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知识>正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8篇)10-8-81

2024-08-22 21:36:24 互联网 知识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是细心的小编燕子帮家人们整理的8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

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

二、探究新知(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用小数表示是( )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 )份,用小数( )表示。

2.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 )表示,用小数( )表示。

3. 1.11表示( )元( )角( )分。

三、合作探究,当堂训练

1. 用数表示下面各图中得涂色部分?(课本第2页第2题)

2. 想一想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

3. 自己画一方格纸,并画出0.1、0.5、0.6?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小组交流,选代表汇报。

四、精讲点拨(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五、学习收获,自我总结

1.小组评价:你认为第几小组表现最棒,为什么?

2.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在xxx方面更加努力的。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二

设计说明

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给希望小学买文具和书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体会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本节课开始,以观察希望小学的学习环境导入,出示一些反映贫困地区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的图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关爱,培养学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美好品德。

2.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比较不同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并会运用整数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反映希望小学学习环境的图片。

谈话:看到以上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观察图片,畅谈感想。

2.引导:虽然希望小学学习环境艰苦,但是那里的学生对学习却有着强烈的渴望。通过对比,我们学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我们好幸福啊!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呢?

3.引入: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这节课让我们和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手拉手,奉献我们的爱心吧!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吧。(板书课题:手拉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44页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说一说图上提供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相关信息:①1本练习本2.8元,一个铅笔盒6.1元。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②1本练习本2.8元,1本《数学家的故事》7.2元。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①。

(1)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检查,请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法)

(2)指名板演。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

8.4+18.3=26.7(元)

方法二: 2.8×3+6.1×3

=8.4+18.3

=26.7(元)

方法三:2.8+6.1=8.9(元) 8.9×3=26.7(元)

方法四: (2.8+6.1)×3

=2.8×3+6.1×3

=8.4+18.3

=26.7(元)

(3)观察这四种方法,其中两种是分步计算,两种是列综合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三

设计说明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利用等量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单把这项知识拿出来理解,学生就会有些茫然无措。为了使学生对等量关系有直观的理解,并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这种关系,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两个方面:

1.关注“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本节课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跷跷板导入,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借助课件直观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平衡和不平衡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从生活情境中感知等式,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情境。在不断寻找和交流中,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找到等量关系。

2.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讨论、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到等量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表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找到各种等量关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1)根据生活经验想象老师和学生玩跷跷板的情境,跷跷板会怎样?

(2)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设计意图:创设和老师玩跷跷板的情境,并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2.观察主题图。

(课件逐一出示动物玩跷跷板的情境图)

(1)观察图上信息,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2)用语言描述当跷跷板平衡时谁和谁的质量是相等的。

(3)全班交流,发现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3.揭示课题。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这就是等量关系。(板书: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跷跷板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同时又是体现等量关系的生活原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根据数据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64页第二幅情境图。

(1)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收集并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请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

提示:可以用画图或文字的形式表示这些等量关系。

师:哪两个人的身高有关系?

(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生1:画图表示如下:

生2:我用式子表示,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2.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同学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①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②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③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体会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3、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两个小朋友为希望小学的同学提供帮助的情境。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绪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中的公主吗?(喜欢)

师:传说在古老的城堡中有一位美丽的公主被魔兽囚禁,你们想救出这位美丽的公主吗?(想)要想解救这位美丽的公主,必须闯过魔兽所设置的四个智力关,大家有信心吗?

二、智力第一关

CIA课件播放。

(一只怪兽说:要想闯过第一关,先让我们检测一下你们的计算能力吧。哈哈!哈哈!)

1、听算。

125×84×253.6+6.41.25×80.4×2.5

2、你能进行简便计算吗?试一试,并指名学生板演。

25×19×4128×3+72×3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辅导,集体订正,并板演运用了什么规律。

(怪兽颁发通行证。)

师:有没有信心挑战第二关啊?好,我们继续前进。

三、智力第二关

CIA课件播放。

(一只怪兽说:刚才的128×3+72×3中,你们很聪明的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对这道题进行简便运算,现在我在这道题里加上小数点,成为12.8×3+7.2×3,你能对这道题进行计算吗?)

师:同学们,现在就看你们的了,开始吧!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2)学生尝试情况反馈。

(指名学生回答)

师:是算的同学请向我示意一下!那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发现了什么?(整数的分配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魔兽说:好吧,既然你们算出来了,恭喜你们冲过第二关,祝你们好运!)

四、智力第三关

CIA课件播放。

(魔兽说:刚才你们说的整数的分配律同样适用于小数,是不是所有的整数的其他定律也适用于小数呢?你们想验证一下吗?)

三、课堂小结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第二课时(四年级数学下册P22例3、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并能分别描述物体相对关系。

﹙2﹚会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3﹚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2.画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直尺、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两个同学根据方向说一说自己和身边同学的位置关系。

(2)教师引入课题并板书:位置与方向﹙二﹚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例3左图幻灯片1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1067千米。引导学生观察,你能在图中找到上海和北京的位置吗?说一说这两城市的位置关系,组织学生讨论:

1、问题一: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这时以哪地为参照物?﹙出示幻灯片2 )

(1)组织学生讨论,并用量角器量一量,再同桌相互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本组讨论、测量结果,其他组评价。要求学生汇报时句子说完整,意思表达清楚。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3

小结: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的方向约1067千米处,这时以北京为参照物。

2、问题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时又以哪地为参照物?﹙出示幻灯片4 )

(1)组织学生讨论,并用量角器量一量,再同桌相互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本组讨论、测结果,其他组评价。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5 小结: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约1067千米处,这时以上海为参照物。

(4)引导学生把问题二和问题一作比较,讨论两问题不同之处?

学生汇报两问题的区别:参照物选择不同,两物体位置关系就不一样。

(5)教师:两物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方向刚好相反,但距离是一样的。

3、巩固训练:教材第22页“做一做”,出示幻灯片6,组织学生先观察题目再说一说这两同学的位置关系。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相机出示幻灯片7、 8

(二)、教学例4:出示例4的路线图,幻灯片9根据路线图,说一说每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

(1)组织学生讨论:从图中你能得知哪些信息?

(2)组织学生思考,并汇报如:方向标,表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50米;有3段赛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量出每段赛程所走的方向角以及路程,并相互说一说所走的路线。

(4)分组汇报各赛程的方向和路程,要求汇报时语言要表达完整。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幻灯片10 (从起点出发沿着东偏北45°方向行200米到达1号站点。)11 (从1号站点出发沿着西偏北30°方向行150米到达2号站点处。)12 (从2号站点出发沿着西偏南40°方向行250米到达终点。)

课堂练习: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讨论画路线示意图,先要确定什么?

(3)引导学生明确先要确定方向标、1厘米代表多少米、出发的位置等。

(4)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由小组内的一名学生描述自己确定的那条路线路,其他学生按这名同学的描述绘制路线图,再小组内讨论每个人绘制的路线图是否清楚、准确,并加以修改和完成。

(5)展示各小组画的路线示意图,全班评价。

课堂小结:

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位置与方向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作业安排: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

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

二、探究新知(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用小数表示是( )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 )份,用小数( )表示。

2.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 )表示,用小数( )表示。

3. 1.11表示( )元( )角( )分。

三、合作探究,当堂训练

1. 用数表示下面各图中得涂色部分?(课本第2页第2题)

2. 想一想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

3. 自己画一方格纸,并画出0.1、0.5、0.6?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小组交流,选代表汇报。

四、精讲点拨(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五、学习收获,自我总结

1.小组评价:你认为第几小组表现最棒,为什么?

2.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在xxxx方面更加努力的。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七

设计说明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概念很多,这部分知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复习这些内容时,我采用“梳理知识——动手操作——强化练习”的模式。通过复习,系统地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构建知识网络

1.谈话导入。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和“观察物体”的内容。

2.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提问: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三角形分类。

师: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三角形有哪些分类标准?具体是怎样分类的?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三角形按角分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包括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101页1题。

2.复习三角形内角和。

师:想一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我们可以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

反馈练习:想一想,算一算。

∠1=()∠2=()∠3=()

3.复习三角形边的关系。

师:说一说,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思考后汇报。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101页3题。

4.复习四边形分类。

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本学期学过几种四边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汇报。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反馈练习:

(1)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②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

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④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

(2)完成教材101页5题。

设计意图:通过由浅入深的复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巩固了学习成果。

5.复习观察物体。

(1)引导学生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摆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2)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它们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1、2自然段。

3.感悟草原的“景色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的思想感情。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地图,简介内蒙。师:这里是土壤肥沃,牧草茂盛,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的内蒙古大草原,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景美,蒙族牧民更美……

2.欣赏音画,走近草原。播放多媒体音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导入新课,齐读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着我国现代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内蒙古,走进——(生齐读)草原,作一次草原之旅。

点评

从“地图”到“音画”再到“课文”,逐步缩短“草原”和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并为整篇课文的阅读营造出“美”的氛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优美的草原风光画面,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在脑海中想象草原美景提供了“相似经历”的支撑。

二、 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迂回、玻璃、襟飘带舞、彩虹、马蹄、羞涩

2.自由交流预习中理解的新词。

重点交流: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说说每段大意。

读中正音,读后交流每节的大意,点出五幅画面:草原景色——远道欢迎——相见握手——盛情款待——斜阳话别。

4.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

我们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欢迎。

板书:景、人。

点评

初读课文环节,首先重基础,一是,关注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读准字音,了解词义;二是,关注课文的朗读情况,做到书不读通,不开讲。其次重整体,一是,把每一个自然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读懂大意,形成画面;二是,把全文看作一个更大的整体,将五幅画面叠加,读懂全文大意,最后浓缩为两个字——“景”、“人”,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留下伏笔。

三、 感悟“景色美”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想象草原的景色。

师:谁愿意为我们做导游,带着我们走进草原,来欣赏草原的景色?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里?

3.师生互动对话。

(1)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品味“那么……那么……”。

(2)地: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平地绿,小丘绿,羊群白。

品味“羊群——白色的大花”、“草原——无边的绿毯”、“小丘——中国画”、“翠色欲流——流入云际”。

板书:景色美。

4.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用“——”画出此时作者的感受,并与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体会。

5.师生互动对话。

(1)为什么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

(2)从“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骏马、大牛在回味着什么?除了骏马、大牛在回味,还有谁在回味呢?(作者、读者,包括课堂中的你我他)

板书:愉快惊叹。

6.配乐朗读,闭目想象。

师:让我们在优美的草原牧歌中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7.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背诵提示,点明写法:(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8.小结过渡: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仿佛置身在美似画卷的草原之中,陶醉在天空的清鲜明朗、大地的一碧千里之中,怎能不愉快惊叹呢?接下来,还有更加迷人的画卷在等着我们欣赏呢。谁来往下读。

9.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想象草原的景色。

10.自读自悟,圈点批注:从这一部分中,你读出了草原的景色还有哪些特点?

11.师生互动对话。

(1)辽阔: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2)静寂: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师:草原的辽阔与静寂,愈显出草原景色的美不胜收。

1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点评

“景色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上述教学设计,凸显阅读对话教学理念。首先,围绕文本解读核心,精心预设对话话题——“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个话题解读的容量大,涵盖了课文第1、2自然段中的主要内容。话题解读的个性化,可*高考家长帮 www.kaoyantv.com*以兼顾到不同学生的解读空间。其次,让学生充分经历阅读对话教学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潜心会文、自主对话,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圈点批注。第二层次是师生交流、互动对话,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品词析句。第三层次是熟读成诵、内化积淀,引导学生沉淀话题,积累语言。再次,在阅读对话教学过程中,时时关照学生自我的体验。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文本之中,反复地揣摩,仔细地推敲,认真地品味,不断地咀嚼,走进文本言语的深处,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去倾听文本的声音,去感受文本的色彩,去体验文本的意境,去触摸作者以及自己的情愫。

四、 作业

1.听写生字词。

2.摘抄第1、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背诵课文的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感悟草原的“人情美”,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 复习导入

齐背第1自然段,“回味”草原的美丽景色。

二、 感悟“人情美”

1.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来感受草原的人情。

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在书上圈点批注)

2.师生互动对话。

先读自己所画的语句,再说自己读出的印象。

(1)远道欢迎:男女老少、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飞过来、几十里外、欢呼着、飞驰着、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飞过小丘。(欢迎的人多,场面盛大,热情好客)

(2)相见握手: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心情激动,场面热烈,热情好客)

(3)盛情款待:奶茶奶豆腐羊肉,举杯敬酒唱歌,礼貌亲热微笑,干部老翁姑娘。(非常尊敬,气氛热烈,热情好客)

(4)斜阳话别:饭后,套马、摔跤、舞蹈、骑马;夕阳西下,不忍分别。(气氛融洽,情意深厚,热情好客)

3.师:蒙古族人民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深刻的印象,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热情好客”!

指名四人朗读2~5自然段,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特点。

4.面对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我们可以透过2~5自然段中的文字,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板书:人情美、兴奋动情。

点评

“人情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又一重点。上述教学设计,在阅读对话教学中,注重凸显两个方面的价值引领。一是,凸显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在 “人情美”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紧紧扣住一个话题——“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核心话题,它使课文2~5自然段中纷繁芜杂的阅读对话点得以删繁就简,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自主交流的时空。在这个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下,阅读对话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简约,但却又是内涵丰富的。二是,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在学生对2~5自然段中的 “人”作了多元解读后,一方面需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教学中,要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核心价值凸显出来,并通过朗读让“热情好客”在学生的脑海中定格。

三、 感悟“蒙汉情深”

1.引读:同学们,草原上景色美,让作者愉快惊叹;草原上人更美,让作者兴奋动情。太阳已经偏西了,谁也不肯走。是呀!——(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请联系全文理解这两句诗。

3.师生互动对话。

板书:蒙汉情深、依依惜别。

(1)“蒙汉情深”是什么意思?“蒙汉情深”体现在哪里?

(2)“天涯碧草”是什么意思?“天涯碧草”体现在哪里?

(3)展开想象,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4)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蒙汉情深,民族团结)

(5)课文以诗结尾,你觉得怎么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4.指导诵读。

点评

抓住课文结尾这两句诗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特点,把“诗句”附着在“文本”中作感性解读。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让“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文本主题得以归结升华。最后,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形式上,来领悟作者以诗结尾的“妙笔”。)

四、 品味“文字美”

1.选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比喻句、拟人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写景、叙事、抒情;优美诗句……

2.出示文中几处矛盾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点评

《草原》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真切自然,是一篇文美、景美、情美的典范作品。老舍先生不愧被誉为“语言大师”,文中比喻、拟人信手拈来,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色是老舍先生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在看似矛盾的语言背后,可以让读者读出丰富的内蕴。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对这么多清新自然、贴切传神、内蕴丰富的语言文字,需要引导学生作“反刍”式的品味。在文本解读过程之中,注重文字品味,把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在文本解读结束之后,作“反刍”式的文字品味,丰富积淀学生的语感。

五、 总结全文

读着老舍先生的《草原》,我们仿佛也作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草原之旅。草原的景色美,使人愉快惊叹;草原的人情美,使人兴奋动情;蒙汉情意深厚,使人依依惜别。

六、 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2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联系课文,搜集资料,了解内蒙古民族风情。

板书设计:

景色美 (愉快惊叹)

草原 人情美 (兴奋动情)

蒙汉情深 (依依惜别)

小数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