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百科>正文

慈禧太后评价孙文(慈禧太后是什么样的人呢)

2023-03-29 08:50:39 互联网 百科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慈禧太后评价孙文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慈禧太后评价孙文以及慈禧太后是什么样的人呢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慈喜太后告孙文书是真的吗2、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大赦天下,却偏偏不赦免哪三人?

慈喜太后告孙文书是真的吗

慈禧密令:借孙中山之手刺杀康有为中国网文化中国网文化3年前 · 中国网文化中国官方账号文章图片1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后,逃亡到日本的康有为、梁启超及其同党不断“恶毒攻击”慈禧太后一伙。慈禧恨得咬牙切齿,必欲除之而后快,但如何下手却是个大难题。10月13日,有“智多星”之称的御史杨崇伊通过庆亲王奕劻密奏一本,慈禧读后眼前一亮,决定依计而行。  杨崇伊,字莘伯,江苏常熟人,光绪庚辰(1880年)进士,入翰林,任编修。早在政变前的9月18日,他就通过奕劻向慈禧密呈《大同学会蛊惑士心引用东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折》,声称康党搞的“大同学会,外奉广东叛民孙文为主,内奉康有为为主”(康党确实和孙中山合作在日本横滨开办了大同学校),要求慈禧周咨博访,密拿大同学会中人,分别惩办,以正人心。这些话打动了正因光绪帝谋开懋勤殿向她要权而十分恼火的慈禧。19日晚,她突然离开颐和园,返回大内塌迟,加强对光绪帝的监视约束,成为戊戌政变的前奏。  政变后杨崇伊以功臣自居,却未捞到实惠,心有不甘,这次的密折说:“窃康逆为孙文羽翼,孙文勾引东人(日本人)……康、梁避迹,必依孙文,此人不除,中华无安枕之日……亟应设法密图,幸而有机可乘,有人可用,请允臣等相机办理……臣所有折片,事关机要,吁恳皇太后密收,即军机大臣,亦勿宣示。”  所谓“有人可用”的人,就是他的师弟刘学询。  慈禧起用刘学询  刘学询(1855~1935),字问刍,号耦耕,香山人,进士,二品顶戴即选道员,赏戴花翎,与孙中山为同乡密友。李瀚章(李鸿章兄)、谭钟麟任两广总督期间,刘在广州包揽闱姓(以在科举考试前对中举者姓氏下注的方式运作的赌博,有类于今日的足彩,当时在广东是“官督民办”,沉迷者众),积赀巨万(日本人内藤虎次郎1899年秋到上海拜访刘学询时,闻刘有资产“七百万两左右”)。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建农学会,作为起义机关。刘学询入会,与闻告衫肢起义计划。起义流产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刘学询平安无事,但被绅士数十人联名呈袜世控,称其中饱数百万元。谭钟麟初将其查办奏革,后受刘巨额贿赂,不予深究。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为御史宋伯鲁草拟弹劾谭钟麟与刘学询狼狈为奸。清廷下令广东巡抚许振祎查处。许不敢得罪谭钟麟,仅覆奏要求“勒罚刘学询银一百万两”。刘学询逃到上海避风头,戊戌政变后,急欲报仇雪恨,遂自告奋勇,向杨崇伊提出愿前往日本捕杀康、梁,当然还借此洗脱罪名,免交罚款,开复官职。  慈禧准奏后,果然高度保密,除刘学询外,就只有慈禧、奕劻、杨崇伊(也许还有刚毅,李鸿章后期亦直接参与)知道内情。1898年11月16日,上谕称:“已革候选道刘学询,着赏给知府衔,已革内务府员外郎庆宽,着赏给员外郎衔……所有该二员呈请自备资斧,亲历外洋内地游历,考察商务等语。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察核办理。”刘学询所有处分,就此一笔勾销。11月22日上谕正式拍板:“知府衔道员刘学询,员外郎庆宽,着自备资斧,赴外洋内地游历,考察商务。”  出洋前,刘学询先往上海,向日本驻上海总领事代理小田切万寿之助咨询,有何办法可捕拿康有为。小田切告诉他,只要中日两国努力疏通相互了解、求敦睦交谊之道,康有为事件将自见分晓。奕劻听从刘学询的建议,经慈禧同意,密电召小田切赴北京共商大计。小田切3月14日收到密电,经外务省批准后,5月12日抵达北京。与此同时,日本人塞给康有为7000(一说9000)日元(当时日元币值远远高于今天),打发他马上开路。康有为很不情愿地在3月22日由横滨乘“和泉丸”赴加拿大。  日本人此举,其实大大成全了康有为。他一到加拿大,就弄起了保皇会,从此风生水起,家财万贯。  刘学询密会孙中山,心狠手辣的慈禧为何宽大为怀?  5月21日,奕劻、杨崇伊、刘学询、小田切在庆王府密谈。奕劻说:清廷欲以密电与天皇通讯,敦睦交谊,交换意见,此事要严守机密,方能成功。总理衙门与驻东京的李盛铎公使,均不能让其知道此事。为促成此事,欲派刘学询、庆宽两名密使前往贵国。小田切反应积极。  第二天清早,杨崇伊到宫内谒见皇太后、皇帝,汇报会谈情况;下朝后又去见小田切,申明两宫非常希望能与天皇陛下时常通信。6月1日上谕说:“兹特简派二品衔道员刘学询、员外郎衔庆宽,亲赍国电一道,密码一册,前赴东京,面呈日本国大皇帝亲收。除交涉公事仍旧照章由两国政府商办,惟两君通问,即凭此册密码电传。”  于是刘、庆马上从自费考察商务一下子升格为外交特使了!  1899年7月8日,使团由上海乘坐日本“西京丸”邮船东行。14日抵达东京。26日觐见天皇时,刘学询、庆宽还分别被授予勋二等瑞宝章、勋三等旭日章。  对刘学询而言,此行其实还有比觐见天皇更重要的秘密使命,那就是招降孙中山。  与刘、庆二人同行的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的日记说:“(7月)16日,访问住在帝国旅馆的刘学询、庆宽等,协议各事,12时归。午后,孙文来访。18日,访西乡内相,见中国公使李盛铎,畅谈至午后。孙文来访。”  “(7月)27日,访刘学询,一道拜会西乡内相。同夜,又伴孙文与刘密谈,至夜一点归。”  其后孙、刘又于8月28日、30日二次会面密谈。  国民党官书《国父年谱》记载,密谈中,刘问:“现在中国与日本联盟,君之革命宗旨究如何?”孙中山答曰:“我之革命宗旨,始终在兴起中国。”刘表示:“若政治革命,可以协力,种族革命,恐其事甚难。”官方党史这类冠冕堂皇而味同嚼蜡的记载之可信性,稍有头脑的现代中国人自然心中有数,无待多言。  1899年9月23日上海的《字林沪报》刊出的“密使之近状”,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很有娱乐性的版本:“刘氏……及至东京,辄复嫖娼酗酒,至所奉公事,却置之不问。且伊与孙文(孙逸仙),谊属同乡旧交,堪称莫逆,故每逢夜深人静之际,刘学询则于私处会孙。刘氏至,二人则户闭密谈。故日本人闻之,举国哗然,诮谤腾沸……且刘学询在日本所作所为,日本警察署在外部派人,密探详报,朝夕动静,纤细无遗。并闻都载于一册,因太秽乱不堪,故未向日人传播。据称,其与孙文私会往复,每至深更,往往电话相约,至其昵所。妓女阿菊,乃私门女子,暗中招待,合住吉亭。每当阿菊赴刘孙之幽会,其间所议何事?警察署事后对阿菊审问,据阿菊申诉:刘欲孙在日本将梁启超刺杀立功,刘则保举推荐孙,招抚孙手下人马,保证孙氏必得大权,然后创成大事。又据云:孙有党徒数十万人,刘学询答应给饷二十万两,作起事之资,以成大事。”  证之以后来的事态发展,这一版本的可信度高得多,不过刘学询的主攻目标,显然是康有为而非梁启超。  1899年8月31日,刘学询一行离开东京,9月5日从长崎起航向上海进发。在上海停留多时,10月9日才回到北京复命。  刘学询还在日本时,他与孙中山秘密会见的消息已被驻日公使李盛铎等人传回北京。当时就有御史向朝廷告发此事云:“该员等旋移寓与广东逸犯孙文同住,过从亲密,又与该犯同在妓馆久作狎邪游,日人物议滋多,毫无避忌。”慈禧将此件“留中不发”,也就是收下冷藏,不公开、不讨论。  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后来在致外务省的报告中也说:“荣禄曾秘命驻我国清国公使发出该使节必将失败、且欲使人相信刘学询是有罪之电报,但荣禄之秘计被向西太后揭露,太后明知事情之真相,在庆宽等归国后,该秘计仍照行不误。荣禄等为把刘倾覆而竭尽全力,千方百计,但时至今日,仍不奏功。”  慈禧心狠手辣,对牵连“叛逆”者从来都是斩尽杀绝,何以对与“逸犯孙文”过从亲密的刘学询却宽大为怀,连最宠信的荣禄打的小报告也不理会?原因显而易见:“太后明知事情之真相”,刘学询的“出格”行为,事前已获得她的“懿旨”特准!  李鸿章与刘学询的电报说明了什么?  10月12日,上谕命刘学询发交湖广总督张之洞“差遣委用”,而且限定十天内必须离京赴任。清制,凡奉特旨交“差遣委用”者,地方督抚均须另眼相待,以其与朝廷声息相通,迥非寻常僚属可比。张之洞戊戌政变后频向慈禧表忠心,对扑灭康、梁十分积极,还热衷于“中日结盟”,与日本在华文武官员过从甚密,正计划聘请日本军事顾问。刘学询派往湖北,算得上“人地相宜”。  到了12月19日,慈禧又颁谕旨,将刘学询发交同日署理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差遣委用”。之所以调动得这么快,看看李鸿章的电报往来就明白了。  11月14日,李鸿章在北京“面奉谕旨:逆臣康有为已至香港……饬设法商办。”  27日,李鸿章致电上海虎城:“昨面奉谕旨,令设法捕逆……孙已到否?康已离港否?究在何处?望查明随时电知两广密捕是确。”  28日,刘学询电李鸿章:“孙函约尚未得覆。康仍在港……沪上各报已播传,恐打草惊蛇,蹈上年李盛铎覆辙,并恐碍孙办法。询现拟得孙回音,即先赴粤。”  29日,李电刘:“孙未覆,或尚迟疑。”  30日,刘电李:“逆不远飏,相机必得。候孙来商截南洋之路,防逆闻此次诏捕外窜。”同日李覆电“孙无信来,何也?”  原来,此时康有为到了香港。慈禧正命令李鸿章组织力量捕杀。刘学询当初回北京汇报时,显然夸下海口,说孙中山已答应受“招安”,愿为捕杀康有为效力。所以李鸿章才对孙中山未应“约”速来十分着急。于是康有为在港英当局的庇护下,在香港安安稳稳地呆到1900年1月底才离开,并于2月1日到了新加坡。  1900年4月24日,刘学询在往澳门执行慈禧指派的特别任务(对付反对废黜光绪帝的经元善)后返广州,由汽船登岸之际,被保皇会所派杀手的手枪打中胸口,负伤倒地。刺客乘乱向空中抛洒银元,人群纷争抢拾,刺客乘隙逃去无踪。  日本三浪人与刘学询谈判,并非李鸿章主动联合孙中山在广东搞独立  经李鸿章派出特使(日本人写的《东亚先觉志士记传》说这个特使就是刘学询)催促并送来5000元路费,6月8日,孙中山终于乘法国轮船“烟迪斯号”离开横滨赴香港,同行的有日本浪人宫崎寅藏、清藤幸七郎、内田良平等(日本外务省档案记此三人“系受我国陆军参谋本部某将官之秘命,赴华南调查报道民情之向背。”早在1897年,宫崎已获得日本外务省秘密经费来华“考察”)。  内田良平的回忆录《中国革命》说:“我们(三浪人)一行搭乘的船刚一到达香港,便换乘了李鸿章派来的炮舰(按:‘安澜号’),沿珠江驶抵广东(省城),当即被引进刘学询的宅邸。刘学询是李鸿章所宠信的商人。狡黠的李老爷派出这位刘学询和一位懂日语的海军军官来接待我们。他们首先是要确切了解孙中山的要求,然后再作处理。”  “宫崎简要地提出两点:‘一、对孙中山所定的罪名应予特赦,并保障他的生命安全。二、希给予贷款十万两。’刘说:‘贵方的意见将马上回禀总督。至于贷款十万两的事,学询可以办理,明天即可在香港面交五万两,其余部分容后送上。’”  “宫崎说:‘孙中山已经从日本出发,现在已到新加坡,等待我等前往复命。他可能将由该地起身偕同我们来粤。余款希望送往新加坡。’刘表示同意。”  那位军官在刘等举行极度奢华的宴会时带来李的回答:“‘关于对孙中山的生命保障我不仅要向三位日本人士保证,而且要奏请西太后(慈禧)予以特赦。对于三位日本人士的尽力襄助也将一并上奏,所以,需要得到三位的照片。’宫崎答称:‘如果总督有这样的诚意,孙中山是可以尽快来粤的。因此,我们今夜立即去香港,明天就可拍照奉交李总督,然后就将启程赴新加坡。’刘学询说:‘明天定将贷款五万两送到。到时拍照的事就拜托诸位了。’”  宫崎等听到答复后,庆幸任务顺利完成,立即乘炮舰离开广州,出发时间在凌晨3点钟左右。到香港以后,宫崎等相互祝贺,然后在梅屋庄吉(日本参谋本部长驻香港间谍)照相馆照了相。“午后,刘学询的儿子送来贷款五万两,他为等待明后天取回照片而在香港稍事停留。我们一行三人达到了贷款的目的,便从香港出发前往新加坡。”  从内田所说的“特赦”等语,完全可以肯定谈判的主题就是“招安”。谈判“顺利”,也就是说双方都接受了对方提出的条件。尽管内田只说了己方提出的条件,但对照在此前后的种种事实(特别是李鸿章和刘学询之间的密电),已足可确定李鸿章方面提出的条件就是以康某的人头作“投名状”。  在与刘学询的商谈中,宫崎是主角,但其回忆录《三

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大赦天下,却偏偏不赦免哪三人?

在清末时,民间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慈禧的命格与大清相冲。因为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原因,慈禧每过一次大寿,清朝的国运就会衰落一分。

晚清的章太炎曾撰联嘲讽慈禧,中有一句为“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意思是慈禧每次过大寿扒磨,中国就要给洋人割地赔款。

就慈禧本人而言,她自己的五旬和六旬大寿,的确是花了心思,用很铺张的形式来过的。但到了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七旬万寿”,场面要比以前冷清许多。

第一,当时日俄战争正在东三省爆发,清政府无力阻止,只能宣布中立,让东北民众大失所望;第二,经历了庚子拳乱,东南互保,清廷对地方的掌控力大大削弱;第三,十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惨败,有心人指出是慈禧为了过生日太过铺张浪费,挪用了本应作为军费的国帑的缘故。

因这种种原因,慈禧既不敢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大肆操办自己的“万寿庆典”。

为了收买人心,慈禧还借自己七十岁生日的机会,采取了多项举措,试图维护已经摇摇欲坠的大清侍搜政权。

首先,在慈禧七旬大寿的前一年,就下谕旨规定:“现在时事艰难,物力凋敝,来年庆典,不许铺张。”一方面,慈禧禁止臣下在她大寿之际给她上徽号,不准为她歌功颂德。另一方面,有些阿谀之臣如奕劻、张之洞、袁世凯等请求地方官员为太后“报效廉俸”,也被慈禧所否决。

其次,对一些品秩比较高的官员,如果家中父母有超过70岁的,都有所赏赐。或赠御书扁额,或赠紫檀玉如意,有些康乾年间“千叟宴”的意思,其目的也在于拉拢这些高官。

另外,为了传达一种普天同庆的信号,清廷还搞了个针对犯罪官员的“大赦天下”。所有被开革的官员,只要为慈禧七十大寿“随班祝嘏”,就可以开复任内处分,恢复原来的官衔。

其实,在当时被免职或流放的官员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戊戌变法中站错了队,被慈禧打击清算的人。这些官员中,慈禧觉得该杀的,已经被杀得差不多了。活下来的人,基本上已难再成气候,所以慈禧特别对这部分人进行了宽赦:

“戊戌案内各员,均著宽其既往,予以自新。曾经革职者俱著开复原衔。其通饬缉拏并现在监禁,及交地方管束者,著即一体开释。”

不过有三个人,却不在这次大赦的名单之中。这三人,分别是康有为、梁启超和孙文。

康、梁师徒,两人都是戊戌变法时维新派的干将,因为戊戌变法后期的“围园杀后”计划,慈禧早已对这二人恨之入骨。因为康有为事先收到风声逃跑,慈禧还把他的弟弟康广仁杀害泄愤。

而康、梁逃亡海外后,又假借光绪衣带诏的名义,成立“保皇会”,打着龙旗反龙旗,在海外制造了许多不利于清政府的舆论。而孙文自十年前开始,就成立了“兴中会”,一直试图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一直以来都被清政府所通缉,还曾经在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公使馆所绑架。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所谓“大赦天下”,根本目的在于巩固自身的统治,不可能去赦免春谈斗加剧动乱的犯人。所以康有为、梁启超和孙文三人因“谋逆立会”的罪名,不在大赦名单之列,也是情理之中了。

慈禧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