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点>正文

良渚文化早于马家浜文化?

2024-08-13 17:34:45 互联网 热点

良渚文化最初发现于浙江余杭县,是马家浜化和崧泽文化的发展和继续,距今约四五千年,其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

印第安人的发饰有着良渚文化的基因

长江中下游的玉器文化突飞猛进,达到中国乃至世界史前玉器之顶峰。

良渚文化时期制玉工艺的普遍发展是良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和红山文化同时代表了中国东部沿海南北两地原始社会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遗存下来众多的精美玉器实物,其高难度的加工技术,令人难以想象。

只要一提到良渚,首先的代表器形一定是玉琮,良渚的玉琮不仅数量巨大,工艺之精,纹饰之神秘也是叹为观止。

良渚玉琮上的玉神人发冠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但是除此之外,良渚的文化也给我们留下许多的疑问,还有待考古和研究一步步揭开这些谜底。

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历史由来已久,这只是传承形式上的变化,并不影响器形特征的存在。

与红山文化玉器相比较,良渚文化玉器在器形中所包含内在的、精神的、物质的某种寄托,似乎更加丰富,也越来越让我们现代研究者扑朔迷离。

在良渚文化中,除了礼仪玉和装饰玉外,还有一些玉器是到如今也没有最终确定的功能的。

除了礼仪器和装饰品外,还有一些用途不明,或是目前仍有争议,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器物,这几种器物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冠状器、三叉形器和锥形器等。

一、良渚文化的冠状器特点

冠状器是发现较早的一种良渚文化玉器。

冠状器中也有神人的纹饰

因其外形很像神人兽面象上插羽披茅的冠而命名。

有的冠状器纹饰有外星人的感觉

有发冠的小鸟有很多的种类

早期的人们都是从自然界中获得灵感和启发的,例如冠状发饰就是延续了小鸟的头饰风格。

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可以看出,冠状发饰的延续

从反山、瑶山出土的冠状器,往往位于死者头部一侧,附近常有串饰或与玉管贯连的玉璜。

但是这些串饰的圈径明显小于正常人的头径,因此不可能是死者的实用器。

有的墓葬还在冠状器和这些串饰的四周散落着不少半瓣状的玉粒,这些玉粒应是某种已朽实体的镶嵌物。

因而冠状器很可能就是这种已朽实体的冠冕。

常见的冠状器以素面居多,有的上面装饰以神人兽面像为主题的花纹,而且画面的构图及表现手法丰富多变。

带有镂空技艺的冠状物,造型很诡异

从下面的穿孔感觉到应该是实用器

从印第安的发饰中也能看出冠饰的功能和作用

二、良渚文化的三叉器型特点

鉴赏要点:此器呈浅黄色,系透闪石软玉制成。上端分为三叉。

正面雕琢兽面纹,下端圆弧,左右两叉呈凸面,各刻三组羽翎纹。

兽面周围和翎纹下均有卷云纹。全器突出表现兽面和羽翎。

具有通天祈福的功能,反映当时的巫术崇拜观念。

三叉型器更有实用的功能

三叉神器因器物上端有三个并列的树杈而得名,目前只在反山和瑶山发掘有三叉型器,大部分都位于死者的头部,其中叉中均有孔,可以上下贯通,常和一枚长玉管 相接,而且往往与成组的锥形器相邻或叠压。

三叉型器的背部可以看出其功能

有的三叉形器背面有三个钻有竖孔的方突,或在两侧叉上各钻横穿。

因此可推测其可能是用于穿插组装的某种头饰。

带有纹饰的三叉器

地方材质的三叉器

复原的良渚人首领发饰

在良渚博物馆中,复原的那一对首领头上的发饰就是用三叉器制作出来的,可见其功能。

三、良渚文化中的玉锥形器

锥形器是良渚文化最常见而又富有特征的玉器,往往一些墓多器。

体形分为方锥形和圆锥形两种,部分断面方正如珠琮,并饰有简练的神人的兽面像。

锥型器的功能现在没有准确的定论

各种锥型器几乎都集中出土于墓葬主人的头部位置

锥形器大部分都集中发现于头部,有的尖端全部顺同头向,也有的双双并列,尖端相互交错。

也有小部分散布在墓室两侧,由此看来,这类器物不止一种用途。

冠状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