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知识>正文

芦花荡优秀教案精选5篇6-12-18

2024-08-23 17:07:55 互联网 知识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本页是编辑征途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5篇芦花荡教案的相关内容,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芦花荡优美景色,老师激情导入: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2、师生诵读。再次感受芦花荡的魅力。

二、课文探究。

1、自由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并思考下列问题。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分析

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xx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师生讨论后小结: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3、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xx”“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xx”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结论: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4、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人物描写艺术探究

三、课时总结。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还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四、课后思考: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第二课时

一、故事复述,再现芦花荡。

复述故事情节,再现老头子的英雄事迹。(主要复述故事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二、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自读品析,想像体验,揣摩体会。例: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了怎样的心理。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三、景物描写,揣摩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四、语言品味,升华情感。

本站有专文论述,此处可直接引用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2、课外延伸:

①完成课后研读与练习。

②课外阅读《荷花淀》,更多地了解孙犁,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芦花荡教案 篇二

●学习目的: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1、芦花荡景:学生一边欣赏芦花荡优美景色,一边听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冀中平原上的故事。

2、激趣引读: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作者简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二、配乐诵读,走进芦花荡。

1、配乐诵读:学生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并将感受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说出来。

2、走进芦花荡: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

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三、合作探究,感受人和情。

设置问题情景一:

♂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

设置问题情景二:

♂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

设置问题情景三: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设置问题情景四:

♂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四、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还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体验拓展: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第二课时

一、故事复述,再现芦花荡。

复述故事情节,再现老头子的英雄事迹。(主要复述故事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二、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自读品析,想像体验,揣摩体会。例: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了怎样的心理。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三、景物描写,揣摩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或家乡的景物。

四、语言品味,升华情感。

♂感受、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学生若能谈到其中的二、三个方面即可)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语言美。

例:

①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④“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讨论交流,明确:

①轻缓节奏。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是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地进行着,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具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一点。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诗意的意境。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④清新的语言。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练、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2、课外延伸:

①完成课后研读与练习。

②课外阅读《荷花淀》,更多地了解孙犁,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芦花荡》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生难字词,丰富自己的词汇。

2、能力: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景物)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传奇色彩)

教学难点: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写作手法及通过阅读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师: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的了解。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文章《荷花淀》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相关知识;预习课文,积累字词。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吧?里面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没错,就是荆柯刺秦王的故事,荆柯是战国时期燕赵人,为了挽救国家,他毅然前往刺杀秦王,所以,古语有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然而时隔上千年,仍旧在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这种慷慨悲歌的义士精神,一个年龄将近六十的干瘦老人,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下面我们就让我们走进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二、介绍作者情况及故事背景。

(1)作者人生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孙犁不但熟悉白洋淀,而且更熟悉那些在苇塘中坚持抗战的白洋淀英雄人民。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孙犁文集》共5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的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本文亮点

①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很有特色,人物形象鲜明,很有传奇色彩。

②景随情移,情景相生。在孙犁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3)有关材料。

①以抗战为背景的影片有《鸡毛信》、《小兵张嘎》、《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地雷战》、《八女投江》等。

②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烈火金钢》、《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③以抗战为背景的歌曲有《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等。

④反映抗战的重大事件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淞沪之战”等。

(4)方法讲练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三、提问: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教师明确:小说。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四、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

教师点拨,明确:《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五、用心品味。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作者有怎样的语言风格?(结合本文的相关内容讨论后回答)

2、课文一开始就描写了一幅优美的水乡图,可仍能使人感受到战争的气氛,试着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如此美丽、富饶的国土,怎能允许日本侵略者侵犯、践踏?如此美好、恬静的家园,怎能容忍敌人糟蹋、破坏?因此,这极大的激起了人们的愤怒,保家为国,全民动员。在这种大背景下,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来加入,便不觉得是怪事了。

六、布置作业

结合文中的描写,谈谈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传奇色彩。(写到日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由复习导入

找同学回顾上堂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重点人物分析。

二、研讨探究

1、本文主人公的核心性格特征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分析。

明确:过于自信和自尊。并仔细分析“过于”的含义。

2、文中有一部分心理描写非常真实感人,找出并分析。

明确:“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任。听着受伤的大女孩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的话语,老头子痛苦到极点。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他的心也在流血。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三、深入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让学生讨论“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哪里?”,各组派代表发言。

明确:(1)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2)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3、结合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老鱼鹰”老当益壮,本领高强

老头子:大菱“挂花”爱憎分明,自信自尊

正午惩敌智勇双全,乐观豪迈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并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芦花荡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核心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高考家长帮☆www.kaoyantv.com)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二、分析课文

1、整体把握:

⑴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⑵环境:

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⑶情节: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⑷主旨:

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2、把握文章的结构:

主人公是一位担负着重要交通任务的老艄公,他活动的背景是芦花荡。根据文章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1~8段)

这是在敌人炮楼监视下的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只有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而白天都躲避炮火去了。由自然环境写到社会背景。敌人严密地监视着苇塘,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抗日队伍送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出来。然后介绍了主人公──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年近六十岁的老艄公。在简洁地描写他的衣着、外貌时,着重点出了他那“尖利明亮”的眼睛──这是他完成任务特别重要的条件之一;介绍他的任务和工作范围时,特别强调他“不带一支枪”就能“一切保险”地完成任务。这给故事的曲折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元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让一只只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他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艄公巧妙的战术、高超的本领和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

3、小结课文: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分析第一段:

⑴第一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答: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⑵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答: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②“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③“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2、分析老头子形象:

⑴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飘这个字眼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船的轻快,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的封锁下神出鬼没的特点。)

⑵文章到此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老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①肖像描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②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度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③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

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④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⑤“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⑥“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二、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1、分析第一部分──“护送”:

⑴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环境描写: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

⑵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⑶你是如何认识大菱和二菱这两个女兵的?

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

⑷老头子对小孩子的态度:喜爱。

2、分析第二层──“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⑴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⑵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⑶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表现出女孩的勇敢。

⑷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①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的心情,语言描写表现老人极度沮丧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自尊的性格。

②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过于自尊的特点。

③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④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过于自信的特点)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对于老头子的刻画,无论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还是心理,都充分的体现了老头子自尊自信的这一核心性格特点。

⑸为什么要写“女孩的怀疑”?

反衬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之奇。

3、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思考:如果在护送的过程中,两个小女孩没有受伤,第二天老头子还会不会像文中那样智斗日本鬼子?

也可能要显示自己的本领,这时还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也可能因自信和自尊保存完好而暂时没有激起对日本鬼子的痛恨,不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

芦花荡优秀教案 篇五

课型:教读研讨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二、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1.明确目标

2.检查生字词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四、复述故事情节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识记字词。

2.进一步阅读课文,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性格,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速读课文,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说说文章是怎样来突出这一特征的?

四人小组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过于自信和自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爱憎分明:他对于同胞姐妹充满的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付诸行动。

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智勇双全: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景物描写。

二、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的很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的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谈感受。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老头子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