。万物复苏,百废待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国迈向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那春天灵秀之气经过八年的积蓄,已经酿成了一种磅礴之势,中国步入了犹如夏天般火热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投入自己全部的激情,每个人都要学习农民身上那种百折不挠的韧劲,收获希望,再创一个美好的未来。作者是通过这样一篇文章,启示我们在这样特殊的年代,应该拥有怎样的一种生命状态!

(直到此时,学生才真正懂得了那句“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意思:作者将夏天这样一个热烈而急促的季节与当时的时代结合在一起,把这样一个新时代比作火热的夏天。那已经过去的八年犹如是春天的积蓄,现在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之后一定会创造一个犹如金秋般的未来。)

这就是关于夏天的感悟,更是关于时代的感悟!

课后,有个学生跑来找笔者,说:“老师,我不知道这篇文章还能这样读。我看过很多辅导书,都没有这样理解的。”笔者问她:“你觉得哪种理解好呢?”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您说的我能接受。因为都是我们自己从文章里分析得来的。”

其实,笔者自己也很高兴。因为,笔者也更能接受这样的解读。笔者在日记里写道:我真心感谢那位在课堂上为难我的学生。没有他的发问,我不会对文本有这样仔细的研读,而我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层的理解上。这堂课,给我的收获真的很大。

案例反思

这堂课带给笔者的触动是很多的,有很多地方都值得自己去认真思索总结。笔者一直在思索:为什么学生会认为作者会不喜欢这样的夏天呢?他们的阅读感受为何和自己不一样呢?从当天课堂反应来看,绝对不是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其实,就是没有读懂吧。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学生在散文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被笔者忽略了,一直没有重视。

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如何解决的措施,思索结果如下:

1.学生看到农民的辛苦,这是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体验出发,以意逆志的结果。他们站在自身的角度,带着自己短暂的人生体验去看待文本中出现的农忙生活,未曾想到文本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是有创作主体性的。

如何解决:

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对于文本的初步解读,尊重他们阅读文本时产生的自我感受。每个人都有阅读的权利,每个人也都应该拥有自己阅读感受的权利。如果教师强行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喜好灌输给学生,久而久之,培养出来的一定是毫无思想、毫无辨析能力的学习机器。惟有尊重学生的自我阅读感受,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有时他们的观点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引领或修正。学生也才能在一次次的质疑解惑中寻找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以在上新课前鼓励学生就所学文本提出自己的初读认识,提出自己的疑惑,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备课,就会游刃有余、有的放矢了。

2.学生对于散文是“印象中的描写”的体悟不够。散文中的情感抒发有直接的,这是学生容易把握的;也有通过印象中的描写去表达的,这就是学生阅读中的难点。在很多学生眼里,他们看到的或许只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不知道散文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不懂“境由心生”,也就不能理解作者隐含在文字背后的种种情感体悟了。本课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会提出那样的疑惑,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文章中很多夏天景物的描写,也不知道这些景物描写中其实都蕴含着作者对夏天的个体独特的情感。他们只看到了作者对于农忙生活的紧张的叙写,所以也只能感受到夏天农民生活的苦涩,而忽视了作者笔下的满眼夏季的金黄色的喜悦。

如何解决:

要想让初一学生明白散文是“印象中的描写”,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并非只是花草树木的文字的客观再现,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举例法:使用课本中已有的文本,教师在授课时通过举已学文本的例子来不断强化学生这方面的认识。

代入法:让学生进入文本营造的景物情境,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情感。

对比法:让学生描写同一景物,比较彼此的作品,体会同一景物中蕴含的不同情感。

通过几种方法的交替训练,学生对于散文中景物描写实际写的就是作者内心的印象这样的体悟会逐渐深刻,懂得了境由心生,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3.学生对于散文的笔调整体的感受不够。作者的笔调一方面和作者在一个特定年代,特定境况下的集体情感有关;也和作者的个性偏于感性,热情奔放有关;更与作者文笔的修养有关。但是初读散文的学生是不会有这样的意识的。他们往往只会孤立地去看待一篇文章,不会将文章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去阅读,不会将文章与写作者联系起来去阅读。所以,他们对散文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文章的文字表层,而无法得到更深层面的认识了。

如何解决:

教师有责任将学生往更高层面的阅读体会上引领,就必须在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教师的阅读也应该是基于文本,不能信马由缰。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以尊重文本为前提的阅读意识,教会他们一些阅读方法。教师在学生们整体共识的基础上,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授课中不断地放入作者的介绍、时代的介绍,深化学生的理解,丰富他们的经验。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寻找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提醒学生注意课本中有关文本的相关注解(写作时间、地点等);提醒学生注意作者放入文本中的一些特别信息(如《紫藤萝瀑布》中的“生死谜”、紫藤萝树在文革中的命运)。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也会逐渐养成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对散文作者的笔调的认识会显得更熟悉。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会从开始的初步感知过渡到深入感悟。

总结

学生在文本的探索中会常常迷路,“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越看越能更多地看出其中的奥妙”。老师需要借助文本帮助学生,“打通的是学生同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人类间的思想和情感的联系渠道,是把学生的心智从自己实际存在的狭小时空结构中解放出来,逐渐进入更广阔的社会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扩展着,他对自我的感受和理解也在发展着。”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九

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老师,我怀念中学时代,怀念母校,怀念您……

如果时光能倒流,让我重新回到学生时代——亲爱的老师,多么想再聆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

别后,漫长的岁月,您的声音,常在我耳畔响起;您的身影,常在我眼前浮现;您的教诲,常驻在我的心田……

人生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我走着,走着,不断地走着。当我疲惫懈怠时,记忆中就会浮起您坚定的面容,坚毅的声音,坚韧的精神。老师呵,您教会了我生活,我怎能将您忘怀!

每当收获的时刻,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辛勤播种的耕耘者——老师。

老师,离别虽然久长,而您那形象仿佛是一个灿烂发亮的光点,一直在我的心中闪烁。

今天,我在遥远的地方,把您给予我的昨天,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思念的心湖里。

服饰依旧,容光依旧。您那熟悉的板书、熟悉的声音,将我们的思绪牵向往昔的学生时代。哦,老师……

怀念您,亲爱的老师!在我心中珍藏着您明眸的凝视,它们像两眼清泉,永远奔流在我的心谷……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十

参天大树,头顶着天,脚踏着地,甚是壮观,犹如盖世英雄;靓丽小树,头戴小花,散发迷人香气,犹如人间仙境;繁茂灌木,绽开花蕾,给地球以五彩缤纷,犹如油画幅幅。烈日当空,热火朝天,树木们撑开自己那华丽大伞,给过路的人一个遮阴纳凉的地方。狂风暴雨,会让地动,会让山摇,但是有地球的卫士——树,暴风雨都起不了什么作用。

以上的这些丰功伟绩都是树干、树枝创造的吗?不,不是的。我们最应该赞美的是树根。

它像蚯蚓般不断地向地下钻,为的是寻找更多的水分。它用那满是皱纹的手紧紧抓住泥土,为的是攫住土中的养分。它的一些躯体露出地面被人践踏犹如饱经风霜的老人,伤痕累累,触目惊心。但它依然不放弃自己的职责——汲取营养送给树干,让它长得更壮更高,给树叶,让它长得更大更绿,给树花,让它开得更多更香。

树根虽然没有光滑的皮肤,没有美丽的外表,也许你说它不美,如果美专指外表靓丽的话,树根算不上好女子,但是如果没有它给予树干丰富的营养,树干会傲然挺立?如果没有它给予树花甘甜的乳汁,难道树花会散发出芳香吗?如果没有它深入暗无天日的地宫把泥土给绑起来,地球就不会地动山摇吗?难道你现在还只觉得它只是平凡无奇的树根吗?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生 散文 审美

1、初中散文美的特点

1.1语言美

散文的语言一般都比较简洁明了,能够散中见整,文字朴实又能够恰到好处的描写景物。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景物的描写,把月光比喻成流水,用到了动词“泻”来描写月光笼罩的花和叶子,用“浮”来描写荷塘中的雾色,用“洗”来比喻叶子和花的干净,用“笼”突出月光把荷塘美景包容进去,美丽的语言把荷塘月色写活了,突出了月光的静谧。

1.2形象美

对散文的欣赏要通过语言看到形象,看到作者用语言描写的动人的形象,进而欣赏散文的形象美。例如,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对春天到来的描述,通过一系列比喻、夸张、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春天感情色彩,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描写了一副美好的春天景象,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

1.3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感情的升华,是一种含蓄的描写和表达。在朱自清的《春》中,不仅展现了几种春天的美图,也赋予了春天一定的诗意,具有美好的意境,而结合当时作者写作的背景,也可以发现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一种对新生活向往的情感。

2、提高初中生散文审美能力的方法

2.1加强老师和学生对美的认知

老师要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散文,提高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优秀散文中那些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美好的意境的阅读,分析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作者写下这篇散文的背景,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融入到散文中去,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老师要鼓励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散文,看的越多体会的就会越多,对散文的欣赏不能局限在课本上的散文,也需要学生课下拓展。在欣赏散文美的过程中,要反复的阅读散文,从用字,用词到句子的流畅来欣赏;可以举办班集体优秀散文欣赏活动,根据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老师可以定期举办优秀散文欣赏活动,老师和同学可以交流自己近期欣赏的优秀散文,摘抄的优美的句子,对散文中抒发的情感的看法,也可以为散文描写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进行绘画,加深对散文美的认识。

2.2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

老师在对向学生授课的同时,要向学生展现散文美的一面,就离不开图画的支持,通过简单明了的图画,可以加深学生对散文的认识,体会散文中作者抒发的情感。例如,在讲授《背影》一课时,老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幻灯片或是影片等,在课堂上通过让同学反复的朗读,体会作者描写父亲背影所用的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初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绘画出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提高同学的初步散文欣赏能力;然后,老师可以播放幻灯片或是影片,还原作者描写父亲背影的场景,加深同学对父亲的印象,同时向同学讲述作者写这篇散文时的年龄、生活等,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最后,老师向学生讲述这篇散文的结构,文中出现背影的次数,所运用的手法,所抒发的感情,达到什么效果等,从文中体现出的浓浓的父爱,该散文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地方,让同学在进一步体验散文的美。

2.3在实践中体验散文的美

学生不仅要学会欣赏散文的美,同时也要学会在实践中体会,使散文的美得到升华,通过对散文结构的描述,语言的剖析,文字的推敲,特色的总结,学生对散文的美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散文的欣赏也得到了升华。这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反复的读散文,体会散文的结构,所用的描法等,然后进行自我创作,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也提高其欣赏美的能力。例如,在对《春》一文的欣赏中,老师要向学生展示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的效果,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体会这些修辞在散文中的作用和美。

2.4赋予情感去赏析散文之美

散文正是作者情感的融入才给了散文生命力,才使得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文中描写的情感,而让学生在赏析散文的时候赋予情感,这样便更能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融情于景,有利于提升初中学生散文的审美能力。

3、结论

本文通过对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散文审美能力进行研究,分析了散文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的主要特点,分析了提高初中生散文审美能力的三种方法,对于提高初中生的散文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老师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